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那種看完一部很好看的小說或者劇,心裡就會有很空落落的感覺啊?為什麼?

Seveniny


有過。

之前小編上學的時候追過一部劇叫做《還珠格格》,對就是趙薇,林心如,周杰等一大批明星聚集的還珠格格

那時候的五一勞動節還是有七天假期的,我記得那個播放還珠格格的衛視每天喊得口號就是:五一七天鬧,哪有心思睡大覺!也正是在那七天我追完了還珠格格第一部。

不說追完之後的失落把,其實追完之後就開學了,也沒怎麼失落。問題就出在追劇的途中,因為有一天是週日,當天播放還珠格格的檔期換成了其他節目(這個節目只在週日播)因為連續追了好幾天突然有一天放了其他的東西,當時覺得沒啥意思就沒看,然後覺得這一天很無趣,少了什麼東西一樣!那種感覺有點像老菸民突然戒菸的感覺差不多!心裡刺撓的慌。

當時很小,也有點害怕,我怕萬一還珠格格放完了 ,我整天這樣咋辦?不過後來並沒有像我想的那樣。開學後便把之前的事情忘的一乾二淨了,直到今天若不是刻意想起,都快忘記那種感覺了。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感覺,小編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追劇成為了一種習慣

就拿小編來說,每天追還珠格格成了一種習慣後,突然有一天沒有按照既定的習慣去做,反而會覺得很彆扭,一整天可能都會不舒服。心理預期的行為與現實產生的衝突或沒有按照既定的預期發展人就會表現出焦慮的症狀。

二、娛樂方式太少,生活不夠充實

很好理解,之所以會失落,很大一部原因是寄託自己感情的影視劇完結後,自己不得不面對自己空蕩無趣的現實來,在追劇的過程中我們隨著主角感受了各種未曾有過的經歷,而現實我們什麼都無法實現時就會很失落,一時間難以從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轉換過來。如果自己的娛樂方式足夠多的話,根本無暇去失落。

在這裡小編給一些小建議可以緩解或避免這種情況:認清現實與影視作品,不要過分沉迷其中,其次追劇要保持理性,不要過度追劇,也要適當的放下出去走走散散心,抱著平和的心態去看劇。


沒尾巴兔子


經常遇到看完一部小說或者幾本書,心裡感覺不是滋味,心裡空蕩蕩的,或許是作者把書寫的太好、太真實了,以至於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覺自己彷彿就是作者,在書中的某個情節,某個地方徘徊,出現!令人回味無窮,下面就給大家講述這幾本書值得一看,個人認為值得欣賞,值得收藏!

1、《浮躁》

賈平凹的這部《浮躁》,寫了一條河,一條代表了生命的河,在這條河上,看到了一個時代,一個剛剛開始的時代,他把這條河寫得非常的唯美,讓人看了之後,總是會想起那個金狗與小水這對年輕的戀人,從這兩個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鄉村人應有的樸實。

體現了作者,浮躁中對樸實的一種嚮往,希望我們都能樸實,真實。

人傻點其實挺好,就是不能太有心機,太計較!太過於計較,自己活著也累!

2、《活著》

餘華的這部《活著》儘管對多大多數來說,並不是很喜歡這部小說,主要還是這部小說所傳遞出來的那種價值觀,大多數人是比較不認同,都是覺得,活著就應該為自己而活。不同人看,會有不同感受吧!

