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茶道表演和所謂的茶文化是不是矯作?你怎麼看?

renwubo


茶是中國人最平常也最古老的文化,它既可以出入於平民之家,也可以聞達於諸侯。

其高貴者,是文人「詩情茶味清而腴」的風雅,其平凡者,是世人「茶藥茶菜茶粥」的日常。

茶之為飲,發自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神農食經:《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秦漢魏晉唐宋元,茶從食用、藥用、 飲用、品茗,一路發展。在這過程中,唐朝“茶聖”陸羽功不可沒,陸羽的《茶經》將飲茶上升至精神文化的高度,後世之書皆遵循其禮制觀念變化而來,及至明朝生活美學,文人之間關於茶的歷史自然文化的思想更為成熟。明朝許次紓 《茶疏》,明朝張源著“茶錄”,對茶道、茶具等等有了進一步的審美引申。至此,茶道和茶文化逐步形成。

茶,除卻食用、藥用、品飲之功用,更上升為一種民族的審美文化。

茶始從荒蕪的原野,邁進亭臺樓閣、明鏡高臺。始有茶臺淨幾,薰香把玉。始有各類茶具,各類茶葉品種,各類茶葉製作方法,不一而足。

茶葉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形成了各種茶道表演的方式,使的茶文化成為文人墨客彰顯文化,娛人悅己的一種途徑。

香味濃郁的茶葉、精緻高雅的茶器、裝修奢華的茶室,都成了一種文化的宣洩,一種風韻的表達。

在如今喧囂的都市,有一茶室,二壺好茶,

便讓心有所安,三五知己,閉門清坐,變讓人超然物外,不知今夕是何年。











朱子川


首先,我必須更正提問者的觀點,再作答!

第一點:沒有“茶道表演”,只有“茶藝表演”!

第二點:沒有“所謂的茶文化”,只有實實在在的茶文化!

第三點:茶文化是博大的,從來沒有矯(柔造)作,也不能矯(柔造)作!只有文化傳承,文化傳播和藝術欣賞!

第一點:

茶道一一屬於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是相關茶的文化,藝術,美學的綜合思想。也就是說,茶道,是應該結合人文思想,深入學習,實踐和研究的茶的精神文化產物。

圖片系藏書,僅供問答參考

茶藝一一屬於物質形態,是形而下的。是茶的製作工藝,泡茶技術等人與物(茶)的關聯性的表現形式。

而茶藝表演,則是以藝術的生動形象和美好的表現形式來展現茶的泡製過程,以提高觀賞者,參與者,支持者,對茶的接受度,認知度。

圖片系藏書,僅供問答參考

第二點:

茶文化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茶葉製作是茶文化,茶葉採摘是茶文化,茶葉養生是茶文化,茶葉防病是茶文化……只是各人的理解不同而已。

再則,從茶文化精神上來看,存在著追求健康幸福的文化,追求簡單樸素的文化,追求奢侈誇張的文化,追求卓越完美的文化,追求快樂刺激的文化……存在著“和,靜,怡,真”,存在著“仁義禮智信”,存在著人道,商道,正道……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就會往追求的方向上去認同,就會往追求的結果去上探求,所涵蓋的文化範圍。

第三點:

茶文化,不是宗教信仰,不是精神枝柱,不是執著的引導,不是痴迷的引誘。因此,茶文化從根本上來講,不可能故弄玄虛,不可能矯柔造作。

茶文化,對於堅信者,是增益!可以天天開心喝茶,天天清清爽爽,意氣風發!對於不信者,不強求!隨你好酒貪杯,借酒消愁,行亂情迷!

實際上,我們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所涵蓋的內容太豐富,不能在一個問答題上得到完美答案。你們覺得呢!

一一喜茗堂龍新久

2020年3月23日

生活中有茶,茶中有健康!


喜茗堂


所謂的文化,應該是精神層面感知罷了,而不是形式上誇張表現,歐美的喝咖啡,廣東的喝早茶,之所以稱之為咖啡文化,早茶文化,是因為喝者感覺到了那一份愜意,至於用什麼器皿,怎麼個喝法不要緊。

現在流行的茶道表演,是徹頭徹尾的矯揉造作,感覺很彆扭,中國人喝茶歷史悠久,直到宋代都是煮來喝,很是隨意大方,後來日本人學會了喝茶,由於日本人做事比較講究儀式感,弄了好多輔助的東西來烘托喝茶的氛圍,久而久之,產生了日本當代的茶道,說回中國,在福建,由於人們做烏龍茶水平的進步,品種繁多,口味多變,人們開始了品茶的征程,品來品去,就有了現代福建廣東地區的功夫茶喝法,所謂的功夫也重點也不是三個小杯,一個蓋碗的形式,主要還是追求茶本身的表現力,例如用紅泥爐炭火燒水,等等。

