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黃河岸邊話何瑭

轉九道堰

何瑭,武陟縣何營村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生,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卒,卒後葬於懷慶府城南門(今沁陽市河內路)。明代著名文學家、理學家、音樂家、數學家。生於官宦之家,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開州同知、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同知、山西提學副史、浙江提學副史等職,官至三品。明嘉靖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還鄉,成立“景賢書院”,設館講學。主要作品有:《柏齋文集》《陰陽管見》《樂律管見》《儒學管見》《醫學管見》《兵論》等。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何瑭像與何瑭墓祠簡介

何 瑭 與 黃河

在武陟詹店鎮何營村村北,有座何氏宗祠,裡面端坐著武陟縣文化名人——明代大儒何瑭。

何氏宗祠,是焦作地區規模較大的家族祠堂。祠堂前有戲樓,穿過林蔭大道,便是中間拜殿,拜殿與大殿間有清泉、樓閣相連。拜殿是明代建築,據說保存原風、原貌,其前有棵子母柏樹,扭轉的樹幹與古老的拜殿相組合,使這座20世紀90年代初新修的建築看起來古樸、滄桑。樓閣旁是何瑭的衣冠冢,他的真身居於沁陽城南,大殿裡懸掛著有關何瑭的各類畫軸。

逛書攤、高洪訪何瑭、嚴責太子、巧對、諷高洪、橫對劉瑾、仁義衚衕、破格收徒……故事真假難辨,不過看著這些故事,觀者會頓覺那端坐在大殿中央的何瑭已穿越了400多年的霧障向人們走來。

來到武陟,首先要尋找的是黃河元素,包括何瑭在內。一直以來,何瑭被公認為明代傑出的理學家、音樂家、數學家、文學家,但少有將其與治河文化相牽連。

公元1511年,何瑭因直言開罪當朝重臣劉瑾,從京城重地翰林院被下放到開州(現濮陽)任同知。何瑭任職開州期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九均法,使進生產發展,增加政府收入;二是修堤治河,“先生分程治之,工省而役先休”,督修了黃陵岡堤岸,使百姓五穀豐登。

這可能是何瑭為官後第一次治河。然而,究其何瑭家族在武陟落戶,便是因黃河堵口開始的。

話說朱元璋率民起義,江蘇省如皋縣人何忠(何瑭的高祖)投入朱元璋麾下,當了一名旗牌官。何忠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朱元璋稱帝后大宴功臣,叫何忠傳令並讓其參加慶功宴。朱元璋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趁機火燒慶功樓。謀臣劉伯溫、武將徐達、傳令官何忠等都看在了眼裡,於是,他們紛紛請辭。何忠找到朱元璋說:“黃河北岸,武陟黃河渡口沒人把守,且連年水患,我去堵口吧!”朱元璋同意了他的請求。很快,何忠帶著兒子何富、何貴前去武陟縣渡口鎮守,並建立了頭鋪營村。清嘉慶年間,頭鋪營村改稱何營。何營村是明清時期的治河重地,在這裡,何瑭的先輩積累了許多治水經驗。

根據武陟縣文化名人荊小斌考證,何瑭告老還鄉後曾著《治河私論》一文,該文是回答明代又一巨匠胡纘宗的治河問題而作的。可惜這本史料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胡纘宗與何瑭是好朋友。公元1538年,胡纘宗總理河道,開考城(今河南蘭考縣)黃河支流,以減輕歸德(今河南商丘縣)、雎州(今河南雎縣)的水患,並且預“引沁入運”,減輕黃、沁河患的壓力。於是,他寫信請教何瑭:引沁水自大堤內,外至魚臺入漕者。雲,沁安流也,非若黃河之散漫也。又言,沁水可引,但衛輝地下,恐易北奔耳。然沁故道原不與河同,茲欲自懷郡於堤南,出懷郡於堤北引之,以避衛郡而趨濟郡,不知何如,幸教之。

一個堂堂的河道總督都要請教何瑭治河辦法,看來何瑭治河有道。除此之外,何瑭還親撰《重修沁河堤碑記》《重浚廣濟渠記》。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武陟縣何營村何瑭紀念館“中州聖儒”樓

