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在教人平凡吗?

张毅诚


教人平凡?当然不是,

庄子是在教人“忘我”。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鲲、大鹏、小雀、寒蝉等,并以此展开,对比论述了各自的“生命目标”。北冥鲲化鳍为翅,成鹏后迎风击空,行几万里,是为了去到南方,这是鲲,或者说大鹏的生命目标。对于麻雀和蝉而言呢,大鹏的这种行为,就有些不可理喻了,它们认为尺寸之间就足以满足它们的幸福,何必不远万里去到陌生的地方?雀蝉不懂大鹏的雄心壮志,大鹏也不能懂那些小物的不求上进。不可否认的是,在双方各自的世界中,它们都得到了自己的满足,对其各自而言,这就足够了。

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就其文章而言,庄子倒是挺欣赏大鹏的执着和勇气;但是就其世俗而言,庄子可不就是那树丛间自得其乐的鸟雀吗?庄子到底是大鹏还是鸟雀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一放,看看庄子又说了哪些人哪些事。

说完鸟雀之后,庄子又提到了龟、大椿、彭祖、商汤等事物或者是人物,还提到了一位不求上进的人士——宋荣子。反反复复,复复反反,其实庄子一直在用比较的手法在阐述这些存在在世间的态度、观点,以及在他们有限的世界和认识中的“小幸福”。直到庄子说到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列子可以借风而行,这足以让人羡慕,但是至于此,庄子却评价说,列子的这种洒脱飘然,还不是要借助风的力量,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 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庄子》

其实话到此处,我们大概可以窥探一些庄子的想法了,大篇幅的举例描写,却都不是庄子想要的,而他真正要到达的是一个更超然无我,与天地合一,与道同一的境界。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风只是六气之一,庄子心目中真正的洒脱超然是不受限于某一种“气”,不需要等待某一个条件的达成,可以随时随地、任意的遨游于世间。庄子描写地这种情形,其实就是顺其自然、忘我境界地一种具体描述。

和庄子之前例举的所有实例对比,庄子后来所说的这种境界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完全超于自我,已经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别了,也就是“无己”。若是真正到达与道同一的境界,那么所作所言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的,在这个层次里,不存在是与非是,更没有所谓的功成与败,也就是“无功”。其实对于圣人无名是最好理解的了,既然已经到达“道”层次,一定无名啊,因为道是无名的。

所以,庄子说至人、神人、圣人,与我们通常意义,或者说儒家意义上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在庄子所言中的三人,其实本来就是同一种人,那就是超越物我,与道合一的人。如前所言,既然与道合一,定然就拥有了道的属性,无名、不可言说,更遑论世间所谓功名利禄本我自我等等世俗概念的限制了。


古代哲学思考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非教人平凡,而是阐发他追求自由的哲学。

这句话,是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不能不对《逍遥游》的要义加以解读。

庄子干嘛要写《逍遥游》?所谓“逍遥游”,就是庄子向往的一种不受约束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理想自由状态。

此文开篇即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是大鱼,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这个时候,鲲是不自由的,潜于水中,凭水浮游。

在庄子那里,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物化”。这是由道家学说 “变化”的思想而来的。

老子的《道德经》,说来说去,讲的是变化——从无到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也在变化,强与弱,上与下,明与晦等等,都在变化转化。

后人,都认为庄子属于道家,所以有了“老庄”一说。

其实,庄子和老子,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看到了世间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他过于消极,以致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去,以不变应万变。

庄子则孑然不同,他也认为万物是变化的,然而却主张,借助这种变化,去追求绝对的自由。

所以他在《逍遥游》里说,鲲已经大到不知几千里也,可这并不是真正自由的状态。

他接着说,必须变化,“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就是“物化”,是一种主动的变化。

鹏仍然很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相比鲲,鹏已经可以从水里出来了,自由多了。

但是,这仍然不是真正的自由。

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不是生气愤怒,而意同于“鼓”。孔子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这个“怒”和“鼓”,都是“充满”的含义。“怒而飞”,就是双翅鼓满了空气,乘风而起。庄子后面说的“抟扶摇”,也是这个意思,“抟”是“鼓”,“扶摇” 是升力很大的风的名字。

