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姓出之何处?

手机用户82134366247


奚姓出之何处?

奚(xi)的本义为奴隶。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奚字,方是一只手,手的右侧或左侧是一条绳索的图形,绳索直接连在一个人上,且是个大字的人形,表示成年人。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酒人淹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奚是酝酒的低层女奴,而奚人则是专门管理酒权的一群氏族,特别是管理奚这样的酒奴的氏族,奚以人管奚奴权为氏族的原始崇拜图腾,并命族名和族徽,奚人所居之地称奚,所建之城称奚邑,最终按所居住地名为奚姓。

奚姓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姓,早在帝、舜、尧时期,黄帝是没有姓氏的。奚姓是个多民族、多出处的姓氏,在中国和台湾省,都未进入前2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45位门阀;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81位,人口约233800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0.0014%左右。在当代,奚姓总人口大约19万人,位列第281位大姓代,占全国总人口的0.015% 。在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奚姓排名位次提升到第228位。

奚姓出于九处:

第一处,奚始出之任姓。出自夏朝管辖的奚地,为黄帝之子禺阳的后裔,是以居邑名为姓氏。在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车子,搬运土石木料,有力地协助了大禹治理水患,故有“大禹治水,奚仲造车”之说。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奚,源于任姓,夏朝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该支奚氏的始祖禺,而禺阳则是黄帝的25子之一,受封于妊地(今山东济宁),故为妊姓,后改为任氏。禺阳有个裔孙叶仲,夏朝时期食乎重地(今河北承德),以地名为姓氏,故而史称其为奚地(因他发明了车,故被夏王大禹封为车正(管造车的官),负责管理和制作车舆。奚仲后来居于薛邑(今山东腾州市),后迁到邳邑(今山东徽山),再后来又近于邱(今江苏苏州)。溪仲去世后,被世人尊奉为车神。后人在他生活过的妊(任)、薛、邳、邱等地修建了皇公祠,常年祭拜,以示出行平安,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流传千古至今。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奚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奚氏族人大多尊奉奚仲为得姓始祖。

第二处,奚姓出自国名。出自夏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姓氏。 史记有“奚,夏禹功臣稷之后,曾封以奚园以为姓”。该支奚氏“原籍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被追封为泽阳候。”“西贤生子西客点。该支始祖西贤,就是孔子的贤弟子公西赤,字子华。西容点就是公西舆如,又叫公西点、公西舆,字子丘。他们父子俩皆是孔门弟子。到了汉朝时期,公西点的后人以子孙被官封义音候。”西容点有个儿子叶公西涓,他改复姓公西氏为单姓傒氏,再后来又简化为奚氏,自称奚涓,加升北海郡王。到了西晋王朝以后,直至隋、唐朝期间,天下大乱,奚涓的后裔子孙隐居到山东潍坊一带地区,世代称奚姓至今。

该支奚氏有一独特堂号,称“楚善堂”,皆以北海为郡望。

第三处,出自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役仆,奚人属于以支撑称谓为姓氏。奚人就是西周至战国末期的一种官役,男役称傒人,女役称俾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人。请注意,奚人是一种职业,而非奴仆。奚人除了在内宫执役外,还可与君王一起饮酒作乐,常陪君王一起饮酒娱乐的傒人,在《周礼.天宫》中叫“酒人奚”,以后就称这种职业化的傒人或俾人为“奚氏”,但官民有别,民间的豪绅门阀中的私役杂仆则多为奴隶,不得称奚人,只能称卑人。卑人与奚人的区别:卑人中的男仆叫僮人,女仆称婢人,时称奴僮、奴婵。

