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教在華簡史

景教是早期基督宗教在華髮展的主要宗派,她是東方教會的一支,是古代蒙古、中亞、波斯、中東影響較大的基督宗派。

景教在華簡史

景教又稱為聶斯托利(Nestorius,約368-451)為君士坦丁堡牧首(東方教會神職,相當於主教)。他是敘利亞人,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受予耶穌的神性,對當時教會盛行的“上主之母”提出質疑,建議以“基督之母”稱之。主歷428年,聶斯托利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引起亞歷山大主教西里爾(Cyrillus of Alexandria)的猛烈抨擊,主歷431年,以弗所會議(Ecumenical Council of Ephesus)召開後,多個教派的衝突雖被調解,但聶斯托利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定為異端(見:附錄),他也最終在埃及安息。聶斯托利死後,他的追隨者繼續秉承他的思想建立教會,在東方各國繼續發展。為中世紀時期,亞洲影響最大、信徒最多的基督宗派之一。

景教在華簡史

主歷1625年(明天啟五年),西安掘出一塊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以1780個漢字撰寫,另附數十字敘利亞文,引起當時天主教宣教士和中國信徒轟動。當時中國天主教三柱石之一的李之藻在《景教碑頌》作序說:“今日後,我國士大夫,不得復咎聖教之來何暮矣。讀知千餘年前,已盛行若此乎。”而他與不少士大夫都以“景教後學”自稱。他們之所以如此激動,乃在於這塊石碑的出土,見證了一段塵封的歷史,證明了早在唐代中國就有福音的傳佈。

景教在華簡史

主歷635年(唐貞觀九年)正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時期,此前大唐相繼消滅了東突厥與吐谷渾,牢牢控制了河西走廊,使絲綢之路得以暢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來自敘利亞的景教宣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本著“示存異方之教”的開放政策,派當朝宰相房玄齡“迎於西郊,待如嘉賓”。不久,他得到李世民的接見。史載:“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直,特令傳授。”唐太宗聽了他所講授的福音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因而禮遇這位遠道而來的景教宣教士,准許他在中國宣教。

阿羅本來華後,廣傳福音,翻譯經書,將基督的真道帶給了中華各族。3年內,陸續由波斯東來的宣教士,達到21位。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特許阿羅本在長安義寧坊興建教堂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朝廷還提供經費支持,所敕詔書上有“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的說法,足見唐太宗對景教的扶持。

景教在華簡史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對景教更加推崇,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敕令在全國各州,建立景教寺。景教得以廣泛流傳。出現了“於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盛況。甚至不少教士成為唐朝的政府官員。但是到了武則天稱帝時期,她為了證明“武周革命”的合法性,曲解《大雲經》,極力尊奉佛教,景教受到佛僧的猛烈攻擊,景教教士只好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教士阿羅漢更將景教教義佛教化,終使武則天大悅,得以繼續發展。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教士到興慶宮講道,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教士一起做禮拜,傳福音。

景教在華簡史

大周頌德天樞

唐代來華的阿羅本及景教宣教士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為了讓中國人更明白“主的話語”,他們採用了不少佛教、道教的詞彙。如:三一妙身(三位一體)、慈父阿羅訶(天父耶和華)、彌施訶普尊大聖子(彌賽亞聖子耶穌)、八境(八福)、慈喜羔(神的羔羊)、三常(信望愛)等等。由於史料匱乏及譯本失傳,當時是否翻譯了全本《聖經》已無從考查。但我們仍能從敦煌發現的景教文獻知道一點當年的漢譯經文。比如:“若左手佈施,勿令右覺。”(太:6:3)“樑柱著自己眼裡,倒向餘人說言汝眼裡有物。”(太:7:4)等。

阿羅本、景淨等宣教士為了讓中國信徒敬拜、靈脩,遂將《榮福經》、《讚美經》等平時吟唱的讚美詩翻譯成中文。而在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鳴沙山石室發現一卷《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的寫本,帶回法國研究後,發現這是早已失傳的景教讚美詩。這個歌本重現天日,見證了一千三百年前福音在中華傳播的歷史。這首讚美詩後經梁季芳重新譜曲,收錄在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的《讚美詩新編》裡,為第385首。

景教在華簡史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

景教宣教士也從事不少社會事業,尤其是積極從事醫療事業。《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到“病者療而起之。”不少宣教士精通拜占庭、波斯等地醫療技術,杜環的《經行記》載到:“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而醫療宣教士秦鶴鳴更是成了宮廷御醫,他因為治好了唐高宗的疾病而在中國史書中留名。而在唐肅宗時,景教教士伊斯效力中興名將郭子儀。伊斯因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皇帝賜予紫衣袈裟。

正當景教蓬勃發展之時,主歷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武宗聽信道士趙歸真的讒言,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被佛教稱為“會昌法難”。儘管滅佛運動針對的是佛教,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包括景教在內其他外來宗教(祆教、摩尼教等)都受到沉重打擊,從此景教在唐朝的地位一落千丈。唐僖宗年間的黃巢起事,又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殺,僅廣州就有很多景教徒遇害。經過唐末的社會動盪與滅佛運動,景教在中原地區勢力衰微,幾乎絕跡。