鲲化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比起潜于水中,已经自由多了。然而,这是真正的自由吗?还不是。因为,大鹏还必须“怒而飞”,还必须“抟扶摇”,后面还说到要抟“羊角”,“羊角”也是大风的名字。

庄子又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

庄子的时代,对于日月运行、阴阳变化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冬为阴,夏为阳。“六月息也”,“息”不是休息,也不是减弱。在古汉语里,“消”和“息”是一对反义词——“消”是消弱,“息”是生长。

庄子这里是说,鲲变化为鹏,飞去南冥,就是开始了变化的进程。这就是“物化”。

在讲完前面这些内容后,庄子举了很多深奥的例子。

比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抬头看见的青苍天色,你能确定就是天空的本色吗?茫茫天际,真的是寥廓无穷的吗?从天上向下看,和从下向上看是一样的吗?

好像和前面的鲲鹏毫无关系,而实际上,关系大得很,庄子是说,未知何其多,有限的自由,是不可能知道谜底的。

再比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水过于浅,就不能承载大船。一杯水倒在堂前,只能是草芥为舟了,把杯子当船,都会搁浅。

这也是在说,有大自由,才能完成大使命。

还比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知了和学鸠这种小鸟笑话大鹏,我们,“决而起飞”,就是一“挣巴”就飞了,飞到树上,实在不行就落地上,干嘛要飞九万里去南极呢?

这依然是说,没有足够的主观决心,是不可能获得真正自由的。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看似毫不相干,然则环环相扣。

在讲了“物化”之后,庄子开始讲“人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微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这段话里,庄子列举了“知效”、“行比”、“德合”、“徵国”这样四种人,掌握知识后能够依照去做的、能够在一乡里做表率的、可以与国君德合为臣的、经验和才能可应付治理一国的。

这是庄子对人才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划分。

可是庄子说,在叫宋荣子这个高人看来,只能一声哂笑,这四类人虽然自视甚高,“也亦若此矣”——不过如此。

接着,庄子又讲了比这四等人更高的三种人。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此种人的智慧和境界,已经到了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度,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庄子说,“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这样的人,世上是很少的了,他们对于世事,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六种人——“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音,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道家说,庄子师从列子,未知真假。不过,庄子确实认为列子是高人,列子会飞,在高空中被冷风吹到反而觉得很爽,不停地飞十五天后还能返回。庄子说,你们天天求褔,能达到列子的境界吗?可是,列子飞十五天,他仍然要靠风,这还不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第七种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认为,这种人不乘风,而“乘天地之正”。什么是天地之正,有人解释是“天地之间的正气”,实际上,更应该解释为“道”,也就是规律。庄子说,你掌握和驾驭了天地之间的正道,自觉遵循规律,此时的生命,才真正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接着,庄子就要说到“至人”、“神人”和“圣人”了。

在讲了七种人依次提高的境界之后,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如果说庄子是道家,至人、神人、圣人这三种境界,才是对老子“无为”的最好诠释。

所谓“至人”,“至”是达到,“至人”,就是达到做人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就是“无己”。“无己”,不是完全忘我,而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至人”是分层次的,掌握自己命运,是第一层次;更高的层次,是“无功”。什么是“无功”,究竟是一个人有了大智慧、大才能,贡献于天下,但从不需要天下来感谢他。所谓“无功”,是不邀功,不贪功,不沾沾自喜,反而默默无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可以称得上“神人”了。

“圣人无名”,庄子说,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圣人之名的,如果说某某是圣人,他就一定不是圣人了。真正的圣人,做了无数好事大事,但从不以圣人自居,而且极力避免“圣人”这个称呼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孟子也讲过类似的思想——“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讲了六种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神人、圣人,是一个人掌握自己命运,获得最大限度自由的最高境界。

