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前言:

投機大鱷索羅斯有一句名言:

  • 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你的做法就是事先認清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

有感於近期金融市場巨幅動盪,股市、期市的全面性崩盤,故寫此文。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人性博弈的無解命題

  •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的經典案例,它對人性的鞭策和考驗堪稱體無完膚。

囚徒困境指的是有兩個共謀的罪犯被關入監獄,在不能互相溝通情況下所作出的“理性決策”:

  • 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那麼由於證據不足,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檢舉有功而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雙方都判刑五年。
  • 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所以結局是雙方都平白無故的多坐了四年牢。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在這種困境博弈中,看似每個個體都自私地、近乎本能地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

正因為不信任和相互背叛,他人也會在類似的情況下做出同等行為,最終導致局勢加速向更壞的情形演變。

  • 所以結局必然是兩敗俱傷,甚至是全員皆輸的崩潰下場。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這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直麵人性那根最脆弱的神經,因而所有人都是輸家。

股市、期市崩盤:市場一致拋售行為的必然結果

在股票交易市場上,永遠都面臨相同的困境。

  • 在股價處於光芒萬丈、異乎尋常的高點時,總有先知先覺的一小撮人傾向於拋售籌碼以求獲利了結,當別人察覺到這一行徑時,也會採取同樣的跟風舉措賣出股票,反而進一步地加速了股票價格的崩盤。
  • 當股民都在奪路而逃時,市場也會一瀉千里的下跌。政府部門杯水車薪似的“救市行為”也無濟於事,這是所有人“用腳投票”的必然結局。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這是命運的圈套,也是貪慾的圍城。

在金融市場上,比病毒和疫情蔓延的更廣、更迅速的是投資者內心的恐懼,廣泛而深遠的悲觀預期鑄就了所有人的集中拋售行為。

正如雪崩來臨之際,每一片雪花都是罪魁禍首。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另類活法:挖金子的VS賣鏟子的

  • 金融市場上的人有兩種活法,一種是挖金子的,一種是賣鏟子的。
  1. 挖金子的,好理解,就是用自己的錢去賺市場波動所帶來的價差收益,雖然一時利潤大,但風險也大,有時候純粹是靠天吃飯。
  2. 另一種,是賣鏟子的。除了交易所正常收取印花稅和基礎佣金外,還有一部人被稱之為證券經紀商,這部分人就是“賣鏟子的”。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他們依附於股市而活,本身不參與投機炒作,他們唯一的衣食父母就是客戶的佣金。

只要有業務上門,不論行情好壞、牛熊轉換,均能旱澇保收,穩賺不賠。

以自身A股為例,在2015年牛市的癲狂之中,股民賺到的浮盈只是賬面財富,一旦熊市來襲,還會還給市場。

然日均2萬億的成交額,則養肥了一大批客戶經理,有不少上市券商公佈的員工年均薪酬收入過百萬,他們早早地用這批錢買房、買車,實現人生的華麗蛻變。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另外,股票市場從設計之初,它的一些遊戲規則本身,就註定了只有少部分處於金字塔頂端的賺大錢,而絕大多數基礎股民貢獻血汗錢:

  • 以上市公司為例,若有五十倍的市盈率,暗地裡,實則已經鎖定了創始人和高管未來五十年的收益。
  • 理論上只要公司不退市和麵臨投資者高額索賠,隨便股價怎麼折騰、暴跌,極低的原始股成本註定讓他們穩賺不賠。

然而,那些在數量上佔絕大多數的廣大散戶,用自身微不足道的小額本金承擔了市場幾乎全部的波動風險,也養活了幾乎所有“賣鏟子的”群體。

股民在牛市中尚能賺些錢,一旦股價暴跌,這些人的資產首當其衝地會大幅縮水。

金融危局:一場精心策劃的囚徒困境

路在何方:投資者的未來在於向內生長

  • 無論是從交易成本和市場波動風險來看,對投資者而言,交易行為都是一場負和博弈,整體期望為負數的必輸賭局。

“一勝、二平、七虧”的市場鐵律也無人可以強行打破。然同樣一波行情中,總有多頭和空頭,也有贏家與輸家的區別,投資者能做的只有加強自身的內功修煉。

市場上騙局尤甚,比餡餅更多的是陷阱,泡沫戳破也有其必然的一天。境由心生,向內生長,不奢求外部環境事事順心如意,唯做好風險控制,只求人生無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