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戰役說起,產品如何競爭突圍?

本文作者是從溫泉關這場戰役中學到了三種競爭思維,來看產品如何利用這三種競爭思維來進行突圍?

从一场战役说起,产品如何竞争突围?

做出來一款成功的產品,是每個產品經理的夢想。但是很多時候,一款好的產品不一定會成功,產品的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其中之一的重要因素就是競爭策略。

我們經常聽到各種人在談論競爭策略,那當我們談論競爭策略時,我們都在談論什麼?產品如何在競爭中突圍?產品競爭有沒有一般規則可循呢?

讓我們得從一場歷史有名的戰役說起。

從一場戰役說起

要說的這場戰役,大家一定不陌生,就是歷史上很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溫泉關戰役,這場戰役中,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帶領300個斯巴達和其他城邦的6000餘名戰士,在易守難攻的溫泉關迎戰波斯30萬大軍,最終以斯巴達人全軍覆沒,波斯傷亡2萬人告終。

溫泉關戰役被改編為很多影視作品,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扎導拍的電影《斯巴達300勇士》,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當然,影視作品難免有藝術加工的情況,這裡我們不做討論,我們只討論戰役中採用的策略。

當30萬波斯大軍兵臨城下時,斯巴達人並沒有投降或者逃跑,他們用了兩種策略,一是儘可能的團結希臘其他城邦,二是將波斯人引至易守難攻的溫泉關,在狹窄的關隘裡,人多不具備顯著優勢。最終,溫泉關戰役以波斯損失2萬人而告終,直接影響了第二次希波戰爭,為雅典的撤離爭取了寶貴得時間。

而後雅典養精蓄銳,等待波斯軍隊進入薩拉米灣,雅典在此集結了300多艘戰艦,由於波斯軍隊不善海戰,被希臘的小而快的戰艦打得措手不及,最終薛西斯只得帶領殘餘部隊撤退。

我非常認同鄒大溼的一句話:

從來沒有以弱勝強,一切競爭的本質都是以強擊弱。

從軍事力量對比上,斯巴達人是妥妥的弱勢,但是當列奧尼達把戰爭地點放在溫泉關,訓練有素的斯巴達人反而是強勢的一方。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競爭突圍的三種思路:一是不擇手段提升自己實力,二是轉換戰場,在自己佔優勢的戰場交鋒,三是放眼未來,在未來有利的戰場上迎接敵人。這也引出了產品競爭突圍的三種思路。

思路一:提升實力,豐富兵種

在古代戰爭中,我們往往以人數來判定軍事實力,但是產品的競爭其實更像是現代戰爭,除了人數,兵種的豐富程度也至關重要。

產品的競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單品競爭、系列競爭、生態競爭。

單品競爭很好理解,就是一款產品之間的較量。比如某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音箱,而他的競爭對手推出了同樣一款智能音箱,這就叫單品競爭。當然,在大廠之間,單品競爭的情況比較少見,這種情況多見於某些垂直領域的初創公司之間。

系列競爭就是產品系列之間的競爭。比如目前市面上就有很多款價位不同的體脂秤,產品系列的形成一般是圍繞不同人群推出不同價位產品的結果。

生態競爭是產品生態之間的競爭,這些生態中的各種產品相互協同、相互補給,滿足用戶各方面的需求。比如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阿里的電商生態等。再比如我們現在在做的SaaS產品,很多人也一直在呼籲:“要把產品做厚”,大都是想要做產品生態。

產品的競爭往往都是高層打擊低層,如果產品陷入競爭無法突圍,可以考慮聯合其他商務夥伴,形成組合優勢。

小愛音響就是一個利用產品生態的典型,當初智能音箱火爆的時候,我就打算為自己家裡面採購一臺智能音箱。在決策的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除小愛以外的其他音響,因為我家已經購買了很多小米的設備,比如電飯煲、電視、電動牙刷、體脂秤、手環等等,而小愛同學基本都可以連接甚至控制這些設備,對我來說儼然一個小管家,給我帶了很多方便。

這就是生態的力量。

从一场战役说起,产品如何竞争突围?

