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尖象虫,危害严重,要如何防治呢?

生活八戒


棉尖象甲又名棉象鼻虫、棉小灰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在我国大部分棉花种植区均有发生,是棉花苗期和结铃初期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虫害,成虫喜咬食棉花叶片和嫩头,有时也会危害害苞叶和幼蕾,该从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茄子、豆类、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花生、杨树等多种植物,一起来了解一下棉尖象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一、形态特征;

1、卵;棉尖象虫初产下的卵呈淡黄色、有光泽,长约0.7mm,孵化时变为淡红色;

2、幼虫;幼虫体长约4至6mm,头和前胸背板呈黄褐色,身体呈黄白色,整个虫体向后端渐细,末节略呈管状突起,围绕肛门后方有5片骨花瓣,花瓣间各有一根刺毛,中间的两根刺毛较长;

3、蛹;该虫的蛹为裸蛹,长约四至5mm,翅膀紧贴于腹部背面,后翅外缘外漏于后足平齐,深达腹部末端;服部末端有两根较粗的尾刺,老熟幼虫初化蛹时呈乳白色,赤向两侧伸出;近羽化时,足变黄,翅膀变灰,复眼变黑。

二、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棉尖象甲在南北棉花种植区均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玉米或大豆根部的土壤中越冬,北方棉区越冬幼虫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化蛹,6月上中旬羽化出土,危害棉花,每年6月底至7月上旬是该虫害盛发期,后转移到玉米、谷田中继续危害。

孵化后的幼虫在土壤中以作物的嫩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秋季气温下降下移越冬,只有成虫危害棉花幼苗,一株上多则可群聚十几头甚至数十头,成虫喜欢啃食棉株叶片,造成孔洞或缺痕,咬食嫩头造成断头棉,危害又累和包夜,严重时可造成棉铃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

成虫喜欢在发育早县里多地棉田危害,具有避光、假死、合群迁徙的习性,也喜欢聚集在草堆或杨树枝把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相应提前。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可以充分利用棉尖象甲的假死习性,在黄昏时一手拿盆放在棉株下面,一手摇动棉株,使棉尖象甲落入盆内,集中灭杀。

2、化学防治;

在虫害发生初期可选用40%辛硫磷乳油兑水配置800倍液或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盐酸微乳剂兑水配置1800倍液,或40%乙酰甲胺磷乳油按药土1比150的比例,配成毒土,每亩施毒土30至40kg;虫害发动严重的地块,可在成虫出土前,在田间挖10至15cm厘米深的坑,坑内撒上毒土,上面用青草覆盖诱集棉尖象甲,翌日清晨集中灭杀。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


毛驴讲三农


棉尖象虫防治方法

  1、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可有效降低越冬幼虫数量,减轻为害。利用蒙古灰象甲假死性可人工捕打集中处理,或者于断头中查找成虫,人工捕杀。

  2、在受害重的田块四周挖封锁沟,沟宽、深各40厘米,内放新鲜或F·B的杂草诱集成虫集中杀死。

  3、在成虫出土为害期或田间百株虫量达30~50头时浇灌或喷洒药剂防治。视虫情防治1~2次。药剂可选用35%顺丰2号乳油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


长白山晶晶


棉尖象虫

昆虫名,为鞘翅目,象甲科。分布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东北等省区。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豆类、玉米、甘薯、谷子、大麻、桃、高粱、小麦、水稻、花生、牧草及杨树等33科85种植物。

中文学名

棉尖象虫

拉丁学名

Phytoscaphus gossypii Chao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 Isecta

棉尖象虫介绍

中文名: 棉尖象虫

拉丁学名: Phytoscaphus gossypii Chao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象甲科

天敌:

主要危害作物: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豆类、玉米、甘薯、谷子、大麻、桃、高粱、小麦、水稻、花生、牧草及杨树等33科85种植物。

形态描述

成虫

体长4.1~5.0mm,雌虫较肥大,雄虫较瘦小,体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上具褐色不规则形云斑,体两侧、腹面黄绿色,具金属光泽,喙长是宽的2倍,触角弯曲呈膝状。前胸背板近梯形,具褐色纵纹3条,足腿节内侧具1刺状突起。

棉尖象

长约0.7mm,椭圆形,有光泽。

幼虫

体长4~6mm,头部、前胸背板黄褐色,体黄白色,虫体后端稍细,末节具管状突起,围绕肛门后方具骨化瓣5片,两侧的略小,骨化瓣间各具刺毛1根,中间两根刺毛长。

裸蛹长4~5mm,腹部末端具2根尾刺。[2]

