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導語

戰鬥分隊的指揮官既要進取主動,又要堅決果斷——二戰德軍將領隆美爾

眾所周知,步坦協同一直都是裝甲集群與步兵梯隊進行聯合攻防的有效作戰形式。在二戰初期的西歐戰場乃至北非戰場,英軍裝甲部隊就開始裝備大量步兵支援型坦克掩護步兵集群進行戰線的推進和城垣、制高點的搶佔。

同時,英國著名戰術將領霍巴頓也提出以裝備輕重機槍、火炮等各型步兵坦克為打擊核心的蜂群攻擊戰術。由此,步兵坦克便作為主戰坦克的輔助裝甲單位,牽制了地面乃至空中的火力打擊,進而給主戰坦克集群創造發動殲滅戰的機會。(注意:二戰初期中的英制盟約者、十字軍坦克都無法直接對德制坦克造成裝甲傷害,自損率卻高達5成)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步坦協同作戰


所以,英國最高參謀部便決定製造全新的步兵坦克,協同英軍其他地面裝甲、步兵梯隊完成戰略防線的縱深推進,由此穩固歐洲戰場的戰略相持局面。

經過秘密談判,英國維克斯工業公司率先接下了這份步兵坦克的軍事訂單,並於1938年初完成新式步兵坦克原型車的研製。在通過一系列的裝甲防護和火力打擊的高強度實驗下,這款原型車都明顯具備高防護和強火力的裝甲抗飽和攻擊戰術指標。由此,這款步兵坦克便在1939年初被裝備至英軍裝甲和步兵集群(二戰時期的總裝備量維持在2500-2900輛內),它就是被英軍譽為坦克“常青樹”的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步兵坦克


其實,作為一款步兵支援型坦克,速度並不能體現它的實戰優勢。為何這樣說呢?首先,步兵坦克是以步兵梯隊為攻擊集群的火力牽制軍事單位,其戰場機動速度必須和步兵的行走速度趨近一致。(注意:即步兵坦克的最大攻擊速度至少維持在30千米/小時以內,也就是說MkII馬蒂爾達的攻擊速度至少和MkI A11馬蒂爾達的12.8千米/小時相對成正比關係)

其次,在戰場上為有效提高步兵的生命以及作戰週期,步兵坦克的裝甲都會比普通的巡洋乃至主戰坦克還要厚重,協同作戰的士兵便可以依託步兵坦克的防護裝甲進行有效的攻防戰鬥。由此,步兵坦克的機動速度偏低也是在進行戰略目標攻擊的特定範疇之內!

當然,大多數朋友還是對這款步兵坦克依然會有許多疑問。比如MkII馬蒂爾達的裝甲防護能力有多強?MkII馬蒂爾達採用的火炮對於同時期的德制二號、三號、四號主戰坦克是否具有火力壓制作用?MkII馬蒂爾達在二戰中的實際戰鬥成果怎麼樣?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歷史圖片)


由此,今天我依然從坦克的三大單位要素(火力打擊系統、動力運轉系統、裝甲防護系統)來講述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優秀的戰場適應能力!

MkII馬蒂爾達的火力打擊系統

其實,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還有一個早期的基於步兵坦克序列A11版本。但是,這款步兵坦克在裝備英軍地面部隊後便迅速被遺棄,最為主要的便是A11版本(注意:這款早期的步兵坦克也就是MkI A11馬蒂爾達)的火力打擊系統只裝備了7.7毫米機槍以及活期改進型號的12.7毫米機槍,火力打擊損失效率非常低。(注意:無論是巡洋、主戰坦克還是步兵坦克,機槍只能作為副武器,而不能作為主武器使用。同時,機槍的火力覆蓋區域和殺傷力都非常有限,無法支持長時間的步坦協同或者裝甲集群作戰)

