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到50岁做九品官,接妈妈到身边,一首《游子吟》道尽华夏母子情


撑到50岁做九品官,接妈妈到身边,一首《游子吟》道尽华夏母子情


《游子吟》的当今

1990年代,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推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以最高票数名列第一,被誉为“中华第一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为学生的优秀读物。北宋的郭茂倩精选5000多首乐府类诗歌,命名为《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后人学习乐府诗的必读物。孟郊的《游子吟》被选其中,同选的还有唐朝的顾况、李益的《游子吟》各一首。孟郊的《游子吟》因篇幅短、内容浅显易懂、情感真挚等原因而被广为流传。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仅荣登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也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中,成为小学生必背古诗。如今这首诗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气不亚于孟浩然的《春晓》和李白的《静夜思》。

坎坷的仕途

公元751年,孟郊出生在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爸爸是一名公务员,任昆山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孟郊有两个弟弟孟酆和孟郢,在二弟出生后不久,他爸爸就去世了。家里的经济支柱也随之没了,从此家里的生活开始清贫起来,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兄弟三人养大。没有李白的富商老爸,没有杜牧的宰相爷爷,穷困的孟郊依然选择读圣贤书考功名,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很艰辛,但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三十岁之前,孟郊离开家乡,常年在隐居在嵩山,远离手机,远离应酬,专心致志读圣贤书,只有死磕几十万字的经典才有机会考中进士,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考八个博士都费劲。从30 岁开始, 他结束了隐读生活, 到河南、江西、江苏一带漫游, 这就是传说中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孟郊在全身心浸泡在经史子集中后,开始了解祖国山河的风土人情,为以后做官做一个准备,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不脱离低级趣味和实际的父母官。

第一次考进士

贞元八年,已经41岁的孟郊去长安应进士试,唐朝的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次年春天。时间有些漫长,让人内心充满煎熬,多少个夜晚,孟郊想象自己考中的画面,而迎来的却是落榜。孟郊开始怀疑人生,是自己的跑题了?没掌握大纲?复习参考资料不够?落第的伤痛之余作诗《下第东归留别长安知己》:

共照日月影,独为愁思人。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云归嵩之阳,身寄江之滨。

第二次考进士

第一次落榜后,孟郊本着玩着学、学中玩的宗旨,他一边继续游览祖国山川,一边复习备考。可考进士真是太难,难度高于考几百个清华。整个唐代290年间,共出6000多位进士,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在十几到三十人之间。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人数在2000到8000人之间。在浩瀚的考生队伍中,孟郊再一次落榜了,比起旁边张大爷的28次落榜,显然自己这不算什么,但是伤心和失望还是从心底出生出来,他又吟诗一首:《再下第》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第三次考进士

第二次落榜后,孟郊没有直接回家,仍然是左手右手史经书,左脚右脚浪天涯。这次他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在妈妈的劝说下,孟郊秉承“听妈妈的话,不让她受伤”的宗旨,他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而这一年他已经46岁。这一次他终于考中了进士,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心里乐开花的孟郊吟诵出

《登科后》一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官,还需要等待吏部的严格筛选,吏部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门。孟郊这一等四年又过去了。在他五十岁的时候,终于被任命为为溧阳县尉,主要负责治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有点子承父业的感觉。这与孟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相差甚远。此时,他的内心像一块被大石头砸过的玻璃,碎了一地。这时,忘年小友韩愈进行苦口婆心地劝说,孟郊终于走马上任了。当时的韩愈还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呢,虽然是九品芝麻官,孟郊毕竟是吃上皇粮了。

孟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把母亲接到溧阳,二位弟弟照顾母亲多年,他终于安定了下来,可以守在母亲身边尽孝。想起每次离家之前的夜晚,在微弱的油灯光下,母亲缝补着孟郊的衣服,那个场景经常牵动着他的心,温度伴随着隐隐作痛。他吟诵出这首乐府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道出了最真挚朴实的情感。用“寸草”和“春晖”来比作游子和慈母,形象里透露着生动和细腻。“游子”是一个意象,承载着古代文人士子的羁旅之情。这种羁旅情愁要比普通人在外漂泊的情感更浓重,普通的在外漂泊的这种情感好比38度的白酒,而文人士子们的漂泊好似内蒙古68度的“闷倒驴酒”。熟读圣贤书的文人士子们,不仅仅是要谋一份职业,更要扛起“

为人民服务”的大旗,为国为民造福。


撑到50岁做九品官,接妈妈到身边,一首《游子吟》道尽华夏母子情


孝道楷模

在溧阳任职约五年后,孟郊因韩愈、李翱等人的举荐,入郑馀庆幕为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孟郊随即在洛阳买地盖房,将老母接到身边奉养。据史料记载,元和四年孟郊母亲去世,母归后五年,孟郊亦卒。孟郊去世后,朋友们十分悲痛,韩愈提议给孟郊私谥“贞曜”,朋友们表示同意。韩愈为他作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略述孟郊一生,特别是孝道方面,给大家做了榜样。韩愈敬仰孟郊的为人与学识,他们同为儒学正统,如果孟郊与韩愈年纪相仿,孟郊的成就也将绝不亚于韩愈。

孟郊的另外一位好友张籍,在诗《赠别孟郊》中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君生衰俗间,立身如礼经。”说到不如做到,孟郊不仅学习中国经典,还把经典做到了身上,

修身的工夫感染了身边的人,让人肃然起敬。


撑到50岁做九品官,接妈妈到身边,一首《游子吟》道尽华夏母子情

郭顺玉:浅析《游子吟》的创作背景

周志清:孟郊《游子吟》与溧阳

姜红霞:《游子吟》小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