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寒來暑往秋去春來,中國電影行業在不溫不火中走過了幾十年漫長的時光。記得小時候,我們常常追捧香港的動作片,美國的科幻片,內地的國產電影似乎無人問津。而在最近十年,情況慢慢變得不一樣,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一部又一部國產大片橫空出世,而它們的票房跟雨後的竹子一樣,節節高升,甚至有的票房高到了讓人瞠目的地步,中國電影似乎迎來了黃金年代,“東方好萊塢”已然由香港移到內地。

可是讓人憂心的是,電影票房這一串串驚豔的數字,真的可以支撐中國電影長久的興盛嗎?2019年票房最高的兩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收穫票房49.7億,其成本只有區區的1億;《流浪地球》也有46.6億進賬,而它的成本僅有4億。而算上以往,中國電影票房超過30億的近10部電影,沒有一部成本超過4億,並且其中以喜劇居多。如果按照票房50%的分成,每部電影的投資人都可以獲得十幾億甚至更多的利潤,這真的是一場電影投資人“搶錢”的狂歡!

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流浪地球》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時尚的術語——“劣幣驅除良幣”。利潤決定一切,電影行業的頂級製片公司都懂得這個道理,當他們僅僅投上兩三億,就可以獲得十幾億的回報,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當然只有一個:加碼投資類似電影,繼續“搶錢”,直到“搶”不動為止。喜劇每個人都愛看,但是喜劇卻最不能決定水準,當所有的資源都一窩蜂搶佔這個價值窪地,沒有投資人對高水準的大製作電影再有興趣。馮小剛曾說過,“中國產生了很多垃圾電影,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去給垃圾電影捧場......”,話說得很糙,道理卻很深刻。當隨隨便便一部電影就能有十幾億的利潤,誰又有動力去拍一部高水準的大製作電影呢?

以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為例,在十年前,它如天神下凡一般,開啟了電影的3D時代。《阿凡達》成本高達5億美元,一分錢一分貨,影片中每個鏡頭都體現了電影工業的巔峰水平,最終全球票房28億美元,達成了水準與票房的完美匹配。

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阿凡達》

張藝謀卻是中國一位“另類”的偉大導演,他在發展中國電影水準的艱難道路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從在早年《滿城盡帶黃金甲》到最近的《長城》,每一部都是良心之作。以《長城》為例,這是一次中國大製作史詩電影的實驗性拍攝,全片成本達10億,講述了在宋朝一支中國精英部隊為保衛人類,在舉世聞名的長城上與怪獸饕餮進行生死決戰的故事。影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秦腔表現,儀式感十足,這是張藝謀的野心,他在盡一份綿薄的力,要把燦爛的中國文化展現到西方世界。然而可悲的是,電影在中國票房慘淡,只有不到12億,在市場化極度追求利潤的現實下,這是次不小的打擊,對張藝謀是,對中國電影也是。

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張藝謀

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長城》

鮮花之所以奪目,因為它生機勃勃,更因為它需要小心呵護。當迎合觀眾成為唯一的選擇,而觀眾更樂此不疲,中國電影又如何綻放絢麗?

觀眾不是電影的爸爸 票房只是一束塑料的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