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林梓源


“东山再起”之中的东山的确是一座山名,指的是会稽东山,位于今天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

典故来源

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东晋的时候,王、谢两家可谓鼎鼎大名。在当时来说,东晋的世家大族都可以很轻松的进入东晋官场,并且很容易就到重要的职位上任职。谢家有一个叫做谢安的人,这个谢安年轻的时候并不想做官,所以就推脱了朝廷的委任,隐居在会稽东山。时间流逝,谢安渐渐迈入中年,这时候谢安才有了仕途之心,然后出来为官。而淝水之战的胜利,就是谢安最大成就之一。谢安的故事就是隐士出仕的故事,东山再起本来就是此意,这就是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


杜甫的那首诗

杜甫有一首诗,是写给苏涣的。其中一句是“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其中的“东山”被认为和“东山再起”的“东山”也有关联。其实这首诗还有另一种解法,《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曰“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所以仇氏认为“西第”、“东山”应是指当时滥叨将相者,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指谢安隐居再仕之事。




以上就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来源以及相关的故事。


淡看天上月


所谓东山再起,东山指的是王屋山,也是愚公所移之山,当年帝感愚公之诚,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夸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夸富,一个叫夸羿。夸羿和表妹嫦娥同龄,夸娥看着自己美艳的娘家侄女,也有心促成他们的婚事。

嫦娥十一岁那年,来姑姑家作客,恰逢七夕,表哥夸羿情到深处,于牡丹花下,二人初试云雨情。嫦娥吻住表哥久久含情,低声说【我还要】,夸羿轻轻扶起嫦娥道,哥还小,待妹长发及腰,哥也英姿勃发,那时让你一次爱个够可好?

嫦娥把第一次给了表哥,回到家后,对夸羿朝思暮想,让青鸟传书,月老牵线,魂牵梦绕于夸羿。夸娥看着侄女嫦娥和自己当年一样,也是个多情女子,就准备给他们两个订婚。夸娥的哥哥夸禅帝君,乃三清四帝中的一员,一生无子,仅生嫦娥独女。

夸羿盖世英雄也,一心爱着自己的表妹,只要嫦娥喜欢哪座名山风景,夸羿就把山背到嫦娥面前,尽情玩耍之后,再背回原地。以前珠穆朗玛峰就在河南郑州,嫦娥说问世间此山最高,直叫人观之唯高,哥何不背负弃之。于是,河南的喜马拉雅山不见了。嫦娥小时候听过的童话,【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嫦娥一定要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那座山背过来,看看那三个和尚是啥货。夸羿背着那座山和仨和尚来到嫦娥面前,发现三个和尚个个肥头大耳,不像没水吃的,打开经卷一看,居然写着满满的心灵鸡汤。三个和尚已经成名成家,老和尚法号东山禅师,两个小和尚分别是东郭和南国禅师。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感悟,老和尚也不睡懒觉了,重新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东山禅师闻鸡起舞,开始了东山再起的全新生活。

东山再起说的是夸娥氏的儿子,为了嫦娥和玉帝发生矛盾,把原来背走的东山王屋山又重新背回来,愚公移山还要继续,东山再起,同志尚需努力。


白这个颜色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诗句“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中国有很多东山,比如在海南有一座东山,绍兴也有一座东山。但“东山再起”的东山是指在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一个水陆皆通的山。



而这个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旧时王谢堂前燕

要说谢安的身世那可了不得,刘禹锡有首诗叫《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家。”这里所说的王、谢两大家族的“谢”就是以谢安为代表。

由于家族势力在朝廷的强大,导致年轻的谢安没有做官的意愿。朝廷多次征召,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一直隐居在东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因为隐居在东山,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谢安山。

被迫出山

但是随着谢家在朝廷的势力不断减弱,谢安不得不出山重振家族辉煌。于是在360年,他接受了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之后谢安不断为朝廷立功,到了380年,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带领百万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一统天下。当时朝廷一片惊慌,而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全面负责军事的谢安却显得十分的镇定。最终谢安在兵力处于完全劣势的情况下成功击退苻坚,淝水之战也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据说当胜利的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下棋,看完捷报,不动声色的继续下棋,不得不佩服其定力。淝水之战后谢安的名声达到了顶峰,被封为三公之上,谢氏家族再次因为谢安而强盛。


