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內務府有多腐敗?

飛奴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說內務府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順治帝入關以後,為了更好的處理皇家的事物,就設立了內務府,這是清朝特有的一個部門,相當於皇帝的管家,內務府下轄“七司三院”,管理著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連皇帝的私房錢(內府庫銀)也由內務府打理。不管是你吃點、住的、用的、穿的都由內務府辦理,房屋修葺、奴僕安排、出行標準等等都有內務府籌劃,不單單是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整個紫禁城都由內務府打理。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是內務府大臣,官職是正二品,相當於地方的封疆大吏總督,比巡撫的級別都高,雖然是平級,但是總督、巡撫見到內務府大臣,都得客客氣氣,時不時要打點打點,如果得罪這位爺,早晚在皇上面前給你使壞,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雖然是管理皇宮的事務,但內務府大臣卻不是太監,基本都是從滿蒙的王公貴族、侍衛統領,或者尚書、侍郎中選拔出來,光緒年間的內務府總管楊立山,就是蒙古正黃旗人。

內務府機構龐大,到底有多大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朝廷的六部衙門,每個部門大概100人左右,戶部管理的事兒最多,所以人數也多,有300多人,但是要和內務府比起來,就差太遠了,內務府正規有編制的人員有3000人之多,再加上各種臨時調用的人員,已經超過萬人了,沒辦法,天下皇帝老子最大嘛!

要問天下哪個衙門油水最大,所有人都會說是內務府,當時有句民謠“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就是說,房子是新買的,樹木剛剛種下,還很小,“畫不古”是因為內務府的人肚子裡墨水不多,卻總喜歡附庸風雅,到處花銀子買古畫裝點門面,結果往往買到的都是贗品。

內務府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呢

晚清年間,各種腐敗現象吸附在大清帝國的肌體上,內務府的腐敗程度確實“獨領風騷”。

內務府掌管著皇帝的財務,哪個衙門都不敢來監督,御史大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仗著權力大,皇上久居深宮不知米貴,換著花樣坑皇上。

史料《春冰室野乘》記載了一件事,一輩子勤儉節約的道光帝又一次忽然想吃民間的小吃“片兒湯”,就讓內務府去辦,明明就是一碗家常便飯,內服務的造價出來了:壘灶臺採辦食材召廚子,一年需要一萬六千兩白銀。道光帝曾經吃過片兒湯,知道這東西非常便宜,一碗湯,內務府就想要敲詐這麼多,氣的道光帝說不出話來,也打消了吃片兒湯的念頭。

這樣的奇葩事情,道光帝的兒子咸豐帝也撞見過。《南亭筆記》中記載,咸豐帝看到尚書房的門樞,內務府獅子大開口,張嘴就敢要五千兩維修費用,咸豐帝可沒有他老子好糊弄,立即發飆,內務府嚇得趕緊改口,五千兩變成了五十兩。

光緒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雞蛋,御膳房的預算是三十兩白銀,有一天,軍機大臣汪由敦覲見,光緒帝問他吃什麼,汪由敦說“我們家窮,早上起來只吃了四個雞蛋”,光緒帝驚訝的問“雞蛋一枚需十金,四枚就是四十金,朕尚不敢如此縱慾,卿奶自言家貧乎?”汪由敦是個聰明人,早聽說內務府的手法,看著旁邊虎視眈眈的太監,立即知道自己說錯話了,趕緊解釋道“皇上吃的是好雞蛋,一個要十金確實不貴,我吃的是臭雞蛋,三文錢就能買一個”。

最初的內務府還是一個相當有操守的部門,康熙初年的內務府官吏還是相當清廉,康熙皇帝曾經誇獎道“今朕交內務府總管,凡一應所用之銀,一月止五六百兩”,但是,晚清的內務府官員,大多都是通過“捐納”才當上這個官,上任以後,就往死裡撈錢。

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曾在回憶錄中說: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費就有四萬兩。四萬兩是個什麼概念,就是慈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一艘日本“吉野號”戰艦,一個老太太能吃多少東西,絕大多數都落進了內務府的太監手中。

據《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200萬兩白銀以上。在皇帝的眼皮子地下,御膳房的廚子都能在北京買房子置地,過著富豪生活。

