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穷人想逆袭机会大吗?

冷暖直知


如今不管做什么事都很难,这个社会穷人依旧很多。穷可以穷一阵子,但是我们不能穷一辈子,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让自己先强大起来,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去赚钱致富。

你若是弱小,你什么都是错的,你若强大,你什么都是对的,这是社会告诉我们的现实。我们努力并不是为了去炫耀自己,而是在这社会能够不被一些人贬低,这是属于我们的尊严。

慢慢人生路,没有免费的晚餐,生活中所有的惊喜与收获都需要自己努力获得,梦想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就爱一条鱼


嗯。

难。真的很难。

首先,俺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大多数人来说,努力努力再努力,读书十二年,能考个二本都很难。而富裕者,子弟已经出洋镀金了。

其次,圈子很重要。

圈子代表人脉,也代表眼界。譬如大多数人考不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而所接触的同学与朋友,先天上都有这些共同欠缺。

当老板谁不想啊?

可惜,大多数人没有资金,没有人脉,甚至没有眼界,更不会有判断和决断力。

第三,父母经历的再重复。

二本毕业又怎么样?

多数不过是打工买房结婚,然后,下一代最好的情况依旧不过如父母一样。

二本如此,更多专科高职毕业能够找个饭碗就不错了。生活的巨大压力,会无情地碾碎你创业的成功可能。

社会变革期会出现一些成功者,然而99%的创业者都只能在低端徘徊与挣扎。

所以,读书确实很重要。

然而,读书是要讲天赋的,光有汗水也很难改变命运。别说顶尖阶层,能成为20%的富裕者之一,都需要很多条件的组合。


四川達州


我上大学那会儿,读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

我们班总共17人,当时我们导弹工程系是四个专业,每个专业招20人,我们班是导弹总体结构研究与设计专业,有3个同学一看录取通知书是这个专业,干脆就没来,这个班最终就只有17位同学。

这17人,家庭条件好的不太多。你们认出我了吗?在我正上方的条件最好,北京人,父母是军队的。他入学时,带着双卡收录机,那是当时最奢侈的装备。这哥们跟我同一个宿舍,他住下铺,总是用绿军毯把他的下铺捂得严严实实。从他开得特别小的音量的录音机里,若有若无虚无飘渺地传出邓丽君的歌声:《千言万语》《云河》,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

他上面的那个同学,条件比我还差,我俩关系不错。他是湖北人,父亲在动乱里自杀,母亲改嫁,他和弟弟相依为命。他上学时经常入不敷出,总需要借钱。离开人群坐在最左边的是四川人,家在农村,条件不好。这哥们普通话最差,跟大家交流不太多,于是,整天坐在上铺练气功,或者跑到厕所挥动拖把当长棍。那时正好是《少林寺》《霍元甲》刚刚上映,这哥们改了名,大义是英雄盖世之类。

坐在他旁边的哥们是徐州人,却总想说自己是上海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整天说他饼干被人偷吃了。至今,我也想不明白,我们宿舍哪位会偷他的饼干。

右边最下面的也是四川人,家也在农村,赶上包产到户了,条件好些了,他说同学去家里,也能给做点好吃的,很是自豪。我去小胖那,还借过他衣服和皮鞋穿。这张照片,衣服和皮鞋都是这哥们的。

我右边的,比我们大了好几岁,他父母早亡,和姐姐生活,辽宁人,干了几年活,又复读,考到了我们学校。就是他,后来顶替了我,进了团中央干部学院,现在,他是我们班官职最高的。

2017年,是我们毕业三十周年,我们从毕业就各奔东西,早就断了联系。照片上没有的我们班唯一的那个女生,她的公司正好是给GA部做软件,她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很轻松地找到了分散在全国各地早都失去了联系的同学。

我恰好在那一年,经历了人生当中的第二次下野,正是心灰意冷的时候,可看到同学们,真的是今非昔比,全都有了大出息。

当官的做到副部级,做生意的也都飞黄腾达,虽然比不上马云,但也都腰缠万贯,在北京、上海都有很多套房子。而做学问的,都成了中青年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津贴。随便哪个同学,百度一查,赫赫有名。当年那个练气功的,现在早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专家。

