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编著有《漫说红楼》《话说红楼梦中人》《惠新集—红学文稿选编》等。

我们为什么要看看《红楼梦》“古抄本”什么是“古抄本”?

我今天谈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看看《红楼梦》“古抄本”。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主要是因为自2010年1月起,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尽管多年来各种早期抄本的影印本出了不少,但大多都是价格比较高。而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推出的“《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将早期抄本以普通精装、统一装帧的形式出版,逼真还原、典雅精美、价格合适,而赢得广大读者的口碑。

《舒元炜序本红楼梦》(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我们知道,在《红楼梦》的传播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可以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影响、流传最广的《红楼梦》通行本,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前有1957年出版的由周汝昌、李易、周绍良校点、启功注释的《红楼梦》。后有冯其庸率领的专家团队、历时七年完成的《红楼梦》校注本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校本”。前一个本子是属于程乙本,后一个本子前八十回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而参校了其它十几个早期脂本。后四十回是程甲本。这两个本发行量很大,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看的这两个本子而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可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古抄本丛刊”,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对《红楼梦》当代传播作出的新的贡献。

梦稿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这一套“红楼梦古抄本”目前已出8种32册,可以说基本上把珍贵的早期抄本出全了。因为属于早期抄本只有11种,而在这11种早期抄本中,郑藏本只有两回,靖藏本已迷失,而戚序本和戚宁本出自同一个祖本,基本上差不多。目前只缺甲辰本一种,所以说这套“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基本包括了全部早期古抄本,在《红楼梦》出版史上,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王府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已出版的《红楼梦》古抄本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王府本(或称:蒙古王府本)、戚序本(又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俄罗斯藏本(又称列藏本)、舒序本、梦稿本(又称杨本、杨藏本)。

“红楼梦古抄本丛刊”已出品种(八种32册)

(点击上图可查看“红刊”上新!这套丛书是否帮你爱上“红楼梦考据”?)

或许有朋友会问:怎么会形成这么多的抄本呢?这些“古抄本”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有什么价值或者说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般的读者需要看看这些古抄本吗?

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话题。《红楼梦》最初是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只有八十回。到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由程伟元、高鹗整理萃文书屋刊刻印行一个新的本子,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是120回。人们通常称之为程甲本。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萃文书屋又刊印了一部《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也是120回。这时距离程甲本刊刻出版仅仅过了七十天。这个本子的版式、插图与程甲本完全一样,但具体文字上却有2万多字的差异。人们通常称之为程乙本。我们今天所说的“古抄本”,指的就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前,即程甲本刊刻之前形成的手抄本。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过录本。什么叫“过录本”,就是《红楼梦》在流传过程中,爱好者、收藏者,还有以卖书为营生的商人抄录的本子。虽然这些“过录本”已不是曹雪芹的手稿,也不是早期在曹雪芹亲友之间传阅评点的本子,但由于这些本子保留了早期古抄本的基本面貌,保留了大量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因此它们对于我们研究曹雪芹的创作、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探索《红楼梦》“迷失”的内容、整理出最为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都具有极大的价值。
这也就是今天《红楼梦》“古抄本”出版的意义

看看这些“古抄本”,看看那么多的脂砚斋批语,以及各个版本之间微妙的差别,我们似乎离曹雪芹的原著更近了。

我刚才谈到,《红楼梦》最初是在曹雪芹的亲友中间流传,这些亲友一边看一边批。后来在曹雪芹去世以后,这些早期抄本就流传到社会上去,有喜欢《红楼梦》的人就从朋友哪里借来,看完了还要抄一本。还有书商一看,《红楼梦》这么受欢迎,就雇人抄写,然后卖出去。

