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直播,不可辜負!

疫情不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商業生態與邏輯


二十一天能培養一個習慣。這場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抗戰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了。宅在家裡的民眾被動的捲進了一場系統化的線上溝通線上消費線上辦公的運動,連未成年的廣大中小學生也被網課洗沐裹卷......疫情改變的決不只是大家生活的方式,它還真的推動了數據化應用的普及,真正把"線上線下聯動"的業態掃盲式運動式的推廣演習了這麼長時間。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從來沒有象當下這個"訓練營"這樣被宣傳推行的如此廣泛得力。直播也不再是張揚個性的玩具而真正成為了新商業模式崛起的"時空場"。"直播不單是工具而必須成為戰略了"。


後電商時代,平臺與商家對電商的研究與運營已開始從"互聯網思維"向"新零售思維"轉變。平臺電商變現方式從"流量變現"向"效率提升"轉變。直播作為提升電商"人、貨、場"效率匹配的方式之一,若能在保證同樣"推廣、引流、鎖客、變現"的增長下帶來效率上的改善,即渠道費用低於原有渠道,則商業模型能跑通。否則直播電商為偽命題。根據對產業鏈上下游及互聯網巨頭分析,我們認為直播電商作為電商代運營的一種方式,平臺最先受益,其次由於產業鏈上下游分散且充分競爭,具有供應鏈優勢、規模人設打造的MCN機構或將勝出。直播平臺與直播工具的持續高頻迭代升維也必將推動"個體業態的崛起"——企業號與個人號的線上線下交互的商業運營必將崛起。

所以,當下我們決不能把直播僅僅只當作一個"商推、引流、帶貨"的工具來看了,必須把直播當作一個戰略來對待。一場席捲整個商業的新業態已經蔚然成風了,快追!

平臺化的直播電商本質是品牌方對私域流量渴望的體現,直播重塑"人、貨、場":1)人:從主動消費變為被動消費;2)貨:實現去中間商,拉近產品原產地;3)場:"千里眼+順風耳"的功能變成現實。根據調研測算,2019年直播電商總GMV約超3000億元,未來有望衝擊萬億體量,同時MCN機構快速發展,目前市場規模超100億元,未來有望加速放量成長。淘寶、抖音、快手,三大直播電商平臺陷入三國殺,業務型互聯網巨頭+流量型互聯網巨頭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演繹不同競合戰略,電商形式不斷變化,表面比拼流量,實際比拼供應鏈能力——"研、供、產、銷、服"的綜合能力系統。

那麼企業號與個人號形態下的直播個體看透平臺電商的大網之後,要更加珍惜與關愛自已的"私域流量"了。社群必將成為私域流量圈養與運營及變現的"人、貨、場"。藉助各種社交平臺工具的私域流量社群的運營與管理系統的開發與裂變,相對於小微企業與個人更具有現實意義與商業價值。因為這本身就是供應鏈建構與完善的具體業務與實操。以社群為"人、貨、場"的商業業態將直正改變傳統的"人傳貨"的商業邏輯,盡而形成"建立在交際信任基礎上,圍繞著社群內粉絲的需求,立足於社群高頻互動,活動增粘,消費依賴"等等社群運營的業態。誠然,對於小微企業和個人,在直播定位策劃時要更要重視創意內容的生產與有溫度有情懷有故事有衝突的推廣分發手段的開發與創新。因為本質上直播對於他們,要麼是引流聚粉的帶貨工具,要麼內容分發的傳播變現工具;無論哪種屬性,直播都要關注私域流量的圈養,否則難以價值變現或持續。否則,在本質上商業邏輯仍然沒變。商業邏輯不變,彼業態已非此業態了,不是本文要強調的商業新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