真真是“小官鉅貪”,如此類推,內務府的總管反腐程度更是驚人的,號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鉅貪的和珅就曾經擔任過內務府總管大臣,抄家時候,在和珅家庫房見到大量的外國進貢的珍寶和皇宮裡的物品。在晚清結束的當年,內務府奎俊等大臣,還鬧出了貪汙腐敗的醜聞,最後不了了之。

可還沒等清王朝再下決心整肅,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就要了大清的命——內務府的腐敗,清朝直到亡國,都沒改掉。
貪腐亡國的教訓,一個十分生動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內務府。




葛大小姐


這個我還專門查過,出自清末李嶽瑞的筆記小說《春冰室野乘》。裡面有一章專門寫清朝內務府腐敗,標題為內務府糜費。這裡面主要介紹了四個故事。

1、內務府官員貪汙成性,只一個內府堂郎中,一年便可貪汙兩百多萬兩。其中任職最久的,可以斂財千萬兩。

2、乾隆年間。乾隆召見大臣汪文端,問他大早上上朝,吃早飯沒?汪文端回答:家窮,一般早餐只吃四個雞蛋。乾隆大驚說:一枚雞蛋得十兩,四枚就得四十兩。我都不敢這麼奢侈,你怎麼還說說窮呢?汪文端自知不妙忙狡辯說:外面賣的雞蛋都是些殘破的次品不夠上供的檔次,因此我才能以每枚幾文錢的價格得到。乾隆點點頭。

3、道光年間,內務府每年的花費不過20萬兩。那些管事的官員,餓呀,於是每天憋著壞,想法設法大搞形式主義。有日,道光皇帝想吃碗片兒湯,讓廚房做,可沒有人會。第二天早上,內務府上奏說,做片兒湯是個需要相當技術含量的活計,需要專門建一間御膳房,由專人管理。建造的費用需要數萬兩,常年維護則需要數千兩。道光擺擺手說:前門有家飯館,做片湯一絕,一碗只要40文,出去買一碗就行。半日後,來人睜眼說瞎話上奏:飯館早已關閉多年。道光皇帝頓時感慨萬千。

4、同治大婚時,要購買一對普通皮箱。市面上賣幾十兩,內務府報銷為每對皮箱九千多兩。

所以,如上那個40文粉條報銷7萬多兩白銀的傳聞,應該是跟片兒湯弄混了。當然,雖沒有那麼離譜,但內務府貪汙腐敗、虛報假賬幾倍幾十倍算常態。


談談內務府為什麼那麼肥

北京有句俗語形容一個人的職業——樹小房新畫不古,必定是個內務府

什麼意思?

樹是小樹,房子是新房,畫是新畫。一看這人就是剛發財的暴發戶,世界上哪暴發戶最多、掙錢最快?內務府唄。

內務府是幹嗎的?

白話說,就是滿清皇室的管家,主要負責皇室宗族們的所有花銷。吃喝拉撒睡、建房子、開宴席、娶老婆、做祭祀等等一切跟皇室沾邊的事情,通通由他們辦。並且內務府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其餘愛誰誰。

中央集權的王朝,全國人民的稅收收上來分兩個庫房走。一個是戶部主管的國庫,另一個是皇帝個人的內庫。正常情況,內庫的錢是由國庫按照每年的皇室消費撥過去的。內庫的錢屬於皇室私有財產,戶部無從過問,由內務府全權督辦。皇帝私庫和國庫分開獨立管理的規定,剛開始是杜絕皇室鋪張浪費,你每年多少就多少,花多花少都有數。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官場厚黑學,這個本來角色是管家,最高領導不過二品的內務府,搖身一變,成了全京城最牛逼的部門。從吃喝拉撒、宮廷採購、皇家當鋪、土木工程、婚喪嫁娶到鹽稅關稅、賣官鬻爵,只要跟國家財政掛鉤的,只要收費的,它差不多都有權利插一槓子,而且還是合情合法的插一槓子。要知道,清廷明文規定,內務府擁有以上的所有權利。

清朝從康熙年間日子好了以後,國家富了,貪官們就自然而然坐不住了。到了乾隆時期,皇帝也開始鋪張浪費,於是作為皇室管家的內務府,為了充盈內庫保證皇帝的奢靡和他們個人的錢包,紛紛有事兒沒事兒打著皇帝的幌子向戶部要錢。