對我而言:人活著都是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都是身不由己,想為自己而活,然而不允許為自己而活,糾結的心理,無形的壓力在腦海盤旋,人生有太多的無奈和堅持,看得出作者的無奈,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3、《受活》

《受活》是閻連科最為知名的小說,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想象力豐富,而且裡面的情節,那也是非常的荒誕,可是在這種荒誕的背後,卻是對於現實的控訴。

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受活莊的地方,那裡面的人,一個個都是天生殘疾,視健全人為異類。從這一點上來說,那就十分的荒誕。後來這些殘疾人,被一個縣長召集起來,去到外面去賺錢,這個膽大的縣長,還想去俄羅斯,買列寧的遺體,這當然是一個笑話。

當然最後這個故事,也在這個笑話中結束,讀起來還是非常的有感觸。

4、《生死疲勞》

個人認為,莫言最好的小說是這部《生死疲勞》,這部小說,體現了作者想象力極其豐富,而且把佛家六世輪迴,表達的非常貼切。莫言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語言大師,在這部小說裡,很多句子,那都是非常的驚豔,讓人看了之後,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以上的四本書,都是來自作者生活體驗所寫。都有共同的體會:生活給人痛苦,快樂!而內心深處都向往著無拘無束。

是啊!人要是真能無拘無束的活著多好啊!

個人認為有種人,可以在這個世界無拘束的活著,就是沒心沒肺的活著!

然而大多數的人,不能夠,因為我們太善良!


松下思妤


疫情居家,兒子學習,我看書。用三天時間再一次讀完路遙先生的巜平凡的世界》,依然有第一次讀完時的感覺——心裡空落落的,偶爾還有一種脫離現實的感覺。

巜平凡的世界》中,故事的背景環境、人物情節,帶入感強,容易把自己置身其間,也容易把書中人物和現實人物進行對接,這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魔力所在。給我這種感覺強烈的是書中人物田福軍。

田福軍,是一位很接地氣、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好領導。

他出身農家,受過高等教育。不管是職務升降,還是崗位變遷,他心裡都裝著土地,裝著老百姓的生活,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艱難的日子裡,田福軍爬坡過樑,上山下鄉,進村入戶,現場解決問題。“開倉放糧,一切後果我擔著。”面對父老鄉親無食可吃,餓肚子,他不惜丟官而開倉放戰備糧。

為解決一些幹部工作作風問題,田福軍和職能部門負責人不亮明身份,同擠公交車,體察市民生活、工作中的勞累和不便。

在黃原,田福軍想方設法辦好事,到北京“跑”鐵路,搞建設,終於甩掉了貧困帽子,讓黃原地區經濟走在了全省前列。

任職省城,田福軍親力親為,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抓起,制定獎懲細則。他事無鉅細抓城市建設,抓文化建設,很快讓省會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建設蒸蒸日上。

田福軍,是一位和藹開明、尊重並愛護女兒的好父親。

《平凡的世界》裡,郝紅梅的丈夫走了,李向前的雙腿沒有了,金波的藏族姑娘找不到了,孫少安的秀蓮走了,孫少平失去了田曉霞,田福軍失去了心愛的女兒。讀者同樣失去了心心念唸的曉霞。

田福軍趕忙走出會議室,來到隔壁電話間。 當他聽完吳斌的電話後,話筒從手裡滑落下來,“噹啷”一聲掉到了桌子上。他像死人一般僵在了電話間。 外面的雨在嘩嘩地下著,下著……

父愛如山。田福軍是疼愛女兒的好父親。他們討論時事,探討價值觀。他沒有用權力為女兒鋪路,他修改女兒的新聞稿,分析女兒的中意男士,讓女兒自己抉擇,默默為女兒把關,懂得女兒的牽掛。

曉霞被洪水捲走犧牲,在女兒的日記中,田福軍知道女兒愛著“掏炭的男人”少平,他沒有門戶之見,第一時間主動發電報通知少平,還把曉霞的愛情日記交給少平保管。兩個都深深愛一個女孩的男人,只有默默地流淚。多麼善解人意的父親。

在我的心裡,田福軍解放思想,敢於擔當,胸懷家國,令我感動,難以釋懷。

不管在什麼時代,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要田福軍式的“角色”。

感謝路遙先生巜平凡的世界》。

【大家好!我是趙旭666。希望喜歡我的原創文字。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傳承文化。】