后来的许多人,包括帝王们,实际上很欣赏庄子这个思想。

比如,唐魏征奉敕所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就说到:“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还说:“大道无名,上德不德”。其实体现的都是庄子的这一思想。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司马迁说——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做过植物园园长一类的小官,楚威王曾想拜他为相,这是很大的官了。庄子说,别侮辱我,拂袖而去。但他学问“无所不窥”,什么都懂,但总体上属于老子学派。这是司马迁的记述,也是关于庄子最详尽的记述了。

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凭他的才能,辅佐一个明君实现争霸目标大概不是太难的事。

然而,庄子思考得更深刻,一个明君或一个能臣,就可以挽世界于水火么?所以他才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他想的明白,即便干得再好,最后不过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已。

庄子是反复思考过的,也很痛苦,于是才说,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他没有几个朋友,大约只和那个“学富五车”的惠施还是谈话对手,也是俩人见面,就因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而吵架。

于是,庄子着重思考的,就是人如何才能活得自由。

“至人”、“神人”和“圣人”,恰恰反映的,就是对此的深刻理解。

据此来说,庄子,是一个世界级的哲学家。

别说西方学者探讨人的自由云云,庄子比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早了两千年还拐弯儿。


一老沈一


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首见于《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者都是《逍遥游》所设计推崇的理想人物,都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对这三者的内涵最早进行解说的,一般认为来自《庄子•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

这个解释过于玄奥。个人认为,对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可以从精神境界与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在精神境界上,三者并无高下之分,都是得道者,所以我们就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首先,个人明确认为,“无己”“无功”“无名”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途径。具体来说,就是民“无己”则为至人,臣“无功”则为神人,君“无名”则为圣人。

如《大宗师》所说: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伏牺氏得之,以袭气母; 维斗得之,终古不忒。

庄子此处所列举的豨韦氏、伏牺氏、维斗都是得道者,可以挈天地、袭气母、终古不忒,都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但他们仍各居一方,各司其职。根据资料记载,无论是豨韦氏、伏牺氏还是维斗,得道者之后的职责与其得“道”之前的身份职守有着密切的关联。

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而这些个体又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或者阶层。各个群体有着各自不同之“累”,按现在的话来说,各有各的烦恼。君王虽然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却终日为求贤德之名而负累;做臣子的有社会地位,不求贤德之名,却念念不忘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普通百姓 ,不用考虑建功立业,更不用操心天下事,那么唯独关注的就是自身,也就是“至人无己”的“己”。

以庄子的思想理念来看,“己”“功”“名”是社会中人们得“道”的三大障碍。消除这些障碍,就可以得道。于百姓而言,要“无己”,于臣子而言,要“无功”,而于君主而言,则要“无名”。

所以,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不是教人平凡,而是为人们得道提供途径。


燕子的涛宝


这是庄子思想中,三种伟大的境界!现在就分别说说:


至人,说的是真人,与天为一,为天地而生之人。

至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与天道,合而为一,是天道的厦行者,也是代言者,从不参杂个人的主观臆断!是为人的思想最高境界!

神人,未卜先知,未谋先胜,谋于人所不识,成于人所不知。制胜于萌芽阶段。

因而,神人之功是大众还没发觉,就己完成,人们都觉得自然面然,本该如此。

因此,也就不觉得会有什么功绩成就!

圣人,法天则地,内修炼而知之人。

圣人,恩泽遍及整个自然界,因天地法则行事,不居功,不自傲,唯有自我奉献的精神。

因为圣人是道法自然,人们也就习以为常,如日月普照,而不觉其功一样!

综上所述,无论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还是圣人无名”!都是思想能力的登峰造极,不是常人所能认知,却又普受他们的恩泽!看似平凡,实则非凡!


