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存款猫腻

因为朋友在北京某保险公司上班专门是做这方面业务的,所以接触协议存款业务!我自己在券商工作!2018年年底接触这个业务联系了很多银行,接触了很多非常牛逼高端的中间人!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分享给还在这个行业奋斗的朋友们!

协议存款这个业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保险公司的基础保障业务。大概是占保险公司资金规模的30%从事固定收益的业务!

每家保险公司或者其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有一个银行白名单,也就是资金只能存入名单内的银行,名单外的银行理论上是不能操作的。至于这个名单我大概说一下,中、农、工、建、交、邮储、招商、浦发、兴业、光大、中信、民生、平安、华夏、广发、浙商、北京、上海、江苏、南京、徽商、宁波!这些银行是名单内的银行,至于这些银行有多少有保险牌照的不用我说自己去查查。

国有银行申请利率批复权限在省分行!全国股份有限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利率批复权限在总行!

我说下我再业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保险公司是可以查到所有名单内银行的人员信息,甚至是挂职人员都可以查的到,座机号码也可以验证,我遇到过一些中间人提供假信息,还有的甚至提供假名片,给朋友打个电话就能查的出来。所以不是真正做业务的人还是走远一点吧!

2.保险公司是可以核对印鉴的,假批复也可以走远点,我遇到过3次假批复,还好没有中招!

3.所有做固收业务的保险公司都不能接受对公回流,就是所谓的前置对公贴息,利率批复是多少利率,存单上就是多少利率不能高也不能低!

4.所有做固收业务的保险公司都不会提供业务外的任何资料,签署除业务外的任何协议。很多银行所谓的四不,五不协议都给扯蛋!自己去查查协议存款的定义你就明白了!不存在提前支取的问题!

5.关于费用,这个是重点!银行是出不了费用的,但是不是绝对的,我在业务过程中遇到过某全国股份制银行用自己的经费出过费用,但是只是一次而已。大部分业务都是存在所谓的贴息企业。就是企业和银行协商存款到账以贷款的形式给用款企业,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银行吸收存款和贷款业务是两条线并不重合,除非是委贷业务。存款使用如何分配,用款企业是左右不了银行的,所以这个费用是不一定出的来的!再有我举个例子:中间人介绍某银行需求50亿资金的协议存款,承诺年利率为4.6% 5年期 5年外贴1%。看到这个我会想到首先什么企业能接的了50亿的金额,可以做50亿授信的企业肯定是大型企业或者是政府平台公司,人家真的能给你贴出5000万吗?做这个业务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怎么走账?以什么明目走费用?我个人认为超过20亿的协议存款,即使业务没问题,你也拿不到预期的费用。

综上所述,想做成协议存款业务并且拿到你预期的费用是很困难的,需要很多很多条件同时满足才可以!真正赚钱的人一般都是保险公司固收业务部的人,所以想做这个业务的人,努力进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管吧!

目前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3年期的公司大额存单,年化在基准上浮50%到52%之间4.125%--4.18% 一般是以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作为开户名,比如xxxx资产管理公司2019第xxx号年金。属于产品一般户,底层属于保险性质的资金。很多银行目前已经收紧了管理权限,基本上国内大部分银行包括国有银行审批权限都在总行!

关于阳光存款,接触过,但是觉得不靠谱!2.75+13+1+1 不知道什么样的银行或者企业可以做出这么巨额前置贴息?什么样的银行可以接受这样的存款成本?倒挂都无所谓吗?都不怕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