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儿吗?

全民太极


儒家是偏人道,道家是偏天道。

儒家更贴近实际生活,道家远离尘世更贴近自然。

儒家说的是眼前的、物质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道家讲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一个是物质的层次的,一个是精神层次的。所以,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但生活中我们谁也离不开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一方面我们作为物质的人,断绝不了生活中喧闹繁杂的尘事,我们需要儒家文化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我们也要提高自己思想文化,提高自己的精神意识,从而指导物质的生活。天道和人道相辅相成,促进着我们人类生活的进步,人道是基础,来磨炼和印证天道的思想,天道思想又可以指导着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行为。

所以,道家隐世的行为其实不太可取,只有生活才能印证思想!只有人道才能印证天道!


鸿域


天道和人道,理论上本该是一致的。这里的天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因为道生万物,万物与道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万物法道,目标是一致的,应遵循的法则也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人类有欲念、有妄想,有执着,因此,人道往往背离天道,因而造成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产生了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而补充不足的,以保持世界的基本平衡。而人类社会私欲主导下的法则却是减损不足的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这样,人道就远离了天道,远到一定点位的时候,会造成人类社会的灾难,鼠年一系列天灾人祸,美国流感、冠形病毒、澳大利亚大火、东非蝗虫、西班牙暴雪等等,看似天灾,其背后都有着人的因素。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道主义,因为加了“主义”一词后缀,通常被赋予了某种倾向性的思想,比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体制的区分标准,比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或发起的带有某种意义的运动,比如女权运动等,这种倾向性意味着人为地干涉,或带有强制性,或带有倡导性,总之,是一种人为因素,比如倡导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人道主义就是一种倡导和引领。但是也正因为是人为的倡导,所以常常会被“智巧者”投机钻营者所把持和利用。

只有当这种人类的悲悯和慈爱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自愿的行动的时候,这种人道才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而然,因此老子说“天道”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三宝”的含义。

这里面的慈,指的是君主对百姓要像母亲对待婴儿般的慈爱;这里的俭是指有节制,既然爱民如子,则人之物亦为我之物,宽人即等于宽己;这里的“先”即是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欲天下人争名夺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没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有此意。因为老子的思想是无为、不争,故有慈爱、节制,不争之三宝之说。

因此,能像水那样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人道,才是“几于道”的人道。若不能像水那样“善利万物”,那么,这样的“人道”就不是真正的人道,就是远离天道的,早晚会遭到自然天道的惩罚。


问道黄老


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天道又称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称常道或恒道。天道的特点是自然按照常规运行轨迹永恒不变与人没有什么关系,就象日月的运行一样表面看起来它似乎没有路线但依然分分秒秒按照自然的法则自动运行。这样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就称天道。由于它稳定不变故称常道,今人又称自然科学。上古时期的易经、八卦、干支、太极、六十四卦等都是关于常道的研究,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关于常道的科学研究。非常道又称人文之道,今人称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角度,如何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长治久安、有利于和平共处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原理。老子在道德经中命其为德,又称其为人之道、长生久使之道。为什么称非常道呢?因为人类社会不像日月之运行那样有固定的轨迹。人的行为准则是按照利益关系或劳资关系,约定关系、等系列社会关系简称"德"来进行的。因为约定关系即德的形式比较隐密,变换莫测、实在复杂多变,故而老子称其为"非常道 "。为了对非常道进行规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做了大量的比喻、示范,目标很明确,就是教道君子、圣人等如何以道治国、以德处世。最终目的是达到"天下定" (世界人民安定团结)和"长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老子误解太多,把一门伟大的学问误解成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实在太不应该!一一详请参见张昵施《太上真言译点》。


音形世界


老子讲的“道”是大道。

大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注意:是包含这三道,但不是大道分为这三道。

天道是指太阳系整个系统,以及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太阳系的影响。

地道就是指地球本身。

人道包含很多分支,比如:

孔子代表人道中的“礼”道;

孙武代表人道中的“战争之道”;

鲁班代表人道中的“建筑之道”;

李时珍、华佗、孙思邈等代表人道中的“医道”;

……等等

“道德经”就是老子试图用“人道”、“天道”、“地道”来解释“大道”所做的最大努力。其最后还是不得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杨桓548


天道:是指天的神权,人道:便是人的行事法则,人神不可触犯的规矩“天道 与“人道”相对。原为天地的主人,“天”的观念与中国远古宗教相联,为主宰一切人神。“天道”即为最高主宰之神”看过武庚纪的伙伴们都知道,纣王断然拒绝玄差送来的“天”之神谕,将之投入火炬里烧毁,公然发布反抗神族之宣言。神族之主“天”为此勃然大怒,带领神族的天间六部与周国军队来讨伐商国。我理解的故事是由商王反抗神权,不再做神的奴隶,改变了一切,如今人类才获得自由!而有了人道!



舌尖上的中国阿煊


“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说天道有利于宇宙万物万物,只要遵循天道,将有利于万事万物而不伤害万事万物,将多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人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为”分“有为”和“无为”,老子这里的“为”就是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事、去除在红尘中所染上的“贪、嗔、痴”,努力“有为”“无为”而不与任何人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道德经》首先讲的是天道,再从天道讲到人道。而孔子的《易经》首先讲的人道,再从人道讲到天道,所以说天人合一,从老子和孔子他们两个人身上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的,孔子是从人道出发走向天道的,但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把它宣扬出来,《道德经》它的源头是《易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五千言的精髓,弱水三千,吾辈取一瓢足矣!



一叶孤帆行万舟


道家思想主张人道应遵循天道,德高望重的圣人可以做到统一,但在实际社会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

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释就是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因此老子在通过社会普遍的“损不足以奉有馀”和天道的“损有馀而补不足”劝说人们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诗话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诚。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地道酬实,实能补弱;

人道酬德,德能补寡。

天道乃治国平天下,地道乃博爱布施,人道乃治国齐家。

天道渺茫,地道无尽,人道苍穹。


李式风格


二十有五是天文,三十是地文,五十有五是人文。易道,地文在上,天文在下,是谓浑天,浑天有太极之象,浑天有,太极无,无有合之,天道也。天道者,浑天太极,形而上者谓之道。人道者,也是浑天太极,不过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天道与人道都是浑天太极,故天人合一也。


哈大叔3


天道酬勤。酬为天道,勤为人道。

酬为州酉,为酉地耕地,无耕人来州,如梯田。

勤为州中酉之,为酵化自耘,操州酵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