当年条件最好的几个人,没有那些条件最差的同学混得更好。

在我们那个时代,穷人逆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

好好学习,就能达到人生的辉煌。我的同学们做到了,我虽然在同学当中混得最差,但我也脱离了那个遥远的小山村。

现在社会,穷人逆袭的机会,恐怕远远不如我那个时代了。阶层固化,比我们当年要严重得多。

实际上,我很同情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挑战,比我们那时更大了。



想要逆袭就要另辟新径。


人这辈子要逆袭坚决不能干的事:

1、不可干卖体力的事。

2、不可干卖时间卖得很便宜的事。

如果还是按部就班地打工上班,虽然是最确定、最安全的路,同时也是走的人最多的路。


那么结果就是,在这条拥挤的路上,每个人都只能拿着非常普通的平均回报,构成了金字塔的基底。


人这辈子,要逆袭,就要干靠脑子赚钱的事,靠吸引人注意力赚钱的事。


现在的很多有钱人都是干新媒体、互联网的,也就是用脑子赚钱。

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成功本质上就是一条难走的路,难走的路,也意味着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马云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做就做难做的事,太容易的事不值得做。

在困难的领域,和你竞争的人很少,基本没人和你打价格战,你只要沉下心来研究和尝试,坚持专注地把这件事做好,挣到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芳心如故


经济穷的人不可怕,机会多的是,只要有想法敢做,逆袭机会还是有的,抖音上很多网红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有想法或者一技之长,就能火,火了有粉丝了就能挣钱。就怕思想穷的人,那种人穷是穷一辈子的


摄影师李维平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明白阶层这件事有多重要。但是并不说事情永远没法改变,逆袭也是可能的。

女儿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没多久,就被她同学的背景吓到了。

爸爸,我那个同学有6个私人家教,连体育也有私教……

爸爸,我有个同学为了从宁波到杭州来的上学路上不浪费时间,家里买了辆房车,好让他在车上做作业,每次来回家教在车上给他补习……

我脸上冒出两条汗线。这是读书吗?

富二代么,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别跟他们学,你只管自己好好念书。我说。

那些不学习开着豪车撞在树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吗。我暗想。

有一天,我到她寝室,看到一个女孩,穿着校服,满头大汗在拖寝室的地板。干完后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说,这个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学习。女儿说,那个就是有6个家教的同学。

我后来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常常学习更加努力,特长也更为丰富。他们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钢琴等乐器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他们普遍很阳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更强。

当普通的孩子暑假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去参观剑桥耶鲁,告诉他们,这是你未来的目标。

当普通的孩子热衷于讨论谁是校花校草,这些孩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讨论什么是正义。

当普通的孩子的看着《快乐大本营》高兴地在沙发上打着滚,这些孩子开始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同学。

我小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一个亲戚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却上了重点大学的故事。最后当然要加一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

这个故事我大概听了十多年。

我不否认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相当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给孩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

比尔·盖茨成为首富当然离不开他的律师老爸和银行家女儿的老妈。他读的私立学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1968年,我们大多数孩子还只知道弹弓和泥巴,哪晓得什么计算机。

前段时间,一个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新闻,不过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毕业的,父亲还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长,那女生从小就在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编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本电影《新恋爱世纪》。

剧中黎明演一个普通白领Bill,带着女友刘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价餐饮店吃饭,饭店前排着长长的队,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丝。Bill说,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Maggie冷冷地指着长长的队伍说,这里哪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

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太难了。

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纪初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社会学家通过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2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后,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

孩子的身份原来也在“遗传”。

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眼下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

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袭,只是机会太小,所以才叫“逆袭”。

现在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孩子的?(听起来真实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所对美国12个家庭做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富有家庭和穷人家各自有一套培养孩子的体系。