不同品種的茶,有不同的沖泡方法,烏龍茶適合功夫茶喝法,其他茶類就未必適合,經常看到有人用蓋碗泡綠茶,第幾泡,第幾泡的喋喋不休,多少有點貽笑大方的感覺,紅茶的沖泡就用個玻璃杯就可以了,你能說喝紅茶沒文化嗎,在歐洲,一杯紅茶,一份點心,哪些貴婦聚在一起,過個愜意的下午,就產生了下午茶文化,文化是需要內心去體驗的,深入骨髓的東西,既沒有體驗那份愜意,又流於形式,跟文化無關,僅此而已。


曬紅茶之家


茶文化歷史悠久,是個人愛好,我感覺不算是矯情吧,因為每個人都有一些愛好吧,茶道文化非常深奧,學不會啊。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吃呱群眾看影視


是的。看過茶聖陸羽的《茶經》原著就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喝茶沒有也根本用不著“表演”。所謂“茶道”表演,純粹是現代灣灣把喝茶演化成極其繁瑣、胡編亂造、矯揉造作表演程式,幸虧僅僅是一種斂錢手段,根本不被大眾接受。按照“茶道”邏輯,是否還要上演酒道、咖啡道、可樂道、瓶裝水道呢?


楊周彝


經商有經商之道,為人父母兒女有做人之道,當然泡好一杯茶也有泡茶之道。


茶道和茶道表演不是一個東西,就像看《三國志》和看戲子表演《三國演義》,沒有誰優過誰,無非是受眾不一樣罷。


至於題主說茶道表演是不是矯作,我覺得有部分流於表面,內容浮誇,單純為了利益的表演是矯作的。


這種矯作的俗文化,也會有觀眾和需求,我們沒有必要評判他。


茶文化也一樣,有人喜歡解釋得很玄,但更多的是貼近生活,以人為本的。


茶文化百科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本人對茶道表演不是太關注,應該是通過這種表演形式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吧,僅僅是個人理解;

但是大家都知道生活需要儀式感,喝茶也是這個道理,簡介必要的一個流程還是需要的,喝茶除了品嚐茶葉的品質外,泡茶的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泡茶的必備品必不可少,比如茶臺、茶具?泡茶7君子等;不同的品種茶葉泡法各異,因個人愛好不同而選擇自己喜歡的茶葉,選擇適合的茶具,比如龍井是用玻璃杯更能觀其形,品其香;鐵觀音用蓋碗最佳等,最重要的是一個安靜的環境,再配上點古典音樂,簡直就是人生一大享受。

綜上所述,茶文化還是必要的,而且要傳承下去,以上是個人淺解,有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愛旅途


茶本身沖泡出來是一杯解渴茶水,只是有它獨特滋味,正是這種天然性的成分帶給飲者產生選用各類茶具試泡法無可厚非,目的讓自己在品茶中得到更多享受。正正也反映了人們生活收入增加了,物質條件豐富了,才有了對茶的品質追求,而且三五知幾品茶談天說可樂而不為呢。


用戶樂逍遙體育娛樂人


中國茶道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特有的四大茶道流派。雅也好,俗也好,矯情也好,裝13也好,都是一種喜歡茶的樂趣所在,各有各的玩法而已!

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

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

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

世俗茶道生髮於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由貢茶演化而來的貴族茶道,為達官貴人、富商大賈所興,茶、水、火、器無不借權勢和金錢求其極,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時,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繼而是達官貴人。

中國古代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會習俗。

為了貢茶,當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茶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他們不必會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

貴族茶道雖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今日,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使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他們又最先體會到茶之神韻。

正是“士”雅化了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這些茶學相輔相成,使飲茶昇華為精神享受,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的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士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士,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閨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

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緻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

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

“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詩興;三是以茶會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

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

“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千真萬確。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於官場,染幾分官氣;行於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於商場,染幾分銅臭;行於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於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於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

燻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髮於“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眾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

清代查為仁《蓮坡詩話》中有一首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來煎茶,聯絡感情;家人共飲,同享天倫之樂。

茶中有溫馨,茶道進入家庭,貴在隨意隨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貴,以法為上;器不必妙,宜茶為佳。

富貴之家,茶事務求精妙,可誇示富貴、誇示高雅,不足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縱粗茶陶缶,只要烹飲得法,亦可得茶趣。


逍遙散人先生


阿彌陀佛!感恩您的邀請!吃茶者粗分有三:一者牛飲解渴了事。二者尋宗探源,乃至母本,種植,製作工藝,器皿,服飾,沖泡技巧,音樂等等一切冠以茶文化之名的內容。三者借茶悟道。關於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孰是孰非我看還是別多討論。聽說有位大文人說茶藝妨礙他正常喝茶,那麼他的文字是否也應簡化百分之九十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