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探讨:对“方方日记事件”的几点看法

理性探讨:对“方方日记事件”的几点看法

引自网络

近期,有“方方日记事件”、《一个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以及关于该信的各种回复等文章又在朋友圈中刷了屏。

出于好奇,立哥也“顺藤摸瓜”地去拜读了多篇方方日记,其实从文笔内容来看,方方可能平时为人也算和善,本人又历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当地算是小有名气。但其近来出于对疫情的焦虑以及某医院、地方领导的愤懑,在文字中少不了有含沙射影之辞,甚至攻击他人的言论,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不适,出现了网络舆情。

同时,随着更多人的“掺和”,人群中也涌现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方方具有“独立思考”精神,根据见闻提出反对意见,可谓当代鲁迅;另一方则认为,方方在需要团结一心时公开唱反调,不讲原则,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大有博人眼球之嫌……。

有鉴于此,立哥认为我们有必要坐下来探讨一下“方方日记事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牢骚反思”是否就是“独立思考”?

——“感性表达”是否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与“以群体利益为先”的社会性应怎样协调?


一、“独立思考”并非“牢骚反思”的专利。

理性探讨:对“方方日记事件”的几点看法

引自网络

方方曾讲,“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和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并在其给《高中生回信》中认为,所谓“高中生”只唱“赞歌”不唱“反调”,是“文革思维”,没有“独立思考”。

从词语结构来看,“独立思考”是一个偏正词组,其根本在“思考”,其过程为“独立”。所谓“独立”是指不受其它事物支配而自立的意思,“独立思考”即是不受他人支配,运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衡量事物。可见,“独立思考”的结果到底是“唱赞歌”还是“发牢骚”,关键取决于其“三观”。认定“高中生”只唱“赞歌”不唱“反调”,就是没有“独立思考”,是“文革思维”,从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不管黑猫黄猫,能捉住耗子才是好猫”,提倡“批判性”思考,以革故鼎新推进发展是一条道路;而采取“赞同性”意见,走“锦上添花”的改良性道路,亦不失为一种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思考的过程形式。——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未尝不是一种固化思维在作祟。


二、“独立思考”并非感性表达的借口。


理性探讨:对“方方日记事件”的几点看法

引自网络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看似充满哲理的话,一向被讲究所谓“言论权利”的自由主义者奉为圭臬。但我们从“方方日记事件”中的实际来看,这些人往往只强调了后半句——“捍卫我说话的权利”,而忽略前半句“不同意你的观点”的作用。这就进而演变为“我可以肆意感性表达,你没有阻碍我的理由”……,否定了人们同样拥有选择和抵制的权利。

此外,“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试想一下,如果社会让“牢骚”成为主流,人人都站在岸上说空话、骂天骂地,那还有谁愿意去“笃行”?有道是,“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立哥认为,方方等人作为具有影响力的作家,理应在享受“表达之爽”时,看到“肆口表达之害”,充分考虑群众观感,不应追求所谓“理性思考,感性表达”,而更应以严谨、理性、智慧的表达方式来发挥自己的影响。


三、“独立思考”并非群体利益的天敌。


理性探讨:对“方方日记事件”的几点看法

引自网络

其实仔细分析,标榜“独立思考”“言论权利”的背后,更多反映出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并无不妥(自私是人类生存的底层属性)。但我们更要看到,现代社会中,没有谁可以“绝世而独立”,不论是何种社会制度,都在寻求着“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同步均衡,这才将是社会与个人持续共赢发展的正确路径。

因此,就社会组织而言,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理应吸收多元看法,追求和谐共生。同时,每一个个体也都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批判性”转换为“建设性”,避免“只揭伤疤不治伤口,光是吐槽不谋实事”,应当坚持多求真、多务实、多行善,为社会与自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