“东山再起”现在大多形容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雁城流浪僧


说到“东山再起”,就是说一个人身处低谷之后,重新重振雄风,再续辉煌。

很多人这个时候就问“东山”指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聊聊“东山再起”这一个典故。

公元383年的时候,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晋,此时皇帝想到了谢安,决定启用他,就派人员到东山,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

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脱,就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一心杀敌,上下整顿,赏罚分明,要与苻坚决一死战。

没过多久,苻坚的人就打到了淮河这一片儿,只要一过江东,晋就难保,谢安心里当然有数,但是凭着东晋的8万官兵,跟苻坚硬拼硬,也只能鸡蛋碰石头一样。

谢安就坐镇东山,临危不乱,排兵布阵,还把自己的侄子谢玄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子临走之前想问问这个杖怎么打,谢安就说:“朝廷自有安排。”

谢玄这个时候年轻啊,心里没底,第2天又派人听口风,谢安就托人来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字儿也没提到了。

当天半夜才掏出来将帅名单,把他的八卦阵,也就是他的计划书拿出来看看。

淝水那个时候刚刚拉开战幕,谢安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这个时候果然中计了,最后大败。

喜讯传过来的时候,谢安看了二话没说,还继续下棋。

客人都等不及了,围过来都想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胜了,谢玄当时立了大功,在场的人都佩服谢安沉得住气。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之后,谢安救了东京,被封为三公之上后,因为他东山闲居之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成为东山再起。

所以如果问“东山”是什么?

其实东山指的就是一个地方,但是比喻的就是一个人曾经隐居的地方,就是低谷时所待的地方。


墨书之道


谢安这个名字部分条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提起淝水之战,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吧。

在李白的诗作中大概有30首左右提及东晋的谢安,可见李白对谢安的推崇,他俩脾性相近,可以说谢安的一生正是李白所憧憬的一生,不过现实很骨感,李白并不能达到谢安那样的人生高度,不过其诗作流芳百世也属妙事一桩。

死活不做官的谢安

早在少年时期,谢安在士大夫阶层的名声、口碑就出奇的好,大家也都觉得他是个有才干的人,适合效力于国家,但他本人个性却洒脱不羁,更倾向于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甚至饮酒狎妓的自由生活,朝廷征召他做司徒府的著作郎,他一再声称自己有病,推辞不干。

不堪其扰的谢安,宁愿隐居也不做官,后来有朋友举荐他,扬州刺史更是近乎于逼迫的情况下,他才尝试过一次,但上任仅仅一个多月以后便辞官不做。不但如此,无论是尚书郎还是吏部郎、琅邪王友等等职务也被其婉拒,于是朝堂上就有人觉得他恃才傲物,不识抬举,提议将谢安终身禁锢,当时的会稽王也算变相的为谢安说了好话,说谢安下次必定应召而来,此事遂了。

为什么不做官呢?

虽然有个性的原因,但却不是全部。

①个性使然

②朝中有人

③时机未到

谢氏一族朝中“有人”这是明摆着的,父亲、兄弟都是官员,所以谢安不屑于举家步入仕途,更不屑于与自家人“争锋”,他的弟弟谢万是豫州刺史,西中郎将,卫戊边疆,当然,相对谢安的名气和声望,谢万还是差了很多,因为谢安是被推崇为宰辅级别的。

当时也并不是入朝的最佳时机,进入朝堂首先面对的恐怕不是从政做事,而是陷于造反级别的党伐,事实上如果国家真的需要,谢安肯定会全力报效。

所谓东山再起

辞职后的谢安回归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后来的复出,这与谢万的论罪失势有关,统兵能力有限,北伐前燕途中不能安抚军心、将士,面对遇敌假象不但没有稳住阵脚,反而造成士兵们受惊溃逃,而谢万逃跑更是快人一步,不久后,谢万蒙朝廷开恩仅仅被革职贬为庶人(也是为谢安最终能入朝留一丝情分)。