小米官網

思路二:轉換戰場,揚長避短

對於很多初創型企業,談論生態甚至系列都是不現實的事情,打不過就是打不過,這個時候就不能硬上,可以選擇轉換戰場,在自己有優勢的地方迎戰。

舉個例子,2017年,喜馬拉雅推出自家的智能音響——小雅,大家都知道,喜馬拉雅是做音頻分享平臺的,既沒有阿里的龐大用戶,也沒有小米的硬件技術,但是小雅音響最後非常成功,銷量甚至一度逼近國內音響前三。

為什麼呢?答案就是差異化。打開小雅的介紹頁,你會發現小雅音響並沒有去宣稱自己的音質多牛逼,自己的技術多智能,而是告訴你,我的內容有多強勢。

此前亞馬遜Echo的公開資料顯示,多數智能音響的用戶在日常生活中的最高頻行為還是收聽內容。而目前幾乎所有的智能音箱都是“交互型音箱”,音頻或音樂平臺僅是作為接入方授權提供一定的內容。而小雅是依託於喜馬拉雅的內容深度定製,並且與喜馬拉雅的VIP權益打通,買了小雅甚至可以免費聽。

對於喜馬拉雅的用戶來說,音響的音質和智能化的交互,體驗上比手機好太多,而且價格也比較能接受,買一臺小雅對很多喜馬拉雅用戶來說是不用過多思考就可以做出的決策。

這就是差異化的力量。

从一场战役说起,产品如何竞争突围?

小雅音響部分介紹

思路三:競爭演變,放眼未來

剛才討論的不管是升維還是差異化,都是空間上的競爭策略,我們不能忘了競爭中另外一個重要維度——時間。

人是會變的,需求也會變,產品會變,技術也會變,當某個時間拐點到來,便是一波新的機遇。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柯達。在膠捲相機時代,柯達是絕對的王者,直到今天,依然很多攝影愛好者在堅持使用柯達早就停產的膠捲。21世紀初,數碼相機開始取代傳統的膠捲相機,柯達也隨之沒落,其實世界第一臺數碼相機就誕生於柯達,那時候才1975年。由於柯達高層擔心數碼相機的出現會影響自己本身的膠片業務,這臺數碼相機一直被束之高閣。

从一场战役说起,产品如何竞争突围?

柯達第一臺數碼相機及其發明者

20世紀末,幾家日系公司在數碼相機領域的突破引起了柯達的重視,1999年,柯達已經能夠造出一流的數碼單反相機,但是柯達的業務重心仍然放在膠片業務上,對數碼相機業務的不重視,導致定價推廣存在很大問題,最終數碼相機的大潮徹底打敗了柯達,也讓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尼康、佳能等公司一躍成為國際知名公司。

現在的柯達轉型做印刷業務,在官網上尷尬的寫道:

雖然柯達以其在攝影方面的歷史地位而聞名,但自20世紀初以來,公司一直服務於眾多行業的影像需求。柯達目前的產品組合基於多年來在材料科學、沉積和數字成像科學方面的深厚技術專長。

我們直接或攜手其他創新的企業為圖文影像、商業印刷、出版、包裝、電子展示、娛樂和商業膠片,以及消費類產品市場提供創新的硬件、軟件、耗材和服務。憑藉我們世界領先的研發實力、創新的解決方案組合,以及備受信賴的品牌,柯達將幫助全世界的客戶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其業務,演繹精彩生活。

當然,時間可以改變一切,近年來複古風的流行以及很多極致影人對照片質感的追求,受到追捧的柯達也“復活”了幾款經典膠片,不知藉著這一股風潮,柯達能否起死回生。

這就是時間的力量。

从一场战役说起,产品如何竞争突围?

柯達頻傳膠捲“復活”消息

商業競爭猶如大江大河,唯有抓住機遇、勇於變革的競爭者,才能經得起淘洗。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