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言中说:“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矣。”程伟元、高鹗在程乙本引言中也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凡三十年矣……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第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这就是在程甲本、程乙本刊印前,《红楼梦》古抄本流传的情况。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先生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馒头铺卖馒头,盈利太少,老板看抄书卖那比卖馒头不知能多挣多少钱,所以卖完馒头,就让小工抄书,这就是所谓的“馒头铺本”(或称“蒸锅铺本”)。那么蒸馒头的小工,蒸馒头是把好手,可不一定有多少文化,所以抄出来的《红楼梦》水平很不一样,甚至是错字很多。据说有一位作家看到早期古抄本上面有那么多错别字,就说曹雪芹文化水平太差了,尽写错别字,那《红楼梦》也好不到那里去,结果这个作家被胡适批评了一顿。这就是不了解《红楼梦》版本情况,而闹出来的笑话。他们把这些馒头铺本当成了曹雪芹的稿本了。尽管,早期古抄本抄写的水平各不相同,上面错误很多,但毕竟它保留了曹雪芹早期创作原著的基本面貌,这就使得我们有了进一步去认识曹雪芹原著的机会。所以,早期古抄本极为珍贵,这也就是我们要今天看看古抄本的原因。

戚序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看“古抄本”?

概括起来说,我们为什么要看看早期古抄本呢?为什么要知道一些古抄本的基本情况呢?

其一,为了了解作者曹雪芹;

其二,为了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其三,为了研究曹雪芹的创作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其四,为了研究八十回后遗失的内容;

其五,为了依据古抄本校勘整理一部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红楼梦》版本的需要。

你看这些古抄本对于我们阅读和认识《红楼梦》是不是非常重要!

在这些早期的“古抄本”中,保留了大量的脂砚斋批语,这是“古抄本”最突出的特征。说是脂砚斋批语,其实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实际早期批语人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还有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诸公”。这些人与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尚难确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都是曹雪芹的亲友,关系密切,可能是同辈的亲友、兄弟;也可能是长辈,如畸笏叟,很可能就是曹雪芹的叔叔或父亲曹頫。

这些批语的艺术水平未必有多高,但其价值则不可估量,或者说怎么估量也不过分。因为这些批语者,实际上参与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创作,曹雪芹一面写,他们一面批,有些批语对曹雪芹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批语中还透露出作者曹雪芹创作的许多情况、透露出八十回后“迷失”的文字的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曹雪芹的创作,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研究八十回后“佚书”之谜,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红楼梦》作者是谁?你告诉人们是曹雪芹,可总有不相信,在这些“古抄本”中,有不少脂砚斋批语告诉你,就是曹雪芹。

甲戌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如甲戌本第一回就有好几条重要的批语: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第一回眉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甲戌本第一回)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梗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甲戌本第一回)

这些批语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今天的人们,《红楼梦》作者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脂批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是论证《红楼梦》作者最重要的依据。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秦可卿之死

过去看《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的描写,总觉得有些疑惑,比如书中说,秦可卿病了一年多去世了,为什么书里说,秦可卿死的消息一传开,古抄本庚辰本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呢?而程乙本则是“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伤心”,一个是“疑心”,一个是“伤心”,很显然庚辰本中的“都有些疑心”比较好。为什么,什么是“纳罕”啊?就是“诧异”“惊奇”。就是因为秦可卿的死不正常,所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一个“纳罕”,一个“疑心”,确实大有文章。如果秦可卿是病了一年多去世的,有什么“纳罕”“疑心”呢?

又,宁国府死了儿媳妇,不见婆婆尤氏、丈夫贾蓉如何伤心,倒是公公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作为婆婆的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物”了呢?再者,秦氏死后,她的两个丫鬟,一个触柱而亡,一个甘为义女守灵,如果说秦氏是病死的,两个丫鬟的命运就让人无法理解了。这种种疑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曹雪芹写错了吗?当然不是曹雪芹没写好,正是因为“古抄本”甲戌本保留下的一条重要批语,才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原来曹雪芹最初写秦可卿之死不是病死的,而是上吊自尽,是因为一个叫畸笏叟的批者要求曹雪芹改写的。

