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浙大研製“通用熊貓血”,進化論假設獲證實,高校開學時間陸續明確

學術頭條:浙大研製“通用熊貓血”,進化論假設獲證實,高校開學時間陸續明確

專家稱意大利疫情或先於中國傳播:去年11-12月就出現疑似新冠病例

意大利一所知名醫學機構的專家朱塞佩·雷穆齊(Giuseppe Remuzzi)近日在採訪中表示,意大利可能早在去年11月和12月就已經出現了高度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症狀的不明原因肺炎。雷穆齊說據醫師們稱,“他們記得見過這種奇怪的肺炎,非常嚴重,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在(去年)12月甚至11月時。這意味著在我們知道中國的疫情暴發之前,病毒至少就已經在意大利的倫巴第北部地區傳播起來了。”

全球8.5億學生因疫情停課,預計數字將繼續增長

截至 3 月 17 日,全球已有逾 8.5 億兒童和青少年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課,人數約為全球學生總數的一半。據報道,全球已有 102 個國家和地區全面停課,另有 11 個國家和地區局部停課。這意味著,短期之內面臨學校停課的學生人數翻了一番,預計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目前,世界各國都在迅速行動,採用各種遠程學習方案填補空白。

新冠病毒特效藥有望出現?中德解析新冠主要蛋白酶晶體結構

當地時間3月20日,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main protease provides a basis for design of improved α-ketoamide inhibitors”的研究報告。報告稱,科學家們用X射線以1.75埃分辨率解析了新冠病毒Mpro的晶體結構,在SARS-CoV-2病毒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潛在藥物靶標,根據一系列相關研究結果,有望研發多種治癒新冠肺炎的藥物。

化溼敗毒顆粒獲首個治療新冠肺炎中藥臨床試驗批件

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化溼敗毒顆粒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件,這也是我國首個治療新冠肺炎的中藥臨床批件。該藥是由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為領隊的首批國家援鄂抗疫中醫醫療隊(中國中醫科學院)研製的。

新冠病毒重要藥物靶點-RNA聚合酶精細結構獲解析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抗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為開發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奠定了重要基礎。3月17日,相關論文成果的預印本以“Structure of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from 2019-nCoV, a major antiviral drug target”為題在線發表於BioRxiv。

臨床試驗顯示: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新冠肺炎無明顯效果

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關於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病例(COVID-19)臨床試驗的結果。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於重症COVID-19成人住院患者,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治療與常規治療無差異,治療28日後,兩組的死亡率相似。此外,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中胃腸道不良事件(包括噁心、嘔吐和腹瀉)的發生率高於常規治療組,而常規治療組患者的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繼發感染髮生率要高於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組。

蘭州大學羅斌團隊發現晝夜溫差越大,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越高

2020年3月18日,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斌團隊在預印版平臺medRxiv 在線發表未經同行評審的題為“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umidity on the mortality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論文。結果顯示,COVID-19死亡率與晝夜溫差呈正相關,而與相對溼度呈負相關。此外,晝夜溫差每增加1個單位,COVID-19死亡率增加2.92%。總而言之,這項研究表明溫度變化和溼度可能是影響COVID-19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Nature子刊: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與季節性流感類似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的最新文章中,首次繪製出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圖譜,稱其與季節性流感相似,這是對抗這種全球殺手的一個潛在突破。這項發現有兩個實際應用:首先,它將幫助病毒學家開發疫苗;第二個實際應用是篩選,這些免疫系統“標誌物”可以幫助衛生當局在未來疾病暴發中更好地預測誰是最危險的人。

華科最新論文顯示新冠病毒不會母嬰傳播,但不排除接觸感染

3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劉亞蘭團隊在《兒科學前沿》雜誌上報道,通過對四個孕婦的跟蹤觀察,顯示病毒感染不會在出生時從孕婦傳染給新生兒,包括剖腹產和正常分娩。根據論文表述,在冠狀病毒爆發的武漢一家醫院出生的4個嬰兒,沒有出現感染的跡象,仍然處於健康的狀態。但是該論文還指出雖然新冠病毒不會母嬰傳播,但不排除接觸感染。

重磅!浙大團隊研製出“通用熊貓血”

浙江大學團隊通過細胞膜錨定分子在紅細胞表面構建三維凝膠網絡,實現了“通用熊貓血”的人工構建和安全輸血。 這項研究21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據介紹,RhD陰性非常少見,因此也被稱為“熊貓血”。 “熊貓血”的人群數量很少,在臨床輸血中常常供不應求,在緊急狀況下 能否及時得到“救命血”成為關係到“熊貓血”受血者生命存亡的關鍵因素。

進化論假設獲證實: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查爾斯·達爾文逝世約140年後,其進化論的一個理論終獲證實!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撰文稱,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發揮的作用比此前認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幫助物種保護主義者預測應重點保護哪些物種,以阻止它們瀕臨滅絕或滅絕。