因此內務府之所以有錢,一是因為它只對皇帝負責。二、握有一系列權利。三、擁有皇帝私人保險櫃的鑰匙。普天之下,誰敢跟皇上過不去?誰又敢跟權利過不去呢?鉅貪和珅抄家,只他的管家個人便被搜出二十多萬兩白銀。何況握有大清金鑰匙的內務府。


王老四他大舅


內務府的官員個個都堪比“碩鼠”,他們藏汙納垢的空間來自“無法無天”,怎麼理解呢?內務府是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皇帝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一切需度,基本上都由內務府掌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正常的開銷正常的需度在一個人來說,就是大到天,以整個天下來說,也並不是不可以承受的負擔,但在內務府的鑽營下,皇帝的需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範圍的一個限度。

皇帝吃個雞蛋要十兩銀子、皇帝的衣服不合身要改,兩百兩銀子、皇帝結婚弄一對箱子,要九千兩銀子,慈禧太后看戲嫌曬得慌,搭個簡易的遮陽棚要三十萬兩白銀。


這些現象弄在一起,就是內務府貪汙腐敗所在了,如果說在清朝最肥的“差”是什麼,無疑就是內務府這一幫蛀蟲了,按照相關文字記載,一個在內務府最低級別當差的官員,每年搞到手裡的錢都在百萬兩以上。

當然,就靠著這種套取項目資金的“雕蟲小技”,這些內務府的官員很難講就可以每年年入百萬白銀了,最重要的是內務府還掌管著古代最賺錢的鹽、茶、生絲、絲綢等貿易,這些自古以來的賦稅大項,在清朝都是皇帝充實錢袋子的重要手段。

而這些經內務府的賬目,簡直就是一筆糊塗賬,皇帝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反正就知道每年可以進很多的錢,天下的東西都很貴,花出去的也不少,皇帝不知道,其他人不敢知道,內務府簡直就是法律之外的“世外桃源”,他們是想怎麼撈就怎麼撈,這樣的內務府,簡直就是集古今天下貪腐手段之大成了。


歷史三日談


內務府最牛,他管理著皇帝的吃喝拉撒,皇帝的一生都離不開,地位如同一顆燦燦的太陽,就連性生活同樣也是如此。他是一個很有權威性的機構!



所以為了讓他們老老實實為自己服務,便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再怎麼制定,也白費力氣,因為沒有監督,有人照樣吃銀子,這就流行著“膽大被撐死,膽小被餓死”。

不說內務府了,就連守衛森嚴的國庫也時常被盜,馬克思不是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嗎?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犯任何罪行。總之,他們絞盡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惜一切代價,撈銀子。

比如拿庫銀的,先拿雞蛋塞屁眼,然後鴨蛋,最後銀子。而內務府有兩個手段來獲取豐沛的銀子。



第一是低買報高。這類似倒賣,打著皇帝的旗號,拿著皇帝的銀子,低價購買,然後出賬是高價。中間的差價便進自個腰包。

第二是直接貪汙。制度再嚴,沒有監督,在人的無限聰明下,總有漏洞可尋,就看你的膽子了,風險與收益同在,高風險常伴隨高收益,上下心連心,下面懂得孝敬上面,一般沒出什麼問題。這樣的高豐收下,一些太監不願意離開,什麼升官都是虛的,他們巴不得皇帝弄幾個工程。

這樣一來,直接的結果非常可怕,腐敗得太厲害了,我不由嘖嘖打舌頭。

晚清時,在皇宮門口搭建個竹棚子,放現在來看,簡單吧,可是這花了幾萬兩,因為這是工程。

當然有人發現內務府的人如此腐敗了,晚清便有一個人,他打算向慈禧打報告,說一個箱子幾兩就可以買下,壓根不用幾十兩,慈禧想想,言之有理,就讓他說個因為所以吧,打報告總之證據呀。於是他興沖沖跑著去買幾個幾兩的箱子,沒想到賣箱子的商家全部關門,他又叫人差信去別地的好友幫忙購買,音信全無,因為差信的人被買了。



皇帝的吃喝拉撒沒小事,全都是大事,很講究排場,皇家的面子嘛,類似紅樓夢的賈家,這便讓人有機可乘。皇帝也睜眼閉眼,但換來的是“愈演愈烈”,一條鏈子的出現。


非常茴香豆


清末的官場腐敗到骨子裡了,從上到下,無論官職大小,幾乎都在貪汙腐敗,搜刮民脂。

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裡寫的就是當時官場腐敗之甚,腐敗的不是個別的貪官汙吏,而是處於晚清體制裡的每個官員都在貪汙腐敗,買官賣官已經成為當時官場的明面規則。小說中借慈禧太后之口,說出“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裡來的清官?”

