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展望:全球央行撒錢難救市,交易員只關注意大利疫情

儘管全球央行與財政官員紛紛出臺各種舉措,各國政府所承諾的經濟刺激規模已達3萬億美元而且仍在持續上升,但交易員更在意的是意大利確診病例的增長率。

全球央行降息力度前所未見

下週展望:全球央行撒錢難救市,交易員只關注意大利疫情

全球央行在即將過去的一週馬不停蹄地降息救經濟,從新西蘭央行自3月16日開出第一槍,一口氣降息75個基點,到20日墨西哥央行降息50個基點,全球央行合計降息近千基點。

許多央行除了將原本已經很低的基準利率進一步調降至歷史谷底,更啟動金融危機時期的應變措施,包括購債、干預貨幣市場,以及為銀行和企業設立緊急貸款計劃等,幾乎可說無所不用其極。

其中,全球馬首是瞻的美聯儲最讓人跌破眼鏡,一週以來幾乎天天推出緊急措施,

兩次緊急降息,加大量化寬鬆(QE),增強換匯操作,把流動性支持範圍擴大到美國市政債市場……金融海嘯時期的政策工具全都用上了。

另一重量級貨幣政策巨頭英格蘭銀行(BOE、央行)也不示弱,分別於11日和19日二度出手降息,市場最新預計,英國央行在26日的利率會議上有可能再次降息。

大幅降息未消除投資人疑慮

下週展望:全球央行撒錢難救市,交易員只關注意大利疫情

然而央行們大幅降息的動作並未消除投資人的疑慮。美股道瓊斯指數20日出現“死亡交叉”,為一年多以來首度出現50日均線跌破200日均線,一週跌幅超過17%,為2008年10月以來最慘烈的一週。

荷蘭國際集團(ING)發達市場經濟學家James Smith和首席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EMEA)外匯和投資分析師Petra Krpata在聯合撰寫的報告中提到,“不幸的是,英國央行的這些舉措和經濟刺激方案無法阻止英國經濟陷入衰退,現在看來,與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衰退不可避免的。但目前的希望是,這些措施中有許多可以幫助限制失業率上升,並在疫情導致的封鎖結束後促進更快、更平穩的復甦。”

紐約人壽(New York Life Investments)多元資產投資組合分析師Lauren Goodwin則表示:“市場將繼續震盪,直到政府在貨幣或財政方面對受到衝擊的大公司和中小企業提供支撐。有了這些措施,才能確保疫情帶來的是暫時性的經濟衝擊。”

意大利疫情數據成為關鍵交易信號

下週展望:全球央行撒錢難救市,交易員只關注意大利疫情

如今市場的目光正緊盯意大利,以尋求下一步交易線索。

傑富瑞(Jefferies)全球股票分析主管Christopher Wood在一份報告中稱,國際投資者的恐慌指標倒在了包括意大利在內的歐洲感染數據上。

由於意大利是歐洲首個採取封城措施的國家,投資人正觀望這類舉措對防控疫情究竟成效如何,可否供其他國家作為參考。交易員試圖通過研究意大利的疫情防控來判斷市場低谷,他們說,“接下來的幾天是關鍵“。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董事總經理Matthew Harrison透露,現在他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新冠疫情分析上。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也開始發佈歐洲感染率報告,並格外關注意大利。摩根大通認為,意大利疫情是判斷新冠疫情何時到達高峰的“關鍵指標“,一旦意大利疫情觸頂,歐美其他國家將會對控制疫情產生信心。

瑞銀集團(UBS)全球財富管理部德國首席投資官Maximilian Kunkel表示,“監測新的感染已成為我們的日常工作。”“如果我們看到歐洲和美國的新增確診病例達到頂峰,那麼股票市場將會回升。”

“疫情的發展將成為基本的市場驅動力,”瑞聯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ee)駐倫敦高級分析師Koon Chow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恐懼的頂峰將伴隨著感染率而下降,這就是市場正常化的時刻。”

截至3月22日,意大利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6557例,系單日最大增幅,新增死亡病例793例。累計確診病例增至53578例,累計死亡病例達4825例。死亡率為全球最高,達9.01%。意大利總理孔特在臉書上宣佈,除必要民生服務,像是藥店、超市、郵局等,全國非必要生產活動停止到4月3日。

瑞士資產管理公司Colombo Wealth首席投資官Alberto Tocchio說:“如果其他國家仿效意大利,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再過2個月我們應該就能擺脫眼下的緊急狀態。

最後,依然要提醒投資者:

剖析疫情數據仍然是關鍵的交易信號。

全球各央行紛紛灑錢後,乘數效應將非常龐大,只要回穩之後對於一些如股票之類的風險性資產應該會有很大的助益;

全球經濟產值勢必下降或衰退,股價也將面臨向下調整,直到疫情緩和,股價才會重新反映低利率環境下的重新定價;

投資者應先靜觀疫情變化,儲備現金倉位,現金倉位越高者,越可能成為資產重新分配後的贏家。

【免責聲明】本文編譯自外電,不代表“東往西來”的立場與觀點。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使用者應明瞭其參考性,審慎考量自身的投資風險,使用者若依本文內容投資發生損失須自行負責。本文版權歸“東往西來”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一旦發現,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