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出书,不但没一分钱稿费,还要贴钱印刷、自己包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司马太师


出书是由出版社出,出版社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要领工资,要吃饭。9O年代前出版社都为事业单位,由国家拨款,90年代改制绝大部分出版社改为企业,自负赢亏。

作者写的书,出版社就要评估了,该书出了以后赚不赚钱(即流不流行,买的人多不多)。若买的人不多,出版社不可能做亏本生意出书。没有人买,书店也不进。

但有些人执意要出,那就只能自己掏钱出书,自己包销了。

自己掏钱出书的人,大有人在。如有些科技人员就会自己出书,出的书专业性强,受众少。出版社不愿意出。自己掏钱出,一。可提高知名度,二,评职大有好处。

另外还有另一类人,自己爱好,还有些钱。也愿意自己掏钱出书。我有一亲戚,一辈子喜欢写诗,退休后有时间了,把自己从年青时到退休前写的诗整理,编辑出了一本诗集。送给亲朋好友,老同事等。


颜工516


我自费出了三本了,这三本书都有人愿意免费给我出,其中有一本还答应给三个点的版税,但我拒绝了,因为给版税的出版周期拖的太长,而且不论给不给版税,他们都要我十年的版权。我觉得相当于我辛辛苦苦养大一个孩子被人抱走了,我挺难过。所以我选择了自己出。第一本《小时候》,我靠书本身的品质和自己的努力推销卖到了二印,这本书我是赚到了钱的。第二本书《毕业在东,爱情在西》销售一般,目前还没有回本,当时也没有想着靠这本小说回本,想着小说出版后方便影视改编。小说还真有文化公司看上,改成了剧本,也有导演愿意执导,但融资有点困难,所以一直未成,但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尝试不是吗?第三本是一本植物科普《留住四季》,这是一本适合孩子读的图文并茂的书,获得了很多好评,有销售团队看上了它,愿意运作一下它的销售事宜,事情可能成功,也可能不会成功,但我觉得有外界得承认就是好的,人活一生用书去和别人沟通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荣幸。( ˃̶̤́ ꒳ ˂̶̤̀ )





作者刘静


我正在第二卷《晓宁乱弹琴》一书,第一本是三年前出的,所以有感悟。

正如好多人问我,自费出书,自费销售,这是何苦呢?要我说,就是两个字:情怀。

网络写作十多年了,总想着把文字变成铅字,出书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第一本书,用了10年时间,第二部书,用了三年,如果有第三部,或许就是余生。

最初的设想是:第一卷,我写明理,第二卷,我写悟道,第三卷,写放下。这是我修行的三部曲,也是我写作的三部曲,从现在看,很难达到。

全书就是乱弹,全是生活感悟,情感故事,心灵鸡汤,谈不上好,但一定接地气,书中观点,并非我自己的,而是来自高人,来自全人类。

写书谈不上效益,我本人又羞于和人张口推销,基本当做名片送人。把书当名片,虽然挣不到钱,但是得到尊重,得到人气。

第一本书,内部准印号,过了一把签名瘾。这次第二本,因为有正式书号,可以面向全社会发行,至于有没有人看,一切随缘。

写书挣不到钱,但这个过程,给我思想,给我文化积淀,我一条手机短信,给人解决了工作,做了别人花好多钱都办不了的事。

所以,写作、出书,不管挣不挣钱,我都会努力做好,因为一个过程,我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强大。









晓宁乱弹琴


说出实话,会让人怀疑人生。而说出来,也许会多少对网友有借鉴作用,我还是斗胆说一点,请诸公听一听吧!

有两位同学为省作协会员,一位自费出书七本,诗歌,散文,小说,论著都有,手笔不凡。一位自费出书两部,一部红学论著,一部长篇小说,可谓异才。才华误人,剑走偏锋,如今这两位高才,却都属于穷人。技痒难禁,笔下生花,前者又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系列作品,后者又有一部长篇小说完成,而如今都不敢再出书——没钱出,过去所出作品,成为如今打发不走的老房客。

老同学相见,我觉得有些好笑——他们一边大倒苦水,一边还劝我也自费出书,230万字系列一下走,令人哭笑不得!第一位,还是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名师风范,大道理讲得无懈可击,无人敢与其“狡辩”,只有我仗着过去的势,敢插浑打哈哈:“您老人家讲的都是真理,不过这真理适合我们践行,而不适合您老运动。过去我老家有位神算,为人指点迷津,一指一个准,但他却算不到自己的财运。要是一时没人请托,吃饭都会成问题,老虎下山一张皮,时常到处打秋风……”第二位,西安交大毕业,曾为地级市财政局中层干部,第三梯队人选。春风得意之际,谁也劝不住辞职,到深圳下海经商,一度大富大贵,后来成穷大款,失意中弃商从文,笔下斑斓生辉,一发不可收拾!