袁少安


恰巧相反,庄子不是教人平凡,而是要人不平凡。

平凡的人多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一眼望去,地上跑的、草里蹦的全是平凡人。而至人、神人、圣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原文

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三种人的境界,是有前提的,原文如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间的正气,做人要一身正气,才能哼哼哈嘿;六气,指阴,阳,晦,明,风,雨之气;乘和御,都是顺从、适应的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做人呐,要秉承天地正气,顺应自然规律,就能在天地之间自由翱翔,哪里还需要其他力量加持。能做到这些,才符合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无己

至人,是庄子精神世界中对牛x的一类人;无己,就是没有自己,指忘掉自我。

平凡人都是自私的,要成为至人,就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并且抛弃私心,这样一来,就能忘掉自我,从而真正把自身融入自然规律之中。在天地万物中,我和其他,都是一样,没有分别之心。

这样的人,被庄子成为至人,在庄子的思想中,只有至人,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呢,那就是“得至美而游乎至乐”,首先外天下,对世事没有悲喜之心;其次外物,不计较得失;最后外生,将生死置之度外。

你啥都不在乎了,心中一片白纸,自然无己,自然逍遥游,小孩子活得为什么那么自在,因为他内心没有那么多世俗杂事。

神人无功

神人比至人的等级稍微低了一丢丢,是精神超脱物外,神人可能做不到至人那样逍遥,但是他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之心。

在神人的思想中,他不会受外部任何事情的影响,自己想到了要做什么,觉得该做就做了,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像裤子破了要露屁股蛋子一样,必须要补,天破了要漏雨,也该补,而不是为了要得到褒奖,才去做这件事。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也是一种自由。

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正好跟神人相反,他们是觉得这件事有利可图,做了会得到领导的表扬,有机会升职加薪,所以才会去做,更有甚者,明知道一件事自己不去做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这个严重后果危及不到自己,做了也得不到好处,就不去做了。

这是利益驱动,平凡人的思想。

圣人无名

圣人又稍微比神人的等级低了那么一丢丢。无名,就是不贪图虚名。

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文章,里面就说了圣人是怎样的。圣人低于神人,高于百姓,他们遇事不执著,只要是正确的就去做了,至于百姓和万物怎么样,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情。

你要骂也好,捧也好,他不在乎,圣人就是永远不一样的烟火,这也是一种自由。

所以你看,无论圣人、神人、至人,他们都是品德修养高于平凡人的人,不会被外界束缚,做正确的事,做想做的事,融入自然不做事,说到底,都是自由,这也正是庄子提倡的。



也可自话


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思想汪洋恣肆,纵横捭阖,雄奇怪诞,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被誉为“哲学的文学,文学的哲学”。他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其精神自由和追求天人合一逍遥游的人生宣言。

在庄子看来,何谓之至人,何谓之神人,何谓之圣人?

庄子在《庄子·天下》里,对体道者的精神境界划分为7种,分别是: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官员和普通百姓。其中: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 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 于变化,谓之圣人……

大意是:

不离道的本源,是为天人;不离道的精神,是为神人;能坚持道的真理,是为至人;能师法自然,见微知著,预见未来,因时而变,是为圣人……

从天人到神人、圣人、君子,是等而下之的排序。但在本文中,这三者并没有高下尊卑之别,只是修为极高的人的代称,以展开论述道体、道用、道名:

因为道体是虚空的,修为到至高境界的“至人”,与道合一,与万物为一,任顺自然、忘却自身,故云至人无己;

因为道的功用是无为而为的,它无意生万物而万物生发,所以修养达到神化不测之“神人”境界,他顺道而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虽功垂千秋万世而无意于求功,故云神人无功。