由此看來,早期的MkI A11馬蒂爾達在沒有強大火力輸出的情況下,很容易成為敵對目標(注意:特別是德制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很容易擊潰MkI A11馬蒂爾達的攻擊陣線)的重點進攻對象,以至於跟隨其作戰的步兵梯隊都會遭到敵方坦克的合圍攻擊。所以說,MkI A11馬蒂爾達被迫退出西歐和北非裝甲軍團也是保障英屬盟軍安全作戰防線的方式。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可見其細長的炮管)


反觀升級版本的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其炮塔的正中央裝備了一門40毫米的QF2磅型反坦克加農炮,炮彈箱儲量為93發。(注意:和德制四號中型坦克儲備的80餘發主炮彈容量相比較,MkII馬蒂爾達在單位時間內的飽和攻擊能力至少提高了15%以上。通俗來講,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週期比四號中型坦克多15-25分鐘,掌握的戰場後期主動權優勢儼然十分明顯)

同時,MkII馬蒂爾達的主炮還擁有52倍口徑的炮管長度(注意:這裡著重強調炮管長度,實際是反映MkII馬蒂爾達的炮彈緩衝空間更長,射出的初速度更快,即擁有較長的火力射程)。按照相關數據來看,在500米的有限距離內,MkII馬蒂爾達憑藉發射的穿甲彈或者榴彈可以輕鬆擊毀德制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近50毫米的正面防護裝甲。

當然,英軍工程師為提高MkII馬蒂爾達對地面有生目標的殺傷率或者是對其他步兵梯隊的軍事掩護。由此,MkII馬蒂爾達的炮塔左側還安裝了一挺7.92毫米的“比塞”氣冷並列機槍(注意:MkII馬蒂爾達最初採用的是水冷式車載重機槍,雖然機槍的持續威力偏大,但是需要大量水源進行降溫,大大制約了其作戰半徑,並且其防護盾開口也非常大,無法保障坦克機械員的作戰安全,以至於不適合長時間的步坦協同作戰),並且擁有2925發的彈容量。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裝載在列車上)


一般情況下,1-2個小時的步坦協同作戰,裝甲單位的輕武器系統攜帶近3000發的彈藥基準量,其實戰使用率接近50%以內,即擁有1500餘發的有效射擊基準量。

不過,在裝甲單位擁有步兵梯隊和主炮的聯合攻擊下,MkII馬蒂爾達裝備的輕武器發揮的威力儼然十分有限。(注意:在二戰時期,坦克的主武器和副武器彈藥消耗量往往維持在8:2的比例關係內,也就是說,坦克的主武器早已將敵對坦克抑制在輕武器的火力射程外,輕武器也無法集中彈藥優勢進行火力打擊)

但是,在同時期的德制主戰坦克體系內部,四號中型坦克裝備的KwK型75毫米坦克炮卻擁有MkII馬蒂爾達無法觸及的射程以及爆破威力,也無法進行1V1的坦克追逐的或者正面對抗戰鬥。(注意:單純按照坦克炮的口徑為對比基準,75毫米坦克炮至少比40毫米坦克炮多出400-800餘米的有效穿甲距離)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展示品)


所以說,MkII馬蒂爾達往往會輔助主戰坦克對四號中型坦克以及德軍防禦堡壘執行深入誘敵的作戰方略,而不會依靠多倆MkII馬蒂爾達組成的戰鬥小組進行裝甲集群作戰(注意:步兵坦克進行主戰坦克集群的作戰形式,也違背了常規的裝甲進攻理論)

MkII馬蒂爾達的裝甲防護系統

其實,MkII馬蒂爾達的早期型號便非常注重裝甲的防護(注意:早期的1型馬蒂爾達擁有25-65毫米的綜合裝甲帶,遠高於德軍後期20-50毫米綜合裝甲防護基帶的四號中型坦克),畢竟步兵坦克的防護裝甲不僅是保護本裝甲單位,還要給跟隨的步兵小組提供必要的防護區域,緩衝敵對(坦克)目標的不間斷火炮打擊效力,從而達到步坦協同的“理想”作戰狀態。