作為晚清的真正掌權者,慈禧太后的生活極為奢侈,即使列強已經半殖民中國,清政府需要進行大量賠償的時候,慈禧太后依舊過著奢靡的生活。僅舉兩個細節,就可以看到這種上之腐敗之深。

慈禧每頓飯都要準備至少一百道菜,每道菜都是精選的食材,基本是慈禧一人用餐,很多菜她連看都不看一眼,但依舊需要每餐準備一百道菜。

1895年,慈禧60歲大壽,為慶壽,但是首飾用的黃金就有一萬兩,白銀38萬兩,置辦衣服花掉38萬兩黃金……這個生日的開支差不多花了一千萬兩白銀,相當於北洋艦隊的經費開支。想想當時晚清的處境,就可以看出慈禧有多鋪張浪費。

上行之,下必效之,更何況是腐敗這種本就容易激發人性之貪婪的事情。從當上官開始就要各級行賄,自然這行賄的錢是要從職位上搜刮回來,整個晚清陷入了這種腐敗的軌跡中。

清末的腐敗早在乾隆盛世時就埋下了根,乾隆六下江南相當鋪張,與他爺爺康熙當年南巡完全是兩碼事兒。雖然乾隆時期是盛世,但腐敗已經滋生,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貪官和珅就是出自乾隆朝,和珅貪汙的財產粗略估計相當於當時清朝政府三年的財政收入,摺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將近一千億。

如果清末官場不腐敗,清朝是否會再延續幾年?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在腐敗花樣百出,貪贓枉法似家常便飯的晚清年間,大清朝內務府的腐敗程度,卻堪稱“獨領風騷”。

但提問裡“內務府一碗粉條報價七萬白銀”的說法,還是略顯誇張,其真實出處,應當是史料《春冰室野乘》裡記載的,道光皇帝吃“片兒湯”的鬧劇:一輩子勤儉節約的道光皇帝,有次想吃民間“片兒湯”,明明就是碗家常飯,誰知內務府卻報價說:要做片兒湯就得壘灶臺弄食材,大小經費加起來一萬六千兩。氣得道光皇帝明知其中有貓膩,卻也半句話說不出,嚥下口水不吃了——吃碗片兒湯,內務府都敢這麼揩油。

其實類似的奇葩事,不止道光皇帝攤上過,他兒子咸豐皇帝也同樣撞上過。《南亭筆記》記載,後來咸豐皇帝登基,想修修尚書房的門樞,誰知內務府立刻獅子大開口,張口就要五千兩維修費。可咸豐皇帝這暴脾氣,哪像他爹道光帝那麼好糊弄?一聽就發了飆,嚇得內務府官員趕緊改口,五千兩變了五十兩。

換句話說,在晚清年間,負責伺候皇帝飲食起居的內務府官員,看上去低三下四,其實各個好似雞賊的饞貓,皇帝稍不留神,就會叫他們“偷吃”好幾口。那麼問題來了,怎麼這內務府就有這麼大的本事,連皇帝也可以花樣坑?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內務府強大的權力。別看名號低調,但從清朝開國起,就執掌皇宮的“宴會”“錢糧”“服飾”“庫藏”“典禮”“皇莊”“織造”等各大權。等於是全皇宮的用錢,都要從內務府經手。而且管的是皇家的財務,滿朝各級衙門官員,誰又有權力監督?理論上說清朝御史有權彈劾內務府,但真敢彈劾的,又沒幾個有好結果。如此錢多權大沒人管,相關的經手官員,自然是敞開了撈。