趙旭666


《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裡的女人沉壘了無數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不同於詩歌的小說《長恨歌》又會引起讀者怎樣的共鳴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揭曉。

  一、《長恨歌》讀後感800字

  人的一生有長有短,長則幾十年上百年,短則幾個月幾年。無論我們的人生是長還是短,都沒有誰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像《長恨歌》中的王琦瑤,當她還是一個懵懂少女的時候,她渴望被人關注,羨慕熒幕上的電影演員。然而,世事難料,當她朝這個夢想走去時,亂打誤撞的遇到了程先生、蔣麗麗還有後來的李主任,從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總是在這樣的渴望和不期而遇中被改寫著,我們總是在計劃著自己的人生,規劃者我們該做什麼、要做什麼。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從小就在心中種下一顆當教師的種子,在此後的學習中不斷的為這個夢想努力著,可是沒有誰預料到在他即將成功的時候,從家中傳來父親去世的消息。面對這樣的打擊,他可能一蹶不振,從此過上了頹廢的生活,也有可能奮發圖強,當上了教育領導。他的人生可能因此發生大的逆轉,他的未來更是變化無常的。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活著才變得有意義。蘇秦之所以能成為趙國的相國,是因為他在秦國的外交失敗,使其父母、妻子改變對他的看法,對其不理不睬,迫使他在憤怒下熟讀姜太公的《陰符》,從而能遊說於趙國,使趙國國君採納他的意見,從而封他為相。如果牛頓沒有偶然被落下的蘋果砸到頭,就不會引發一系列得聯想,從而提出萬有引力定論。無論是蘇秦還是牛頓,面對各種變化,他們在此之前都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成就。就像王琦瑤從沒想過李主任會一去不返一樣。然而,當他真的再也不能回來了,她就只得一個人面對剩下的人生了。

  每個人都不得不在變化無常的歲月中面對自己的人生,看見身邊的人走了又來,來了又走。

  可是,並不是每一種人都適合這種變化無常的生活。當我們老了,只剩下女兒和回憶時,就沒有誰期望這種變化再繼續下去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經不起這種折騰了。王琦瑤就是在這種折騰中死去的。遠離女兒的她,晚年照常與各種人打交道,參加各種聚會,最終在這不斷的變化中不安穩的離去。

  二、讀《長恨歌》有感

  蘇童曾經說過,上海有三個奇女子,張愛玲,王安憶,安妮寶貝。

  早就忘記了他是怎麼評價她們的,只覺得上海是出精緻女子的地方,如張愛玲的清豔,安妮寶貝的冷豔。而王安憶,只讀過《長恨歌》一部,四個字,繁華落盡。

  王琦瑤是王安憶的影子,三小姐一樣的在人後獨自美麗。她的美麗是安靜的,不招搖的。愛和恨就算是至深,看來也是淡淡的,走到了深處,才知道濃烈。

  王安憶的筆像是古時女子手裡的繡花針,那一針一線,繡的都是女兒家的心事,描的都是上海背街小巷裡藏的悽婉。她寫的王琦瑤,是那個時代上海所有在深閨裡微笑,心卻早就飛到繁華場上的女子,“她們是平易近人的美,有點謙虛地,卻又有些做作的討好”。初看過去那種筆觸太過細膩,沒有我喜歡的女作家的磅礴凌然,可是讀到王琦瑤、薩沙、嚴師母、康明遜在房間裡做糯米圓子、吃火鍋的時候,猛然覺得,那種細膩居然可以引得人的心裡生出波瀾壯闊的共鳴來。

  她寫,這熱鬧雖然不是鼎沸之狀,卻是貼了心的。那種生活像上海很多小家庭必要過的小小節日,很溫情。然後我方知王安憶的細膩絕對不是無謂的賣弄,是每一個字裡都可以擰出靈氣來般的滴水通透。她極力去描寫的那種生活,是舊上海年輕女子閨閣裡的心事。

