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近年乒乓球正手攻球與弧圈球擊球動作的訓練、教學中,強調轉腰還是強調頂胯的討論十分熱烈。雙方都有乒壇大腕站隊、助陣,觀點針鋒相對、實力旗鼓相當。筆者試著關心了一下頂胯動作的來龍去脈。

1 腰胯之爭在爭什麼?

傳統上大家都是轉腰派(蹬轉收),近年(2012年以後)逐漸出現了頂胯派。

人體軀幹部簡化為如圖1。簡單說,腰胯都在人體核心區,肩在上,腰在中,胯在下;腰是一豎(中樞),胯是一橫(分左右)。上下兩橫的水平夾角肩髖角對於考察軀幹扭轉有重要指示意義。

在乒乓球正手攻球與弧圈球技術動作的訓練、教學中,要不要突出強化轉腰技術環節?要不要加大腰部扭轉幅度、力度?要不要頻繁地(甚至每一板球)強調轉腰來完成擊球動作、提高質量?還是在多數時候用頂胯替代轉腰。

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圖1 人體軀幹簡化圖示

2 評價標準,扭轉角

眾所周知,對乒乓球運動而言,球拍的拍形和運動狀態是最終決定擊球效果與質量的最重要因素。因為球拍處於擊球者肢體力學鏈的遊離末端,人體所有環節的運動的貢獻都要集成到正手攻球瞬間球拍向左、向前、向上方的運動上來。擊球過程身體各部位發力順序大致是蹬轉收,而下肢軀幹蹬轉的貢獻都可以歸結為對右側肩關節(右手持拍)運動的影響來進行考察。因為持拍(右)手臂直接由右側肩關節帶動,球員主動發力揮臂的反作用力也由右肩關節承受,所以考察右肩關節的運動方向基本上可反映出球拍的運動方向。參看圖1,右肩要向左、向前、向上方運動(右肩處紅色箭頭所示),常常是被軀幹繞脊柱逆時針扭轉帶動的。顯然,轉肩、轉胸、轉腰、轉胯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採用扭轉角度的大小作為一個量化評價標準,來作為評判兩者優劣的尺度?具體說,就是雙肩連線和球檯端線的水平夾角

3 相鄰關節原理(The Joint-by-Joint Approach)

  倫敦奧運會(2012年)前,國家體育總局邀請國際權威的運動訓練專業機構、專家(包括逐個關節理論的提出者之一的格瑞·庫克,擔任其中的培訓講師)在我國十幾個國家隊(包括乒乓球國家隊)中開展研討、進行培訓,為國家隊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動作模式的檢測系統、功能動作練習方法和手段。

相關專家學者提出的相鄰關節理論(The Joint-by-Joint Approach)指出人體的關節可分為穩定和靈活兩類不同功能的關節,其中腳掌、膝、腰、肩胛、肘和掌關節屬於穩定性關節,而腳趾、踝、髖、胸、頸、肩、腕和指關節屬於靈活性關節。參見圖2,可見人體鏈條中的關節依據靈活性和穩定性交替排列(圖2)。兩類關節各司其職。如果某個靈活性關節活動度不足,很容易引起相鄰穩定性關節代償,從而造成各種急、慢性損傷。

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圖2 相鄰關節理論示意圖

個人淺見,8、9年前這幾位專家的理論引進、講學培訓,進而應用於乒乓球實踐的指導,可能就是乒乓球頂胯擊球說的最初來源

4 解剖學

前面已經說過,兩肩連線水平旋轉角度可以大致反映軀幹下肢對拍速的貢獻大小。那麼,轉胸、轉腰、轉胯各能旋轉多大角度呢?

不同文獻數據有些出入,但胸椎旋轉角度大於腰椎是確定無疑的。軀幹旋轉總角度(肩髖角,肩線與髖線的水平夾角)大約在40-50度之間。其中胸椎旋轉角度(30-35度)遠大於腰椎(5-18度)。參見圖3,這是國外一個脊柱關節旋轉測試實驗(網上搜索“高爾夫-胸椎旋轉角度測試”,可以看到該視頻)。頸椎旋轉度數80度,胸椎35度,腰椎5度。腰椎幾乎就不怎麼能旋轉?

如果胸椎活動度不足,容易引起穩定性關節腰椎代償,腰上肌肉就會保護腰椎而受傷,引起閃腰,腰肌急、慢性損傷。日積月累,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傷害。


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圖3 脊柱逐節旋轉角度測試數據

轉髖角度取決於下肢三大關節髖、膝、踝的靈活度和雙腿發力方向與速度的交錯配合,再加上雙足對地面的旋轉角度,髖線與球檯端線的夾角(轉髖角)可以輕鬆突破90度。從數據上看,轉髖、轉胸的貢獻大大超過轉腰的貢獻。正手擊球技術蹬轉收裡面的“轉”字,由

轉腰改為轉體或許較為合適?

參看圖4,許昕拉大力弧圈球的揮拍角度足有270度甚至更多,其中就包括轉體角度120度左右。轉髖60%、轉腰15%、轉胸25%各自的貢獻份額可自行觀察分析。每板拉弧圈軀幹都有兩次扭轉(分別為順、逆時針方向),引拍結束和隨揮結束是兩次扭轉的終點。

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圖4 許昕大力側拐弧圈球

5 腰椎的重要性與安全性

脊柱是人體的大梁,是人體運動、血液、神經系統傳輸的總幹線。腰椎部位在脊柱形似寶塔的形狀中處於基底部位,處於胸椎與髖胯骨之間,是軀幹的支柱和中軸。其運動功能是承上啟下、維持平衡、轉遞力量、緩衝震動。腰部包括腰椎骨骼、椎間盤、血管、神經、脊髓、相應的肌肉、韌帶、內臟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腰椎結構複雜、精細而脆弱。在運動中承受重力最大,受剪性應力最大,故易受勞損或傷害。

6 槓桿類型(參看圖5)


淺說乒乓 8 —— 多頂胯,少轉腰的由來

圖 5 人體三類骨槓桿

肩、腰、胯三者相關的力學槓桿原理是不同的:從圖1看,胯帶腰、肩帶腰都是省力槓桿,較輕鬆但效率低;腰帶胯或腰帶肩是速度槓桿,效率高但較費力。可能這也是運動員大量腰傷而較少髖、臀部傷的重要原因。胯帶肩是等臂槓桿。

7 快攻擺速

李隼教練在指導業餘球友正手拉攻動作時指出,不提倡大幅度“轉腰”做法,而改為收胯、頂胯。可以減少軀幹扭轉的幅度,可以使引拍、擊球動作幅度減小,加快擺速。從個人練習體會看來,頂髖比之轉腰擊球,發力向上較多,帶有向前向左,球拍運動軌跡接近直線,整體動作較小,較快較輕鬆,較適宜中近臺正反手快攻。

8 實際傷病狀況

乒乓球運動員常見運動傷害主要是腰、膝、肩傷,以腰傷佔比最大。腰部損傷包括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和筋膜性腰痛症、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椎弓崩裂和滑脫等,這些都與腰肌“過度使用”和快速突然的腰部迴旋活動有關。

9 專家的告誡

運動康復與人體解剖領域的知名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任何擴大腰部運動範圍、高頻度的腰部動作都是不被提倡的,因為它們可能有潛在的風險。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基於運動康復等領域新理念對腰椎的認識,為避免腰部損傷也需要注意某些動作,如從地上提取重物時,應屈膝下蹲,避免彎腰加重負擔;拿取重物時,身體儘可能靠近物體,並使其貼近腹部,兩腿微微下蹲,等等。

歡迎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