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作者路遥是怎样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之路的?

西域之子cyj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平凡的世界》,《人生》,了解路遥。

读原著,更深入。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路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其实就是应了上面那句俗语。

路遥是因为仕途梦破灭之后,才转而投身文学创作的。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初衷,其实和热衷仕途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改变命运。

要说路遥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那就不可能绕过他的文学启蒙老师曹溪谷。

当时曹溪谷是延川县革委会的通讯组副组长,是他说服领导,用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将路遥调到通讯组的。

当时曹溪谷为了培养路遥的创作能力,几乎每次下乡采访都会带上路遥。

上面那张合照就是他们在黄河畔所照的。

路遥笔名的来历

刚开始路遥主要创作的是诗歌,他第一首发表的小诗是《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由于曹谷溪的藏书很多,所以路遥经常从曹谷溪那里借书看,在那段时间他看了许多苏俄的名著,为他以后写长篇小说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在文学道路上,帮助路遥的不止只有曹谷溪,还有许多人。

比如上图中与路遥合影的就是诗人闻频。

当时路遥写的一篇《车过南京桥》被闻频看上了,要发表,但是闻频对当时路遥的笔名“缨依红”并不满意,因为这个名字不好记,就让路遥重新起个笔名。

于是路遥不假思索的取了“路遥”,闻频一听甚好。

从此以后,王卫国就成了“路遥”。

路遥的成名

路遥的成名还是要从他与陶正创作了大型歌剧《蟠龙坝》,与闻频合写了大型歌剧《第九支队》说起,这两部戏都在延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接着他参与出版的《延安山花》也正式出版了,更是轰动了全省。

更是由于编纂这本诗集的骨干里,只有路遥一个人的身份是农民,所以他就成了塑造的典型,成为了当时全延川县当之无愧的名人。

正是由于这次出了大名,延川县的领导就支持他们创办了一个县级小报《山花》。

从此之后,路遥就开始在《山花》这个阵地上创作,耕耘。

路遥也是从这里开始,正式的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人生》。

喜欢请点赞,感谢你的关注,还有后续。


宇哥带你读原著


路遥的《人生》,我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看过。那段时间也是我非常灰败的时候,

《人生》讲述的是,改革时期陕北高原,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农村又离开农村再回到农村的变过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情感纠葛扣人心弦,高与刘的爱情悲剧又令人扼腕。痛惜之余,又让人反思这一生活悲剧后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人生》,于2018年9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谈到《人生》的创作过程,路遥如是感慨,小说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路遥出身农村,他始终认定他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乡与农村,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就是“城市交叉地带”,他观照自己,思考改革时代农村青年该何去何从,从而写出了《人生》这一伟大的作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对《人生》最好的注解,也是对《人生》作者路遥走上创作之路的诠释。


槛外散人


在路遥创作文学作品有一部《早晨从中午开始》是描写和记录许多路遥作品创作的环境和背景。以及他在创作作品时的时代特征等等。

路遥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致词中指出,获奖并不意味着一部作品完全成功,因为作家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现实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路遥在《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中写到,“正因为如此,我在荣誉面前感到深深的惭愧。正因为如此,我在这惭愧中不由得深深地沉思。”

  路遥正是在读者的评估与审视中,在自己的惭愧和沉思中,写出的著作荣获第一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和茅盾文学奖。

  1978年9月,改革开放前夕,还在《延河》当小说编辑的路遥,精心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惊心动魄的一幕》没有迎合当时“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流,而是独辟蹊径,塑造了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关押"的县委书记马延雄为了避免两派大规模“武斗"而勇敢献身的形象。

  然而,这部小说从1978年到1980年初,游走了五个大型刊物的编辑部,却没人愿意发表它。当这篇小说转寄给《当代》时,路遥的情绪已低落到极点。他表示,如果这次还不刊用,这篇小说可以就地焚毁。路遥幸运的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得到了老作家、《当代》主编秦兆阳的青睐。《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1980年第三期《当代》上。

  《惊心动魄的一幕》先后荣获“1979一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文艺报中篇小说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是路遥的作品第一次荣获全国性文学大奖。《惊心动魄的一幕》使路遥走向全国文坛,而《人生》确立了路遥在全国文坛的显著地位。

  《人生》这部中篇小说,路遥从1979年开始酝酿,几次动笔都因准备不充分而未成稿。1981年夏天,路遥住进甘泉县招待所,憋着劲写这部作品。他以忘乎所以的状态,每天写作18个小时,21天就完成了这部十三万字的著作。路遥在创作《人生》时,有时思路不畅,就深更半夜在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走,被人怀疑精神不正常,害怕他要寻“无常”。

  《人生》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农村青年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经历为故事构架,以高加林与农村青年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新时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抉择。《人生》在1982年《收获》第3期发表后,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在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以至文学界称1982年是“路遥年"。

  《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更重要的是,路遥通过创作《人生》,深掘了“城乡交叉地带”文学创作的题材“富矿”,形成了自己在文学上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就在社会上疑虑《人生》是路遥难以逾越的高度时,路遥投身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创作的准备中。

  1982年至1985年,路遥对创作《平凡的世界》进行了系统的准备。他重读或新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重点研读了《创业史》和《红楼梦》,这是他第三次阅读《红楼梦》,第七次阅读《创业史》。为了熟悉《平凡的世界》背景材料,他找到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参考消息》等报纸的合订本,逐日逐月逐年的阅读,以至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为了熟悉《平凡的世界》要表现的现实生活,路遥奔波了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和集贸市场;访谈了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他就竭力去触及。

  当构思的作品中的人物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上时,路遥真正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1985年秋到1988年夏,路遥转辗铜川陈家山煤矿、延安吴旗县和榆林宾馆创作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的初稿,而《平凡的世界》的第二稿主要是在陕西省作协的工作间修改、抄写的。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一次以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为赌注的赌博。就在修改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快完稿时,路遥忽然吐了一口血,第二部完成的当天,路遥跪在地板上收拾了散乱的稿页和材料,他甚至严肃的想到了死亡。经过著名中医张鹏举先生的治疗,路遥在身体稍有复元,所有的人都劝他养好身体再说时,为了留下一部完整的著作在人间,他毅然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1988年5月25日,一个平平常常曰子,路遥却一直没有忘记,他正是在这一天最终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平凡的世界》在1975年至1985年广阔的背景上,把作品涉及的近百名人物汇集在三条“河流”上,即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河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河流。通过深刻的矛盾纠葛,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3月29日,路遥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并致词。

  路遥获奖的作品还有:《姐姐》荣获《延河》1980年10月一1981年9月短篇小说奖,《风雪腊梅》荣获《鸭绿江》1981年度作品奖,《在困难的日子里》荣获1982年《当代》“优秀作品奖”等。

  路遥是为读者写作的,不是为获奖写作的,但其作品却多次获奖。

以上仅供参考借鉴参考。 #宛秋盼雪#


宛秋盼雪


谈到《人生》的创作过程,路遥如是感慨,小说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路遥出身农村,他始终认定他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他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

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乡与农村,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就是“城市交叉地带”,他观照自己,思考改革时代农村青年该何去何从,从而写出了《人生》这一伟大的作品。


新华通迅


这部书没读过。


非著名诗人小生


路遥经过千辛万苦走向创作《人生》之路。


东方京川


人生中反照出来的生活状态,无论哪个时代对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都有启迪,无论怎样去评价人生或路遥,都不会否认这是杰出作品,是伟大的作家。


湾湾逗


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生于农村反映农村生活真实性丶是部很好剧作。


地球人湖北


我觉还是从他的个人阅历开始为创作背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