曹雪芹在创作中对秦可卿的态度的确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很有点像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态度那样,从批判否定转为同情。曹雪芹最初对秦可卿是否定的,写了她的淫荡,写了她与公公贾珍乱伦的丑行,结局是悬梁自尽。如《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他翻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在秦可卿的一页上,“画着高楼大厦,一美人悬梁自缢”。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稍后的《红楼梦曲·好事终》中也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衰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从判词和曲子看,曹雪芹对秦可卿的批判态度还是很严厉的,认为她的“擅风情,秉月貌”与贾家的败落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现在所有的版本中,我们已看不到秦可卿上吊自尽的具体描写了,这是因为作者已将秦可卿的结局做了修改。在甲戌本第十三回回末有这样一条朱笔批语: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同页还有一条朱笔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另外,靖本在“因命芹溪删去”批语下,还有“‘遗簪’、‘更衣’诸文”六字。庚辰本第十三回回末亦有一条批语:“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读了这些批语,问题就十分清楚了。原来原稿中的第十三回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不是如今的“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曹雪芹是根据这位写批语的“老朽”的意见,将秦可卿的结局做了重大的修改,删去了“淫丧天香楼”的情节,改写为病死。这位“老朽”是谁呢?专家们一致认为他是畸笏叟,是曹雪芹的长辈。这位老朽为什么要曹雪芹修改秦可卿之死的情节呢?是因为秦可卿给王熙凤托了个梦,在梦中,秦可卿提醒王熙凤,如能在家族荣时,多想想衰落时的情景。她给王熙凤出了两个主意,秦可卿说: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以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祭祀又可永继。……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秦可卿的担心、忧虑即对凤姐的期待,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贾府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听进去秦可卿的劝告,包括王熙凤。因此贾家的彻底败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尽管如此,秦可卿的托梦还是感动了写批语的“老朽”,所以他要曹雪芹修改原来的描写,不要把秦可卿写的太不堪,以致“淫丧天香楼”。

根据脂批透露的线索,被删去的“天香楼事”大致是: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一次她将自己的“簪子”遗落,被贾珍拾去,他趁秦氏“更衣”之际,闯进来与秦氏发生乱伦丑行,不想被婆婆尤氏或秦氏的丫鬟撞破,秦可卿羞愤而吊死在天香楼上。这是人们的一般推测。

但令人疑惑的是,曹雪芹既然遵照“老朽”的意见,已经将秦可卿之死改写了,为什么又留下那么多的“疑点”呢?我认为,这些删改未尽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作者有意保留下来的。当年的畸笏叟对曹雪芹的此种做法似乎很明白,如他在“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处批道:“删却,是未删之笔。”在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亡处批道:“补天香楼未删之文。”类似这样的“未删之笔”“未删之文”如想删改,那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有意保留下这些痕迹,这样利弊如何?倒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是唯一在前八十回写出结局的人物,是曹雪芹一手完成的。修改后的秦氏形象更多地表现在整体结构上发挥作用,性格特点倒不突出了,因此,研究秦可卿形象的改变及其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这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探索曹雪芹的创作思想,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古抄本”,没有这些珍贵的批语,我们就无法搞清楚这个重要的修改,就弄不清楚秦可卿之死之谜。这对于我们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了解《红楼梦》的成熟过程,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黛玉的眼睛

再说一个有趣的话题,林黛玉的眼睛长的什么样?过去我们看程甲本、程乙本,林黛玉的眼睛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餍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吁吁。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很长时间大家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后来陆续发现了一些“古抄本”,竟然与程甲本、程乙本上的描写不一样,但遗憾的是这些“古抄本”上关于林黛玉的眼睛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残缺。所以很长时间,尽管人们对程甲本、程乙本(其实是据甲辰本)的描写不很满意,也无可奈何。为什么不满意呢?你看林黛玉明明是“泪光点点,娇喘吁吁”,怎们会长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更何况“含情目”是不是有点俗气,林黛玉怎么能用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去看宝哥哥呢,是不是太不合黛玉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呢?

列藏本,即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后来列藏本的发现,令人们眼睛一亮。列藏本是: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这个太好了,“罥烟眉”显然比“笼烟眉”好,“罥”是挂的意思,这个好。最主要的还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远比“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好。“似泣非泣”与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吁吁”的形象多切合。而“含露目”太美了,太富有想象力了,你会想到“似泣非泣”“泪光点点”,你还会想到一个什么词:水灵灵,这就是含露目。当然,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描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笔,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这无疑是最好的了。你看,如果列藏本没有这样的描写,这些古抄本没有传下来,林妹妹的眼睛还会那么漂亮么?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列藏本第三回描写林黛玉眉目的文字

为什么这些传世的古抄本这么重要,就是因为这些古抄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抄本的存在,使得我们离曹雪芹更近了。