異尖線蟲數量增長近300倍,研究提醒食用生魚片的健康風險

近日,發表於《全球變化生物學》的一項研究發現,1978-2015年間,異尖線蟲(Anisakis)的丰度增加了282倍。異尖線蟲是一種寄生蟲,雖然被俗稱為鯡魚線蟲,但它能廣泛感染各種海魚和魷魚。如果人類或海洋哺乳動物吃了未經處理的感染的魚類,會產生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這種寄生蟲在人的腸道中無法存活,但可以在海生哺乳動物體內存活並繁殖。研究者尚不知道這種線蟲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他們提醒,這可能會對海生哺乳動物造成威脅。

科學家首次CT掃描新中國“第一龍”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合作,首次利用CT掃描獲得青島龍奇特的頭飾組成部分——鼻骨內部結構及頭飾重建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3月19日在線發表於《歷史生物學》。自棘鼻青島龍被研究以來就受到廣泛關注,其頭飾的有無、形態特徵、是否中空及其屬種的有效性等存在較大爭議。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於維持後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家居自動設計有多遠?針對語言描述的自動三維場景設計算法

近日,計算機視覺頂會CVPR 2020接收論文結果公佈,從6656篇有效投稿中錄取了1470篇論文,錄取率約為22%。在《Intelligent Home 3D: Automatic 3D-House Design from Linguistic Descriptions Only》(已開源)這篇由華南理工大學、澳洲阿德萊德大學和酷家樂合作完成的論文中,作者設計了一套能夠針對人類語言描述自動生成室內三維場景的算法模型。

母體孕期和哺乳期雙酚 A 暴露對後代小鼠具有傳代神經發育毒性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範瑞芳教授團隊通過小鼠試驗發現,孕期和哺乳期暴露於環境劑量的雙酚 A 可能對子代神經系統發育產生持續的副作用。具體而言,孕期個體可能通過羊水、胎盤、卵泡液、乳汁等途徑,讓子一代個體間接暴露於雙酚 A 中,影響其神經發育,進而使學習記憶行為退化,這一遺傳毒性對子代雄鼠更為明顯。基於小鼠實驗結論,研究團隊建議孕期婦女減少使用含 BPA 的塑料製品、接觸熱敏紙張和食用罐頭食品,以降低 BPA 暴露風險。

病毒也分“好壞”?麻省理工科學家利用病毒開發新型生物電池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生物工程教授安吉拉·貝爾徹(Angela Belcher),已經成功研製出用病毒製造的電池,而她的終極夢想,是能夠駕駛由「病毒電池」驅動的汽車。該篇題為《Fabricat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High-Power Lithium-Ion Batteries Using Multiple Virus Genes》已發表在權威期刊雜誌《Science》上。

《自然》子刊:科學家破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因素,離治癒更進一步

3月9日,《自然》子刊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刊登了一篇有關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論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鑑定出一組蛋白質,破譯了病毒生命週期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治療慢性HBV感染提供了新的方向。

NEJM:阿司匹林預防肝癌和肝病死亡!5萬人研究支持病毒性肝炎患者獲益

日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最新發表一篇重要論文《Association of Aspiri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Liver-Related Mortalit》顯示,阿司匹林預防癌症的潛在作用再次走到聚光燈下。一項在超5萬名瑞典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開展的研究顯示,低劑量阿司匹林可顯著大幅降低發生肝細胞癌(肝癌的主要形式)和肝病相關死亡的風險,且不會明顯增加胃腸道出血的發生率。

哈佛團隊調高黑洞照片分辨率:不像甜甜圈,是千層餅

去年4月,一張“高糊”的黑洞照片橫空出世,給大家留下了一個紅色甜甜圈的印象。將近一年之後,3月18日,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發表了關於這張歷史性照片的最新細節模擬。照片上看似只有一個光環,其實是由無數子光環嵌套而成的,這也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高校開學時間陸續明確:江蘇4月13日起準備開學

近日,多地發佈開學復課通知,普遍呈現“先高三、初三,其次中學其他年級,最後高校或小學、幼兒園”的規律。目前明確高校開學時間的省份主要有:

江蘇:通知提出,以4月13日為開學起始時間做好開學準備工作,具體開學時間經批准後由學校發佈;青海:全省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原則上從4月1日至4月15日陸續開學;山西:高校應屆畢業生,按照4月初開學準備;西藏: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暫定3月下旬開學。

國家發改委:國有企業要連續兩年擴大招聘畢業生規模

在今天(2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表示,國家將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生給予補貼,明確國有企業連續兩年要擴大招收招聘畢業生的規模。

科技部:推動設立科研助理崗位,擴大博士後規模

3月21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到,要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其中強調,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項目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設立科研助理或輔助人員崗位,擴大博士後崗位規模,其勞務費用和有關社保補助按規定從項目經費中列支,支持高校畢業生短期就業。

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將重組,中科院與科技部溝通交流

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顯示,中科院院長白春禮3月18日下午會見科技部副部長黃衛一行,就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相關工作進行溝通交流。黃衛指出,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36年曆史,需要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科方向佈局進行梳理、調整,也應在一些重要學科新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重點實驗室佈局方面,將結合區域發展、行業發展需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等形式,新建一批具有規模優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與重慶共建兩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年千萬元經費支持

