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文化基本要素是什麼?

Chen127787846


謝謝題主。這是個常識性問題,我來回答。

什麼是文化?

在中國古代,“文化”一詞是“人文化成”的提煉和縮寫。《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按照一般的說法,文化是一種已經變成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是族群形成的集體意識,對於政治、經濟而言,它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有兩種分法:

第一,一般分法:

1.知識。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

2.信仰。人們對思想、宗教及人物的信奉、敬仰,並以此作為行為準則。

3.藝術。形象的概括社會生活的作品。

4.道德。思想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意識形態。

5.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特殊行為規範。

6.風俗。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俗、習慣等的總和。

7.價值觀念。人們認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

8.社會關係、社會組織。

9.行為規範和模式。

10.技能。人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能力、技術、技巧等。

11.語言符號。

12.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樣。

第二,社會學家的分法:

1.物質方面要素。即人類創造的文化,必須通過具體有形的製造品來表現,如器皿、布衣、建築物等,可見工具及使用工具製造出來的物質產業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2.精神方面要素。也就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價值觀念

3.語言、象徵符號方面要素。人們交際交往必須要靠語言和符號來完成,所有知識、文明的繼承也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實現。符號也是語言,如身體的姿勢、人的表情、動作、聲音以及圖形、標誌等,它是無聲的語言,也是社會互動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甚至比語言的運用還要廣泛。

4.規範體系方面要素。一些人類學家把文化歸結為人的行為規範和模式。人們的行為得有規矩,還要受規矩。規矩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約束作用。


音準不準的作家劉劍鋒


你好,這裡是“陽明悟行學宮”,很高興為你解答:

1、什麼是文化?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我就簡單說一下我的理解,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餘秋雨先生是這麼定義的: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這是文化的使命!並提出了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亦即文化要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充滿愛和善良的集體人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終極使命!

唐末一個逃難者在嚴寒之夜被拉進了一扇柴門,宋代一個書生涉江落水被路人救起,這很可能是我的祖先。一場滅絕性的征剿不知被誰勸阻,一所最小的私塾突然在荒村開張……這些事情,也都可能遠遠地與我有關。因此,我們區區五尺之軀,不知沉澱著多少善良因子。文化是一種感恩,懂得把它們全部喚醒。我不否認,歷史上更多地存在著“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但是,正是在血泊邊上的點滴善良,使人類沒有退回叢林變為動物,這就是動物所沒有的“文化”。世間很多最初原理都會變成終極原理,善良也就由此而成了文化的最終目標。

2、文化的基本要素?

我覺得就是我們生活中所有行為的基因。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在同一時空下,我們說起文化,一定還會想對文化的許多符號,比如書籍、字畫、音樂;比如各種民風民俗、比如各種地域性的口味、觀念、物品偏好等。

文化是人類產生過程中和人類產生以後在日常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態徵和內在精神,並通過各種載體表達出來。

那文化到底有什麼內涵?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精神意識創造型態和產品,包括一切人類精神意識形式下的創造物,無論是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體系或書本,或者流傳於各個村莊、城鎮、國家、民族、世界的習俗、群體偏好等等。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書本、觀念、習俗等相關的文化中文化的意思。

狹義的文化指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的綜合素質水平。

有文化就是說一個人具有偉岸的德行、高尚的情操、和超脫的境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中“文化”的意思。

總結: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陽明悟行學宮


所謂文化者,文以傳心,化以傳道。

上古思想來看中華文化,以及此文化下發展出來的文明,並不是以所謂的理想國或者大同世界作為最高目的,而是以全體眾生覺醒,作為終極指歸。這是一切聖王化身世間的唯一原因,是一切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語言文字等所有文明活動所圍繞的核心。這一點,與佛教何其相似乃爾。

正如佛經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中華文化,其源頭,是覺醒文化,是幫助芸芸眾生從生死長夢中醒來,而不是後世人們以為的種種。若能站在這個高度看待中華文明,那麼,對於一切中華的經典,歷史,乃至於一切文化思想的異流,蛻變,無論是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諸子百家,秦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於現代所謂的科學民主,也就都可以一目瞭然了。

中華文化五千年以來,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其源頭思想的偉大,之所以淪落,是對於源頭思想的丟失,中華文化到今天,很難說是在進步還是忘本。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中華文明的話,那就是——一套圍繞眾生覺醒的教育系統。在這個系統之下,才會有興滅國繼絕世,才會有輕國家重社稷,才會有中學體西學用,才會有五千年唯一沒有斷流文明的可能。