同時,MkII馬蒂爾達不僅擁有厚達75毫米的炮塔和車體正面裝甲(注意:MkII馬蒂爾達的綜合防護裝甲帶維持在25-75毫米以內,即擁有出色的全、局域抗攻擊能力),而且其炮塔外部還裝備有多塊附加防護裝甲板(注意:增添防護裝甲板,十分接近現代主戰坦克在炮塔以及履帶上層安置的快速反應裝甲模塊,兩種防護裝甲塊的主要作用都是減輕坦克本體結構的致命破壞,提高戰場的機動生存能力

),提升了步兵坦克的抗飽和攻擊能力,便於實現對整個裝甲或者步兵區域戰場的火力牽制,以此達到優勢裝甲集群的側後翼圍攻態勢。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處於維修狀態)


當然,為方便大家詳細瞭解MkII馬蒂爾達強大的裝甲防護效力,我將同時期的德制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的防護裝甲厚度作為參照標準,以此完成對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的裝甲防護數據的補充說明。(

注意:雖然德軍給二號輕型坦克加裝了蘇制76毫米加農炮,擁有穿透MkII馬蒂爾達正面裝甲的能力,但並沒有進行體系化的正規作戰,只能是一個實驗改進坦克,所以並未列入MkII馬蒂爾達的參照軍事單位)

德制三號中型坦克

  • 炮塔正面裝甲厚度:30毫米
  • 車體正面裝甲厚度:30毫米
  • 綜合裝甲帶厚度:10-30毫米

德制四號中型坦克

  • 炮塔正面裝甲厚度:50毫米
  • 車體正面裝甲厚度:50毫米

從數據來看,德制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的裝甲防護效力維持在30-50毫米以內,卻和MkII馬蒂爾達至少存在25-45毫米的最大裝甲差別量。由此,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也十分不利於和MkII馬蒂爾達展開相持作戰,只能採取坦克“游擊戰”的快速作戰形式,以此消耗MkII馬蒂爾達的機動和裝甲防護能力。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德制三號坦克E型


同時,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最大承受穿甲厚度分別25毫米和45毫米(注意:這裡會產生一個誤區,穿甲彈的有效穿透距離並不是按照敵對目標的裝甲厚度為基準,而是以其毀壞裝甲區域,並造成坦克的防護系統局部或者整體癱瘓為參考標準),MkII馬蒂爾達的40毫米主炮只能完全壓制三號中型坦克,對峙四號中型坦克只能採取保守的戰略牽制戰術,進而引導“十字軍”等巡洋坦克完成機動攻擊。

單從防禦層面來說,英軍工程師還在MkII馬蒂爾達內部進行了框架式結構的改造,大大提升了防護裝甲的硬度,從而能夠有效抵禦飽和式的彈頭攻擊。不過,德制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卻由於單層次的防護設施而完全處於戰略下風,也無法在實際戰鬥環境中和MkII馬蒂爾達展開正面強攻的作戰形式。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模型)


不過,北非戰場的德軍地面部隊卻在戰爭後期將88毫米高射炮進行平射改進,以此來攻擊承受穿甲厚度近65毫米的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一般情況下,高射炮的穿甲威力和打擊精度都優於普通的坦克炮。所以,在北非戰役的第二階段後,MkII馬蒂爾達便因為大面積的裝甲受損而逐漸退出一線支援戰場,並開始批量執行補給運輸、兵員護送、架橋等後勤任務,並服役至二戰結束。

MkII馬蒂爾達的動力運轉系統

其實,MkII馬蒂爾達作為一款新型的步兵坦克,為有效承載步兵戰鬥小組或者掩護步兵梯隊進攻,其動力優勢在實際戰場環境中並不算特別突出。

正如前文所說,早期的MkI A11馬蒂爾達的最大(戰場)機動速度也不過12.8千米/小時,改進後的MkII馬蒂爾達也只最多擁有15千米/小時的(戰場)機動速度。不過,只有適應步兵的常規進攻速度才能具體表現步兵支援坦克的綜合裝甲、機動和火力作戰優勢。