  王琦瑤的心事是什麼呢?是愛吧,或是一種模模糊糊自己也說不清楚的生活。李主任,她等過很久的男人;康明遜,她曾經愛過卻離她遠去的男人;薩沙,瘦弱蒼白曖昧的少年;程先生,唯一一朵在她生命裡濃墨重彩地開過的花,也是無聲地謝了。

  留下了的是些什麼呢?一個叫薇薇的,她生命的延續,一場上海小姐的盛宴,那些斷斷續續的情。這樣像花朵盛放後的寂靜,是難以想象的。

  這書的故事是如灰色一樣溫柔,低調的,即使是高潮也是緩緩而來,找不到頂峰。王琦瑤的身世跌宕,看來卻這麼理所應當。為什麼?為她是個美麗動人的女子?為她是個總也逃不出保護的女子?為她是個沒有大智慧的女子?

  也許她與所有小家碧玉一樣,帶著含苞待放的味道。有點嬌憨的,早就不再是當初無才便是德的女子,可即使表面上已經被解放,她們終歸在等。於是當有人伸過手來,又恰巧到了花期,王琦瑤便跟了他走。我相信她不是骨子裡輕浮放蕩的女子,只是總遇不到對的人。如康明遜,程先生。

  有時想想,她若是像蔣麗莉一樣讓生命俗氣地滑過,會不會就不容易感覺到疼,後知後覺地,過一生?可王琦瑤的心註定她是不能成為一個平凡女子的——她的心太重。該要記住的,不該記住的,都被一點一點地藏在心裡。王琦瑤有點隱忍地生活著,帶著一點對未來的迷茫。她記住了康明遜,李主任。然而程先生的情,她卻最終未領——雖然只是差一點的事情。這種擦肩而過,讓王琦瑤的幸福更像午夜一現的曇花,美麗當中是緩緩流過的淒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他寫的是絕代佳人楊玉環,用兩個字形容這詞最為妥貼,情殤。怕是王琦瑤在恨的,也是那樣終而不得的愛。就算在舊上海她憑著美貌留下一席之地,曾像陳皇后般被金屋藏嬌,最後也只留了愛麗斯的痛苦。若是都能忘了,王琦瑤不會恨,永遠不會。

  應了那句絕美的詞——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愛煞了深藏的決絕。只是她王琦瑤不能免俗,無法做到忘卻這些曾經滑過她生命的男人,只好將他們的記憶揹負著,像揹負著一個家一般地,不捨不棄。

  所以即便是那樣的恨,也是隱著愛的。王琦瑤將自己的一生浸透在帶點甜蜜的苦澀裡,心甘情願,算是種妥協吧。因為對她來說,此生的情事就像煙花一般,即使稍縱即逝,在心裡依舊是不變的印記。

  三、王安憶《長恨歌》讀後感600字

  青灰色的弄堂,幾縷嫋嫋的炊煙,一簇攀出牆外的夾竹桃,和偶爾停在青瓦上的白鴿子。。。。。。。在王安憶筆下緩緩地鋪成一幅畫,這是上海四十年的風情,濃郁卻夾雜著小市民的辛酸,散發著樟腦丸的味道。可是她筆鋒一轉,是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的生活。王琦瑤在這兒長大,度過她沉浮變幻的一生。

  其實我是很憐憫王琦瑤的,四十年前的她還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只有從弄堂頂上的天空這麼大,只能望見飛鳥飛過的痕跡。她總是習慣以高於同齡人的眼光打量這上海,決心過上另一種生活,其實她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女,對於這個世界而言。面對突如其來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純熟地應對自如。周旋於名利場,她失去了與她無話不談的密友,失去了深愛她的男人。感情豐富的她一次次被傷害,最終死於非命。有時候我想,如果當初王琦瑤沒有參加那次電影的選角,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名利擾亂她原本安寧的生活,也許她的一生不需要像柳絮般隨風搖擺,會在弄堂裡洗衣,做飯,安度餘生。這是一個好的結局嗎?

