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與茯苓的故事

相傳以前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小雨連綿不斷下了好幾個月,大部分將士水土不服,染上了水溼證,眼看兵敗垂成,成吉思汗十分著急。後來,有少數幾個士兵因偶爾服食了茯苓,得以痊癒,聽說此事後,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產茯苓的地區運來大批茯苓給將士們吃,兵將們吃後病情好轉起來,成吉思汗最後打贏了仗,茯苓治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廣為傳誦。

茯苓說來大家可能不是很陌生,雖然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是很常見,但是去中藥房抓藥的話,有種中藥是一個個的白色小方塊,不知道你見過沒有,那就是經過加工之後的茯苓,也是我們在中藥房常見的加工過後的一種,原生未經過加工的茯苓其實是松樹根下的一種菌類植物,說起外形有點像甘薯或者是芋頭。說到像芋頭,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就因為分不清兩者,吃錯了藥加重了病情,相傳有一次他去看病,醫生告訴他應吃茯苓,他吃了買回來的茯苓後,病情卻並不見輕,反而加重。後來他才發現買回來的茯苓原來是老芋頭冒充的,柳宗元十分氣憤,聯想到社會上類似賣假藥騙取錢財的事很多,於是寫了一篇著名的《辨茯神文並序》,並指出:“嗚呼! 物固多偽兮知者蓋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禍。


成吉思汗與茯苓的故事

茯苓


說了這麼多,茯苓到底是幹什麼的呢?《神農本草經》把茯苓列為上品,原文是這樣記載的:“茯苓味甘平,主胸邪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那麼主要就是記載了茯苓的兩個作用,一是可以安神,二是可以祛溼。茯苓皮也是祛水溼的,它祛水溼的功效比茯苓還要強,如果只是祛水溼,不需要健脾的話,醫生有時候開方會用茯苓皮。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的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溼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曾經有研究者把能夠蒐集到的中醫方劑做過統計,結果發現,歷代的中醫方子裡,用得最多的一味藥就是茯苓,這說明茯苓是為廣大醫家所重視的一味藥。


成吉思汗與茯苓的故事

未經過炮製的茯苓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裡記載了很多的治病思路,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祛水溼,說明那時候張仲景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水溼對人體的危害了。他所列的方子裡有一個祛溼方,叫五苓散。五苓散的功效是利水滲溼,溫陽化氣,主治水溼內停、痰飲等病症。而五苓散中主要的藥物就是茯苓,配上豬苓、桂枝、白朮和澤瀉。豬苓跟茯苓的功效類似,也是祛水溼的;桂枝是溫陽氣的,就是把水溼祛除了以後再把體內的陽氣振奮一下。五苓散雖然只有五味藥,而且藥量都不大,但效果是非常好的。已故的中醫名家嶽美中老先生利用茯苓磨粉還治療過脫髮的病人,當然也與水溼有關,他認為,有些人出現頭髮脫落就是跟體內有水溼有關。如果陽氣控制不住水溼的話,水溼就會上泛,正常的情況下氣血是應該滋養頭髮的,但水溼上泛以後,氣血就不能上行於頭滋養頭髮了,頭髮就會出現脫落的現象。利用一味茯苓磨粉沖服,吃過一兩個月後。頭髮便會開始生長。

成吉思汗與茯苓的故事

說了這麼多,我們最後再來梳理一下茯苓的功效和主治吧,那麼主要功效就是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安神,主治主要是針對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等體內水溼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