何瑭與要錢碑


耿直、仁義、富有才華,這是何瑭留給後人的印象,也是後人從何瑭身上可取的精神財富。

在何氏宗祠的大殿內,何氏後人用100餘幅何瑭趣事畫卷裝飾高聳的大殿牆壁。據看管祠堂的一位何氏後人介紹:“老祖宗的每件趣事的背後都蘊藏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把它懸掛起來,就是想告誡後輩要繼承這些優良品質。”

相傳,在沁陽城南的何瑭舊墓前有塊石碑,碑文是何瑭親筆寫的四句話:“吾兒強勝我,要錢做什麼;吾兒不勝我,要錢做什麼。”年深日久,石碑被泥土埋住大半截,只露出上面的四個字:“要錢”和“要錢”。因此,後人將此碑稱為“要錢碑”。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後被當代人王永寬收錄進《何瑭集》中。

在錢財問題上,何瑭有一件趣事。傳說何瑭家人蓋房子,與鄰里發生糾紛。家人寫信給何瑭,想讓他出口惡氣。何瑭立即回信:“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一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惟獨不見秦始皇!”家裡人收到信後,想通了這件事,主動將界牆收回來了一尺。鄰居一看覺得慚愧,也往回收了一尺。這件事情後來被傳為美談,那條巷子被人形象地叫成“一尺巷”,也被稱為“仁義衚衕”。我國有數不清的“仁義衚衕”,據說何瑭家的“仁義衚衕”在沁陽。

那麼,何瑭的錢財觀是什麼呢?河南理工大學教授楊玉東對此進行了研究。他說,在財政上,何瑭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強調“撙節財用”。何瑭認為,理財之要在於開源節流,不贊同用搜刮民財的辦法來充實府庫。他反對“財有餘者以此相誇,財不足者亦相仿效……婚姻喪葬之儀,宴會賻贈之禮畏懼親友譏笑,亦竭力營辦,甚稱貸為之。”

從家到國,何瑭的錢財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節儉克己、以民為本的何瑭。

沁陽市河內路何瑭墓碑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沁陽市縣南街仁義衚衕

何瑭與朱載堉


何瑭是“許衡迷”,深受許衡思想的影響,曾有人著文稱:“(何瑭)聖賢之學自勵,嘗聞許文正、薛文清一言一行,或得其遺書,則欣然忘寢。”在武陟,許多人都知道,朱載堉是“何瑭迷”,朱載堉的音樂、數學、理學思想深受何瑭影響,何瑭是朱載堉的老師。

相互影響是一定的。那麼,何瑭與朱載堉是師徒關係嗎?

“朱載堉,明代樂律學家、歷數學家,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之子,早年從舅父何瑭習天文、算術。”這是《中國音樂詞典》裡的記錄,將兩人的關係確定為甥舅、師徒關係。

可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不準確的。朱載堉曾在《呂律精義》中寫道:“臣外舅祖何瑭。”他又在《進曆書奏疏》中寫道:“何瑭,臣外舅江西撫州通判何諮之祖也。”“外舅”一詞在明代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岳父”。朱載堉35歲那年娶何瑭重孫女何月仙為妻。據此,何瑭是朱載堉的“外舅祖”。

朱載堉與何瑭也不是直接的師從關係,而是間接的“私淑”關係。何瑭卒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三十日,也就是出生於1536年的朱載堉剛滿7歲時何瑭已仙逝,那時朱載堉才剛剛開始啟蒙教育。

不過,朱載堉卻是“何瑭迷”。他曾說:“臣父恭王壯年嘗師友于何瑭,臣雖未面覲,而亦幸私淑焉。何瑭嘗著陰陽,律呂之說,名曰《管見》。臣性愚鈍,嗜好頗同,忝居桑梓,復與瓜葛,靜居多暇,讀其書而悅之。探索即久,偶有所得。”

2008年,何氏宗祠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何氏宗祠轉一圈需要半個小時,可何瑭研究卻是任重道遠。作為一代文化巨匠,他在懷川文化的地位應該被深度審視並挖掘。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武陟縣詹店鎮何營村何瑭紀念館

治河總督問道何瑭,武陟衣冠冢,沁陽真身墓,重孫女婿竟是朱載堉


武陟縣詹店鎮何營村何瑭紀念館

王瑋瑄,女,《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焦作晚報》文史版資深記者。本文原載於《焦作日報》,略有改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