  可是四十年前的上海,處於變遷之際,日新月異的生活觸動著每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王琦瑤,渴望一夜成名,嚮往奢華的名利場。王琦瑤本來是幸運的,卻也是不幸的。



戊邊騎兵


分享如下:

《浮沉》

賽思中國的前臺喬莉藉助總裁秘書這塊跳板成功轉型為銷售後,她一面承受著沒有銷售經驗的壓力,一面備受辦公室政治的困擾。正困惱間,一個價值7億的大單與她不期而遇。在這場沒有流血卻你死我活的搏殺中,她是一顆悲壯的棋子,又是一名無畏的勇士,她既可能一戰成名,也可能淪為陣前的炮灰。。。。。

《中國式秘書》

千萬不要小看每一個細節,它決定你到底能爬多高。有些人在秘書崗位上工作了大半輩子,直到頭髮掉光、牙齒全松、鬍鬚皆白,也還是沒能領悟十之一二,而黃一平僅僅在秘書崗位上做了十年,就已經將其中的潛規則爛熟於胸了。。。。。

《平凡的世界》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落地,就已經消失的無形無蹤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了,但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


芥末中國版1


一個是閬苑仙葩:

先查查字典看看閬苑的解釋:也稱閬風苑、閬風之苑,傳說中在崑崙山之巔,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詩詞中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帝王宮苑。

《紅樓夢》是寫四大家族的小說,不是《西遊記》一樣的神話故事,所以“閬苑”意思是帝王宮苑。

仙葩:第十七回中,對怡紅院的西府海棠都有這樣的描寫:“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寶玉則補充說道:“此花紅暈若施脂”,正是用丹砂來描繪海棠花的顏色。作者寫《紅樓夢》一貫的筆法: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前後照應的。給讀者一個明瞭的公式:

主子 奴才=小姐 丫鬟=仙葩 翠縷=史湘雲 翠縷,史湘雲也恰恰是書中說的海棠花。

一個是閬苑仙葩說的就是海棠花史湘雲。


紅樓夢真神


在我心裡這種看完後空落落的感覺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經常發生,也許我是個感性的人,會受劇情感染,但並不是每部小說、電影、電視劇都能感染我,讓我看完後有罵娘衝動的更多,這裡我主要講讓我有這種強烈感覺的三部電視劇及一部電影,它們分別是候勇主演的《大染坊》,陳寶國主演的《大宅門》,陳建斌主演的《喬家大院》以及馬志翔(臺灣藝人)主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我之所以選擇這四部來說,是因為通過這四部劇情所反映的民族氣節,直指人的靈魂。通過劇情所表達的對民族工業、民間企業、民間商業以及民族抵抗等發生、發展、興衰、無奈、國仇家恨,在時代背景烘托下用生命與鮮血來謳歌,來渲染,將民族感情推向高潮,使人在蕩氣迴腸中垂淚、嘆息併發自肺腑的感慨,這就是提問所說的“空落落的感覺”。以下我就分別簡述一下我的這種感覺。

一、電視劇《大染坊》主要講述了山東一個小乞丐陳六子一生的故事。從他涉足印染行業從小做大,一步一個腳印,雖大字不識幾個卻有勇有謀,知進退,特別是其對工作、感情專一,知人善任,對同行敬畏、虛懷若谷的精神以及善待手下,賞罰分明的經營手法和對國家、民族在危亡之際所煥發出的民族感情及愛國熱情,表現出了民營企業家的擔當,都值得我們學習。以下我摘抄幾句劇中臺詞,就當回顧一下“空落落的感覺”。

1、最讓我感慨的是國家太弱,個人太強,這樣會吃虧的。——滕井跟三木分析陳壽亭

2、人強不如國強。——壽亭眼家駒學明祖對他說過的話

3、你說說,這是他孃的什麼世道!什麼玩意兒!老實人根本沒法活。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非逼著你和他玩兒命。——壽亭對東初說的話。