在这支奚人的后裔子孙中,有识先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傒人氏,俾人氏,后来统改为奚人氏,最后都省文简改为单姓奚氏,还分衍有一支酒氏,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四处,源于改姓,出自汉末三国曹魏时期,属于避难改姓为奚氏的。在今上海市浦东区有一支奚氏族人,千百年来一直为浦东望族。据其家谱文献《奚氏族谱》记载:“原本姓方,来自安徽。因三国时受曹操迫害,坐船避难来沪申南汇地区,改姓为奚氏,世代相传至今。”而实际上,该支奚氏在族谱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其祖先的姓氏并不是方氏,而是方士,其鼻祖是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下的道家方士,与著名的方士葛玄一起,拜在道家名人乌角先生左元放(左慈,公元156~289年)门下,属于庐江道教。而该支奚氏鼻祖的原姓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应当在谢、王、李、许、刘、曹、吕、预、蔡这九个姓氏之中。

由于东汉末期的丞相曹操是一个尊奉法家著名之术的政治家,他根本就不信什么方士神仙之说,因而他在汉相任上,一直就对道教以及在当时有名的道士、方士们,采取了利用加清剿、改造加限制相结合的政策,特别是在对“五计米教”的利用和镇压的过程中,曾一度进行过残酷的滥杀。因此,该支奚氏鼻祖方士在当时,因避难而迁入安徽省的安庆市一带地区,直到晋武帝司马炎大康元年(东吴归命候孙皓天纪4年,公元280年),东吴政权灭亡,西晋王朝一统天下后,其族人方改姓氏为奚氏,是取道家虔语“奚人服道”而来,就是尊服于国统道教的意思。

此后,其后裔子孙的历史上逐渐向东北方向迁徙,最终在清朝中期以后,形成了浦东奚氏一族。

第五处,出自奚族。自汉、唐之际鲜卑往库莫奚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奚族就是库莫奚族的简称,是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原为汉末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史者认为宇文原为匈奴的一个分支,甚至有学者认为,契丹民族原本是库莫奚族的一员。据史籍《魏书.库莫奚传》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间。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前苏联东方学家威廉.巴扰尔德(williamBartold,公元1869~1930年)认为,后东突厥毗加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为纪念亡弟阿史那.阙特勤阙善将兵而坚立于巴彦呼舒(今蒙古国呼舒柴达木河畔)的《阙特勤碑》中,所用突文记载的“Tataby”,就是指当时的库莫等奚族。此族在魏、晋时期崛起,到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北方时,称其为“库莫奚”,其部众的聚居地范围,在古弱洛水(今内蒙古老哈河之间的流域一带。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2年(公元648年),库莫奚族大酋长可度者率五大部众内附(辱约主部、莫贺弗部、契箇部、木昆部、室得部)归于唐唐。唐太宗设置了饶乐都督府,在奚五部游牧的地方,分设五州,饶乐都督府由营州东夷都护府辖领。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将外甥女固安公立嫁给了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大酺。唐开元14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李豫之女成安公主的女儿东光公主,嫁给库莫奚族大酋长李鲁苏。到了唐天宝4年(公元745年),居玄桌再将座中宗之女长宁公主的女儿宜方公主嫁给了库莫奚族大酋长李延宠。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库莫奚族与唐朝的关系,总体上一直是比较融洽的。在库莫奚族冲,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开元年间,加入了平卢军节度使安禄山(康.扎荦山)的军队中。在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农历11月,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后,库莫奚族各部族人则大多积极参与了叛乱。直到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协助唐朝政府平叛的回纥部,曾一度统治了库莫奚族。到后梁丰帝朱友瑱贞明2年(费丹大圣明太祖天皇帝耶律.阿保机神册元年,公元916年),辽太祖正式建立了以契丹民族为核心的辽国政权。其后,库莫奚族各部迅速为契丹民族服,开始了被契丹民族同化的进程:一方面,他们被契丹人征服成为被统治民族,遭受契丹贵族的剥削与压迫,另一岁面,其社会地位仅次于契丹族人,故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他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王朝抗衡的工具。

