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和人道,是一回事兒嗎?

全民太極


儒家是偏人道,道家是偏天道。

儒家更貼近實際生活,道家遠離塵世更貼近自然。

儒家說的是眼前的、物質生活中的行為規範。道家講究迴歸自然,天人合一。一個是物質的層次的,一個是精神層次的。所以,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但生活中我們誰也離不開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思想。一方面我們作為物質的人,斷絕不了生活中喧鬧繁雜的塵事,我們需要儒家文化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另一方我們也要提高自己思想文化,提高自己的精神意識,從而指導物質的生活。天道和人道相輔相成,促進著我們人類生活的進步,人道是基礎,來磨鍊和印證天道的思想,天道思想又可以指導著我們生活中的一些行為。

所以,道家隱世的行為其實不太可取,只有生活才能印證思想!只有人道才能印證天道!


鴻域


天道和人道,理論上本該是一致的。這裡的天道,指的是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

因為道生萬物,萬物與道之間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萬物法道,目標是一致的,應遵循的法則也是一樣的。但是由於人類有慾念、有妄想,有執著,因此,人道往往背離天道,因而造成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間產生了差別,這個差別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就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減損有餘而補充不足的,以保持世界的基本平衡。而人類社會私慾主導下的法則卻是減損不足的而用來供奉有餘的人。這樣,人道就遠離了天道,遠到一定點位的時候,會造成人類社會的災難,鼠年一系列天災人禍,美國流感、冠形病毒、澳大利亞大火、東非蝗蟲、西班牙暴雪等等,看似天災,其背後都有著人的因素。

我們平時所說的人道主義,因為加了“主義”一詞後綴,通常被賦予了某種傾向性的思想,比如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或者體制的區分標準,比如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或發起的帶有某種意義的運動,比如女權運動等,這種傾向性意味著人為地干涉,或帶有強制性,或帶有倡導性,總之,是一種人為因素,比如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這種人道主義就是一種倡導和引領。但是也正因為是人為的倡導,所以常常會被“智巧者”投機鑽營者所把持和利用。

只有當這種人類的悲憫和慈愛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自願的行動的時候,這種人道才是符合天道的自然而然,因此老子說“天道”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三寶”的含義。

這裡面的慈,指的是君主對百姓要像母親對待嬰兒般的慈愛;這裡的儉是指有節制,既然愛民如子,則人之物亦為我之物,寬人即等於寬己;這裡的“先”即是爭,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欲天下人爭名奪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沒後天下之樂而樂”即有此意。因為老子的思想是無為、不爭,故有慈愛、節制,不爭之三寶之說。

因此,能像水那樣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人道,才是“幾於道”的人道。若不能像水那樣“善利萬物”,那麼,這樣的“人道”就不是真正的人道,就是遠離天道的,早晚會遭到自然天道的懲罰。


問道黃老


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天道又稱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稱常道或恆道。天道的特點是自然按照常規運行軌跡永恆不變與人沒有什麼關係,就象日月的運行一樣表面看起來它似乎沒有路線但依然分分秒秒按照自然的法則自動運行。這樣與人無關的自然規律就稱天道。由於它穩定不變故稱常道,今人又稱自然科學。上古時期的易經、八卦、干支、太極、六十四卦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研究,今天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科學研究。非常道又稱人文之道,今人稱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是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角度,如何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長治久安、有利於和平共處和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科學原理。老子在道德經中命其為德,又稱其為人之道、長生久使之道。為什麼稱非常道呢?因為人類社會不像日月之運行那樣有固定的軌跡。人的行為準則是按照利益關係或勞資關係,約定關係、等系列社會關係簡稱"德"來進行的。因為約定關係即德的形式比較隱密,變換莫測、實在複雜多變,故而老子稱其為"非常道 "。為了對非常道進行規範,老子在道德經中做了大量的比喻、示範,目標很明確,就是教道君子、聖人等如何以道治國、以德處世。最終目的是達到"天下定" (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可持續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對老子誤解太多,把一門偉大的學問誤解成道法自然、清靜無為、消極出世實在太不應該!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


音形世界


老子講的“道”是大道。

大道包含天道、地道、人道。注意:是包含這三道,但不是大道分為這三道。

天道是指太陽系整個系統,以及二十八星宿、黃道十二宮對太陽系的影響。

地道就是指地球本身。

人道包含很多分支,比如:

孔子代表人道中的“禮”道;

孫武代表人道中的“戰爭之道”;

魯班代表人道中的“建築之道”;

李時珍、華佗、孫思邈等代表人道中的“醫道”;

……等等

“道德經”就是老子試圖用“人道”、“天道”、“地道”來解釋“大道”所做的最大努力。其最後還是不得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大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楊桓548


天道:是指天的神權,人道:便是人的行事法則,人神不可觸犯的規矩“天道 與“人道”相對。原為天地的主人,“天”的觀念與中國遠古宗教相聯,為主宰一切人神。“天道”即為最高主宰之神”看過武庚紀的夥伴們都知道,紂王斷然拒絕玄差送來的“天”之神諭,將之投入火炬裡燒燬,公然發佈反抗神族之宣言。神族之主“天”為此勃然大怒,帶領神族的天間六部與周國軍隊來討伐商國。我理解的故事是由商王反抗神權,不再做神的奴隸,改變了一切,如今人類才獲得自由!而有了人道!



舌尖上的中國阿煊


“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說天道有利於宇宙萬物萬物,只要遵循天道,將有利於萬事萬物而不傷害萬事萬物,將多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為”分“有為”和“無為”,老子這裡的“為”就是讓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盡心盡力做事、去除在紅塵中所染上的“貪、嗔、痴”,努力“有為”“無為”而不與任何人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道德經》首先講的是天道,再從天道講到人道。而孔子的《易經》首先講的人道,再從人道講到天道,所以說天人合一,從老子和孔子他們兩個人身上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的,孔子是從人道出發走向天道的,但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把它宣揚出來,《道德經》它的源頭是《易經》,用一句話來概括《易經》,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孟子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五千言的精髓,弱水三千,吾輩取一瓢足矣!



一葉孤帆行萬舟


道家思想主張人道應遵循天道,德高望重的聖人可以做到統一,但在實際社會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不多。

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解釋就是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 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損,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因此老子在通過社會普遍的“損不足以奉有餘”和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勸說人們去按照天道去行事。


辰然詩話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誠。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地道酬實,實能補弱;

人道酬德,德能補寡。

天道乃治國平天下,地道乃博愛佈施,人道乃治國齊家。

天道渺茫,地道無盡,人道蒼穹。


李式風格


二十有五是天文,三十是地文,五十有五是人文。易道,地文在上,天文在下,是謂渾天,渾天有太極之象,渾天有,太極無,無有合之,天道也。天道者,渾天太極,形而上者謂之道。人道者,也是渾天太極,不過是形而下者謂之器。天道與人道都是渾天太極,故天人合一也。


哈大叔3


天道酬勤。酬為天道,勤為人道。

酬為州酉,為酉地耕地,無耕人來州,如梯田。

勤為州中酉之,為酵化自耘,操州酵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