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育儿经,希望通过悉心的教导,可以让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很多事情不尽随人意。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我们要他怎样,他就可以怎样,因此要学会做智慧父母。

我家大宝三四岁的时候我开始他识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数字的概念,我努力地试图让他去理解,明明是很简单的例子,给他翻来覆去讲了很多遍,他还是不懂。就在我想怎么样才能让他更好的明白时,他怎么也不肯再听了,十分抗拒。不仅理解新的概念是如此,平时玩游戏或者说其他什么事情也一样,玩着玩着觉得有困难就立马放手。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那时候也是刚教孩子,没什么经验,看着他这样我就很着急,手里总是捏着一把汗,心想他以后会不会遇到困难就逃避。为此,有的时候我会逼迫他去挑战一下遇到的困难,但只会让他更抗拒。

随着他慢慢成长,我通过实践、学习或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慢慢也积累起了一些经验,我意识到原来的方法有很大的问题。人们总是更愿意待在舒适区,不喜欢挑战未知的障碍,成人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孩子。

因此,想要让孩子走出舒适区,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强推硬上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后来我偶然接触到一些不同育儿理念,实践之后发现颇有效果。该理念大概是讲我们要做“脚手架型家长”,为孩子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其中自发的学习。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型家长”?

在上世纪初,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名叫维果斯基,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如果孩子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他人的适当帮助可以使得孩子做得更好,而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尤其是幼年时期,这个帮助者最好的人选就是家长。

家长要以怎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呢?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是直接出手帮他们解决问题,也不是无动于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而是像盖房子一样,为他们搭好脚手架,让他们借助搭好的架子自己一点一点的去修建大楼。这里的搭“脚手架”就是指家长给孩子适当的提示和线索,鼓励和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因此就把这样的家长称为“脚手架型家长”。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搭建一座摩天大楼,那是不容易的,很容易盖着盖着就罢工了,但是如果家长能帮孩子搭好这样一个架子, 会给孩子更多坚持下去的力量和信心,使得他们敢于去挑战。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怎样的家长才是真正的智慧家长?

除了前面讲到的“脚手架型家长”外,还有两种教育的极端类型家长:“放养型”和“直升机型”。三者之间的区别如下:

“放养型”:这类家长的育儿理念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他们觉得不应该约束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因此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很少插手,哪怕是孩子遇到困难,也更倾向于让他独自面对。

“直升机型”:这里家长与是放养型正好相反,他们总是喜欢包揽孩子的一切事物,凡事都要过问,事事都要嘱咐,对孩子是100个不放心,生怕他出这样那样的意外。他们总是觉得孩子在外不能独立生活,只要他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内就感到焦虑。

“脚手架型家长”:他们认为对于孩子的事既不能坐视不理,也不能事事干预。他们能把握好出手与不出手之间的分寸,点到为止,既给了孩子适当的支持,又不影响孩子自己的发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哪种更智慧,一看便知晓。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先判断孩子的状态,不盲目搭“架”

家长在行动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状态,搞清孩子真正的所求。所以,不论孩子遇到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反应,都先不要急于上前帮助。

大宝小的时候玩玩具总是拿起一个玩一会儿,觉得无聊了就丢开,再找一个再玩,觉得没意思了就会闹。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帮忙,因为它总体处于一个舒适区,只是玩的久了兴趣变淡而已。

而最前面案例里提到的教他认数字的事,他排斥是因为他总是理解不了,接连的失败对他很有打击。此时他处于沮丧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我们在帮助前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畏难而退都是不对了,有时候也要看是不是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真的超出了他们太多。

搭架子的前提是,他们要能爬的上去,因此即使是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也是要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这才是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内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性,否则只会给他们更多的打击。也许大宝的年龄确实还不足以理解那些对他来说还很抽象的概念,即使给他施加压力也没用,倒不如减小难度,让他只单纯的去记忆数字。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在实践中有哪些好用的搭“架”方法

一、 适当提示

我们上学的时候被不会的题难住,老师们往往不会直接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或者正确的做法,而是在关键的点上提点一二,使得我们茅塞顿开。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实在困在死胡同里出不来时,那些适当的提示就好比在墙上敲点裂痕,要开路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有时候即使给了提示,孩子还是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这时候家长就不需要吝啬语言了,可以多给一些更详细的建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二、 抽象问题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比大人,有的问题孩子可能无法很好的理解,这时候不妨使用一些道具,帮他们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一斤铁和1斤棉花哪个更重?孩子们总是觉得铁比棉花重,即使前面有量词也反应不过来,可以给他找来等重的物体,让他们从实践中去认识。

三、 降低难度

就拿拼乐高来说, 零件又多,造型又复杂,要拼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不同的部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去拼,这样每完成一部分就能获得一点成就,最后也不难拼出完整的形态。大事化小,也是解决困难的一个很好方式呢。

智慧父母,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都先给娃搭建“脚手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支持和鼓励,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帮孩子搭好架子,打好基础,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让他一步一步勇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