到了辽国末年的北宋徽宗赵佶宣和4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2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走辅6年,公元1122年),辽国为金国所败,国体一箱离析,辽天祚帝逃往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一带),时为辽国兴军节度使的耶律.大石和库莫奚族大酋长回离保共同拥立辽兴宗的第四子耶律.淳为北辽皇帝,即辽宣宗,与逃尊的辽天祚帝分庭对抗,并降辽天祚帝为淮阴王。至北宋宣和5年(金太余完颜.吴乞买天会元年,辽保大三年,公元1123伞)年初,耶律.大石纠集回离保与金国军队大战于奉圣州(今河北涿鹿),结果大败,北辽政权就在金国的攻击下灭亡。回离保乘机脱逃了逃国统治,自称奚国皇帝,改元“天复”。但回离保称帝未得到库莫奚族各部的支持,才到农历5月就被部众所杀,成为库莫奚族历史上一的皇帝。

不久,北宋宣和7年(辽保大5年,金天会3年,公元1125年),辽国政权在全国与北宋王朝的联合攻击下彻底灭亡,库莫奚族各部人分散,大部分人被被金国控制为奴隶,少部分族人退迁到辽东地区,还有部分人向南迁入宋朝境内,按汉俗以本民族称谓为汉化姓氏,即称奚姓,逐渐融入汉族,世一世代代相传至今。

第六处,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奚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和《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旗奚拉氏,亦称喜拉氏,锡喇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东海萨哈连部(今黑龙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刁义SiraHala。请朝中期以后,又冠汉姓为奚氏、赵氏。

2.蒙古族奚哈氏,亦称锡尔哈氏,世居拉克绰特(今新疆塔城)、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irhaHala。清朝中期后所冠汉姓即为奚氏。

第七处,源于满,出自金、元、明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奚氏。据《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满州八旗姓》记载:

1.女真女奚烈氏,源于金国时期东海女真女受烈部,历为贵族大部,在白号之姓中排位第三,早在金国哈期就多冠汉姓为奚氏。

2.满族锡尔弼氏,满语为SirbiHala,世居杨什木(今辽尔彰武)。淸中期以后多冠汉始为奚氏。

3.满族锡克德氏,亦称希卜克特氏、锡赫特氏,满语为SikdeHala,世居卦尔察(俄罗斯乌苏里瓣)。清中期后皇冠汉姓为奚氏、郗氏、线氏等。

4.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riHala,属于卦尔摩女真,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格松花江上游流域、乌拉(今吉林永吉)、松花江、黑龙江沿岸。清中期以后,受冠汉姓为奚氏、雨氏、胡氏、石氏、郗氏、邵氏等。

5.满族喜塔喇氏,亦叫奇特喇氏、喜特勒那氏,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洛国认为,喜塔奇氏瓜尔佳尔同属“阔雅里满洲”,在明朝时期为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氏。另有学者认为,喜塔拉氏即其演变而来。喜塔喇氏世居毛雅满山(今辽宁新宾)、蜚悠城(今吉林珲春王家子乡高丽城村)、长白山、佛克顺(今辽宁新宾)等地。清朝中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奚氏、赵氏、图氏、祝氏、黄氏、齐氏、孙氏、希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6.满族奚尔佳氏,满课Sirgiya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的满族中有此姓,所冠汉姓多为奚氏、线氏等。