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內務府官員的集體墮落。

其實,在清朝開國初期,內務府還是個相當有操守的衙門,康熙年間擔任內務府差事的官吏,好些都以廉潔奉公著稱。以康熙皇帝的誇獎說“今朕交內務府總管,凡一應所用之 銀,一月止五六百兩”。儼然廉政楷模。但隨著清朝腐敗加劇,內務府官員的素質,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晚清年間,以包衣旗人為主的內務府官員們,相當多都是通過“捐納”得官,官職都是買來的,上任後自然要猛撈,又是“背靠內務府沒人管”的好條件,下手當然也就更狠。就算是沒“捐納”的內務府官員,基本也是司員出身,長期混跡於皇宮裡,各種貪汙腐敗的套路,自然輕車熟路。放在皇家驕奢淫逸的晚清年間,但凡有大興土木,更是趁機渾水摸魚。以《日知堂筆記》的形容說:“向來內務府習氣,皆利於用度繁多方可從中侵蝕。”

說到底,這內務府越演越烈的腐敗,根子上還是晚清皇家那“敗家子”般的胡糟。比如清末大太監小德張,晚年寫的回憶裡就聲稱:慈禧太后每天的生活費就有四萬兩。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慈禧半個月的生活費,就能買一艘日本王牌戰艦“吉野號”。

但這天文數字花費,是不是真花在慈禧身上?參考“坑道光片兒湯”“騙咸豐修門”的典故就知道,妥妥被內務府颳走不少。

如此背景下,清末內務府的腐敗,也是一年賽一年的突破尺度:以《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裡的記載,內務府堂郎中級別的官員,每年的灰色收入就在二百萬兩白銀以上。這幫人每次回家探個親,都是百十萬兩白銀往家帶。就連御膳房的廚子,都在北京郊外買田置地,出入好似富豪。營造司等各府庫的工匠們,連每月該拿的錢糧,都全被內務府剋扣殆盡。
可憐這些匠人一邊餓肚子給皇家幹活,一邊還要打零工餬口。大清皇帝的眼皮底下,都腐敗到了這地步。

如此腐敗場面,晚清真沒管過,倒是下了幾次決心整肅,內務府的大臣也抓了不少。可是整肅風暴過後,該貪該撈都照舊。一直到晚清亡國前夜的1911年,內務府奎俊等大臣,還鬧出了貪汙腐敗的醜聞,最後卻不了了之。杭州織造的腐敗醜聞也曝了光。可還沒等清王朝再下決心整肅,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就活活要了大清的命——內務府的腐敗,清朝直到亡國,都沒改掉。

貪腐亡國的教訓,一個十分生動的教材,就是晚清的內務府。

參考資料:《清史稿》《日知堂筆記》《光緒九年二月初五週德潤折》


我們愛歷史


天朝的腐敗是有歷史傳承的。


海嘯148767423


內務府全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是清代為專管皇室“家事”而設立的機構,與管理“國事”的外廷分而為二,不相統屬。滿人入關之前就已經設立,順治帝時期曾短暫撤銷代以太監為首的十三衙門。康熙即位以後,為了削弱宦官勢力又重設內務府。

康熙時期新設立的內務府下屬諸多機構,如廣儲司、會計司、掌儀司、都虞司、慶豐司、營造司、慎刑司七司和武備院、上駟院、奉良苑三院。此外,還有三十多個負責宮中日常生活和宮廷建築的機構。康熙朝後又陸續增設了十幾個機構。因內務府靠近國家權力的中心——君權,且機構龐雜、人員眾多,這就為其腐敗留下了諸多空間。

清前中期,內務府由於實行了嚴格的奏銷、監察制度,加之皇帝勤儉、內務府大臣之高效,其系統運作良好,尤其是財政管理卓有成效。但是晚清時期因為清廷統治的江河日下,腐敗風氣蔓延,其中又以內務府為最盛。

晚清內務府腐敗的一個突出表現是,作為內務府最高統領的內務府大臣接連犯案,且大都為震動一時的巨案。尤其是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內務府大臣貴寶、文錫、茂林、安興阿、俊啟等相繼因浮冒公款、巧於營私、佔用官地、納賄瀆職、貪汙奢靡諸罪革職。


