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我们常说,有第二个孩子是为了让他们现在多个伴儿,在父母百年之后,他们遇事也能多个人商量,可以相互扶持。

可如果现在就让他们彼此视为“竞争者”,习惯了比较和“内斗”,那么他们又怎么能坦然接受比自己过得好的一方?当兄弟姐妹有难处时,他们又是否会担心对方赶超自己,而吝啬于伸出那只本该温暖的手呢?

父母的初衷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不恰当的刺激却让孩子心生间隙。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01

同在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

湖北十堰一对兄弟同在家上网课一个被妈妈安排在卧室,一个被安排在客厅,虽说“各自为营”但兄弟俩的一举一动都被妈妈看在眼里,比较之下,妈妈认为大儿子的上课态度更为认真,而小儿子的状态却是散漫的,就批评了小儿子。

小儿子的委屈劲儿一下子就上来了,不敢和妈妈对抗,便把气都撒在了哥哥身上,还躲进了房间里不肯出来。

大儿子担心弟弟出事,便报了警。

小儿子一见警察叔叔,更委屈了,带着哭腔说道:“作业我都写了,我就是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

最终弟弟在民警的劝说和宽慰之下,走出了房间。

这位妈妈可能没有看见孩子端端的坐在电脑前,担心孩子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有些着急,便“顺手”把大儿子当做了衡量的标准 。

当妈妈过于在意外在形式的时候,孩子的关注的确是我都完成了而且已经掌握了,妈妈并没有看到我的优点,却只看见了哥哥的 ,孩子就会产生不服气的感受 。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花期各不相同。与其让把不同的花按统一标准进行比较,不如看到他们各自的美好,这样他们才能呈现出自己最好的姿态。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02

成人后的兄弟,也会因妈妈的评价而怒目相对。

有时大人可能对孩子间的较劲不以为意,觉得只是小孩间的吃醋、玩笑。

但这股“劲儿”却可能渐渐延续到孩子成人之后 ,当他们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这种感受就可能根植在他们心里 ,成为最亲密的对立者 。

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和主持人斯科里科莫也是一对兄弟。

两人在进行电视连线时,谈到了宵禁的问题,却突然起了争执并开始争论谁才是妈妈最喜欢的儿子,安德鲁科莫表示妈妈在电话中说:“我是她最喜欢的儿子,好消息是她说你排第二,第二喜欢的儿子。”

斯克里听到兄弟的此番言论,虽说不服气,却强装镇定:“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对我的观众说谎,你现在整个采访都不可信了,我刚刚应该掐了直播的。”

两个人分开来看都算的上是优秀,但却像小孩子一样当着所有观众的面为自己是否在妈妈心里更占优势,争论得不可开交 。

看上去有些可笑,但却不难想象两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少受到来自母亲的评判,并为得到来自母亲的爱而暗自争斗。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03

聪明的父母要让孩子拧成“一股绳”。

给孩子留下的是亲人还是“仇人”,父母的作用很重要。

敬一丹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妈妈是怎样让她和弟弟们之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的。

她说,自己十三岁时,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自己就要照顾两个弟弟,当时他们一个七岁,一个十岁。两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把衣服弄得又脏又破。

一次自己用缝纫机给弟弟打补丁,但补丁太厚了,用力推针的时候,针刺穿了手指,被钉住不能动了。

这时恰好妈妈回家,看见这一幕,妈妈没有安抚她,却一脸严肃的叫两个弟弟过来:“告诉你们,你姐姐给你们缝衣服,她还是个孩子呢,她是替爸爸妈妈照顾你们,你们长大了对二姐不好,就丧良心了。”

敬一丹感慨道:“人到中年,回想这些,我妈妈真实教子有方。”

就如敬一丹所说,当时妈妈如果一把抱住她,宽慰她,自己就会立刻觉得委屈,但是妈妈给了自己一种肯定,也借机告诉了弟弟,你的姐姐是这样的姐姐,让姐弟之间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链接。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04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间的关系更亲密呢?

有时我们会看见有的大孩子对弟弟妹妹的表现的很“不客气”“不耐烦”,而有的小孩子有特别喜欢“追着”哥哥姐姐跑。这时,我们既要看到大孩子希望拥有独立空间,独自探索的愿望,又要看到小孩子希望与家人互动交往的,获得陪伴的需要。

我们可以在家里划分出私人空间和公共区域,引导孩子们学会区别,在各自的空间的时候,互不“侵犯”,在公共空间时,则需要相互包容,理解并配合对方。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接纳孩子的差异化表现和需求

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质都是不同的,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常常有意识的将孩子们区别来看待,才能根据孩子不同的能力阶段,做出更客观、更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判断和决定,这对于孩子来说才是公平的,让孩子在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下,获得稳步成长。

●引导兄弟姐妹间的合作

父母是拉近兄弟姐妹关系“最有力的手”。我们要时常促成他们的“合作关系”。

比如问问大孩子对弟弟妹妹的做法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向小孩子了解一下,他更希望哥哥姐姐怎么对待自己。

然后通过家庭会议或共有的“家庭时光”把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得到一个他们都愿意遵守的标准,因为这些标准是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自然更乐于遵守。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另外,当孩子年龄尚小时,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到照顾弟弟妹妹的活动中,同时向大孩子强调弟弟妹妹是怎样喜欢被照顾所以做出了配合的举动,也要在小孩子面前强调哥哥姐姐在照顾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既是对孩子们所采取的不同的肯定方式,父母也能借此推动兄弟姐妹间彼此合作,使得他们的心贴得更近。

上网课,兄弟俩得到妈妈不同评价,弟弟太委屈,把气撒在哥哥身上

结语:

如果说父母对孩子教育是纵向的引导,那么兄弟姐妹间搭建的关系就可以起到横向渗透的作用,无声之中,相互浸润,相互融合,才是“多孩家庭”最好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