富爸爸富妈妈们普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为孩子打听老师、教练、队友的情况。

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个来自劳动阶层的女孩卡蒂,她喜欢唱歌,放学后就到唱诗班唱歌。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方面培养她,他们认为:女儿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个“聪明伶俐”的自己,这只是卡蒂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就错失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机会。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样归纳道:

富爸爸富妈妈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

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

富爸爸富妈妈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穷人们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而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

哦,好吧,赶紧对照一下,差距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做到,孩子想必是可以逆袭的。

当然了,最后我还是想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富或者穷,都不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社会阶层虽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层不变。


乌合之众与鸟兽


看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明白阶层这件事有多重要。但是并不说事情永远没法改变,逆袭也是可能的。1,女儿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没多久,就被她同学的背景吓到了。爸爸,我那个同学有6个私人家教,连体育也有私教……爸爸,我有个同学为了从宁波到杭州来的上学路上不浪费时间,家里买了辆房车,好让他在车上做作业,每次来回家教在车上给他补习……我脸上冒出两条汗线。这是读书吗?富二代么,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别跟他们学,你只管自己好好念书。我说。那些不学习开着豪车撞在树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吗。我暗想。有一天,我到她寝室,看到一个女孩,穿着校服,满头大汗在拖寝室的地板。干完后很专注地看书学习。我说,这个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学习。女儿说,那个就是有6个家教的同学。我后来慢慢地开始了解这些孩子,这些家庭背景优越的孩子常常学习更加努力,特长也更为丰富。他们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钢琴等乐器水平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他们普遍很阳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时乐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竞争意识更强。当普通的孩子暑假在电脑前痛痛快快地玩游戏时,这些孩子的父母带着他们去参观剑桥耶鲁,告诉他们,这是你未来的目标。当普通的孩子热衷于讨论谁是校花校草,这些孩子在模拟联合国辩论,讨论什么是正义。当普通的孩子的看着《快乐大本营》高兴地在沙发上打着滚,这些孩子开始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他们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全球最优秀的大学同学。二,我小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一个亲戚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却上了重点大学的故事。最后当然要加一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这个故事我大概听了十多年。我不否认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实这个故事相当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给孩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比尔·盖茨成为首富当然离不开他的律师老爸和银行家女儿的老妈。他读的私立学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买了计算机终端设备。1968年,我们大多数孩子还只知道弹弓和泥巴,哪晓得什么计算机。前段时间,一个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录取成为新闻,不过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毕业的,父亲还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长,那女生从小就在美国参加夏令营,学习编程。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本电影《新恋爱世纪》。剧中黎明演一个普通白领Bill,带着女友刘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价餐饮店吃饭,饭店前排着长长的队,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丝。Bill说,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Maggie冷冷地指着长长的队伍说,这里哪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太难了。高度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个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财富和关系取得成功。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纪初的大规模调查显示,社会流动性早已经陷入枯竭。社会学家通过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2749对美国父子的收入和职业后,发现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已经僵化,这段时期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倾向于维持父母的特权阶层或社会弱势群体的身份。孩子的身份原来也在“遗传”。英国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眼下在英国,私立学校学生上牛津和剑桥的比例是公立中学的13.47倍。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想法设法打破这种现象,比如加大对公立中学的投入,学校尽量录取各种社会背景的学生,然而这些努力全部以失败告终。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袭,只是机会太小,所以才叫“逆袭”。三现在回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富二代是如何秒杀普通孩子的?(听起来真实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所对美国12个家庭做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富有家庭和穷人家各自有一套培养孩子的体系。富爸爸富妈妈们普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为孩子打听老师、教练、队友的情况。贫穷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个来自劳动阶层的女孩卡蒂,她喜欢唱歌,放学后就到唱诗班唱歌。她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方面培养她,他们认为:女儿只是在向别人展示一个“聪明伶俐”的自己,这只是卡蒂吸“引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所以他们就错失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机会。美国社会学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样归纳道:富爸爸富妈妈喜欢对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顶嘴,能和别人谈判,还能质疑成年人。贫困家庭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常会向一些权威人士让步,他们总是显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来。富爸爸富妈妈的教育方式称为“协同培养”,其目的是积极地“培养并评估一个孩子的才能、观念和技能”。穷人们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长”的策略。富人家的孩子早就开始领会到了“权利”的意义。而穷困家庭的小孩“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谨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说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定制自我”。哦,好吧,赶紧对照一下,差距就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做到,孩子想必是可以逆袭的。当然了,最后我还是想说,无论我们身处哪个阶层,富或者穷,都不该放任孩子随意发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社会阶层虽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层不变。