这对谢安有什么影响呢,谢氏一族的实力是有的,但当代表谢家活跃于官场的谢万失势后,意味着家族势力脱离核心权力圈(他的父亲谢裒已死去多年),本来谢安的本意是不想与自己亲人争,这很没意思,但现在谢万被贬,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看来是自己挑起重担的时候了。

桓温:晋明帝驸马,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甚至操纵帝位废立,是那段历史时期的重量级人物。

就在论罪谢万的转年,谢安应桓温的邀请担任司马一职。

高崧说:“你多次违背朝廷的召用,高卧东山,众人议论,你不做官,如果面对百姓,而你现在做官又如何面对百姓呢?”

东山再起一词就是由上述过程而来。

桓温虽然野心很大,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爱才之心,在自己的府宅中,他和谢安畅谈人生,欢笑终日,能与桓温如此接触,如此亲近的客人,绝无仅有,可见桓温对谢安是非同一般的器重。

就在桓温北征前夕,谢万郁郁而终,谢安以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独立发展。也可能是百姓对他的期望值过高,造成谢安任吴兴太守后口碑很一般,没什么轰动效应,但是走后不久大家又非常怀念他,这就是名人效应吧,朝廷则毫不介意,继续邀请谢安任职,不久官至吏部尚书。

消弭篡权行为,不计前嫌稳固内政

没有谢安的北伐,桓温铩羽而归,又听信属下谗言另立晋简文帝司马昱,而司马昱也是个麻雀的性子,气性忒大,不满受制于桓温,郁郁而终,桓温推荐谢安接受遗诏。

桓温朝见孝武帝司马曜,谢安与王坦之迎接,当时就有人传闻桓温有篡权的可能,此次见面谢安和王坦之小命不保,王坦之虽然名坦之,却并不能坦然处之,吓得冷汗直流,手板拿反而不自知,而谢安虽然早已看到帐后埋伏的兵士,但沉稳不乱,并调侃桓温说,诸侯有道,守卫四邻,你墙后藏人是啥意思呢,桓温很尴尬,撤走了兵士,谢安和王坦之二人本来声名并驾齐驱,经过此事,高下立判。

至于桓温暗示朝廷赐予九锡,应该与篡权无关,主要是桓温病重,想在死前要个名头而已,后因谢安以修改为名将此事拖下,直至桓温身死,九锡自然不了了之。

桓温死的时候,桓冲曾经问过桓温,类似谢安这类人该如何处置,桓温觉得自己都没法搞定谢安,桓冲更没有希望了,所以当接力棒传到桓冲手里的时候,让桓冲很费了一番思量,自己独斗谢安和王坦之确实费力,所以只能依附于皇权,开始低调做官,既然不能进一步铲除异己,那至少也要保全身家性命吧,哪一个门阀势力背后不是几百上千条人命,稳妥为上。

谢安也并没有趁着桓温身死而发难桓冲,既然桓冲“忠于”皇权,那就一笑泯恩仇吧,况且太后临政很明显会偏向于谢安一方,就这样,在多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国家的政局稳定得到了保障,有人说谢安错失良机,其实谢安是以大局为重。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教科书般的案例

内忧外患,政治环境风雨飘摇的东晋,终于稳定了内部势力,而前秦苻坚又“适时”而来,号称百万大军想要吞并东晋,一时间“京师震怒”,其实是震惊,官员们都吓蒙了,一如行刺事件一般,谢安还是临危不乱,指挥调度从容不迫,以少胜多赢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谢安虽然不算是接手烂摊子,但也着实好不到哪儿去,桓温多次北伐都铩羽而归,给军力和军心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军阀之间的角力也致使各方损失惨重,前秦大兵压境,东晋自然压力山大,所以以原有军事格局去应对空前大战已经不大现实。

谢安对国家安全早有前瞻,也早就着手组建了北府新军,都是一些非门阀势力的流民,因为历经多年战乱,有些战斗经验的流民很多,而且其中的高中层将官也以选拔制为主,增加了部队的公正性和稳定性,让士兵们看到升迁方面的前途,历经七年终成铁军。

