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近日,一个搞笑中透露着可怜气息的视频登上了微博热搜。

视频中的孩子用最狠的语气说着最怂的话:“你没有看到我在发抖吗?”

孩子声嘶力竭地向妈妈表达着自己的抗议,还用自己的左手心轻轻拍了一下右手,认真地向妈妈做示范:

“像这样打。”

“轻轻地打。”

“这样打。”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很多人看完后都忍不住大笑:“这是谁家的孩子,太搞笑了,挨打的过程中还能清楚地表达害怕。”

当然,也有网友评论:“虽然很可爱,很搞笑,还是希望家长不要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

是啊,看着孩子颤抖的小手,我的心也跟着发抖。

在中国,“棍棒教育”一直被很多家庭奉为教育宝典。

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也说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翻译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但是,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

其实不然。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通过打骂,可能在短期内会帮我们很快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长远来看,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作为暴力的经受者孩子可能也会变得暴力

记得和朋友一起看《都挺好》的时候,朋友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说:“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真的会影响到我们潜在的意识和行为。”

苏明玉的妈妈从小受到姥姥重男轻女观念的伤害,自己对待苏明玉的时候更是将重男轻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受伤害最深的苏明玉脾气上来的样子,却又最像苏妈妈,简直是十足十的还原。

朋友在看这部剧的时候,几度哽咽,她说:“看到苏明玉,就感觉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她家奉行的是“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方式。她小时候经常被打,弄脏衣服、吃饭说话、作业写得慢、试卷没做完......都要挨打。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逃离这种压抑的环境,后来考上大学,特意选择了一所离家最远的学校,直到现在都没有回过那个家。

本以为已经逃离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个响亮的耳光。

有一次在自己家,朋友正工作的时候,孩子顽皮碰倒了书架,各种资料洒落一地,她莫名感到一股烦躁,直接一巴掌呼在了孩子的脸上。

打完后她害怕地哭了,她说:“孩子被打后震惊害怕的眼神,我永远忘不了。多可悲,我一生都在逃脱我妈带给我的影响,却在最后一刻还是成为了她。”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相处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父母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暴力会“代代相传”,被虐待过的孩子,会在自己有能力反抗的时候,向更多无辜的人挥出“以暴制暴”的拳头。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无意识的复制者,不断地将爸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而不断循环往复,很难拥抱幸福。


棍棒下的孩子一生都在舔舐伤口

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记忆尤深:

“那些从小在父母关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的强大与自信我永远都学不来。”

在关爱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开朗,浑身都散发着爱的光。

而被打的孩子却始终生活在阴影中,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爱的存在。

最近,一条“妈妈用棍子暴打女儿,爸爸却在旁边淡定录制视频”的微博,气疯了众多网友。

视频中,爸爸的一声“你打吧”口令喊出后,一根长棍就快准狠地落在了小女孩身上,长达50多次。

小女孩缩在床边角落,可怜地哭喊着:“不要打了,妈妈,不要打了!”

而这个时候爸爸不仅没有阻止,反而给已经失去理智的妈妈“加油”,边录边说:“你打啊,有本事你打死她!”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妈妈和爸爸的置气,最终让无辜的孩子躺枪。手中棍棒落下的那一刻,孩子心中爱的光亮正在一点点消散。

孩子身上的每一棍子,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是印刻在心上的划痕,而这些,也终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电影《啊,荒野》的主人公建二,从小被父亲虐待,长大后,自卑、懦弱的性格一直伴随着他,哪怕最后成为排名第一的拳击手,依然摆脱不了被父亲虐待的童年阴影。

最后,走投无路的他,选择了用死亡结束自己的一生。

家庭暴力的影响,很难随着时间而消散,大多只是被隐藏了起来,成为无法触碰的逆鳞,一旦被碰到,那将会产生无法预估的后果。

孩子的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

培养孩子就像是种树,只有先滋养根部,然后用爱来浇灌,这样孩子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俯瞰更加辽阔的大地。


无能的父母用拳头

智慧的父母用技巧

著名教育家爱德华教授说:“父母的手应该充满关爱与温暖,而不是让孩子感到陌生和恐惧。”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无能的父母选择用拳头暴力解决问题,而智慧的父母选择用头脑,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1)“二级反馈”代替“棍棒教育”

什么是“二级反馈”呢?

这个词最早是由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尓在《游戏改变世界》中提出来的,是说当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后,要多多给予他正面的回应,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比如逛街时,孩子想要买玩具,但家中其实已经有很多了,这时候孩子先是哭闹,但是经过爸妈劝说后,他就答应不买玩具了。

孩子在商场哭闹,就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而在妈妈劝说后放弃买玩具的行为,就非常值得夸赞了。

好的地方要鼓励孩子再接再厉,不好的地方多多改正。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2)情绪失控时,给自己一个暂停键

很多时候,我们在打完孩子冷静下来后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并没有错得那么离谱,只是恰好赶上了我们情绪爆发的临界点。

孩子小,难免会有不懂事的时候,这个时候,恰恰是考验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的时候了。

记得在《妈妈是超人》中有一期,霍思燕在肚子里放了个球假装怀孕,嗯哼看到后眼前一亮,飞快跑向妈妈,还要掀开她的裙子一看究竟。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害怕当众出糗而打骂孩子来制止他,但霍思燕仅仅对儿子说了句“别撩女生裙子”。

一句简单的话便教会了嗯哼男女有别,后面嗯哼礼貌地询问霍思燕:“我可以看看你的肚子吗?”

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是天生带有孺慕之情的,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耐心、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3)找到孩子情绪化的真正原因

以疫情期间孩子不愿戴口罩为例。

孩子不戴口罩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只是因为不喜欢吗?会不会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呢?

这就需要和孩子就问题进行沟通,而不是直接指责或批评。

可能孩子是因为戴着眼镜又戴上口罩,会看不清楚东西;也可能是别的原因。

找到孩子“不听话”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奇葩说》辩手陈铭说:“遇到孩子犯错,先解决问题,避免发泄情绪。”

发泄情绪很容易,难的是之后产生的后果能否承受得住。

在孩子面前随意发泄情绪,自己轻松了,孩子的心理却变得沉重了,甚至会对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打骂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吗?请别把“暴力”曲解为教育

《最好的我们》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很好地形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命运负责打击,我负责鼓励。”

鼓励与宽容,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人生主人的最佳捷径。

通过鼓励,给予孩子不断前行的动力;对孩子宽容,则会给与孩子不断试错的勇气。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我们二次成长的过程,在这段相互成就的旅途中,请珍惜那个虽不完美但绝对独一无二的孩子。

温柔以对,彼此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