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當父母有事情、生病需要人照顧不在身邊的兒女,到最後父母出事時越容易跟別人鬧事,這是什麼心理?

默默的灰


因為他們沒有貼身照顧過父母的生活,覺得這些都是小事、輕鬆事。所以更無法理解兄弟姐妹竟然連這點小事也做不好,連父母也照顧不好,真是沒用。“恨鐵不成鋼”啊[捂臉]


1個小丫頭


我媽現在完全不能自理,四兄妹,只有小女兒的我在照顧,苦點累點無怨言,因為是我親孃,我一個大姐遠嫁照顧不了而且也偶爾打電話問寒問暖的,我心裡也舒服,還能半自理時在大哥家,養老錢大哥領,在誰家誰家領,我也無話可說,最可氣的是在農村老家的二哥,對老人不聞不問,老人住院一個月也不來看一眼,首先強調的是老人身體好的時候在老家幫他帶兩個兒子長大,平時幫他幹家務活,而老人有養老金自己煮吃,不花他的一分錢,現在我們不怪他,他反而有理怪我每月領老人的2000元養老錢,一個完全不能自理而且痴呆的老人每月兩千塊錢多嗎?每天光尿褲就得至少花十幾塊錢,但之前老人還沒出院時他老婆口口聲聲說不能拿回老家,他們不會照顧的,現在老人都癱瘓一年多了,他們不出錢也不出力,還惦記老人的這兩千塊錢,真是天理難容啊!


覃萍


遇到這樣的子女,你不要怨他,他也有他的苦衷。我有過親身體會。

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不在身邊,怹是小腦萎縮吞嚥功能受損,在吃香煎的時候窒息而走的。我姐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父親已經走了。前後只有不到十分鐘。我姐沒敢直接告訴我,只告訴我父親病危。可是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當我打車趕到時,我姐帶我去了太平間。我是在太平間見到的父親。

我悲痛,呼天搶地地大喊大叫,我責怪家人不及時告訴我,我責怪他們沒有照顧好父親......媽媽一邊垂淚,姐姐抱著我,我跟瘋了一樣,不能自已。

家裡設了靈堂,我守在那兩天兩夜。

作為兒女,我們在外面打拼,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為了讓父母過得更幸福,更富足。我們每天擔心父母的健康,可是卻又不能天天守護在身邊。這已經是心裡愧疚不安的因素之一了。父母生病,老去,兒女不在身邊,對兒女來說是莫大的遺憾。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遺憾。

因為愧疚不安,我們總會覺得如果當時我們在身邊,可能情況不會這麼糟糕。其實我們是自欺欺人,不過是想通過發火吵鬧埋怨,給自己的愧疚找到一個合理的發洩口。我們知道這樣做無濟於事,甚至傷害到家人,可是,情急之時,難以自制。

理解子女,不要怪他們。他們心裡也有苦,但是說不出來。


缺席的審判長


看到問題不由的讓我想起去世的父親,感同身受,也想通過我的親身經歷,能解決提問者的疑惑。

大概情況,我們家姊們三個,一個姐,一個弟弟,姐姐和弟弟在老家和老人同住一個大院裡,我在外地工作。


父母親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兩位老人都患有常見的慢性病,父親去世前和母親獨居,有退休金,經濟上不依賴兒女,日常生活主要靠父親來操持。

老人日常生活還能自理,一旦出現頭疼腦熱的事,問題就出來了,雖說姐姐和弟弟都在身邊,一旦老人住院,特別是父親住院時家裡就比較忙,醫院住一個,家裡有行動不便的母親也需要照顧,這時人手就不夠用了。

因為我在外地的緣故,一般情況下父母親都不願意讓我回家來,有時乾脆就不告訴我生病住院的事,完全靠我姐和弟弟來伺候兩位老人。

直到父親去世前最後一次住院,因為長時間住院,24小時都需要陪護,姐姐和弟弟也要工作,弟弟還需要管孩子,這邊還要醫院照顧老人,實在是忙不過來,這才讓我回來幫忙。

父親臨走前的那段日子,我一直陪在床前,前後兩個多月,也就是這段日子,我才徹底體會到姐姐弟弟平常的不容易,也理解了他們日常的抱怨和委屈。


像照顧老人這種事,特別是生病住院期,如果你不親身經歷,而且是常年累月的服侍在跟前那種,你是不能理解這其中艱難的,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