内政方面,谢安“一雪前耻”,一改从前的平稳路线,改革国家税收制度,按人口纳税,杜绝了在多个朝代都引发民变的“祸水东移”问题,即税金转移底层群众的弊病,凡涉及劳役的人口皆免除税金,那个年代交通很成问题,百姓被征用往返路途也要几个月,无法从事生产,所以税金也就不能再落在劳役纳税人的身上,国家的税收应数,自然国库充裕,为此次应对苻坚的大军做好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准备。

在对阵方面,东晋也确实有很大优势,有长江一线可守,谢安一面调动“不稳定因素”桓冲吸引敌人兵力,又以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北府军应敌,自己则督战下游,而苻坚的大军则错失良机,不以自己兵力上的优势碾压东晋北府军,反而后撤80万部队。

击敌于半渡这招恐怕连寻常百姓都耳熟能详,谢安又怎会上这种恶当,你击我半渡,而我击你半退,苻坚大军溃不成军,统一南北的计划流产,大军溃逃,由于苻坚军实力的大幅度削弱,北方又恢复了群雄割据的状态,给东晋带来数十年难得的和平时间。


古今通史


成语“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那这里的“东山”,又是指哪里?这个成语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谢家在当时是大家族。谢安本身很有才华,但是他不想继续做官,所以选择隐居。和好友王羲之一直隐居在会稽东山,这里的东山还有一个名字,便是“谢安山”。这座山就是现在浙江绍兴上虞上浦镇境内的东山。

为什么说是东山再起?这是因为谢安虽然不喜欢做官,一心想要隐居,但是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他还是奋不顾身。当时皇帝面对国家的困难,选择重新启用谢安,就派人到东山这个地方,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而谢安也不负众望,最终以八万大军战胜八十万前秦军,这也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正因为谢安在东山隐居之后,又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所以人们便称他“东山再起”。


读书是福


东山还真是一个山名。不过这个山名又不止是个山名。还是个人名。这人就是谢东山。不过这个谢东山并不是真的叫谢东山。而是他不愿当官,只在东山隐居。历史上姓谢的最有名的就是他了。他叫谢安。

谢安是个谜一样的男人。

一肚子的本事,就是不愿意当官。整天和王羲之呀,许询呀,支遁呀一帮子狐朋狗友东游西荡。游得高兴了就写几首歪诗。无非是“某某某到此一游,这还不错,欢迎下次再来”之类。有时候也深沉一下,感慨下人生,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什么“死生亦大,岂不痛哉!”这样的话。

有时候也狂得很。

宰相王导,多大的腕,都对他青眼有加。扬州刺史庾冰豁着老脸,多次请他出山帮忙。结果谢安从东山出来,干了一个多月就撂挑子了。吏部尚书范汪让他作个吏部郎,结果他牛哄哄,写了封信,“干不了。”面对这种给脸不要脸蹬鼻子上脸的人,只能不给他脸。不跟他客气。政治老流氓征西大将军桓温(就是那个说不能流芳百世,就要遗臭万年的人)直接派人就给“请”来,做了司马。御史中丞高崧趁着相祖(祭路神,类似一路平安的意思)的工夫,损了他一句,“叫你狂!还没人能收拾得了你了!该!”谢安也只能尴尬的笑笑不说话。

离开了隐逸地东山,谢安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先是出招阻止桓温加九锡,随后就是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不得不说,谢安就是有才。狂有狂的资本。尤其是功成名就之后,选择的是急流勇退。了不起!

