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就是“回家”的日子 荊門市首例運用“人工肺”的患者治癒出院

春暖花開就是“回家”的日子 荊門市首例運用“人工肺”的患者治癒出院

患者從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治癒出院。特派記者 胡元勇 拍友 張衡 攝

小城荊門,春暖花開。

“因為你們,我才能走出這裡。我也希望你們能早日回家!”3月23日下午,荊門市首例運用“人工肺”(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賀新森(化名)從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治癒出院。迎著陣陣暖風,他向著和自己一起與病毒戰鬥的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鞠上深深的一躬。

在過去35個刻骨銘心的日日夜夜裡,賀新森是最令醫療隊牽掛的患者之一。

過去一個多月,賀新森的生命狀況一度亮起“紅燈”。他於1月底被緊急轉運到荊門一醫後,病情進展迅速,心、肺、腎、消化系統多臟器面臨衰竭。2月4日,荊門當地治療團隊和內蒙古醫療隊專家討論後,立即為他用上“人工肺”進行支持,同時,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

2月12日,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醫療隊——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35位醫護人員抵達後,隨即對他進行了會診。

荊門一醫新冠ICU負責人、浙大邵逸夫醫院重症醫學專家周建倉回憶道,醫療隊會診後,決定提前介入對賀新森的整體治療。“他的情況不容樂觀。”周建倉說,需要儘快轉至ICU。

“ICU裡需要100多人來維持不間斷運轉。醫療隊隊員與荊門當地130多名醫護人員混編在一起,相互學習,不斷磨合進步。”浙江省對口支援荊門抗疫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浙大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說。

擺在醫療隊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轉運病情如此危重的賀新森。維持生命的“人工肺”、有創呼吸機、監護儀、微量泵等設備,無數條通向體內的生命管道,“人工肺”設備電源只能撐上有限的45分鐘,時間的限制、無數的風險,任何環節一旦出現紕漏,年輕的生命隨時可能戛然而止。感染科病房與新冠ICU,分佈在相鄰的兩幢樓內。雖然直線距離只有短短的100米,但這卻是充滿風險的100米。

轉運計劃整整籌備了4天。醫療隊與荊門一醫“人工肺”團隊拿著米尺到處測量電梯、門的寬度,設計精密的路線圖,一次又一次地演練。

2月18日,醫療隊正式決定轉運賀新森,“在ICU內進行綜合管理,我們有七成把握。”周建倉說。

當天,邵逸夫醫院援荊門醫療隊和當地“人工肺”團隊共10多名醫護人員各司其職,整個轉運過程緊張、緊湊,一氣呵成。

一場生與死的較量,正式開始了。

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的ICU內,醫療隊24小時看護著賀新森。“人工肺”的治療往往合併著各種風險,在醫療隊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藥物、優化液體管理等整體治療後,賀新森的呼吸開始明顯改善。

2月20日,醫療隊首次向浙大邵逸夫醫院發起遠程會診,在前後方專家交流意見後,醫療隊為賀新森撤掉了“人工肺”。

一週後,賀新森氣管拔管成功。通過階段性的肺康復和震盪排痰等治療,賀新森逐步由無創呼吸過渡到高流量給氧、鼻導管吸氧,最終實現自由呼吸。

漫長的昏迷,讓賀新森的下肢肌肉萎縮,無法動彈。醫療隊隊員、浙大邵逸夫醫院ICU護士長宮曉豔多次蹲在床邊,為他處理褥瘡;醫療隊隊員、浙大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醫生張磊及早介入心理疏導,整個團隊用愛心和專業,漸漸驅散了病毒的陰霾。

當春天臨近的時候,好消息不斷從病房內傳來——3月6日,賀新森開始接受漸進性康復治療;3月7日,他能夠進食吃飯了;3月12日,他可以獨立坐起來了;3月15日,他終於能下地行走了……

“我一定再‘回’浙江,杭州是我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因為你們的到來,我更愛浙江,更愛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出院當天,賀新森年輕的臉上寫滿了希望。

今年33歲的賀新森曾在杭州工作5年,他的父親至今仍是浙江永康TNT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這個春天,因為浙江援荊門醫療隊的到來,這家人與浙江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位曾在抗擊疫情中奔忙在一線的志願者,回望ICU內的點滴時,一度哽咽。“我和我的家人,都有過無數次放棄的念頭,每當我看到醫療隊員都還在為我拼搏奮鬥,我又有什麼理由放棄呢?”轉危為安之後,賀新森說,“我還想繼續自己的志願者生涯,去幫助更多身陷困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