上一代的老人,因為經歷過我們所不能理解的艱苦歲月,生活上普遍比較節儉,即使是生病住院期,依然忘不了節儉的習慣。

比如剩飯剩菜不能倒掉,買一份他認為不值的飯菜,要叨叨半天。有些生活習慣明明不好,他們也要堅持,兒女還不能犟嘴,給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比較固執,使性子,醫生給的建議不去配合,有時和小孩一樣。

只要你違背了他的意願,即便是為他們好也不行,還到處給別人說你不聽話,不孝順,有時真的很委屈。也沒法給別人說這些事,誰讓是自己的父母呢。


老話說,老小老小。年紀大的人思維方式和年輕人不一樣,作為兒女我們只能順著老人的意思,哄著他們,儘量讓老人高興,過程中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不理解,但只要不違揹我們孝敬老人的初衷,受點委屈那有算什麼呢。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是怎樣對待我們的。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不僅是做兒女的責任也是兒女應盡的義務。

在外工作的子女和常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感情是不一樣的,一般父母對待在外地的兒女牽掛多一些,感情上就更親近點,儘管平時的生活起居要依賴身邊的子女,但往往就是在日常瑣碎的事情中會引起各種各樣的小摩擦。

在外面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愛往往過於理想化,這種愛是沒有經過時間和大量瑣碎細微的事情考驗過的,這些理想化的愛,遠遠抵不過日常實際中遞到老人床前的一杯熱水,和一碗熱飯菜來的實在。

因為只是偶爾回趟家,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限的事,反而會有埋怨常在家裡的兄弟姐妹做事沒有盡善盡美的想法。


久病床前無孝子。一句話道破了伺候老人的艱難。也只有你親身經歷了給老人端屎端尿,熬夜陪護,餵飯倒水等細微瑣碎的事情後,你才能徹底理解常常陪在父母身邊的兄弟姐們的感受。

[總結]:父母到了行動不便臥病在床的時,是最能體現兒女孝道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兒女陪伴的時候。一切不到場伺候或者想用出錢躲避自己責任和良心的做法,在我看來都是自私自利的。更是沒有資格指責和埋怨其他守護在床前的兄弟姐妹。


曾經的戰士183


我公公四個子女,但生病至離世最後兩年一直是我們侍奉的。老人病後亂髮脾氣就不用說了,傷心的是越不侍候的子女來指手劃腳,說三道四。而公公更是應了那句遠了親近了殃,不光侍候他,別的子女來我們也得侍候。公公還得向他們訴說他的委屈,然後他們把我們批判一通拍拍屁股走人。我自認己盡最大努力。從一日三餐到端屎擦尿,到公公大便乾結用手摳便,各種!然後公公走後我們成了最不孝的人。為此,跟老公吵了好幾架,只覺萬般委屈無法訴說,堵在心裡難受。


1010hong


現在聽到、看到的這種問題越來越多,我也在反思這個問題。

為何對父母照顧越多的人越被埋怨?

為何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他人?也許是這幾點原因:

1、會做不如會說。

不再在父母身邊的子女,沒有照顧老人的煩惱。偶爾通個電話,聊個天就可以讓老人滿心歡喜;偶爾花點錢老人就可以念念不忘;

而在老人身邊的子女,每天照顧老人已經筋疲力盡,面對老人各種叨叨、健忘、固執甚至不講理,依然甜言蜜語哄著極難,老人一比較,就感覺還是不在身邊的子女好。

如果老人再和外地的子女一叨叨,他們不瞭解和老人相處的不易,或者明知也裝傻,反正老人嫌棄的不是自己,就可能用鬧騰證明自己的孝心。

更可笑的是如果老人想跟這樣的子女生活一段時間,他會找出各種理由阻撓。

2、不做不錯。

外地的子女不照顧老人,不做事也就不會犯錯,也不會招來老人不滿;

