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我一個大學同學在做了多年HR之後,自起爐灶當起了職業規劃師,最近他跟我聊起了他做這行之後遇到的一個現象。

他發現幾乎所有找他諮詢的人,都覺得收入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

在他的諸多受訪者中,既有剛畢業不久拿著兩千塊實習工資,租住著城中村單間的迷茫大學生,還有已經混職場多年,已經頗有些成就的中生代,更令他吃驚的是,諮詢的人中甚至還有一些月薪數萬的職場金領。

無論是月入兩千還是月入幾萬,這些人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煩惱

錢不夠花。

月入兩千的大學生我可以理解,我特意問了他月入幾萬的那位的情況。

朋友饒有興趣地告訴了我具體情況。

那是一個985畢業的博士,家在甘肅的農村,年近三十才從學校的象牙塔裡出來。家裡並不寬裕,多年來為了供他讀書東拼西湊已經非常拮据,而畢業之後的他考慮到現實的情況放棄了留校機會而選擇了薪資更高的互聯網企業。

因為是優秀人才,那家公司給他開到了20K的月薪,但他真正上班之後發現,看似美好的一切並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首先,20K的月薪扣完各種五險一金加個稅之後,到手是16000左右。

剛從學校畢業的時候,他就貸了一筆款,在城郊買了套兩室一廳的小房子,月供每月5000出頭,這樣基本上就剩下11000了。

因為他們家只有他父親一個人拿工資,所以剩下的9000,他每個月還需要給遠在甘肅老家的父母寄去3000,算是補貼家用,剩8000。

刷信用卡分期買了個代步的大眾polo,再加上信用卡平時的消費,平均每月他要還3000左右,剩下5000。

社交、加油、零用這些亂七八糟的錢加起來,他大概算了2000,如此算起來,每月可供他自由支配的錢也就是三千塊左右,當然,這些都是在不包括各種意外消費上。

不敢生病,不敢請假,更不敢失業,每一天都過得戰戰兢兢,他找到朋友的時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只是想過的不要那麼壓抑。


副業到底是不是剛需

今年年初,江西南昌有一女孩帶病趕公交車上班,因為走的太快一路跌跌撞撞,摔倒在地後又忍不住爬起來趕車。公交司機事後表示,當時女孩滿臉通紅,頭也抬不起來,還在偷偷抹著眼淚,一番詢問後才知道,原來她是因為不想遲到被扣掉300元全勤獎才這樣的。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是容易的。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智聯招聘不久前在南方某地區對當地的職場白領們在做了一個小範圍的跳槽意向和職場心理調查。結果非常令人吃驚,近5成以上的白領有焦慮的明顯傾向,主要原因來自前景迷茫;

“覺得自己這樣發展下去不是辦法,但又不知道該往哪走。”

“不敢辭職,不敢沒收入,但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難受。”

“缺錢,主要是缺錢,我上班就是為了賺錢,但最終發現上班並不賺錢。”

“房貸,一想到後面還有二十多年,我就TM想罵人。”

諸多言論中,一些有識之士還是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比如辭職創業,比如精準投資,比如搞點“副業”

的確,如今的80、90後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或許沒有父輩們那種咬著牙堅持到底的吃苦精神,但這屆年輕人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頭腦靈活。

不過相比於辭職創業和投資的風險,大部分職場年輕人都選擇了第三種,因為畢竟,副業的風險確實是相對最小的。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今年年中的時候,一個叫“副業剛需”的詞在微博上興起。

這個詞的意思是大部分年輕人在面對當前生活壓力的同時,副業已經不單單是一種選擇,而是成了自己必須邁出的一步。

之後,知乎,貼吧,幾乎每個網絡平臺,關於“副業”的故事和文章層出不窮,甚至有人專門以指導別人如何開展副業搞起了自己的“副業”。


怎麼搞副業,才能算成功的副業

這個時代下的副業跟上個時代已經遠遠不同了。在以往那個時代,靠倒騰點奇缺資源,比如火車票比如什麼證件之類的,都可以成為副業。但如今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下,副業更多是一個人能力和真實價值的體現。

那些副業做得風生水起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抱著玩票的態度。副業做得好的,大體上是這樣兩類人:

第一種是主業本身就很牛的人,技能和資源可以向副業遷移

比如開頭我講到我的那位大學同學,他之前在本地的HR領域就已經做到非常牛了,在他還在某外企做HR的時候,他就私下接了不少“小活”。

比如給朋友的公司制定人事計劃,比如幫一些企業打造人才培訓方案等等等等。

他最終出來自己做職業諮詢也是因為他在這一行摸爬滾打將近十年之後,才邁出的一步。

而這一步,對於他而言是日積月累之後的是一種水到渠成。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但另一些人在面對副業時候就明顯有些高估了自己,或是說低估了市場。

原本在主業上就做得一般般,直接跳到副業上也是勉為其難,兩頭都不落好。

我朋友圈的一個朋友,主業做得很一般,因為工資太低想著掙錢為目的就開闢副業。於是,那段時間我今天看到她在朋友圈幫這家賣化妝品,明天看她幫忙代理賣水果,後天更是賣起了她自己都看不懂的遊戲點卡。

最終,每個產品她都是發上一段時間就銷聲匿跡。

所以說,你自己的能力,決定了你帶來金錢的多少。這一點在職場或許有待商榷,但在“副業”這個領域確實是實打實的真理。

當然,還有第二種人,就是有一項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這一類人,主業做得一般,但是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這樣的人開展副業大概率上也會做得不錯。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可能比較少的人知道,劉老師最早是在電力系統上班,很明顯,他不是一個很好的電力職工,上班時間寫小說。

但利用上班的時間寫出了那本大家都熟知的《三體》,最終讓他成功。

他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的興趣愛好實力足矣讓他在與職業作者的競爭中佔據上風,這就是硬實力的體現。


一點建議

作為我自己,從今年年中開始,我因為興趣而開始做原創公眾號,中間走過一段時間彎路,認為盈利是最重要的,但實際回過頭看,文章的品質和受眾的粘性這才是剛開始最應該把握的問題核心所在。

人的精力有限,副業到底值不值得做?需要我們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標準。一份好的副業,應該是現實生活的潤滑劑,而不能成為它的功利性太強。

副業剛需的時代:你的人生應該要有B計劃

通信工程中,有一個概念叫“冗餘”。是出於系統安全方面的考慮,人為地對一些關鍵部件或功能進行重複的配置。當系統發生故障時,冗餘配置的部件可以作為備援。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多儲存一些冗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副業就是這種必要的冗餘。

寫到最後我還想說一句

副業不是每個人的剛需,副業是一種選擇。而所謂的“副業剛需”在我看來更多的是為了對自我的提升,讓人生的寬度和廣度能夠達到你想去的那個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