老照片


內務府最早是滿清入主中原前是為八旗軍提供後勤保障的軍需署。清王朝統一天下後,軍需署更名為內務府,是直接服務於清朝皇室的一個特設機構,負責皇室及旗人的衣食住行玩,同時還兼管應屬戶部管理範圍內的稅收。特別是海關、鹽茶絲綢這些暴力行業的稅收幾乎完全由內務府一手經管。實力之雄厚比那個來自全國各項稅捐的戶部,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內務府典型的一個以皇室為主的滿洲貴族私人賬房,維持著奢靡的皇室生活和供養從呱呱墜地直到入土為安的八旗子弟。

其貪婪腐化程度在晚清時期可見一斑。

從入住紫禁城起,就管理和供養著這裡的9999間半房屋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據清王朝最後一個太監總管小德張回憶,僅僅是慈禧太后一人每天的生活費就高達4萬兩白銀!什麼概念?也就是說清政府每年要賣掉一支北洋水師規模的海軍艦隊、每個月要賣掉一艘定遠號主力戰艦得來的費用才可以維持這位老太太一年的個人生活費。而同時期日本明治天皇卻在為了買一艘吉野號巡洋艦,皇后甚至將自己的最後一件首飾都捐了出去!

而這些錢還不是慈禧本人的私房錢,很多是內務府巧立名目從其他機關單位中搜刮而來,為了方便撈錢,慈禧甚至將內務府總管醇親王奕環派去擔任海軍衙門總理大臣。因為老太后非常清楚作為技術性極高的現代化軍種——海軍,所需經費數以百萬計,無疑是大清官場各機關單位中最大的一個肥缺!

醇親王這位滿清王朝中的頭號紈絝子弟果然不負聖望,將以慈禧為首的皇親國戚大大小小的費用全部開銷在海軍項目中。北洋大臣李鴻章向醇親王打請示報告要買軍艦,結果軍艦沒買成反而被這位海軍司令以太后在中南海沒有乘涼的地方為由向他伸手要錢。李鴻章無奈之下只好從軍費中擠出30萬兩才算完事……後來營建頤和園、舉辦慈禧60大壽的超級生日patty所用的錢均是出自這位海軍司令和他的海軍衙門。據不完全統計,醇親王挪用海軍經費和打著海軍旗號摟的錢(比如募捐)加起來足足超過3000萬兩白銀去供那個在光緒初年就擁有私房錢超過2億兩白銀的當時中國第一寡婦——慈禧太后。而近代中國的第一支現代化技術軍種——海軍,竟是在這樣一個畸形的環境中發展,最後在黃海大海戰中以打一炮5分鐘敗給了一分鐘打5炮的日本海軍。

亂自上作,最高統治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下面了。據調查,內務府乃至所有清朝政府機構在用錢方面有一條不成文規矩,那就是三七開,十成費用中實際用費三成,剩下七成在層層經手人的分潤,這還是隻是明面上的。有一次王公大臣陪慈禧太后在頤和園看戲,為了避雨需要搭個篷子。內務府給出的報價是30萬兩銀子,按照三七開原則,實際花費9萬兩!僅僅一個臨時遮雨棚就要花費9萬兩白銀,鬼都知道這是什麼情況。

朝廷官員覲見皇太后,以左宗棠為例。首先要向內務府管下的太監公公們繳納陛見關節費,市場價是3000兩銀子。平定新疆立功受賞,賞錢由內務府出,同時又要繳納份子錢,也以千兩計!氣得這位為大清王朝抬棺出征的民族英雄一怒之下連慈禧賞的“先帝御用眼鏡”都扔了不要。而那位在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開發寶島立下赫赫功勳的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去世後朝廷賜予“莊肅公”諡號,家人因為不肯花一萬兩銀子打點內務府,於是諡號就變成了“壯肅公!”

綜上所述不過是筆者隨便舉出的一小撮故事,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當時的清王朝真是到了氣數已盡的地步,以皇族為中心的整個滿洲統治階層完全是一群吃糧不當兵的閒人懶漢,加上龐大而昏聵無能的官僚體系已經完全淪落為阻礙國家與民族進步的絆腳石。可嘆很多仁人志士幻想在維護清朝統治的情況下搞資本主義制度改革,無異於與虎謀皮。


大將軍威武8


內務府還好吧,搭個棚子才幾十萬兩白銀,摺合人民幣也就千八百萬,沒有棚子裡裝盞燈2000萬……算是良心部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