第八处,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奚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薄奚氏、达奚氏均改为奚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申有达真氏部族,族人以部名为姓氏,后在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进行汉化改革的举措中,绝大多数改汉字单姓为奚氏,少数改汉字单始为达文等,定居中原,成为河南奚氏的主流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按宋朝著名史学家罗泌所撰《路史》记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记有:“今奚氏系由达奚氏改称而来。”其实,达奚氏的鼻祖实际上就是拓拔。达奚是北褚显祖献文皇帝拓拔弘的亲弟弟,他以自己的名字达奚为姓氏来统称属部,故有达奚氏族。北魏孝文皇帝在太和17~20年(公元493~496伞),大为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对上述十个鲜卑姓氏,首先进行了汉化:纥骨氏改为汉族姓胡氏,普氏改为汉姓周氏,拓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汉姓 奚氏,伊娄氏改为汉姓伊氏,丘敦氏改为汉姓丘氏,侯氏改为汉姓亥氏,乙旃氏改为汉姓叔孙氏,车混氏改为汉姓车氏。而北魏孝文皇帝自己则将嫡系皇室皆改为汉姓元氏,自己称元宏。这就是北魏三朝历史上著名的“拓拔鲜卑帝室十姓”,凡此十姓氏者,彼此之间“百世皆不得通婚”!

另外,北魏时期还有鲜卑慕容部的可溪氏部落,被拓拔部一时吞并,也随改汉姓奚氏。

第九处,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漠北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奚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藻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溪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奚,逐成奚氏。”宇文部,原为古代鲜卑族中势力庞大的部族,其中包括了统突邻部,给爱部两个部分。据史书记载:“纥突邻大屋地革蕞而纥奚居大库寒等地”,这两个部落原来游牧于意辛山附近一带地区(今山西大同北塞)。意辛山,山阳面古鲜卑语称“纥突邻”,山阴面则称“纥奚”,纥奚部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后成为部族人的姓氏,称纥奚氏。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15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5年,后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垂建兴5年,公元390年)农历4月,北魏道武帝与慕容.垂之子慕容.贺璘联手大破“贺兰、纥突邻、纥奚诸部落”。此后,原鲜卑宇文部的纥突邻、纥奚两部(在东晋太元21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自动归附于北魏道武帝,被鲜卑拓拔所吞并。后史书将之归于鲜卑拓拔部,就是在此之后,薄奚氏,本就是代北鲜卑拓拔部的一个分支部落,而可奚氏部则原本为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后也在北魏道武帝于东晋太元21年(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发动攻击燕国之战后,被北魏道武帝所吞并。到魏教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17~20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纥奚氏族众在此过程中,皆改为汉姓嵇氏,同宗的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皆改为汉姓奚氏。后在东西两魏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元廓复辟旧制,此族又复旧姓纪奚氏、纥突邻氏、薄奚氏、可奚氏等。

进入隋、唐时期后,薄奚氏、纥突邻氏、纥奚氏、可奚氏族众的大部分已往融入汉族之中,仍然改为汉姓嵇氏、奚氏,录有改为汉姓纥氏、何氏、贺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以上介绍如有不妥,敬请史学家们纠正!丫


用户54074043605


一是源于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名字为氏。相传奚仲是东夷薛国人(今山东滕州市),是大禹时代的人,是著名工匠,他发明了两轮马车,被夏王禹封为"车正"。商朝初年,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居于薛,担任首任商王成汤的左相。奚仲的父亲是番禺,任姓,传说番禺发明了船。

任姓相传是黄帝赐封的12个(姫、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基本姓氏之一。

二是出自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命鲜卑族人改为汉姓,原来的薄奚氏、达奚氏均改为奚氏。


跪射俑


奚姓的出处颇多,但总归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一、出自上古八大姓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二、出自国名,夏王朝时期稷之后的封地,该支奚氏“原籍为山东省曲阜县本圣门高弟西贤,后世被追封为“济阳侯”。

三、出自于职业,奚人。奚人就是两周时期直至战国末期的一种官役,男役称傒人,女役称俾人,就是宫廷、官府中的专职役人。

四、改姓,三国方士改姓

五、少数民族姓氏汉化,这个就比较多了,如源于奚族,出自汉、唐之际鲜卑族库莫奚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等等……


静姝怜心


奚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心远未至


奚(Xī)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百龄影徂


任姓,鲜卑族复姓所改


掬心


1、出自任姓,起源于夏代,是黄帝的后裔奚仲之后,以祖(地)名字为氏。 2、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