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常见病症“泄泻”。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泄泻”。

概 述,

1.定义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 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因病机,

1.病因:

(1) 外感六淫 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2) 内伤乳食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 脾胃虚弱 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

湿热泻:

症状, 暴注下迫,大便稀薄,或如水样,色黄恶臭,或夹粘液;伴纳食减少,时有腹痛,肢体倦怠,口渴,发热或不发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方药, 葛根芩连汤。

脾虚泻,

症状, 大便稀溏,食后作泻,色淡少臭;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情倦怠;舌淡苔薄,脉象缓滑。

治法, 健脾益气,升提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

症状, 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伴面色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1)变证(2型)

阴液将竭,

症状,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小便短少;皮肤干燥,囟眶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唇红齿干,舌绛无津,脉细或芤。

治法, 酸甘敛阴。

方药, 人参乌梅汤。

阳气将脱,(伤阳)

症状, 暴泻不止,便稀如水,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苍白或青灰,神疲气弱,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象沉微。

治法, 温阳救逆。

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

4.其他疗法

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研为细末。每次1.5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1日1次。用于风寒及脾虚泄。

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煮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连用3天。用于湿热泄轻证。

艾绒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g,

草果、炒苍术各6g,炒白术15g.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泄。

针刺法 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配穴取内庭、气海、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

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艾条灸,每穴灸7,10壮,1日1次。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泄。

伤食泄 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风寒泻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湿热泄 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脾虚泄 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预防与护理,

预防

1. 注意休息,病重者应予卧床休息。

2. 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汁及半流汁。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护理

1. 注意调整饮食,予易消化之食物或流质及半流质,保证营养摄入。

2. 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若出现脱水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积极配合液体疗法。

3. 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洁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中医儿科:常见病症“泄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