雖然說MkII馬蒂爾達搭載了兩臺利蘭型的直列6缸柴油發動機,但是其最大工作功率為僅為141千瓦,並擁有190匹的最大推力和24千米/小時的標準速度。(注意:德制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均為40千米/小時,從機動優勢來說,MkII馬蒂爾達顯然處於不利局面,只能憑藉其重裝甲和強火力來轉化薄弱的機動效率和最大作戰週期)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英軍正在吊裝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


沒錯,MkII馬蒂爾達居然搭載了兩臺柴油引擎,但是我認為這種零時拼湊而成的動力配置往往是弊大於利。(注意:蘇制T-70輕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都採用雙發動機配置)

當然,其優點無非是在一臺發動機發生故障或者被擊毀時,另一臺發動機可以維持坦克的正常行駛狀態,以此保障有生戰鬥力。但是,這種動力配置佈局,卻無疑增加了動力艙室的體積,進而造成坦克室內炮彈儲備艙室以及其他空間運行受限。同時,在坦克正常工作情況下,兩臺同時運轉的發動機在同步協調層面也會出現失誤,進而造成坦克動力系統的非作戰即時故障。

從個人理解來說,雙發動機配置的坦克在實際作戰中並未得到實際優勢體現。首先,坦克不像飛機講究所謂的續航里程,單臺發動機的最大推力以及能夠維持坦克進行2個小時的裝甲集群或者步坦協同作戰,並且一線戰場後緣還有大量補給坦克進行油料、彈藥的實時輸送。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博物館收藏)


所以說,坦克裝備兩臺發動機既沒有軍備必要,也不符合實戰需求。由此,雙發動機配置的坦克在二戰後的世界主流坦克科技體系內部一直都未佔據主體地位!

那麼,再來簡要說一下MkII馬蒂爾達的機動效力,按照26.5噸的自重量為基準,MkII馬蒂爾達的推重比僅為7匹/噸,而德制三號中型坦克的推重比卻高達12匹/噸。由此,MkII馬蒂爾達步兵坦克的最遠機動距離維持在180公里以內,而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的最遠作戰週期卻高達220公里和300公里以上。(按照300匹推進馬力作為對比標準)


作為二戰中英軍著名的步兵坦克,MkII馬蒂爾達的作戰實力如何?

MkII馬蒂爾達中型步兵坦克


簡單來講,MkII馬蒂爾達的戰鬥半徑是完全弱於三號乃至四號中型坦克,所以,MkII馬蒂爾達的實際作戰週期又會由於發動機效率的降低而大為縮小,也無法配合步兵梯隊進行縱深攻擊。(注意:北非戰役的第二階段後,MkII馬蒂爾達便退出步兵支援戰鬥序列,進入輔助或者特種車輛序列持續服役)

反思

MkII馬蒂爾達作為一款中型步兵坦克,其防護裝甲和打擊火力都在原型車以及MkI A11版本上得到優化,以至於在實際作戰環境中能夠完全抑制德制三號和四號(初級)主戰型坦克的多波次或者飽和攻擊,但是由於機動速度的過低,進而無法升級為主戰型坦克 也無法長時間進行一線的步兵支援或者補充戰鬥!

雖然說,MkII馬蒂爾達最終還是由於防護裝甲和機動效力的雙重下降而逐漸演變為系列工程坦克(注意:主要發展為照明坦克、掃雷坦克、架橋坦克、噴火坦克等四種工程坦克類別),但是,它卻依然參加了英軍在歐洲以及北非戰場的多個地面裝甲戰役,成為英軍坦克內部當之無愧的“常青樹”。

所以,MkII馬蒂爾達就是一輛檢驗英屬盟軍作戰進程的特種車輛,也為現代化的步坦協同作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發展路徑!

文:歷史小記者,參考二戰坦克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