4、這做買賣幹工廠,就好比打麻將,只要你一天不金盆洗手——徹底不打麻將了,就不能說是輸了贏了。什麼事都得看得開,這錢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走,要是看得過重了,幹起買賣來就顧慮重重,買賣也就幹不好。——壽亭溫和地給老吳講買賣之道

5、潛臺詞:如果給我一個太平盛世,我能將大華開遍全中國。國家,是人生活動的最終平臺,當這個平臺倒塌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亦如流星逝去。能力、熱血、才華、激情,抱負也僅是垂死者那慘白的面孔上,一縷悲涼而又不甘的笑容!——1937年濟南淪陷陳壽亭吐血而亡。

二、電視劇《大宅門》講述的是京城白家老號從清朝到民國再到解放所經歷、演變的故事。通過白景琦張揚的個性,天馬行空的行事風格以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女人感情糾葛,在大的背景下的成長過程,在陳寶國的演繹下,將他一生的快意恩仇,敢愛敢恨,敢作敢當,守孝道、講誠信、有德行,愛女人,有擔當,特別是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面前能夠明辨是非,對敵人寧死不屈,對國家慷慨奉獻等等均表現出了民間企業最祟高的民族氣節及愛國熱情。劇情雖長,但卻耐人回味,因顧慮本文篇幅,這裡不再多做贅述。

三、電視劇《喬家大院》是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後終於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故事跌宕起伏,有感情,有家教,有生意上的起落,有人生的無奈悲歌,有對事業的執著,有對愛情的割捨,特別是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城,喬致庸不顧眾人反對,給朝廷捐銀逃難的舉措,以致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號禁止匯兌官銀的禁令,從而實現“匯通天下”的夢想,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在陸玉菡去世,喬致庸和江雪瑛兩個垂暮的老人,一生的恩怨情仇,在無語中冰釋前嫌,譜寫生命最後的輓歌,再加上譚晶演唱的主題歌《遠情》的渲染 ,實在讓人回味,那種“空落落”的感覺,讓人無法釋懷。

四、我首次看電影《賽德克巴萊》是在幾年前的臺灣,在看完電影后我去了故事的發源地阿里山內的霧社,領略並感受了那種震撼帶給我的“空落落”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我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歷史,看待文明與野蠻的對撞,從而更加清晰與悲壯。

《賽德克巴萊》主要講述的是1895年中國割讓臺灣,日軍佔領臺灣35年後,當地土著部落霧社的頭目莫那魯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們共同反抗日軍,最終被鎮壓戰死的故事。

“如果你的文明是讓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見識我們野蠻的驕傲!”

“那用什麼換回這些年輕的生命?” “用驕傲!”

肉體可以被踐踏,但對祖靈的信仰不能被磨滅,這就是屬於他們的驕傲與尊嚴。

在日本人治下,那種日積月累的屈辱感,點點滴滴的壓迫感,進亦死、退亦死的絕望感,催生了一場大反抗。莫那魯道他們消滅了小股日本人,招來了重裝備大部隊和同族的皇協軍的圍刺,被迫退入山中。女人們為了讓男人們有體力,更加義無反顧地戰鬥,全部選擇自縊,畫面悲壯。

小男孩們尚未成年,卻和成年男人一樣一往無前,300人對戰上萬日本兵,結局不問可知,太陽旗狂舞,彩虹橋坍塌,反抗者盡沒,“霧社事件”作為拼死捍衛民族種姓的英雄史詩流傳後世,最終只換得的是難以休止的仇恨以及永世的隔閡。