脂本与程本,几乎页页都有差异在学术界,人们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更好,早期脂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文字的整体上不如早期抄本好。这些大多署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他们的文字与社会上流传了一百多年的程甲本程乙本有许多不同。脂本与程本的差异不小,差异有多少?我告诉你,几乎页页都有差异,数字难以统计,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想像的。这些差异的情况十分复杂,有的是具体字句的不同,有的是一段一段的不同,有的甚至是情节的不同,譬如“红楼二尤”的故事就很不相同。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更好,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文字的整体上不如早期抄本好。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整理改动的较多,而脂砚斋评本则较少地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

。所以要以脂砚斋评本为底本搞一个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本”。你说这个工作重要不重要,必要不必要!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将脂本和程本做个比较,举几个例子说明问题。

先举文字差异的一个小例子。《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程甲本、程乙本回目是:“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说的是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钗,结果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宝钗主动要求看看宝玉脖子上带的通灵宝玉,这样一来,宝玉自然就要看看宝钗带的项圈了,就是金锁。巧的是,这个时候林黛玉来了。大家注意,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回目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以前,只要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宝钗姑娘常常就来了。而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林妹妹是肯定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结果往往是宝玉与黛玉吵一场、黛玉哭一场。为什么要这样,当然是为了故事情节的有趣,特意设置的,用现在的话讲是设计“戏剧冲突”,这里就不细说了。说的是这一次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比通灵”,果然黛玉来了。程甲本上是这样写的: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一百多年来,我们看《红楼梦》从未发现这一段话中有什么问题。一直到脂砚斋重评抄本出现,人们才发现问题大了。庚辰本等早期脂本上是怎么写的这一段话呢: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各位朋友,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吗?对,程甲本比庚辰本多出了两个字,程甲本是:“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而庚辰本是“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个是“摇摇摆摆”,一个是“摇摇”,两字之差,其意境有天壤之别。一个女孩子走路“摇摇”是多美呀,这时你会想到洛神“仿佛兮若轻云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摇摇”两字形容林黛玉走路真是太合适了,《红楼梦》第三回赞林黛玉是怎么说的:“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正是林黛玉的“摇摇的走进来”的生动写照。“摇摇摆摆”这个词怎么也不能与美丽的姑娘走路联系在一起。民国初年有一个叫狄葆贤的人看了程甲本“摇摇摆摆”的描写很生气,曾在这个地方有一眉批云:“以此字样描写薛蟠、贾环等人则可,今本以之唐突潇湘耶!”意思是说,“摇摇摆摆”这个词形容薛蟠、贾环是可以的,形容林黛玉就是“唐突”,是对我们的林妹妹不敬啊!的确是这样,我要告诉各位,程本与脂本类似这样的文字差异很是不少。

当然,我也注意到有的朋友不一定同意我的观点,认为“摇摇”错了,“摇摇摆摆”是对的,理由是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代,“摇摇摆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在辞书和明清文学作品中,都没用“摇摇”来形容女人的步态的。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很有问题。事实是在明清小说、特别是《红楼梦》创作的时代,“摇摇摆摆”都是形容男人步态的,如鲁智深、李逵、孙悟空等等,极少形容女人步态。仅有的几例形容女人的步态,都是形容那些不稳重、孟浪的女人,规规矩矩的女人走路是不会“摇摇摆摆”的。而《红楼梦》的古抄本中,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舒序本、列藏本都是“摇摇”,只有甲辰本、梦稿本是“摇摇摆摆”。王府本、戚序本没有“摇摇”,也没有“摇摇摆摆”。从《红楼梦》版本的角度看,属于早期的几个脂本都是“摇摇”,甲辰本、梦稿本都晚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而程甲本所依据的母本就是甲辰本。在早期抄本中,甲辰本应该是形成的时间比较晚的一个本子,梦觉主人序写于“甲辰岁菊月中浣”,为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1784年),菊月,即阴历九月,可以确定甲辰本形成于乾隆四十九年九月或稍前。著名《红楼梦》版本研究专家林冠夫先生认为:“梦觉主人序本仍然还是属于脂砚斋评点本,但它与其他各脂本相比,又有其独特性。这就是后世藏书家对本子作过大规模的整改修理。梦觉本曾经作过大规模改动的文字特点,后来为程本全面承袭。此后的梓印本又都是程本的衍生本。所以,梦觉本在《红楼梦》的整个版本体系中,地位就十分特殊和重要。可以确定,这是一个由早期抄本向程高本梓印本演变过程中的过渡本。”并认为正因为梦觉主人作了大量的整理,所以“梦觉本是与原著相去最远的一个本子”(林冠夫:《从早期钞本到梓本的过渡——论梦觉主人序本》,载《红楼梦版本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林冠夫先生还认为,甲辰本所过录依据的底本也极可能是庚辰本。那么为什么庚辰本是“摇摇”,而甲辰本是“摇摇摆摆”呢?我认为不外乎两种可能性,或是甲辰本过录时“抄错”了,不小心多出了两个字;或者是甲辰本的整理者有意改笔。到底是抄错了,还是整理者的改笔,无法确定。但无论是抄错了还是整理者的改笔,都不能否认“摇摇”早于“摇摇摆摆”,在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的抄本上均为“摇摇”,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摇摇”是原著的文字,是曹雪芹原稿的文字,而“摇摇摆摆”是后出的文字。这个判断非常重要。