身邊的子女,每天與老人相處,衣食住行、言行舉止都可能引起老人不滿,可能一句話就會引發矛盾。

3、擔心分贓不均。

現在老人大多有收入,如果老人不願意坦誠自己的收支,外地的子女有的就會算計老人的收支情況,認為老人的錢會全部貼給身邊的子女。

他們心理不平衡,就可能鬧騰一場。

其實心態放平衡一些,互相換位思考一下,少糾結一些利益,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媽咪老師


越是當父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顧,不在身邊的子女,當父母出事越鬧的兇,這種心理,大致如下:

1. 通常父母生病,需要子女照顧時,不在身邊的子女,也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有良知的,客觀上不能回父母身邊照顧的,會自覺出錢給父母,或給其他的兄弟姐妹代勞,求得親人之間的晾解。這種子女,即使後來父母出事,他們會理性去看待及處理,基本不會鬧。

2. 反而能克服困難,在父母需要時,不去照顧,不出力也不出錢的子女,父母不出事時,他們依舊不管,父母出事,逼迫回來,他們就會各種鬧,這種人,心裡如下:

A 內心極其自私、冷血;

B 吝嗇,愛吹毛求疵,顯示自己能耐;

C 拿父母說事,假顯孝心,堵外人說他不孝之口;

D 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因為在最需要的時候,縮頭不管,事情暴發時,不得不出來面對時,原形畢露,煩燥跳腳;

3. 治理這種人,只需要把他晾在一邊,不要搭理他,其他人該幹什麼幹什麼就好。因為這種人,只要沒人搭理他,他沒的鬧,他鬱悶,最後無趣,呈灰溜溜的喪家犬之態。


朱蒂judy


我是小雪,我來答題!

小雪認為這種人是特別可憐的!當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去照顧為數不久的父母,去世後反而鬧的比較大的,小雪認為他們是在儘自己最後的一份心!


第一:彌補遺憾

作為兒女的都知道自己有父有母,就算自己犯了罪第一個想但得人便是父母,第一個想到的地方便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在父母有事情的時候,或許作為兒女,因為各方面的事情,某些客觀或者主觀原因不能回來,也顧不上照顧自己的父母,並不是他們沒有良心。在父母的心裡肯定從來沒有怪罪過自己的孩子!

當最後出事了,作為一個有良心的兒女肯定是非常痛苦的,他們想用自己的方式,來為父母親做一點什麼,彌補出事前沒有做的事情!想用這種方式告訴所有人,並不是他們不孝順!



第二:顯示自己是孝順的

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的社會,常話說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何況街坊四鄰的唾沫比陌生人更可怕,出事前沒有照顧父母必定在街坊四鄰里落下話柄,出時候出頭,以顯示自己並不是這樣不管父母的人,來改變街坊四鄰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小雪認為這樣的人很可憐,來通過一些極端的做法來得到別人的肯定,既可笑又可憐,更苦了父母!

我是小雪,希望朋友們多多指點,歡迎評論私信!🌹🌹🌹🌹🌹


小雪解情感


越是當父母有事情、生病,不能在身邊的兒女,到父母最終出事情的時候越容易跟別人鬧。我認為主要是分為兩點。

第一,健康狀況的對比存在隔斷。我們經常能聽到,上次見到他,他明明還能跑步,明明還很健壯等等,卻忽略了,病魔或者事情來臨的整個過程自己沒有在,並不知道這個變化是怎樣的,所以以自己腦海裡停留的影像作為判斷。

第二,就是心裡還沒有做好準備。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感性認識已經戰勝理性判斷,就容易吵鬧。

第三,就是心裡內疚,傷痛!多數人都是為了生活打拼,不能在父母身邊,即使有時候請假回來陪伴,但是假期也是有限的。所以很難在出事前再見父母最後一面,說上最後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油然而生。這種悲痛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也會傷害到周圍的其他親人,可大部分人是無法自己的。

這種現象都是常見的,正常的人過了之後都會知道不應該。不是什麼心理在作怪,只是悲傷逆流成河了。


嘎西534


換位思考一下,是不是越早離開父母的孩子自立能力越強那?同時也是父母成功教育的驕傲,記住人是高等動物,但是也一樣遵循功與名,利與欲的發展準則,自古忠孝難兩全,小家大國,你認為一個以傳統和祖宗為信仰的家庭裡,是顧家的有出息,還是在外的有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