《苜蓿花开》叫好不叫买,长春电影制片厂有意向拍成电影,但要他本人拉300万赞助。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巨资300万!作品沧桑厚重,能提高地方知名度,政府答应出资赞助,但要他自己租房办个文化公司,资金才能到账。租了100平米的写字间,拉了两位名人做招牌,奔走三年多,一分钱投资没到,第四年文化公司关门大吉。三年多时光,不仅耽误了赚钱养家的时间,又背了一重债务。靠老婆的工资养活,又复原成为草根作家,埋头写无钱出版的大作。嘿嘿!

同学中活的最舒服的,还是那几位有科研经费的教授,他们编写的教材和专著,均由大学出资出版,个人还多少有些润资。振兴传统文化,国家有鼓励业余作者的“千人计划”,各省有每月补贴6000元、作品公费出版的“百人计划”,但我们这些草根个儿矮,手短够不着。三年观察下来,也没看到本省这些幸运儿的什么好作品,所见到的,只有几本泛泛之作,远不如我同学的自费出版作。

笔耕纸田,有成熟作品者,都想出版,即使生计都有问题的草根,有的砸锅卖铁也自费出书。原因大概有二:不愿碌碌无为,梦想一鸣惊人,摆脱尴尬的处境,成为文化偶像;文化精神顽固,写作成瘾,梦想留下一部传世作品,助力后世前行,歧路处三思。

怀揣梦想,写作成瘾,我本人属于后者。人生苦短,世事沧桑,行走坎坷,好梦难成,而谁又愿意碌碌无为一生?深秋之际,重拾旧梦,将自己一生阅历与感知,成书告诉后人,以慰平生谢春秋,是我的追求。寂寞的山道上,孤独地攀登,远峰在望不可及……






首先,要考虑印张。

你印个三二百本找就近的快印店可以完成,没有出版社包装也无所谓,反正就是自己留存或送给亲朋好友的。当然送的这部分人你也得考虑人家看不看,或许你给他他当面笑迎,转身就丢进废娄里。不喜欢看人家只当废纸一本。

如果你打算印个几千上万册,得看自己写的内容怎么样,如果青春励志,受年轻人喜欢,可以先与大专院校合作,取得文化主管部门同意后,也得自己掏钱与出版社联系。这笔钱还得自己掏。倘若你有本事找家企业赞助也可以,当然这是十分渺茫的。如果你各方面关系到位,搞一场作品发布会,当地媒体事先造一下声势,到时候门庭若市也有可能。这样,你印出来的东西包赚不亏本。

当然你得保证自己写的东西有闪光点,能吸引人。但是全靠自己这样生拉活扯努力得来的,估计作品质量都不及格,即便人家出于人情,出于安排买你的,拿到手也不会静下心来细读的。

唯一的就是自己练好本领,实打实的把自己的作品锤炼好,争取让出版社找上门来给你印个数万、数百万册,一步跃进作家富豪榜。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所以,我认为最好不要自己掏钱出书。如今这么方便,写的东西可以及时发表,也可以存几十年。何必非得自己掏钱变成纸张呢?

努力吧,或许明天出版社就主动找你出书哩。


作者雪原


下放农场有位朋友,才华横溢,出口成章。他非常勤奋,白天大田劳作,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搞创作。夏天蚊虫多,蚊香也舍不得,冬天披着厚厚的棉袄。四十多年前,没有电脑,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全靠一个字一个字爬格子。整整一年时间完成。后又花上一个月工工整整誊抄一遍。

小说我读过,描写的是知青的喜怒哀乐,有血有肉接地气。构架的情节要比《金光大道》耐看。朋友跑了好几家出版社,无一例外要求作者自费出书。一位名不经传的下乡知识青年,哪来的资金。有家出版社看都没看,直接拒绝。耗费一年多的作品,被无情的市场规则扼杀了。

