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黄褐斑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探讨:黄褐斑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黄褐斑(melasma)

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中医称为“黧黑斑”、“肝斑”,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见,尤其育龄期妇女。

皮损为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片,深浅和形状不一,界限不清,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颏部为主,一般不累及眼睑和口腔粘膜,在颧骨和双颊处常形如蝴蝶,故常称为蝴蝶斑,皮损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

探讨:黄褐斑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黄褐斑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指南(请参考黄褐斑指南文章)指出: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重要发病因素,

但是个人比较推崇葛西健一郎的观点:

黄褐斑的本质是慢性过度刺激,导致面部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的炎症性色素沉着。

因此个人认为: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性激素变化)、过度揉搓刺激,才是黄褐斑发病的三大重要因素,其中过度揉搓刺激可能才是发病的本质,而其他因素如化妆品、遗传因素、患有疾病、营养因素等等可能只是偶尔的参与者。

1.紫外线照射(日晒)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元凶,的确会加重黄褐斑,但是可能并不是黄褐斑的发生的本质原因,因为如果紫外线是主要原因,那应该是照到的面部所有地方都会出现黄褐斑,但临床上却不是,黄褐斑如前所述有特定的好发部位;而且紫外线对所有的色斑都有加重作用,日晒后斑都会加深,避免日晒,所有的斑又都会慢慢淡化,可见紫外线只是加重因素并非本质原因。

2.内分泌失调(包括性激素水平变化,但不限于此)

黄褐斑多见于口服避孕药、育龄期和更年期妇女,因此就认为和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系,而且临床上也发现确实在此期间多有黄褐斑加重情况,研究也证实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色素颗粒,孕激素能促使黑素小体的转运和扩散,促黑色素细胞激素(MSH)与黑色素细胞高亲和力的受体结合而增加黑素量,进而导致所有色斑加重。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上述同等条件下都得黄褐斑,指南指出可能是激素敏感性不同,也指出可能不是主要因素:因为临床上发现一些摘除了子宫和卵巢而又没有补充激素的女性中,仍然有黄褐斑的患者;男性也有严重黄褐斑的患者;一些喜欢女性穿着的“伪娘”也有不少人患有黄褐斑,又该如何解释呢?可见性激素水平也许和紫外线照射一样,只能是一种非特异的加重或诱发因素,会引起所有色斑的加重。

3.过度揉搓刺激

过度揉搓等慢性刺激会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功能破坏,表皮屏障功能破坏,进而使色素屏障功能减弱,黑色素代谢紊乱,使黑素颗粒在表皮沉积,诱发黄褐斑,长期慢性刺激会导致黄褐斑加重,如频繁的化妆卸妆、揉搓刺激面部以及精神紧张引起强迫洗脸行为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认为黄褐斑与精神因素有关,当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质量差时,MSH通过下丘脑-垂体轴释放增多, 进一步影响其它内分泌功能,致使黑素细胞代谢紊乱,引起或加重黄褐斑,如果真的是这样,应该是全身皮肤整体加深,为什么只有黄褐斑“病变部位”的皮肤色泽加深?不好解释,个人认为精神因素会导致患者对皮肤过度“揉搓”,从而导致黄褐斑加重,尤其是伴有轻度强迫症的患者,有反复揉搓面部或者为了保持清醒反复洗脸的习惯。

其他可能的参与者:

a.遗传因素

这个因素可能有点大,因为学术研究喜欢研究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说白了有的只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对临床治疗无关痛痒,因为所有人种均可患黄褐斑,只是发病率不同,认为男性的主要病因之一是遗传,个人持反对意见,临床上男性黄褐斑本来就少,仅仅靠几篇研究文献资料没有说服力,而且本人临床上遇到的男患者,追问家族史极少有家族史。另外,就和很多疾病一样如白癜风,并不是遗传病,还是被认为和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关系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真的有关系,但是个人认为遗传因素在黄褐斑的发病中所占地位有限。

b.所患疾病

有研究认为某些慢性病,特别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附件炎、不孕症等,以及肝病、慢性酒精中毒、甲状腺疾病、结核、内脏肿瘤患者中也常发生本病,可能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失调有关,可见到最后,还是要归类到内分泌失调的因素。