有趣的是在《红楼梦》第117回又出现了一个“摇摇摆摆”,写的是宝玉道:“‘太太叫我请师父进去。’李贵听了,松了手,那和尚便摇摇摆摆的进来。宝玉看见那僧的形状与他死去时所见的一般,心里早有些明白了。”这里的“摇摇摆摆”是形容这个鲁莽的老和尚的步态,不管《红楼梦》后四十回是谁写的,他们都是一个时期的作品。由此可见,“摇摇”无疑是对的,“摇摇摆摆”肯定是错的,难以置信,林黛玉走路怎么能和莽撞的老和尚一样“摇摇摆摆”呢?

这是两个字的差异,我们再举一个文字差异较多的例子。《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庚辰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把“痴情女”改为“多情女”,不能说错,但比较起来,我还是认为“痴情女”更好,更符合这一回的故事情节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这一回中就写到“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林黛玉在爱情上确实是“痴情”,所以称呼林黛玉为“痴情女”更合适。

这一回写贾母去清虚观打醮,书中写到王夫人看老太太高兴,因打发人到园里告诉大家:“有要逛的,只管初一跟了老太太逛去。”书中特别写道:“这个话一传开,别人都还可以,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窜掇了去……”这群轻易出不了门槛的丫头们是那样的渴望走出大观园,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而她们一旦走出了门槛,走出了大观园,走出了荣国府,他们是那样地快乐,他们出门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只见庚辰本中写到:

贾母等已经坐轿去了多远,这门前尚未坐完。这个说“我不同你在一处”,那个说“你压了我们奶奶的包袱”,那边车上又说“蹭了我的花儿”,这边又说“碰折了我的扇子”,叽叽呱呱,说笑不绝。周瑞家的走来过去的说道“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家笑话。”说了两遍,方觉好了。

以前读这一段,一扫而过,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细细地读一读,感觉不一样了,一群姑娘们“叽叽呱呱”的欢乐情景栩栩如生地就出现在眼前。又见周瑞家的是“走来过去”,更增强了情景的真实性趣味性,“姑娘们,这是街上,看人家笑话。”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你如同看见一位有经验而严肃的中年管家婆的样子在你的眼前晃来晃去,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这是一幅多么快乐的景象。曹雪芹就是有这个本事,涉笔成趣,而在这趣味盎然的生动笔触下,不只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氛围,更是表达了在大观园里的丫鬟们是那样地渴望走出大观园,走出大观园是那样的快乐,这很是意味深长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这一段“写出了那一群幽禁在封建院墙之内的使女们的一次意外的‘解放’”。(《红楼小讲·清虚观打醮》),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很深刻。

可程甲本与脂本就很不同,程甲本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丫鬟们出门像“解放”了那样的描写,而是:

那街上的人见是贾府去烧香,都站在两边观看。那些小门小户的妇女,也都开了门,在门口站着,七言八语,指手画脚,就像看那过会的一般。只见前头的全副执事摆开,一位青年公子骑着银鞍白马,彩辔朱缨,在那八人轿前领着车轿人马,浩浩荡荡,一片锦绣香烟,遮天压地而来。却是鸦雀无声,只有车轮马蹄子声。