因为道是无名无相的,圣人常守“无名之朴”,有崇高道德学问的“圣人”虽有天下太平之功业,却又无可名状,故云圣人无名。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庄子生活的年代,比老子生活年代更加浑浊“不可与庄语”,因此,尽管庄子天纵奇才,“其学无所不窥”,但苦于“而今……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同时,战国时期,“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令他不屑与之为伍,以致抱负不得施展,理想难以实现。于是只能放任自由的心灵于太空翱翔,在理想的、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身心灵的解脱。

庄子这句话不是教人平凡,恰恰相反,他是在宣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要人们放弃“有所恃”的依赖思想,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至高境界。

文章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大之辩”的道理:无论是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可以直上云霄九万里的大鹏,以及御风而行的列子,无不是“有所待”的相对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这才是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生,这才是天人合一的高品质、高格调人生。


问道黄老


庄子这句话,从社会层面来看的话,大抵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太在乎名利,不要被外物牵绊。而为外物牵绊的“至人”、“神人”、“圣人”某种程度上说,是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于是不是教人平凡,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平凡的,所谓的不平凡,不过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罢了。所以庄子这句话,如果说是教人平凡,可能有点偏离本意。

1、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无外物牵绊

关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议论,在《庄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可以顺应天地间万物的自然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继而在无穷的境地中遨游,那么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才有这样的说法:修养很高的人,是可以忘掉自己的,修养达到不测境界的人,是无意求功的,而圣人则更是无意于名而无名的。

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庄子这句话中“至人”、“神人”、“圣人”身上都有“无”的特点,而且他们的“无”对应的都是世人所求的“有”。世人因为太过在乎自己,最后反而为外欲所吞噬,失了自己,所以品德高尚的“至人”是没有自己的。世人因为太过在乎功名,在追名逐利中身心相离,所以,修养达到不测境界的“神人”是“无功”的。世人太过在乎自己的名气声望,以至于变得表里不一,虚伪做作,而修养极高的圣人,是“不求名亦无名”的。

所以,不论是“至人”,还是“神人”,抑或者说是“圣人”,他们都表现出了“无”,是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不为外物牵绊。

2、来自庄子的警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是十分赞美“至人”、“神人”、“圣人”身上表现出的“无”之精神的,而“至人”、“神人”、“圣人”无疑也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但是从“至人”、“神人”、“圣人”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出庄子对人世间的“重我之私”、“重功利”、“重名之虚荣”的批判。

庄子那个年代,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人心浮动。因为诸侯国求贤若渴,于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便越来越激烈。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大抵就出于三种目的,其一,便是出于极端自私,十分注重自己的私利;其二,便是十分想要建立显赫的功绩,为了功绩而功绩,而此举最终满足的,大抵可能是自己的虚荣心了;其三,便是十分想要好的名望,注重名望的人,往往在脱离实际的好名望中身心背离,继而在表里不一中衍生虚伪。

基于对人世的观察,庄子便用“至人”、“神人”、“圣人”来警示世人,旨在告诫世人,不要在利己排他的欲望中失了自己,不要因显赫的功绩而沦为功绩的奴隶,更不要因名望而变得华而不实,表里不一。

3、总结

所以,通过上面的议论,我们不难看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实则更多是要人抑制自身利己排他、追求功名利禄之欲望,而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则是庄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至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不是教人变得平凡,如果以“教人平凡”作为庄子内核思想的解读,可能还是有些个“浅”,毕竟生而为人,人人都特殊,人人都平凡,关键还看人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别人,不是吗?


颜小二述哲文


野狐试答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这句话没有教人平凡的意思,恰恰说得是超凡的问题。

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他认为摆脱物的束缚,不依赖、凭借外物就可以成为最高境界的人,就可以神游于天地万物之间,甚至可以超乎时间之外,到达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至人、神人、圣人其实是一个人,换了三个说法,只是为了强调这种最高境界的人,这三句话要放在一起去理解,意思是最高境界的人是无己、无功、无名的;反过来,也只有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高度,才能成为最高境界的人。

无己就是忘身,忘掉自己,庄子讲坐忘。老子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讲的是弃形求神,讲的是修道的问题,和我们做人也是有关的。