有次单位请我们当地的文联主席讲课,这位老先生德高望重,出了几本诗集。讲座结束后,老先生向每位听课的人发一本他创作的诗歌。第二天,文联有位同志打来电话,书籍是收费的。没办法,请示领导后,按书的定价累计后的金额,专程送到文联。据文联同志解释,老先生出版这本诗歌是有条件的,由他本人包销2千本,先礼后兵是无奈之举。

出版社也要成本核算,对作者送稿审查很严。编辑的眼光很毒,看重的是名气大的作家和预测成为畅销的作品。对不知名的作者,采取的是包销或自费的政策,出版后既使滞销,也不会影响出版社的效益,巧妙的规避了风险。

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好比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有的作者甚至举债,希望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他的成绩。回本还得有渠道,靠关系推销,没有通道只能白送了。还看见有位作者把几百本自己创作的小说打包送进废品收购站。

这些辛酸的例子,滿滿都是泪啊!


秋平171152879


(三)【档案解密】

红尘痴翁假斯文,

总把“孙山”作“山孙”。

弯弓练武想逞能,

流矢误伤发令人。

立志学医有所成,

医得自身变鬼魂……

鬼门关上去候审,

阎王气得肚子疼:

此等蠢才我不要,

退回人间数晨昏!

只配终日被人笑,

没得本钱笑别人!

——原来如此。怪不得这老头儿节骨眼上总是掉链子,关键时刻总是“更在孙山外”!

这是我写的自嘲顺口溜。一生碰壁,一事无成。老来多病,去年出了一本集子《海风云影》,23万字,今年又写了十多万字,打算出版,书名《满天红》,寓意人民创造历史,想借用一幅摄影作品做封面(附后,如作者有要求或不同意,请联系)。

不能抽烟喝酒,牙口和肠胃也不好,用点冤枉钱算事,给这个世界留下我的鸿爪雪泥。



海风云影


自费出书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就我个人的减觉而言,总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文化的一大悲哀,想想作者辛辛苦苦写了一本书(也许是几本书),却没有相应的报酬,这合理吗?国人自古就有著书原为稻梁谋的说法,当代人总不能肚子写作吧?何况饿肚子是会要命的。

其实,自费未必没有好事,有些自费书质量挺高的。相反,一些有稿酬,甚至书还没出版,就付了酬的书并不咋的。但出版社赚了。名人出书易,书一出来就一片骂聲,但出版单位,还有那些专门的吹鼓手,仍然毫不脸红的大放厥词,说某某某书有多好多好,甚至超过了什么什么,这样的例子就不举了。相反,真正写的好的,没有出名的,必须自费。

这样做结果是名家的书越写越烂,无名的想出书费用越来越高,我堂堂中华文被那些见钱眼开的所谓名家,出版商弄得一塌胡塗,所以习老人家也呼吁出精品!精品能出来,一个人一生写6O部书,能有几部精品,相反一个矻矻穷年写了一部书,自已掏出版费,印刷费,再去寻情钻眼卖书,他敢出书吗?

当然宫员,富豪出书,则吊当别论,总对出版单位有好处,不说也罢!

指头困了,不想写了!


李忠堂


自费出书,只想在世上留下一点痕迹

现在买书的人很少,除了教辅书,其它的书销量都少。

出版社为自身经济利益,一般要求写书人自己出资,才能印书,有的干脆只卖个书号,自己去印去销,那基本是个赔本的卖买。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热衷此事,做这个劳神费力又赔钱的事情。

其实人这一辈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管是亿万富翁还是不名一文的穷光蛋,最终的归宿都是一只小盒子。不能带走一分一厘,一纱一线。

人离世,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没有多少年,除少数亲朋还把人留左记忆中,在世界上,己无此人痕迹。唯有精神财富,特别是变成文字的书,不管是正式出版还是自费印刷,可以留传下去。越有价值,留传越久,大浪淘沙,有些可留传百年,甚至千年。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文人情结,都把自己心血之作积集印成书,作为一种追求和寄托。看到自己的书在别人的书架上占有一席之地,内心总有一丝成就感。

我有好几个朋友,自费印书,送人,我书架上就放了一排。

一个朋友毕业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政协部门工作,平日喜吟诗作文,在报刊上发一些小文。退休后,自费出二本书,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都是心血之作。