c.化妆品

化妆品也可引发黄褐斑样皮损,可能与其中某些成分如氧化亚油酸、枸橼酸、水杨酸盐、金属成分、防腐剂和香料等有关。据统计,化妆品引起的色素沉着约占化妆品不良反应的20%~40%,化妆品皮炎消退后亦常遗留色素沉着。但是个人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可能就是频繁化妆卸妆揉搓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的炎症性色素沉着,化妆品本身可能有关系,但是目前的化妆品已经非常安全,更大可能就是“过度揉搓”这个习惯诱发了黄褐斑。有人会说我说的不对,但是大家可以发现为什么女性发病率高,且集中在使用化妆品的年龄段,而男性发病率低。很大程度和女性喜欢化妆卸妆,而男性很少如此。而且临床上,我用“保守疗法”的同时让患者尽可能的避免揉搓患处,甚至停用化妆品,收到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

d.营养因素

研究认为有些人由于缺乏维生素A、C、E、烟酸、锌或某些氨基酸,也可以促使本病的发生和发展,给予补充后可获明显好转,但是个人对此持中立态度,因为维生素C和E,即使不缺乏的患者,服用后也对黄褐斑有改善效果。

探讨:黄褐斑的病因,究竟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持有上面的观点?

因为我本人曾经也是一个黄褐斑患者,而且当时非常严重,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明显的皮损,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我分析了自己得黄褐斑的原因:

首选,遗传因素。

我查了家里人没有发现得黄褐斑的,所以遗传因素可以排除;

其次,紫外线照射。

农村孩子,紫外线照射是避免不了的,尤其是下地干活经常都是赤膊,而且读书以后也不注意防晒,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每年都会发现短袖遮挡的地方皮肤很白,暴露部位很黑,面部更严重,但是过了冬天又恢复了,可见紫外线照射不光对正常皮肤变黑而且对色斑加重都是诱因;

第三,内分泌因素、内科疾病。

每年都会体检没有发现异常,这个可以排除;

第四,过度揉搓慢性刺激。

确实有,而且升学的压力导致自己一直精神紧张,甚至有轻微强迫症,导致自己经常会反复揉搓面部,尤其是得黄褐斑的区域,这个情况短期看不出来,我的长达4~5年;

第五,化妆品。

我以前冬天一直用大宝(穷学生常用),后来黄褐斑有了就不用了,我还一直把自己得黄褐斑归罪到大宝身上,但是2年后黄褐斑还是没有改善,看来和化妆品没有多大关系,我错怪大宝了,但是在此期间一直因为各种压力,精神高度紧张引起反复洗脸揉搓面部是有的;

第六,营养因素。

在启蒙老师的建议以及自身兴趣引导下,研究生自己选择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这个专业,而且导师一部分工作是搞激光美容的,而自己学皮肤的却满脸的黄褐斑,实在没脸见人,对求美的患者也没说服力,于是自己开始传统方法治疗,吃过一段时间的逍遥丸,维生素C和E,有一定效果,但是停药又恢复原状了,看来和缺少这些营养因素关系也不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葛西健一郎的书,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自己便开始尝试“保守治疗”,尤其是工作以后压力缓解了不少,心情也好了,化妆品除了夏天旅游时防晒、冬天保湿的其他时间基本不用,洗脸的次数少了,也注意打遮阳伞、戴帽子防晒了(曾经被单位的同事认为我太能装了,男的还打伞戴帽子,他们却永远不知道一个皮肤科医生长黄褐斑的痛苦),基本上中午都是室内工作,很少暴晒太阳,也没有吃任何治疗药物,半年后,所有见到我的朋友都说我的斑基本上看不到了,我很惊讶,因平时工作太忙,很少注意面部黄褐斑的变化,于是刻意的去照照镜子,发现真的淡化很多。

综上所述,我想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为主)以及过度揉搓面部才是我黄褐斑的主要发病因素,和其他的关系不大,而且其中过度揉搓刺激占本质性地位。临床上我也这样告知我的患者停用化妆品,千万不要过度揉搓面部皮肤,甚至防晒霜都可能在揉搓的情况下加重黄褐斑,一般不推荐使用(物理防晒为主),这样坚持了反而临床上效果明显,患者反应真是太棒了。

分享我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