无功不是不作为,而是有大作为,但不以作为当作为。在道家,自然是最高的法则,自然造化的功劳是最大的,但自然从不会标榜自己的功劳,阳光普照大地,雨露滋润万物,做就做了,做过了就过了,最高境界的人就是要参同天地,有大功而不言功。

名是外在的、虚妄不真实的,庄子要的是本真的东西,只有忘掉这些外在的虚名才方便修道,才可以到达最高境界,所以修道之人力戒名利。求名求利,邀功请赏那是俗世的事情,是有背修道的东西。

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精神修养的方法。功利化、物质化太强的今天,学点庄子的淡泊超然,对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大有好处的。


野狐习禅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追求身外之物才能畅游在自由的精神世界。

“圣人”、“神人”、“至人”,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指能够超脱物外,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人。

“无己”,就是无我,只有做到无分别心,不再区分别人和自己,外在和内在,才能和宇宙浑然一体,不再感受到自己。

“无功”,就是无功利心,不追求建功立业。做事要顺应自然,顺应内心,不要考虑做这件事有没有用,有没有回报,有没有人赞扬。

“无名”,就是不追求虚名,不追求口碑和青史留名。做事的出发点要顺天地之道,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追求名誉。

庄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忘掉自己。只有真正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求,才能达到“圣人”、“神人”、“至人”那种精神上的超脱和释然。

希望以上解答对您有所帮助。


夕荣Siron


以下诸位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各舒己见的看法,都大至浏览了一下,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说法,都参与回应,不同的呈现出来……非常好,你们都是有文化情怀的人,都祝福你们,为你们所有的人点赞了。👍🍀🌻🌺👏🙏

内心有什么,就只能适应各自的频谱,就相应的感应出什么样的灵性启示,随后形成神经管的光量子感应信号,随之形成知,情,意的意向文字符号,随之呈现在网页上……传播的分享……让所有相应的有缘者关注,看见,品一下,感受一下信息!👍👏🙏🍀🌻🌺

地球伊甸园的东方华夏,有一种至诚至知至情至性的伟大的以人为本的人文传承,传统,道统…………!自最远古有历史以来,地球上只有最尊重文化的华夏先祖,愿意用文字符号把一切看法,想法,世间的万象都平等的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呈现给后人,尽可能的提供出一切多象多维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天道,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一切试验,事态,理态,的历史记录………………!!!👍👏🙏

地球上,只有华夏这一支文化精义能五千年一以贯之的,无法间断的传化到现代,直至永恒的人文未来…………

因为华夏的人文文化核心精义传承,用了五千年的几百亿人的生死试验,人文历史试验,找到了地球人文生生不息的永恒文化至道信仰方向!!!👍👏🙏

在几千年的过去,全球物质科技手段相对落后的时代,华夏的先圣古人对人性人灵的巅峰实修研究成果,世界第一,对得起后人,对得起我们!!!

华夏正统道统人文,大意的把人性人灵的公义.品质品级从高到低的灵性的良知良能朝向述说了一下…………

大致分别是,真人,至人,神人,圣人,贤人,士人,善人,常人,庸人,俗人,邪人,鬼人,畜生,不如畜生,远远比不上畜生…………!!!

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灵性境界最后升阶的点化语。!!!如突破了这一玄关玄窍玄智玄德,最后才能步入人灵人性的人之极,去到达究竟,圆满,了义,的大真人境界!!!

F系,J系,y系的圣人,达成了神人的境界!

地球世界人文人灵朝极的未来,是地球上普世五角顶尖的五J五系都在预言的,在地球的东方,有“真人”境界群降世,让五J五系各归其位,用新“真人”系而一统地球五J五系,而地球天下大同,而天下太和,而地球人文共同朝向心物一元的宇宙太和终极全息大一统真理,而朝极,而让地球文化(精神)文明(物质)走向新的全息宇宙新文化新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