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现在的“众包”

2006年6月,美国《连线》杂志推出了一个业务新概念——“众包”(crowd-sourcing)。所谓“众包”其实就是组织把特定的工作任务,通过指定的网站公示给外部受众并向按要求完成组织任务的毛遂自荐者支付约定报酬的大众承包模式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众包”模式很快就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行业中(特别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就“众包”本质而言,是一种利用组织外人士智慧、力量和资源完成组织特定任务、无具体发包对象的大众委托契约。实际上,这种业务模式自古就有且源远流长——从古代的“揭皇榜”、“比武招亲”、“悬赏通缉”到近现代的“有奖征文”、“有奖征物”、“有奖征集构思”等等都是“众包”模式的雏形。

过去与现在的“众包”

前互联网时代的所谓“众包”所使用的信息发布媒体要么是一纸公文告示,要么是某个特定的报刊、电台或电视台,受众对象具有较大局限性,至多只能实现特定群体和特定地域内的“众包”。而互联网时代的“众包”所使用的信息发布媒体是INTERNET,全球各地的网民会接收到相关信息,毛遂自荐者因而可以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达到前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数量。因此也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众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众包”,“众包”这个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全球化的概念。


“众包”的优势


“众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也叫“非排他性众包”,这种“众包”可以同时进行,任何一位毛遂自荐者只要能在第一时间完成发包任务并在第一时间被认可,他(她)就能获得事先约定的报酬。第二种类型也叫“排他性众包”

这种“众包”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开展,任何一位毛遂自荐者只要能在第一时间用过去的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资质,他(她)就能首先获得排他性委托契约;发包任务完成后,他(她)就能获得事先约定的报酬;若发包任务未完成,第二位通过初试的毛遂自荐者就能获得排他性委托契约,依次类推,直到发包任务最终完成。


对于具有一定管理基础并不断自我提升的现代企业,HR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步演变成人力资源培训及高端服务支持部门,其战略管理与专业服务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通过借助外力规避自身管理风险、提升HR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品质、支持企业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客观需求日益突显。

过去与现在的“众包”

一般而言,企业通常在专题研究、方案和技术开发、信息收集、资源寻找以及难题解决等领域需要借助外力。具体到HR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中,HR人力资源管理诊断、管理方案和工具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获取、人才招聘、培训实施和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对外力支持的需求尤其强烈。目前,企业通常是借助咨询公司、调研公司、培训公司、人才中介、猎头公司和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与品牌优良的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HR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品质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代价高昂的成本支出——特别是当企业需要长期使用这些外部服务时。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助外力支持的过程中适度引入“众包”模式,无疑会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良性竞争、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品质的提升以及服务成本的控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企业HR 专业服务引进格局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潜在的竞争者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为了使自身的工作资质和工作成果在无数竞争者中以最快的速度脱颖而出,所有毛遂自荐者都会竭心尽智、快马加鞭,人力资源“众包”工作的优质、高效和低成本便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由于“众包”这一概念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挑战性、竞争性和刺激性,人们在“众包”工作的执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极大的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低成本便能够长期得以维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