坦率地说,程本的这一段描写也不错,写出了贵族大家出门的势派,但如果与庚辰本那一段丫鬟们出门“叽叽呱呱,说笑不绝”的描写相比,还是差了很多。既没有了鲜活的生活场面,更没有了丫鬟们走出大观园后如同鸟脱樊笼后的“解放”的意境。书中明明写到大观园里的丫鬟们听到王夫人的“指示”以后,那个高兴劲啊,“这个话一传开,别人都还可以,只是那些丫头们天天不得出门槛子,听了这话,谁不要去?便是各人的主子懒怠去,他也百般窜掇了去……”因此,当他们走出大观园以后,如逃出樊笼,“叽叽呱呱,说笑不绝”的情景,一方面描绘出丫鬟们的欢乐,一方面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些丫鬟们的难缠事多,总之是栩栩如生,神来之笔,如果有谁能照着这一段描写画一幅欢快的大观园丫鬟群钗图,那一定是十分精彩的。比较起来,程高本的描写,虽然也不错,描绘出贾府的势派,但多少失去了此时此景的生活真实性和合理性,也与秦可卿大出丧时的描写,有些雷同。而且既然说看热闹的人是七言八语,指手画脚,怎么又说鸦雀无声呢,显然有矛盾。这也显见脂评本与程高本的高低差异。所以大多数专家都认为丫鬟们“叽叽呱呱,说笑不绝”的描写更好。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文字、描写的差异有很多,大多情况下,都是脂本比程高本要好。

庚辰本(点击上图即为购书页面)

以上仅是两个关于文字差异和小情节差异的例子,下面我再说一个关系到《红楼梦》大情节差异的问题。

各位朋友,如果我问林黛玉的前身是谁?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绛珠仙草,回答正确。但如果我再问,贾宝玉的前身是谁?许多朋友会回答:当然是那个天天用甘露灌溉滋润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了,回答当然正确。不过,这时一定会有读者要质疑了,并认为贾宝玉的前身应该是那个被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或者说应该是顽石、神瑛侍者都是贾宝玉的前身。问题来了,贾宝玉的前身到底是神瑛侍者,还是顽石,或者说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和顽石,可贾宝玉怎么会有两个前身呢,顽石与神瑛侍者又是什么关系呢?我要告诉诸位,不谈《红楼梦》版本问题,说不清楚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于顽石、神瑛侍者和贾宝玉的关系,早期脂砚斋评本与程高本的描写是很不同的。早期抄本庚辰本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明显的矛盾,也没有交底清楚三者的关系。庚辰本中是这样写的: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没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来,有一僧一道路过青埂峰下,看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人说形体是一个宝物了,还要再镌上数字,然后带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说着便袖了这块石头,与道人飘然而去。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一僧一道又出现了,道人问僧人:“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僧人笑道:“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僧人口中说的“蠢物”显然指的是顽石。接着道人问这些风流冤孽什么事?僧人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在他的精心灌溉下,绛珠仙草变成了一个美女。一日,这位神瑛侍者凡心偶炽,要下凡去,绛珠仙草也要跟着去,还说要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正因为有这样的机会,僧人说要去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也就是给顽石挂了号,以便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等投胎下凡,好把“蠢物”即顽石夹带下去。从庚辰本的描写看,顽石与神瑛侍者不是一回事,顽石是顽石,神瑛侍者是神瑛侍者,顽石到警幻仙姑那里挂号,是一僧一道带去的。顽石是随着神瑛侍者一干冤家投胎下凡的,他是被“夹带”下去的。但问题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大顽石,是怎么变成了一块美玉的呢?他为什么要下凡呢?僧道二仙为什么要带顽石去警幻仙子的宫中去销号呢?庚辰本中并没有交代清楚,有些问题。

这个矛盾在程甲本整理时显然被整理者发现了,但程甲本的整理者并没有搞清楚顽石与神瑛侍者的关系,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整理者擅自加了不少字。庚辰本上写到: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程甲本擅自在这段话中加了“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八个字,这段描写就变成: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顽石既然可以自去自来,可大可小,那么去警幻仙子宫中就不用劳驾一僧一道了。果然,程甲本在讲述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时,又添加了不少字,变成: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又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如此一来,顽石与神瑛侍者就合二为一了。看起来好像矛盾解决了,有的一些研究者对此颇为赞许,认为程甲本改得好,没有矛盾了。其实,那改好了,反而矛盾更多了。问题与矛盾在哪里呢:

(1)顽石怎么自己可以变大变小,来去自由呢?既然他是那样的逍遥自在,怎么还会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那还委屈什么呢?