景教在華簡史

從唐至元300多年時間裡,中原是否有景教徒呢?目前並無太多史料和出土文物佐證。然而在1994年初,泉州出土了一塊刻有十字架的墓碑,根據學者考證,墓主人是兩位漢族婦女,皆為景教徒,立於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即元軍入泉州前一個月。由此認定南宋閩南地區已有福音的傳播,而非元代色目人傳入,這可以成為一條線索,探索漢地在這段時期裡是否有景教徒的依據。

唐代景教雖然受到巨大打擊,幾乎在中原銷聲匿跡,但在其他地區仍然得到發展。不僅西方在十字軍時期一直流傳“東方約翰王”的傳說,蒙古高原的汪古、乃蠻﹑克烈等部族都有很多的景教徒。

景教在華簡史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隨後他和他的子孫發動了三次西征,征服了中亞、西亞、東歐等地區。在蒙古佔領區,生活著不少景教徒,他們有的成為蒙古帝國的官吏,有的作為俘虜充當僕役,來到中國工作生活。他們和原有蒙古部族中的景教徒一起,形成了元代的景教徒群落。

景教在華簡史

元代景教碑

成吉思汗的四兒子拖雷娶了克烈部的唆魯禾帖尼為妃,她的兒子忽必烈後來成為元世祖(也是蒙古大汗蒙哥、阿里不哥,伊爾汗國建立者旭烈兀的母親)。由於母親的關係,忽必烈對福音特別寬容,信徒得到很多優待。太后經常在皇宮中舉行敬拜,帶領許多官員信主,起用許多基督徒作官,促成了元初福音的興盛。根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代時,北京、大同、敦煌、肅州、甘州、涼州,寧夏、喀什、葉爾羌、伊犁、揚州、杭州、鎮江、溫州、泉州等地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另據學者研究,元初僅大都地區就有景教徒三萬多人,設有契丹、汪古大主教區管理,西北地區還有唐兀等大主教區的設置。鎮江也有大興國、雲山、聚明、四瀆安、高安、甘泉、大光明、大法興等八座教堂。

在元代基督宗教(包括景教與天主教,但景教徒居多)被稱為“也裡可溫”,意為“有福人”。忽必烈為了管理也裡可溫的事務,於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設立崇福司,管理教士及十字寺(教堂)。此後改為崇福院,歸併所屬全國也裡可溫掌教司七十二所,全部事務均歸崇福院管理。七年,復改為崇福司。有司使、同知、副使、司丞等官。

景教在華簡史

元代景教主要在蒙古人與色目人中傳播,僅有有少數漢人信主。元代不少高官是景教徒,比如任平章政事、領崇福使的愛薛,鎮江府路副達魯花赤馬薛裡吉思,御史中丞馬祖常等。馬祖常為光為鹽,他在為官時,在朝廷中提出很多有益法令,造福百姓。文獻中記載他非常注重孝道,甚至向皇帝上書,提倡一夫一妻制。元代也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外出宣教士,1275年,景教教士列班掃馬和馬忽思離開中國結伴西行,他們在今巴格達落腳,馬忽思後被任命為當地教會主教,列班掃馬則前往歐洲,訪問教會與國家。

景教在華簡史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對景教進行了壓制,景教再度在華衰微。隨著中亞、中東等地伊斯蘭化的深入,景教的處境日益艱難,無力再向來中國宣教。中華的福音事業也轉到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手中。

現在全中國只有香港特別行政區還有景教徒,他們都是九十年代末期從中東地區來香港經商的信徒,人數並不多。香港的聶斯托利教派主教除了負責牧養香港的信徒以外,還要同時兼顧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的所有信眾。

景教在華簡史

附錄:景教是異端嗎?

宗教改革時,馬丁·路德在他撰寫的《宗教會議及教會論》(Von den Konzilli und Kirchen)中十分明確的否定聶斯托利為異端。而到了1895年,聶斯托利晚年的一部著作在敘利亞被發現。在該書中聶斯托利否認以弗所會議的指責,併為自己辯護。他的解釋與當年教會的指控不同,而接近正統的基督論,從而有學者開始懷疑“聶裡脫利主義”是否真的是教會傳統指控的“異端”以及以弗所會議的結論是否客觀公正。

1994年11月1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東方教會簽署了《共同聲明》,天主教放棄在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會議上對於聶斯脫利的裁定,轉而接受其提出對於瑪利亞的稱呼“基督之母(Mother of God)”或“我們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r)”等等。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證明聶斯托利不是異端,景教屬於普世教會的一員。

延伸閱讀:

景教在華簡史

本文只是粗略介紹景教在華的發展情況,廣大牧者同工、弟兄姐妹如果興趣可深入閱讀以下圖書

朱謙之著:《中國景教》,商務印書館,2014版林悟殊著:《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葛承雍著:《景教遺珍》,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翁紹軍譯:《漢語景教文典詮釋》,三聯書店,1996年版聶志軍著:《唐代景教文獻詞語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殷小平著:《元代也裡可溫考述》,蘭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唐曉峰著:《元代基督教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阿·克·穆爾著,郝鎮華譯:《一五五〇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1984年版朱炳旭譯:《拉班·掃馬和馬克西行記》(伊爾汗國史料),大象出版社,2009年。

此外諸如《陳垣全集》、《馬可波羅行紀》、《多桑蒙古史》等書籍都有關於中國景教的內容與研究。讀者還可到中國知網搜索“景教”、“也裡可溫”等詞彙,尋找關於中國景教的研究論文。

內容來自 福音時報

(注:本文作者為福建廈門鼓浪嶼三一堂信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