襄陽郭大俠


《白鹿原》看完了,看得時候心潮澎湃,但是等看完了以後總是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不知道為什麼感覺依舊是意猶未盡。就像是結尾處二豆的吶喊,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總是覺得應該一吐為快。近幾年算是篇幅比較宏大的國產劇集了,本片帶給人的從來都不是那種從一而終的感覺,即使是在觀看的過程中全程都然人有種跌宕起伏的體驗。既然說到了二豆,那麼就從二豆開始說起吧。每一部影視作品不管劇情是如何演繹,人們對於一部作品先入為主的總會是人物,是演員,是角色。而貫穿整部劇集的一個人物“二豆”無疑讓所有的人眼前一亮。這個原本是屬於配角的小人物,卻在不經意之間為大家奉獻了幾乎是教科書一般精湛的演技。甚至很多看了《白鹿原》的人都會認為二豆屬於原型演員,或者說他實際中就是一個傻子。但是二豆的飾演者揚帆卻是一個非常低調的演員。

本片的音樂全部由國寶級藝術家趙季平作曲。就如同我們之前欣賞《水滸傳》,《大宅門》一樣。音樂有一種氣勢磅礴的感覺。這也算是一部史詩級的電視劇的標配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製作團隊的誠意,以及對於好劇的執著。畫面上也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尤其是那滾滾的麥浪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代入感,彷彿自己見證了白鹿原上發生的點點滴滴。看來這都是下了功夫的。不由得讓人產生對於劇組的崇敬之情。

如果說國內的導演們可以這樣對於自己的作品負責,演員本也不去辜負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的話,那麼我們今年看到的諸如《人民的名義》,《白鹿原》等劇則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會作為一個良好的開端。真切期待每一部好作品的問世。就像之前馮小剛導演說的那樣,正是由於部分垃圾觀眾,才會有了那麼多的垃圾作品。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也是有許許多多的真心希望看到好作品惡不是那麼太垃圾的觀眾的。希望國內的導演們別讓我們失望。


利歌說電影


泰國的一部劇《火之迷戀》。

劇中女主――小水,是個學霸極人物,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膚白貌美,也可妖嬈嫵媚。

她周旋在各種男人之間。

她明明可以依靠自己的才華,進入上流社會;明明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讓自己有更好的選擇,偏偏選擇了一條最不恥的路。

劇的結尾,她想要來抗爭她的不幸,擺脫不幸,可是卻那麼的渺茫,她太微不足道了,最後,在抗爭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alove素年錦時


《琅琊榜》

一開始的吸引

劇開頭便是十二年前的梅嶺,那到底是一場怎樣的噩夢?狼煙遍地,戰火四起。鮮血浸透了梅嶺的雪,七萬男兒,全軍覆沒。最後的畫面定格在不斷下落的林殊。從此那個金陵中最耀眼的少年,永墮梅嶺深淵,活下來的,是

身居琅琊榜首,執掌江湖第一大幫的江左盟主,也是那個揹負血恨冤仇,覆手為雨翻雲的麒麟才子——梅長蘇。

噩夢驚醒,窗外遠山成碧,雲霧飄飄。他的內心卻不能如此景一般純澈,眼神裡似乎透著堅定。整整謀劃十二年,只為昭雪當年真相,還英魂一世清白,謀一個清明盛世的堅定。

當看到三十多集的時候,心裡突然產生了很矛盾的想法:迫不及待地要接著看下去,同時卻又捨不得繼續看下去,因為看一集少一集,我真的不忍心看著這部劇離我而去!!!啊啊啊!!!

劇中的很多情節都很精緻嚴謹,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打動了我,我都要退回去反反覆覆看好幾遍,流淚的地方自不必多說,最後一集我都是在淚水和眼睛的脹澀中看完的。然後像傻子一樣蹲下去抽噎半天

然後覺得,周圍的一切都變得蒼白無趣與我無關了,林殊死了,他曾那麼明亮、鮮活,一腔熱血。覺得自己好像從那個世界一下子跌入到現在的世界,失落、空洞、乏力…洶湧而來。幹什麼都沒有勁頭沒有興致。

我知道自己看戲太深陷進去了,好苦惱,內心空空,我失戀的時候也沒有這樣子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