3月19日,科技部網站公佈《科技部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批准建設省部共建超聲醫學工程、山區橋樑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通知顯示,超聲醫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託單位為重慶醫科大學,山區橋樑及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單位為重慶交通大學。建設運行期內,兩校每年分別提供1000萬元、1500萬元經費支持。

東莞披露大灣區大學建設計劃:投資百億,今年開啟校長選聘工作

東莞市政府官網近日發佈了關於印發《市政府一號文2020年行動計劃》《東莞市民生項目清單(2020—2021年)》的通知。通知顯示,大灣區大學項目的建設時間是2020-2026年,責任單位為東莞市大學籌建辦,總投資估算約100億元。此外,今年三季度將推動大灣區大學校長(籌建負責人)選聘工作,組建專業籌建團隊;推動一期校園用地整備工作。

MIT錄取不再看SAT科目成績,從2020~2021學年開始生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3月21日在招生網站上宣佈,決定不再考慮將SAT科目考試作為錄取過程的一部分。這一決定從2020~2021學年開始生效。SAT考試分為 SAT 推理測驗(SAT I)和 SAT 學科測驗(SAT II)。SAT I測驗由四個部分——數學、實證式閱讀、寫作、論文寫作——四個部分所組成,總成績分值為400-1600分,論文寫作變為選考,參加SAT或ACT考試是大部分美國大學的錄取要求。

最新全球學術排名:中科院全球第一,華科、武大、川大史上排名最優

近期,Nature指數公佈了2018年12月1日到2019年11月30日大學/機構排名。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次在學術領域蟬聯高校第一,另外有19大學/機構順利挺進全球前100名,四川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再次進步,史上排名最優;蘭州大學表現卓越,順利進入109名。

全球科研領域性別差距正在縮小,但不平等仍存在

在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全球著名出版商、信息服務提供商愛思唯爾(Elsevier)發佈了一份題為《從性別角度看科研人員的研究生涯》的報告,揭示性別如何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究活動。結果顯示,雖然參與科學研究的女性人數在增加,但在論文發表量、引用量、獲得資助、合作和認可程度方面,女性和男性科研人員之間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存在。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佈!

3月20日,中國激光雜誌社發佈“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秘鑰分發、光子芯片、智能激光器、全色激光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佈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測量結果與“正常”氫效應的理論預測相符,為今後更精確地測量這類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量鋪平了道路。公報指出,這項技術有助於測量已知的量子效應,比如所謂的精細結構和蘭姆移位中的原子某些能級的微小差異,這項研究首次在反氫原子中測量了這些量子效應。

清華開源Jittor:首個國內高校自研深度學習框架,一鍵轉換PyTorch

3月20日,清華大學開發了一個名為計圖(Jittor)的深度學習框架。這一框架有望為深度學習社區提供新的方案,也能夠推動深度學習框架國產化的進程。據悉,計圖(Jittor:Just in Time)是一個採用元算子表達神經網絡計算單元、完全基於動態編譯(Just-in-Time)的深度學習框架,其主要特性為元算子和統一計算圖。

中科協科技期刊課題研究和基礎建設項目開始申報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3月19日發佈《關於申報2020年度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課題研究和基礎建設有關項目的通知》:為進一步認真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加強科技期刊建設重點難點問題政策研究,提升管理科學化水平,切實推動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擬於近期組織開展2020年度有關項目申報工作。

2020年阿貝爾獎揭曉,授予兩位在混沌中發現秩序的數學先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3月18日宣佈,2020年阿貝爾獎得主是以色列籍的Hillel Furstenberg和俄裔美籍Gregory Margulis,以表彰他們“率先將概率論和動力系統的方法用於群論、數論和組合數學”。兩人架起了數學中不同領域之間的橋樑,解開了此前看起來毫無頭緒的問題。

2019年圖靈獎頒佈!授予兩位皮克斯動畫室元老

當地時間3月18日,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宣佈,Patrick M. Hanrahan和Edwin E. Catmull為2019年ACM A.M.圖靈獎獲得者,以表彰他們對3D計算機圖形學的貢獻,以及這些技術對電影製作和計算機生成圖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CGI)等應用的革命性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獲獎者都曾是著名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的元老級員工。

深圳大學藥學院劉國凱課題組誠聘博士後,有機、藥化方向

因研究工作需要,深圳大學醫學部醫學院藥學院現面向國內外高薪(31~35萬/年)誠聘博士後2人。(1)有機氟化學:新型氟化劑的設計,化學、區域、立體選擇性氟化新方法的發展及其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2)藥物化學:有機小分子藥物的合成,含氟藥物、及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抗腫瘤和降糖藥的設計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篩選。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蔣華良組招聘博士後、科研助理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主要從事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創新藥物的研發。基於藥物作用靶標發現和藥物設計理論計算新方法,設計高效探針分子,闡明藥物作用機理以及自主研發創新藥物。因科研工作需要,現招聘腫瘤藥理方向博士後或助理研究員1名、研究助理1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