生活习性

1年生一代,多以幼虫在大豆、玉米根部土壤中越冬。幼虫距表土深度:黄河流域25~50cm,长江流域则为10~20cm。4、5月气温升高,幼虫上升至表土层,黄河流域5月下旬~6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成虫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长江流域于5月中旬化蛹,蛹期8天,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成虫羽化后经10多天交配,2~4天后产卵.成虫寿命30天左右,卵多散产在禾本科作物基部1、2茎节表面或气生根、土表、土块下,卵期约8天,幼虫孵化后即入土,食害嫩根,秋末气温下降,幼虫下移越冬。成虫喜群集,有假死性,夜间为害。前茬玉米虫量大,受害重。[2]

防治方法

(1)发生数量大的地区或田块,成虫出土期在田间挖10cm深的坑,坑中撒上毒土,上面覆盖青草,翌晨再集中杀灭。

(2)利用棉尖象假死性可人工捕打集中处理。

(3)当田间百株虫量达30~50头或棉花现蕾期百株有虫100头、花铃期百株有虫200头时,应马上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95%巴丹乳油1500倍液、50%甲基1605乳油1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按1:150比例配成毒土,也可用1%甲基1605粉剂1:30比例配成毒土,每667平方米撒毒土30kg。[3]

地理分布

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东北等省区



寻常路小哥


你好,跟开心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棉尖象甲别名棉象鼻虫、棉小灰象。成虫食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有时咬断嫩尖。该虫年生一代,多以幼虫在大豆、玉米根部土壤中越冬。幼虫孵化后即入土,食害嫩根,秋末气温下降,幼虫下移越冬。成虫喜群集,有假死性,夜间为害。前茬玉米虫量大,为害重。

防治措施:发生数量大的地区或田块,成虫出土期在田间挖10厘米深的坑,坑中撒上毒土,上面覆盖青草,翌晨再集中杀灭。还可利用棉尖象假死性可人工捕打集中处理。当田间百株虫量达30~50头,应马上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40%乙酰甲胺磷按1∶150比例配成毒土,每亩撒毒土30公斤。





太行特色文化


棉花棉尖象属于鞘翅目,象甲科。俗称棉象鼻虫、棉小灰象。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东北等省区。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豆类、玉米、甘薯、谷子、大麻、桃、高粱、小麦、水稻、花生、牧草及杨树等33科85种植物。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棉花棉尖象的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为害特点:

  成虫食害叶片成缺刻或孔洞,有时咬断嫩尖。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1—5.omm,雌虫较肥大,雄虫较瘦小,体和鞘翅黄褐色,鞘翅上具褐色不规则形云斑,体两侧、腹面黄绿色,具金属光泽,喙长是宽的2倍,触角弯曲呈膝状。前胸背板近梯形,具褐色纵纹3条,足腿节内侧具1刺状突起。

  卵长约0.7mm,椭圆形,有光泽。幼虫体长4—6mm,头部、前胸背板黄褐色,体黄白色,虫体后端稍细,末节具管状突起,围绕肛门后方具骨化瓣5片,两侧的略小,骨化瓣间各具刺毛1根,中间两根刺毛长。裸蛹长4—5mm,腹部末端具2根尾刺。

  生活习性:

  年生一代,多以幼虫在大豆、玉米根部土壤中越冬。幼虫距表土深度:黄河流域25—50cm,长江流域则为10一20cm。4、5月气温升高,幼虫上升至表土层,黄河流域5月下旬—6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成虫出现,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

  长江流域于5月中旬化蛹,蛹期8天,5月中下旬成虫出现。成虫羽化后经10多天交配,2—4天后产卵,成虫寿命30天左右,卵多散产在禾本科作物基部l、2茎节表面或气生根、土表、土块下,卵期约8天,幼虫孵化后即入土,食害嫩根,秋末气温下降,幼虫下移越冬。成虫喜群集,有假死性,夜间为害。前茬玉米虫量大,受害重。

  防治方法:

  (1)发生数量大的地区或田块,成虫出土期在田间挖10cm深的坑,坑中撒上毒土,上面覆盖青草,翌晨再集中杀灭。

  (2)利用棉尖象假死性可人工捕打集中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