(2)既然顽石可以自己跑到警幻仙姑那里,还要一僧一道二仙干什么?一僧一道说到警幻仙子的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就没有必要了,他们还去销什么号呢?

(3)一僧一道说是现在有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如果顽石就是神瑛侍者,还夹带什么呢?还有,如果说顽石已经变成了神瑛侍者,已经在警幻仙子的宫中工作上班了,他怎么又会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遇见一僧一道呢?

(4)顽石到底怎么变成神瑛侍者没有交代清楚;如果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是一回事,那么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又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完全没有交代。

可见,程甲本不仅没有改好,反而改的更糟了,可以说是改的一塌糊涂。看来,无论是早期抄本还是程甲本的修改,都是说不清楚的,都是不合理的。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人们发现在“古抄本”甲戌本描写“石头记”来历的情节中,有一大段文字足足有429字之多,被其它抄本漏掉了。经专家们多年研究,认定甲戌本多出来的这429字,正是《红楼梦》原来的文字,有了这段文字,顽石、神瑛侍者、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就清楚了,就没有矛盾了。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甲戌本”原书

这漏掉的429个字,都写了什么呢?这一段文字太重要了,我们不妨照录如下: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且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倒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接下去就是,僧人在石头上镌了数字,把他带走了。这一大段僧道与石头的对话,在现存的本子中,只有甲戌本有这429个字,有了这一段文字,顽石、神瑛侍者与贾宝玉的关系就说清楚了。原来,顽石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的那块玉,后来带到了贾宝玉的脖子上,这块通灵宝玉也就是贾母口口声声说的“命根子”。而神瑛侍者才是贾宝玉的前身。这段丢掉的429个字,还不仅仅说清楚了顽石、神瑛侍者、通灵宝玉、贾宝玉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对解读《红楼梦》的旨意至关重要。在“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四句话处,脂砚斋有一批语:“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而许多学者都指出,这一大段僧道与石头的对话对认识《红楼梦》旨意确实极为重要,简直就是“红楼梦”三字的最好解读。我们的新校本,经过认真地研究,认为这段文字就是曹雪芹原著的文字,应该补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珍藏版《红楼梦》就有了这一段文字,恢复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这无疑是很重要的。

至于说,这么一段话怎么别的本子都没有?它是怎么丢掉了呢?这又是一段难说清楚的公案。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先生对甲戌本为什么多出了四百多个字,而别的本子没有的情况,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这是古代抄书窜行脱字,甚至是大段“夺落”造成的。他说:“以我的推断,相信另外有个抄本是每半叶十二行,行十七至十九字。……第一叶之前半叶抄至‘丰神迥’三字而止,而在第二叶的后半叶的起头九字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到后来人们借抄这部书时,在匆匆翻书叶时,将两叶作一叶翻了,以致中间一段遗落而不知……”对周绍良先生的解释,大家认为很有道理。

以上我们仅仅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古抄本”对于我们阅读和研究《红楼梦》是多么重要。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很复杂,一般认为脂砚斋评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而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的修订,很多修改不符合曹雪芹的笔墨,因此需要整理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而这些古抄本的存在,为我们校勘整理出一本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提供了保证。

另外,《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的一些描写显然不符合曹雪芹原意,譬如贾宝玉的结局、史湘云到底与谁结了婚、花袭人的结局、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等等,而这些问题,现存的“古抄本”也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珍贵线索。如第十九回批语:

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夜噎酸跻,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

第42回脂批(靖本):

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伤心!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千里。哀哉哀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

庚辰本第三十一回回末批: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百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以上几条都是畸笏叟的批语,有专家认为他就是曹頫,很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父亲。从上面的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不仅写完了《红楼梦》,而且八十回以后也在亲友中传阅,不幸是被借阅者弄丢了。从上面的批语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到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其他的稿子就在批语人畸笏叟的手里,但因迷失了那么多稿子,留在畸笏叟手中的稿子成了残稿,无法誊清。更遗憾的是,很可能八十回以后的稿子,随着畸笏叟的离世,而彻底的迷失了。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因此,《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三十回或四十回,未能传世。