在這個宗旨下,“中華”這個概念,就不必再用人群,地域,語言,文字,正朔來劃分了,凡是融入到這個覺醒體系的文化,就都是中華文化下的一部分,凡是接受這個教育的人群,就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正統的中華文化,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政治,超越戰爭,超越語言,超越地域,超越時空,超越人與非人…它超越一切侷限,無不統攝一切有緣的眾生心,共同走向生死長夢的覺醒。

當然,在這個文化體系中的眾生,根器有高低,機緣有頓漸,因此,中華文化並不是只有世界觀的真理,也演化出適合上中下眾生的三觀:

唯心無物的世界觀

唯用無我的人生觀

利他無私的價值觀

以及在這樣三觀指導下,發展出來的漁獵農桑祭祀封建等治生安身的方便手段,和聖王賢臣百官諸侯的教育體系,秉承這個宗旨,分類教化,使得不同眾生心,各安其所,終歸覺悟。有了這個認識,對於中華文化的一切經典,一切歷史,難道還會有任何難解之處嗎?

在今天這個利巧發達,人心紛亂的時代,國家之間,難見道義相勸,只聞利益之爭,中華民族,經歷百年屈辱,百年奮鬥,雖然在經濟軍事上重新取得了大國地位,但在世界民族之林,始終難以服眾,甚至令西人有所謂東方黃禍的擔憂,如何消彌隱患,如何建立自信,如何不戰屈兵,如何天下歸心,唯從中華文化的源頭下手,尋根問祖,承襲正道,上下同心,則中華復興可期,天下和平可待。


臻經典


吃喝拉撒睡和衣食住行皆是文化,而且是最厚重的文化,最討厭自詡文化人,堆砌華麗辭藻,矇騙年輕人!尤其是那個餘秋雨。



說八道九


文化就是隻講理不打仗,要文鬥不要武鬥,與文明是近意詞。


用戶4271475428418


讀很多書,擁有很多知識,有很高學歷……跟有沒有文化,完全是兩碼事。

圖 畫家 唐啟剛

真正有文化的人,都做到了以下幾點:


1、五一,路上遇到一位流浪歌手,歌手唱得很好聽,一曲過後,很多人走過去,隨手把零錢扔進了那歌手的帽子裡,但接著,一位女士的舉動讓人大吃一驚。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輕輕將兩個硬幣放進了帽子裡,並微笑著向流浪歌手點頭示意。有文化,不在乎有沒有念過很多書。但這一刻:許多人都輸她太多。對比這件事,我想起了白巖松的一句話:“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而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2、在《人民日報》上看過另一個故事。週末,侄兒跟著一華人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捕魚。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穫。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然後將其中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他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華人回答:“符合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他侄兒說:“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呀?”華人淡淡一笑:“不是什麼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

3、有這樣一個人,他教導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製品,要把碎片裝入垃圾袋,並用筆在上面寫道:“裡面是玻璃碎片,危險!”這樣,撿垃圾的人就不會劃傷手指。喝飲料之後的礦泉水瓶子,也倒空擰緊,這樣方便廢品回收者的收集。你問我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上廁所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上廁所的人;扔垃圾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收垃圾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

4、戲劇家夏衍臨終前,痛得十分難受。秘書說:“我去叫大夫。”正在他開門欲出時,夏衍睜開眼睛,艱難地說了一句:“不是叫,是請。”隨後昏迷過去,再也沒有醒來。“不是叫,是請。” 夏老改動一個字,卻感動了一幢樓。梁啟超怎麼去世的,大家知道嗎?他死於當年協和醫院的醫療事故:醫生把本該切除的左腎切成了右腎。臨死前,梁啟超不是咒罵醫生,而是叮囑家人:“千萬別跟媒體說,不要公佈。老百姓剛剛開始相信西醫,如果讓他們知道我的事,難免就會退卻。”夏老梁老,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不在於他讀過多少書,上過什麼學校,而是應具備四種素養: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教培小助手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形的寶貴財富。

文化包含以下幾要素:\r

1.信仰,是關於世界如何運轉的觀念,這屬於意識形態。\r

價值觀,是道德評價的標準,這是民族地域長期發展傳承下來而形成的。\r

2.規範和法令,它是一種高於道德約束的管制,是行為的指導方針,具有一定的強制性。\r

符號,觀念和價值觀的表徵,就是文化的外在表象。\r

3.技術,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技術的任務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r

4.語言,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工具,作為民族的重要特徵,語言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由詞彙按一定的語法所構成的複雜的符號系統,它包括語音系統、詞彙系統和語法系統。語言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著。\r




路邊拾景


一、 什麼是文化:

彖傳上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文化就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的範圍極廣,又在其框架之內不能超越,沒有具體的界限,也沒有固定的單位,它抽象的存在,但又能具象的表達。

