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丰南区医院设有专门的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位于感染科楼内,与主楼相隔较远,避免了发热病人与常规病人接触,保证了主楼的安全。疫情发生以后,发热门诊合理布局,精细规划,设置了醒目的标识,病人诊治,交费,取药,验血等都在一层发热门诊大厅完成。发热病人经过筛查后,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出此楼,不能排除或稍有疑似的,需要到二楼留观病房观察隔离。同时,医院还专门安排了一台CT机,设于独立的区域供发热门诊使用。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从疫情防控开始,三个梯队的医护人员实行15天轮班制,轮班结束后还要到指定地点隔离14天,这就相当于从第一天轮班起,他们要近一个月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见面。第一梯队的医护人员有的大年三十都没能和家人吃上一口团圆饭。隔离期满,考虑到科室人手不够,他们来不及休息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发热门诊是整个医院防护等级最高,同时也是感染风险最大的地方。为此,进入该门诊时要规范衣服穿戴。二楼留观病房需穿戴二级防护用品,一楼发热门诊做好一级防护措施。洗手,戴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工作帽,穿防护服,戴乳胶手套,手套要与袖子紧扣相连。记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用了十几分钟才把防护服穿戴完毕。防护服刚穿上,记者就感到非常闷热,一动不动就已经满身出汗,而这些医护人员要穿上这样全副武装的衣服,一工作就是一整天。通常一天工作结束,他们的的衣服几乎全部湿透,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红痕,手指也因为频繁用酒精消毒留下了一个个斑点。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医护人员除了要适应厚厚的防护装备带来的身体不适外,还要挑战长时间接触一线所产生的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对于留观病房的护理人员来说,采集咽拭子的过程操作危险性较大,因为是近距离接触,如果病人咳嗽或呕吐喷溅的话更增加了采集的风险,所以护士长们主动请缨,首当其冲,和大家一起来完成。留观病房不允许家属陪同,护理人员除了要做日常护理外,疏导患者情绪也是她们每天需要做的工作。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预检分诊点是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记者在现场看到,医护人员除了对每个病人常规病史的采集外,还要详细地询问疫区旅居史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史。从大年初一到节目播出前,丰南区医院发热门诊共接收发热病人1100多人,其中留观病人17人,无一例确诊病人,共安排了101人进行核酸检测,且都为阴性。目前发热门诊日接诊量为二十人左右。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在医护人员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还有一支队伍也已经第一时间到达前线,他们就是新闻工作者。

疫情刚刚到来之时,人们的心里曾经有过莫名的恐慌和无端的焦虑,坚守在家的人们,需要听到阻击新冠病毒最权威的声音,需要了解最科学的防控方法,需要看到最准确的疫情信息。为此丰南广播电视台快速反应,积极行动,第一时间组成了32人的应急新闻指挥与报道小组。由记者、编辑、播音员、后期制作人员组成了两个一线报道小组。重要线索信息一律汇总到组长,再由组长交由各小组的采编播人员执行。每个报道小组按照疫情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随时修正完善报道方案。通过小组运作,统一指挥,我台应急新闻报道快速高效。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从大年三十开始,值班记者们匆匆告别家人,便扛起摄像机,拿起话筒,奔向了新闻现场。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这里是新冠肺炎的定点诊治医院,这里是新冠肺炎病例亲密接触者的隔离点,这里是踊跃捐赠防疫款物的现场,这里是防控一线社区和村庄的卡点。无论是寒风中的街头,还是风雪中的巷口,哪里有防控人员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记者辛勤的足迹。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他们是战士,也是平凡人,在疫情一线做完采访报道,他们已疲惫不堪,但为了发布最实时的消息,他们只能压缩午饭和休息的时间,抓紧备稿。在防护物资紧缺的当下,他们无法做到全副武装,一支口罩,一副手套便是他们全部的防护用品,一台摄像机、一只话筒、一根笔便是他们“战斗”的工具。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畏的行动,才向我们传递了每一个值得被记住的瞬间。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这些报道为我们坚定了抗疫的信心,给在严寒里坚守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浓浓的暖意,展示了普通人身处灾难时的无私无畏,还有丰南50万人的大爱情怀。正面声音占领了舆论主阵地,舒缓人心和鼓舞斗志的消息传递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丰南:出发,向着战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丰南广播电视台应急新闻团队中党员和青年力量占了大多数,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们,接过了前辈手中的枪,他们在战斗一线褪去了稚气,成为此次疫情报道的主力。在这里我代表我们栏目组向镜头内外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说声感谢,感谢你们的挺身而出,向你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