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了解刘备吗?刘备为啥最信任的人是法正?

我要尝试一下


刘备登基后,准备兴兵伐吴,为关羽报仇。很多臣子劝说,但均未能阻止刘备的脚步。不久,刘备兵败,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在世,定能劝阻主上,使他出兵伐吴,即使出兵,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网友质疑

网友:诸葛亮不懂刘备?

诸葛亮: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刘备了。

网友:刘备出兵伐吴,诸葛亮为何说法正在就好了?

诸葛亮:只有法正能劝得了刘备。

网友:诸葛亮为何不劝?

诸葛亮:我不能劝,法正是最合适的劝说人选。

网友:呵呵,是刘备更信任法正吧!

诸葛亮:好吧,请听我说。

诸葛亮的澄清

一、劝说人选

刘备决定攻打东吴时,有哪些人有资格劝说他呢?

  • 五虎将

当时,马超、黄忠已经过世,五虎将仅剩下张飞、赵云。张飞不用多说,就凭他和光羽的兄弟之情,就算刘备不说,他也想为光羽报仇雪恨,因此,指望他去劝说刘备是完全不可能,能做到不去刺激刘备就行了。

赵云有没有劝说刘备,《三国志》也没提到,不过,他并没有参加刘备的东征。按照刘备以往的套路,常让赵云和诸葛亮留守,之前伐蜀初期,刘备便让他们和关羽坐镇荆州。赵云是武将,主要负责行军打仗,很少参乎刘备的战略规划。因此,即便他持反对意见,也不会被刘备采纳。何况赵云与关羽的交情还不错呢?

  • 军事谋士

庞统和法正都是刘备伐蜀之时最信赖的谋士,蜀地都顺利归附刘备,也主要是此两人的功劳。特别是法正,后来又建议刘备夺取战略要地汉中,坚固了蜀地的北大门,使得曹魏伐蜀难上加难,更让刘备欣喜的是,还意外地斩杀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沉重地打击了曹军的士气。

正如诸葛亮所言,如果没有法正里应外合,那么刘备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巴蜀。而当时的刘备虽坐镇荆州,却如坐针毡。为啥?后有虎视眈眈的曹仁,旁边又有追债人周瑜和孙权,枕头边还躺着个磨刀霍霍的孙尚香。

正在这时,法正从天而降,将他引入蜀地,刘备当时的感觉估计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法正便是那个雪中送炭之人,刘备对他感激涕零。法正又长于军事,失去庞统后,刘备对他更是倍加敬重。

法正因为长于军事,便会知道吴蜀联盟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必然会想方设法打消刘备出兵的念头。如果他出面劝说,刘备必然会重视军事专家提出的建议,重新估量伐吴的可行性。或者,刘备实在一意孤行,那么有法正一路同行,刘备也不至于轻易被对手找到空子,至少不会损失如此惨重。

  • 老臣

糜竺、孙乾、简雍等人追随刘备多年,他们的话语相对其他臣子有些分量。

但是,糜竺因为糜芳临阵叛变东吴之事,早就羞愧难当,反倒是刘备经常去劝他放下思想包袱,因此,糜竺是绝无可能去阻挡刘备为关羽伐吴的军事计划的。

孙乾、简雍跟着刘备多年,也知道他们三人兄弟情深,加上两人平时多为使者之事,想必也不愿多言。因此,从他们两人的角度来说,如果想劝说,估计倾向于刘备年事已高,不要贸然御驾亲征之类的言语吧。

二、诸葛亮为何不劝?

  • 身份特殊

诸葛亮与刘备兄弟三人相处多年,且刘备出征巴蜀时,他又和关羽共同守卫荆州。如果,由他出面劝阻刘备不报杀弟之仇,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除此之外,东吴的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为了避嫌,诸葛亮也难以启齿去劝阻刘备东进。

  • 隆中对战略

当初的隆中对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联吴伐魏。诸葛亮作为战略的制定者,刘备当然清楚他对此次军事行动的立场。既然双方都心知肚明,刘备不问,诸葛亮便不会多说。

  • 劝说无济于事

退一步讲,假使诸葛亮真出面劝说,刘备不听,那么刘备出征在即,君臣将心生嫌隙,一旦前方军事失利,后方大营政治动荡,蜀国也就完了。这不是诸葛亮要看到的结果。

假使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心中将如何看待诸葛亮呢?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刘备以后还敢和诸葛亮推心置腹吗?

  • 当时诸葛亮主管后勤

刘备在世之时,诸葛亮除了提出隆中对战略,并且出面搞定吴蜀联盟,之后一系列的伐蜀军事行动中,诸葛亮的参与度并不深,他的角色更类似于萧何。

因此,庞统、法正在世时,刘备依靠他们出谋划策,他们死后,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刘备倒是继承了刘邦的自信。如果他真看重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么便不会贸然出兵了。据此反推,刘备可能压根没有咨询诸葛亮的意见。

结语:

夷陵之战大败后,诸葛亮感叹:“如果法正在,可能会改变局势。”此话是否意味着法正是刘备最信任的心腹之人呢?

