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下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是一項亙古未有、造福後人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泰安市舉全市之力推動工程建設,著力將泰山大生態帶打造成“山青、水綠、林鬱、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體。今年,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迎來決勝之年,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以項目推進為核心,以機制體制為保障,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凝心聚力促進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工程項目復工率達到94%,吹響了決勝之年的建設推進“衝鋒號”。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復工先過“防疫關”,施工現場築牢防疫安全牆
  作為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工程,今年是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的關鍵一年、決勝一年,時間緊、任務重,加之疫情影響,挑在建設者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為了推進項目進度,各項工程進一步倒排工期、狠抓質量、強化疫情防控責任、落實各項保障措施,確保有序復工。
  “疫情防控是我們復工後的第一項任務,只有嚴控住疫情,才能力促進度向前趕。”19日一早,記者來到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損毀山體治理項目二標段現場,在完成掃碼和體溫測量後進入施工工地,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的山體上數十臺大型機械正在進行平整和清運作業,灑水車從中往來穿梭灑水降塵,現場一派繁忙。施工單位濰坊基礎工程公司負責人王海濤告訴記者,自從2月25日項目全面復工後,工作人員陸續返崗,施工現場成立了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並且建立了臨時隔離室,安排專人負責隔離室和員工宿舍的消毒,以及復工人員和來往人員的信息登記、體溫測量等工作,並要求全體人員簽訂“個人健康承諾書”,確保復工之前先過“防疫關”。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記者看到,與去年相比,該處山體上的危巖清理工作已經完成大半,現場的山體平整工作已經大面積拉開,工程進度大跨步向前推進。“項目2018年9月份開工,共分為三個標段,目前已完成工程量75%,計劃2020年6月底工程全部完工。”王海濤告訴記者,作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重點項目,根據治理區山體破壞現狀,對全區山石礦山綜合整治工作中關閉的道朗鎮4處礦山露天開採形成的破損山體、採場立面,通過採取削坡卸載、客土回填、排灌工程、平臺及立面綠化、土地整治等工作方法,對採場底面進行徹底治理。通過實施治理,預計可以恢復耕地約300畝。整個山體修復工程完工後,將進一步減少泰肥一級路及省道330線兩側裸岩荒山面積,增加植被覆蓋率,大大提升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森林防火等綜合防控能力。也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空間,提高了山場森林的生態承載力以及綜合生態效益,從而更好的發揮吸塵、固土、調節氣候、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以及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作用。


  隨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陸續復工,各項目指揮部根據自身情況啟動了應對疫情防控的方案,採取有效舉措嚴把疫情防控關口,推動項目有序向前推進。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搶時間、趕進度、保質量,爭取如期完成目標任務
  水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綜合性的工作,同時又是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更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的重大民生工程。作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水環境修復治理工程也陸續復工快步向前推進。


  在岱嶽區大汶口鎮與馬莊鎮交匯處南側的王家院水庫,作為向泰城供水的取水地,工程自2月19日正式復工以來,現場推進組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倒排工期,狠抓質量,現在已經有180餘名工人和130餘臺機械設備全速運轉起來,目前正進行水庫庫底清淤工作,預計3月底即可完成,7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在岱嶽區大汶河中游支流——天平河、岔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現場,清淤、土石方工程以及河道兩側汙水主管網鋪設工作開足馬力向前推進。不遠的將來,伴隨河道清淤、新建人工溼地、沿河景觀節點和綠化的不斷建成,對改善城市面貌及形象,合理規劃水系區域空間佈局發展,增強城市綠地生態功能,提升泰安作為區域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作為工程量最大的水環境類生態保護修復和治理項目,全市已經開展了大汶河、牟汶河、柴汶河、康匯河、洸河、大清河、泰城主要河道等流域的清淤、截汙、築路、綠化工作,新增溼地402.59公頃,佔總計劃的63.9%。”記者從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根據整體進展情況,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安排各類項目67個,涉及子項目326個,總投資166.37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項目66個、子項目317個,分別佔總計劃的98.5%和97.2%,其中已完工項目17個、子項目209個。從績效目標完成情況看,完成採煤塌陷地治理面積5324.76公頃,佔總計劃的58.6%;礦山生態修復面積664.34公頃,佔總計劃的61.7%;地質災害防治工程3項,佔總計劃的50%;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蹟保護164.39平方千米,佔總計劃的68%;土地整治面積24834.08公頃,佔總計劃的96%;新增耕地面積3972.67公頃,佔總計劃的149.4%。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復工的持續推進,各項目將在確保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搶時間、趕進度、保質量,全力以赴如期完成績效目標任務。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迎“大考”,千方百計加快進度確保質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工程項目實施以來,我市生態環境欠賬得到有效彌補,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同時對於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雙招雙引”、推進鄉村振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隨著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不斷推進,給市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變化已日益顯現。
  為有力推進工程建設,我市積極創新組織保障機制、規劃先行機制和資金籌措機制,對工程實行“掛圖作戰”“標旗推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將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納入泰安市生態建設規劃,與城鄉一體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東平湖水生態環境規劃等有效銜接,從資源要素保護與修復出發,系統梳理泰安生態本底,統籌城鎮空間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對山體、水域、面源汙染、塌陷地、林草地等進行專題研究,合理佈置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建設計劃,構建起了全市生態管控體系和生態建設體系。
  2020年,我市“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迎來了決勝之年,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更是我市各級各部門面臨的一場“大考”。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全面完成績效目標,各級各有關部門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堅持問題導向,狠抓工作落實,在重點推進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計加快工程進度,努力提升項目質量標準;在項目管理上狠下功夫,規範建設程序,嚴格閉環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資金保障上狠下功夫,繼續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強化建設基金運作,確保資金落實到位;在提升考核實效上狠下功夫,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嚴格考核獎懲。

  最終通過工程的實施,實現全市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讓百姓切實從中受益。

【泰安日報社·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隆德】

泰安市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吹響“衝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