特别是散文集,大量的是家乡历史典故的考证,其中也有他们家族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资料都是新的,在县志等地方史上根本是查不到的,很有史料价值,我一口气读完,我想,这书肯定是可以留传下去的。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厚厚二大本书,是记实体长篇小说,上下二册二十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真实的记录了文革十年中最疯狂年代的一段经历,特别是那血雨腥风的日子,地狱般的痛苦经历。

那是个是非黑白颠倒的年代,一方面是同学间的纯真友谊,为证明同学清白而甘愿下地狱,受尽苦难,灵魂和身体的摧残。

也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基本的良知与人性,他们凭一些诬蔑不实之词,就认定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是反革命,而不认为他们是清白的。以摧残折磨老师同学为乐,用比法西斯还法西斯的手段,千万百什的罗织罪名,陷害老师和同学,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非人折磨,骇人听闻。

小说将当时学校中各类人物的活灵活现的心灵和行为,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较量,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登台表演,表现得淋沥尽致,是对文革的真实描写和血泪控诉。

我是流着泪一口气读完这二本书的,太真实了,五十多年前的事历历在目,点点血泪在心中流淌。

那二本书是那个老同学用血写成的,大真实生动了。我想经历了那段不寻常历史的人,不管当时是演何种角色,如果读了那二本书,都不会无动于衷,心灵上一定会引起震撼。那书一定会流传下去的,因为那是真实的历史。

重温那段历史,不是为了要算历史旧帐,而是要人们不要忘了那段历史,不要重演历史悲剧。

特别是年轻一代,只凭历史教科书上干巴巴的条目,根本无法了解文化大革命是什么回事。小说才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再现那段历史,就象我们从历史教科书和大量小说戏剧,才比较真实的了解我们没有经历的五四运动,红军,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一样。

一个老同学送我的,是一本印刷非常精美的书,那是文物鉴定的书。他现在是市文物鉴定方面的权威专家,特别是古玉文物鉴定,国内著名。书也是自费出版,他想把自己几十年来古玉鉴定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留给后人,那是很有价值的。

当然,很多自费书,都是作者把平日在网络或报刊上发的文,选择修改后成书。人总觉得留在电子中的文字不是个事,印成黑字白纸的厚厚一本书,心中才踏实。确实,把一本印成书的心血之作捧在手里,总比把一个U盘捏在手里踏实,尽管U盘中装的也是自己的文章。

那就是中国读书人对书的一种情结,难以割舍的情结。








瀛洲青松


说说我对自费出书的看法。

出书,对每个人都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朋友刚刚寄来的自费书)

从前,把文章印成铅字,很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自己豆腐块文章见报,高兴好几天。现在,网络发达,只要想写,自媒体任性发,只要不违法,渠道多得是。对世事发表看法,随时随地。

从前,出书门槛高,内容、文笔要求较高。有的上岁数的人,穷一生精力一本书也难问世。现在,把过去的文稿整理润色一下,印成书,作个纪念,无可厚非。一般的人钱不是问题,贴个一万二万,图高兴。

自费出书,十个有九个不为赚钱。分赠给同事、同学、学生、朋友、亲戚,留给后代,作纪念,作传家物件,有一定意义。

自费出书,可对一生或某个人生阶段做个总结,提供人生借鉴,启迪周边的人,尽管有限,意义还是有的。或对从事的职业研究的领域,有所感悟,印成书,对他人(哪怕只有一人)有帮助,足矣。



(2011年自编文集)

之所以自费,因为你的作品可能没有达到官方出版要求,也可能没有卖点,出版社贴钱他才不干呢。

当然,对自费出书,一些大咖和自视清高的精英,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这是一个全民写作时代,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许多出版社,只要作品不违法,只要个人肯出钱,出书方便。这是时代的进步。

如果你是年轻人,没名气,先自费出书,打打广告,出出名,为以后打基础,不失一良策。

自费出书,是令人骄傲的一件事情。有人眼红,是他眼高手低,写不出来。自费出书,总比写不出书强几倍。

我时常收到识者邮来的自费书,内容和印刷质量都不亚于名作家和大出版社。把她和名著放在一起,逊色不了多少。



(我们中文班的诗文集)

不断有识者促我出书,说不定哪天我真就出几本。把以前见诸报刊和没公开的东东,晒晒。没人要,留与后辈作柴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