总之看看《红楼梦》“古抄本”,或者说了解一些《红楼梦》版本的基本情况,可以帮助我们走近曹雪芹,帮助我们了解曹雪芹,帮助我们探索八十回后的故事,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红楼梦》。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问 答

问:您对庚寅本《红楼梦》怎么看?张庆善:有读者问在天津发现的庚寅本真伪?第一,老实交代,我对这个本子没有深入研究。第二,对于这个本子,有很多情况不清楚,它的发现当中还有很多脉络搞不清楚。第三,我注意到有些专家发现了,俞平伯在五十年代整理本子的时候有些内容在这个本子当中出现过,因此认为这个本子可能是假的。当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也可能是抄录的时间比较晚,而把后来的东西放进去,这种可能性也有。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特别是研究版本的专家,大多数对这个本子还不是很肯定。所以这个本子也是需要再进一步探讨。

问:您怎么评价后四十回?

张庆善:刚才我谈到《红楼梦》早期古抄本的时候对后四十回作者问题有一个观点,认为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也不是高鹗写的,谁写的不知道,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这个观点不等于是对后四十回的全部评价。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有两点是不能忽略的:其一,自《红楼梦》产生以来,关于八十回以后的续书有几十种,只有这个后四十回续书流传下来了,而且流传了二百多年,广大读者一般认为它就是曹雪芹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它续得不错,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这个了不起。其二,我认为后四十回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这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而且有些章节的描写也很精彩,水平不低。当然,后四十回的问题也不少,在很多方面的描写,特别是主要人物的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的原意。在艺术风格上与前八十回也有很大的区别,文笔、结构等都远远不如前八十回。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后四十回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如果后四十回不与前八十作比较,单就它本身来说在明清小说当中也是属于高水平的作品。后四十回的不幸,在于它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之后。

曾经有读者问我怎么评价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差异问题。我说曹雪芹的八十回是天才之作,现在的后四十回是高手之作。天才之作和高手之作差别大了,看前八十回真是妙不可言。当年我接待一个日本著名汉学家松枝茂夫,他一生两次翻译《红楼梦》,有一次他对我说,看《红楼梦》前八十回像读唐诗,看《红楼梦》后四十回像喝白开水了。这是他一个翻译家的感受,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虽然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写的,与前八十回相比差距很大,但我们要充分肯定:第一在《红楼梦》广泛传播过程当中,现在的后四十回功不可没;第二后四十回完成了悲剧性的结局,这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大贡献。

问: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请简单说一下。张庆善:说到《红楼梦》的主题,用《红楼梦》里面的话说是“主旨”,现在研究《红楼梦》,一般不太用这个词,为什么?用这样一个词很难把《红楼梦》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所写的东西概括出来。过去讲《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或者说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主线,其实这些都不准确。我的观点是:

《红楼梦》描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而伴随着这个贵族家庭衰落过程,演绎出一些年轻人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

我们看《红楼梦》其实按两条线索发展,一条线索是贾府的衰亡线索,一条线索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青年人的悲剧线索,这两个线索又搅在一起。从这个意义来讲,《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讲人间悲剧的小说,有家族衰落的悲剧,有年轻人的人生悲剧。也有人把《红楼梦》归为人情小说,我看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红楼梦》主旨很难简单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讲它就是伴随着贵族家庭的衰落,演绎出一群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人生悲剧、婚姻悲剧,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封建时代家族和社会的没落。

《红楼梦》的版本较为复杂,主要分为抄本和刊刻本两类,早期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多以《石头记》为书名,内容不全,主要保留了前八十回内容。刻本主要是程伟元、高鹗合作整理的百二十回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整理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各抄本和程、高刻本;后四十回,以萃文书屋排印的程甲本为底本,又参校了其他三个程甲本和一个程乙本。此外,还做了两千多条注释。这是一个非常精良的《红楼梦》整理本。

点击上图可查看:听人民文学出版社聊一聊,《红楼梦》的优质版本是怎么做的

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我们为什么要看《红楼梦》的古抄本

更多活动详情,请留意后续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