Mr缄默1


答案是肯定的。

何为穷,何为富?

现时,你或许比别人穷,但未来未必比别人差。而且现在这个时代是有条件的。

自媒体,就是一个爆发点。

甚至很多人都可能比你窘迫。但实现了逆袭。

不提李佳琪,李子柒。

就看看,凌云,雷探长,徐大sao,这些本是草根,通过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结果,过了,同时,收益也是可观的。有的月入8/.9万,这是自媒体。

其他,孟非(工人),杨迪(丑角)等等,只要你年轻,就有资本。

加油。

我老了,或许机会不多,

你年轻,一定有。


求职说之70老猎


机会还是有的,看你有没有能力。很多富豪前身都是穷人。例如:李嘉诚,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潮洲市一个贫穷家庭。 李嘉诚白幼丧父。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香港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不过,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70年代的香港,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香港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第一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国际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热点引爆


不想说鸡汤,不能说现在穷人逆袭完全没有机会,但是这个成本太大了,这个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时间和金钱。

首先,也不是说穷人本身不奋进,我见过很多的穷人,懂事也很早,读书的时候也很勤奋,脑子不蠢,但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不能在最佳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育,导致最终成长的岁月都是一样,但是认知的偏差却有了鸿沟。


我自己本身严格来说不算穷人,出身在一个五六线的小县城,父亲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工人,母亲没有工作,一直到我读了初三才有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还是父亲问别人借了2万块钱才买下来的,很小,但当时一家人都很激动,记得有个夜晚,我曾一个人偷偷的趁着父母都睡着了,溜出我们当时租的房子,去还在装修的,空档的二手小房子里面,没记错,现在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晚上大概12点多,踩着月色走去的,好在不远,上了楼坐在空档的房子里,没开灯,当时想着,总算后面不用搬家了。

自此以后,我们一家就住进了这个小房子里,为了早日还上钱,家里的生活比较节省,但是生活嘛,总归会遇到一些不顺利,特别是屋漏的时候,再遇到一场大雨,那个心情。。。所以,我爸那时候也经常看到他抽烟和喝酒,有时候也经常跟我说,以后的日子就靠你自己了,我们家里就这个条件,帮不上你什么,你就好好靠自己读个书,出去混成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只会养你到十八岁。以至于,我一直到23岁参加工作发到手第一个月工资1600元之前,我大部分的时光都是穿着解放鞋去读书,恩,大部分的时光,偶尔买一双球鞋也很是珍惜的。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卖惨,而是为了说,因为这些,导致我的内心也产生了自卑,无助,最主要的是我当时只知道读死书,眼界和思维都没有被有效打开。不怕被笑话,我读高二的时候,看到我同学去网吧用email发邮件我都觉得他好时髦,好厉害。而我对那些好像并不知晓是什么?对我会有一些什么用?

所以工作之后,别人初高中就已经通过接触面的扩大形成的思维和思想上的成熟,我没有具备,当我选择的时候也就没有办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方法,框架的分析问题,进行选择,而是很大程度的盲选。用一本书说,我俨然是一名合格的乌合之众。:)

所以,穷人想逆袭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确实太难了,因为意识上的穷有时候更可怕,而一些改变的过程就已经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记得很久之前看过的: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当然,也不要因为这样就放弃自己,有时候慢一点好过于没有,只是也别对自己要求太高,放过自己,但不放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