“文化”一詞最早來源於英國的文化學家泰勒爵士,他1897年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寫到:“文化或文明採取這個字義的廣義來看,是作為社會公民的人們習得的複雜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的能力與習性。”

如今看來“文化”一詞,還是一個“舶來品”,值得我們驕傲的是,文化一詞雖不是我們創造,卻是我們將內容發揮到了極致,所以即使它源於西方,但是在中國慢慢長大直到成熟。

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基礎上的衍生。

她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具體的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它涵蓋了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二、 文化的基本要素:

文化要素廣義是指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它也是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 神產品的總和。

根據文化的結構可以剖析出文化最基本的分類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他們各自所組成的要素也不經相同。

1、物質文化的基本要素分別有:其表現的物質,制度,存在的風俗習慣,表象的社會關係,以及牽扯到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2、精神文化的要素包括,其制度或風俗習慣所產生的精神和思想價值,還有所表現出的人文藝術,語言符號,風俗傳承,理論方式和認識見解等等,它們用文字,歌謠,詩詞等表現手法將各種文化流傳百世。

所以,文化是個很廣義的概念,它不僅涵蓋衣食住行,還包括衣食住行衍生出的精神層面,它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文化決定上層文化,精神文化反映物質文化,缺一不可。


詩詞小夭


一時間階段所有出現和存在的都是文化。



Chen127787846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種基本成分。綜合前述各種描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技能、社會關係、社會組織、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模式、語言符號、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樣等都是文化的要素,舉不勝舉。為了便於理解和把握,社會學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幾類。

  1.物質要素

  即文化的物質部分,包括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其中尤以生產工具最為重要。人類創造文化,必須通過有形的製造品表現出來,如器皿、布衣、建築物、水壩、公園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術發展水平,反映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種物質要素中是起決定作用的要素。人們對時代的劃分有時是以使用什麼樣的生產工具為標準的,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電氣時代等。人們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來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銅器文化"、"電氣文化"等。可見工具及使用工具製造出來的物質產業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2.精神要素

  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們改造自然與社會,創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動無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導和推動下進行的,所以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價值觀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靈魂,是核心要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判斷是非、選擇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標準。人們追求什麼,鄙棄什麼,是由價值觀念決定的。價值觀是在社會共同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所以在一個群體或社會中,會形成大體一致的價值觀,這就是群體或社會的價值。群體或社會的價值決定著這個群裡或社會的特有生活式樣。

  3.語言和象徵符號要素

  人的交往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進行,一切知識的繼承和傳遞也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實現。馬林諾夫斯基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個工具體系,而且是一套長期養成發音的習慣。人類學家們長期考察發現,世界上大約有2800種不同的語言,其中大部分語言沒有共同的詞彙。所以並不是任何不同的語言都可以互相翻譯的。譯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響應。這說明語言是人們觀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們用語言在自己的頭腦裡建造了客觀的世界,所以語言不同,對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對顏色和味道的表達,有的語言詞彙很多,可以區分許多極細微的差別,而有的語言詞彙很少,區分力很低。中國人常用酸、甜、苦、辣、澀來形容味道,難道世界上所有物質就只有這五種味道嗎?中文裡有"你"和"您"兩個詞來表示第二人稱,英文中就只有一個"you",以致當中國人面對年長尊貴的美國客人說話時,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實英美人的語言中對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個詞,而是用句型的不同來表達的。這就是中美之間文化的不同。

  符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也是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語言還運用得更廣泛。符號有身體的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誌等。有的符號是表徵的,如國徽、軍旗,有的符號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號,前者含義豐富,後者意義明確。符號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現。

  4.規範體系

  有些人類學家把文化歸結為人的行為規範和模式,足見行為規範和模式對於文化的重要性。人們行為辦事要有規矩,不同的人辦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規矩。規矩就是社會規矩,是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根據需要指定出來或衍生出來的,它是一定的價值觀念的具體化,是支撐價值觀念的。各種規範互相配合共同調節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以維護社會秩序。世界各國規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規矩,手足無措,說明不懂規範性文化就辦不成事。一個不懂宴會禮儀的人參加宴會會感到侷促不安,不能順利地交往;相反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聚會上使用正規宴會的禮儀,就令人覺得裝腔作勢、可笑。規範是一個群體和社會文化的外部表現,所以瞭解一個群體和社會的文化,首先是從認識規範開始,進而才能達到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

  文化的四大要素 實 例

  物質要素 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其中尤以生產工具最為重要

  精神要素 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

  語言和象徵符號要素 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誌

  規範體系 法規、制度、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