  • 从军事能力来分析,法正为蜀军重要军事参谋,其军事才华可能胜过诸葛亮,对刘备而言,法正的建议更具参考意义;

  • 从身份来分析,法正是局外之人,即便刘备不听法正之言,双方也不会产生嫌隙,而诸葛亮与那三兄弟关系匪浅,言语稍有不当,可能恶化君臣关系;

  • 从战略来说,刘备的出征显然有悖于原来的隆中对战略,诸葛亮是制定者,而法正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假如提出与诸葛亮一样的想法,刘备也会三思而后行。

因此,并非刘备有多么信任法正,而是只有法正才是最适合劝说刘备的那个人啊。


读春秋思无忌


法正,字孝直。原为益州割据势力刘璋的谋士,因见刘璋仁慈懦弱,刘备入川后,成为刘备主要的谋士。在刘备平定西川,攻战汉中的战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备得势后,官至尚书令,位置远在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之上。刘备入主成都后,法正又力主刘备迎娶当地望族,也是大将的吴懿的寡妹为妻,刘备从而受到西川士族的拥戴。从此,法正与诸葛亮并为刘备的心腹之臣,深受刘备的信任。

法正

法正擅长军事谋略,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但他这个人同时又是个小心眼,凡是从前得罪过他的人,他是一个也没放过,达到了睚眦必报的程度,一时间群情激愤,简直到了人人反对的程度。后来,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反复劝说下,他才有所收敛。但是天妒英才,或许是法正睚眦必报的性格所致,法正在刘备自称汉中王的第二年病逝于成都,年仅四十五岁。法正死后,曹操得知整个汉中之役都是法正所策划,曹操能不叹服。刘备称帝后,以报关羽之仇为名带兵进攻东吴孙权,诸葛亮、赵云等人极力阻谏也没有拦住刘备。诸葛亮不禁叹道:“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止主上出兵”。做为谋主,倘若法正不过早的去世,三国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种写法


侃侃闲谈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下天得反。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历来臣下功高,必然引起君王猜忌,一如萧何,即便和刘邦是多年相识,一起出生入死,刘邦前线拼杀,萧何后方发展,可以说对于汉朝的建立,萧何居功至伟。可是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改变汉朝命运的其实不是萧何,功劳最大的也不是萧何,而是那个一统天下之后就一贬再贬,最后只能委屈赴死的淮阴侯韩信。韩信和萧何最大的不同,就是韩信再精明,不过是一个军事家,军事虽然讲究诡道,但是还脱不了实力相争,脱不了一些军人的耿直和迂腐,历来功勋和封赏就是不相等的。是以萧何故意把自己庸俗化,四处索取贿赂,然后买田置地,在一些中小官吏身上,已经是触犯律法,但是却获得了刘邦的欢心。当一个君王觉得自己欠了臣下的,而不是臣下对自己有所需的话,那臣子的脑袋就不稳了。一个满脑袋当官的人,自然让人看不起,而一个品行狷介,一无所求的硬骨头,也让人头疼,水至清则无鱼,一如明朝的海刚峰。

我以为法正也是如此。从法正向刘备分析蜀中形势可以看出,法正是何等精明,对时局的判断,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很到位,这样一位人精似的人物,怎么会犯下这样的低级错误?这不过是像刘备表示,我帮助你刘备拿下了汉中,但是你刘备并没有欠我的,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诸葛先生自然看出了法正苦心,是以严苛如诸葛,也并未深究。当然法正行为不可法,若是天下官员都群起效尤,那还了得,于是乎诸葛先生说,那个法正有资本如此啊,你看他当初的功劳多大啊,至于你们其他人,就别胡思乱想了,要也为私利而犯法,我定然不饶。这是其一。

其二,到底法正在蜀中掌权之后提拔了那些人,又打击了那些人呢?蜀中只说到刘璋将亡蜀郡太守许靖来降,但是却被刘璋发觉、拘禁。待刘璋归顺之后刘备便多少有些鄙薄许靖其人。可是法正说:“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下法正的言辞。首先贬低许靖,并非是许靖真的很差劲,而是刘备对许靖没有好印象,于是乎就顺着刘备心意,但是之后却又赞许有加,但是这份称赞却是非常有分寸,既不会让刘备觉得自己心胸狭窄,没有识人之明,又让刘备觉得许靖却是还有褒奖的必要,其间利害,唯君王自取。刘备自然是明白人,于是厚待许靖。

那么是不是许靖和法正很有交情?错。两人虽然同在蜀中为官,但是法正只不过是撮而小吏,小小的新都令,而许靖是刘璋手下罪的信任的股肱大臣。真正对法正有恩的是益州别驾张松,就是那个出使曹营,却又献图于刘备的张松张大人。正是张松大人的提携,法正才能出使刘备军中,使之活跃于历史的前沿舞台。而张松最终却被刘璋所杀,法正则侥幸逃生。

因此对许靖的褒奖,是法正处于公心,从刘备政权的长远考虑而做出了这个推荐,刘备自然明白。因此我有第二个推测,法正在蜀中掌权时,奖赏的人不一定是对自己有恩的人,而是对蜀汉政权有利的人;而处罚的人不一定是得罪了自己的人,而是在刘备平定汉中时,做出了阻碍历史潮流发展的人。但是刘备初定蜀中,不能滥施杀伐,何况刘备不同曹操,向来以仁义号召天下,因此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是法正揣摩上意,按照刘备和蜀汉政权的需要,以超越法律的方式对一些蜀中的异己分子进行捕杀。

政治屠杀从来都会有个道貌岸然的旗帜,清君侧是最常用的,不过此时刘璋已经归顺,百官也已降服,自然行不通。而暗杀表面容易却更容易削弱刘备脆弱的根基。所以,所有的恶名都让法正同学来承当吧。关于法正,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刘备执意伐吴,最终失败,诸葛先生曾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中包含了对法正才华的敬重,也说明法正和刘备关系是何等亲密,有可能超越刘备诸葛这个所谓的千古最佳搭档。我想,这也是法正善于分析时势,并且总是从有利于刘备的角度来办事情,从而才获得了刘备的最高信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