东山是谢安的东山,然后才有了名。东山在浙江绍兴。是山名更是人名——谢东山。


月淡风青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

谢安(320~385)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谢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东晋为官。

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拒绝朝廷出仕为官,隐居会稽东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间。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

由于谢安的名声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出山,期间也短时间从过政,但很快就辞官而去,关键是受不了约束。



就在谢安人到中年时,家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爸去世,弟弟谢万在和敌军作战时贻误战机被朝廷废为庶人。

谢氏家族一时之间在朝廷中势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时,东晋遭到了强敌入侵,朝廷再次召唤谢安出山。谢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公元360年,这一年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朝廷大哗,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这些人说:“东晋把所有的军队集中在一起也超不过10万,兵力太悬殊,这仗没法打”。

当时皇帝想到了谢安,于是封他为征讨大将军。在国家危亡时刻,谢安毅然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这一年谢安40岁。

谢安首先推荐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先锋官,随后他把东晋的家底——满打满算的八万人马让侄儿率领前去阻击符坚的军队,他则坐阵后方指挥。




他侄儿临走前想问问这个仗怎么个打法?8万对100万,隔谁心中也没底。

谢安只是说,“朝廷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前去”。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他侄儿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里并不十分惧怕。

谢玄带领着军队和苻坚的军队在“淝水”摆开了阵势,谢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心中有数,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有一半是在行进的路上,他派传令兵传达命令,要侄儿打符坚一个措手不及,要“半渡而击”。

讲真行军打仗除了谋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上天保佑东晋,在如此悬殊的决战中,谢玄把握住了先机。



传令兵传达了谢安的计策:命令谢玄不能等苻坚的军队聚集好再开战,不能像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那样“半渡不击”,做一个愚蠢的仁义之人。

谢玄依照叔叔的计谋,乘苻坚大军渡水到一半时突然发动攻击,谢玄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堪比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

后来人们把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秉烛读春秋


头条对联想不通,

增粉减粉限其中。

参与对诗图快乐,

不图稿费只享乐。

精华诗句不发表,

啦圾闲话呈凶狂。

想问篇辑是何因?

百忙回话也不彷!

(对事不对人、不相冲。我刚玩头条时间不久,有的事还是要请问。)


老刘174627984


在生活中或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在事业上或某些方面失败的人会说一句话:“等有朝一日我一定会东山再起。”东山再起的意思是比喻隐退后再次复出,或者失势以后再次获得成功。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个人重新得势或者再次成功叫做“东山再起”呢?“东山”是一个山名吗?“东山再起”有什么历史典故在里面吗?

其实,“东山”确实是一座山名,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有一座东山,但“东山再起”里的“东山”并不是指的这座东山,而是指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后来隐居的土山——东山。谢安曾经生活在会稽东山,后来他离开会稽到了建邺(今南京),并在建邺东三十里的一个土山上,建造了一座别墅。他因为思念家乡,所以按照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叫做东山。而这座土山就是“东山再起”里的“东山”。

既然谢安住在东山,那么“东山再起”的典故自然也是与他有关了。“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这首诗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中的谢,指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

谢安出身名门世家,年轻时才能出众,一直做官,但是因为受到一些小人的妒忌陷害,谢安一气之下辞了官到土山建了别墅隐居起来,天天喝茶下棋,日子过得很清静。朝廷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到了公元383年,谢安四十多岁的时候,前秦苻坚率兵攻打东晋。当时东晋刚刚建立,势单力薄,听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打了过来,顿时群臣慌乱。皇帝这时候才又想到了谢安,急忙命人到东山请他,谢安临危受命,坐镇东山,精心地做着战斗准备。

当时东晋只有八万官兵,要和前秦的一百万官兵硬拼,无异于“以卵碰石”,于是谢安考虑用计谋取胜。眼看苻坚的军队就要打到淝水了,只要前秦军队一过淝水,东晋就完了。其他人都慌乱得如无头苍蝇一样,而谢安却镇定自若地坐在东山别墅和别人下棋喝茶,不慌不忙地排兵布阵,对战事胸有成竹。

在谢安有条不紊地指挥下,东晋居然只靠八万士兵就打败了前秦的百万大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著名战役。

淝水一战,保住了东晋王朝,让谢安名声大噪,官至三公。因为谢安年轻时一直辞官隐居东山,四十多岁又开始做官,并且坐镇东山指挥战斗,让东晋王室转危为安,所以后来人们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这就是“东山”的解释以及“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能够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靠的是过人的军事知识和胆识,以及临危不乱的处事态度。如果您在事业上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一定要像谢安一样临危不乱,多给自己充电,积累知识和经验,才有可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您说是吗?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