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初领徐州,立足未稳,为何还要进攻袁术?

刘黄叔


在《三国演义》陶谦在去世前第三次相让徐州,刘备才答应,其实这时候刘备已经民心所向,只不过地盘太小,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进攻袁术。

第一,荀彧的计策。荀彧是曹操帐下有名的谋士,在刘备接管陶谦相让的徐州时,曹操还想着报仇,被荀彧劝阻,曹操也因粮草问题听从了荀彧的计策。曹操和荀彧都觉得小小的徐州不成气候,暂时放弃攻打徐州。但是毕竟荀彧在曹操手下做事,要想进一步发展还是要想办法为曹操报仇。在曹操想逐鹿天下时,荀彧献策借刘备是汉室之后用假诏书命令刘备攻打袁术,刘备在此等压力下必须攻打袁术。

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

第二,曹操势大,刘备迫于压力,不得不为。此时,曹操打败了劫驾的李傕、郭汜,李傕、郭汜不敌逃走,二人手下投降曹操的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曹操手下文有荀彧、荀攸、郭嘉刘晔等谋士,武有许褚、典韦、徐晃、李典、乐进等,其中郭嘉在诸葛亮未出世时一直是三国第一谋士,号称“郭嘉不死,卧龙难出”,许褚和张飞、马超都有过精彩对战,典韦更是被誉为“古之恶来”。刘备手下只有武将关羽、张飞,文臣糜竺、孙乾等,这点实力哪敢和曹操叫板,只能临时听从号令。

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各封官。

第三,刘备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不排除此时有逐鹿天下的可能。刘备为汉朝王室之后,王室的号令必须听,要不然对自己不利,荀彧正是看中这一点,才建议曹操用假诏书号令刘备。刘备太过注重自己名声在投奔刘表时也有体现,不听从诸葛亮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隆中对》宏图的进行。另一方面不排除刘备想打着正义之旗攻击袁术,进而扩大地盘。

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遂点军马,克日起程。

笔者从荀彧、曹操、刘备三方面谈了这个问题,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以上是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交流补充。

我是路留星,热爱武侠文化的行路人。


路留星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跟高兴为你解答:

一、汉末的徐州

徐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东海、琅琊、彭城、广陵、下邳五个郡,东汉末年治所在下邳。李巡注《尔雅》解“徐州”州名云:“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徐州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是北方骑兵发挥威力的绝佳战场,其境内有淮河、泗水两大河流,也便于南方水军的快速推进。徐州作为势力交界地带是很容易遭受攻击的,更不用说作为独立的割据势力,其防守难度可想而知。

徐州地处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多种作物耕种,而且毗邻黄海,享有鱼盐之利,是当时难得的安定繁荣的地区。在东汉十三州中,徐州虽然面积不大,却拥有稠密的人口。京师遭受董卓之乱以后,关中一带的人口大量迁徙,纷纷前往徐州避难,徐州的人口优势愈发明显。虽然此后徐州经历了曹操的大规模屠城,城中人口遭受重创,但是人口仍近百万,可以纠集“步骑十万”。

徐州东临黄海,西靠豫州,北连青兖,南接扬州,是南北交通的要冲。自古以来,徐州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了徐州,就意味着获得了大量的兵役人口,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且可以增加战略纵深,在与周边势力的对抗中获得主动权。东汉末年,盘踞在徐州周围的各方势力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安徐之州”,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二、徐州的时局

东汉末年,徐州的治理者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在赴任徐州的时候,带去的还有一支著名的精锐部队,就是丹阳兵。陶谦之所以能够维持对徐州的稳定治理,所依靠的正是这支武装力量。实际上,徐州本地的豪强对陶谦的态度并不友好,陶谦也是有意打压排斥徐州豪强势力,诸如徐州籍的名士陈登、张昭等都没有被委以重任,得到重用的是许耽、曹豹等丹阳系将领。

陶谦面临四周的虎狼之师,依靠自身的力量无疑是飞蛾扑火,必须从更高视角来处理好对外关系。起初,陶谦选择与袁术、公孙瓒一方联合,与袁绍、曹操一方相抗衡,还要时刻提防吕布、孙策这样的饿狼与猛虎。随着时局的风云变幻,公孙瓒在北方战场上败于袁绍,袁术在兖州争夺中不敌曹操,千钧的压力开始向徐州聚集。终于,曹操以父亲被杀为名,挥师东进,两次攻打徐州,徐州危在旦夕。

在这种情况下,时任平原相的刘备受青州刺史田楷派遣,南下救援陶谦。当时,刘备的实力仅仅“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到了徐州之后,陶谦“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这到底是谁支援谁?其实,陶谦看重刘备从北方带来的熊虎之将,刘备看重陶谦的深厚家底,两人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三、“三让徐州”的真相

陶谦临终前将徐州的治理权托付给刘备,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被书写为“三让徐州”的情节。在正史中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仔细来看《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履,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一说鄙)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从史料中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刘备当时作为客军驻在小沛,陶谦没有直接召见刘备并让渡徐州治理权,而是先托付于糜竺等人,再由糜竺等人迎接刘备,陶谦和糜竺说了什么样的话,是以糜竺的转述为准的,陶谦的真实意图也就不得而知。

第二,“三让”必然对应“三请”,那有没有“三请”?有,但不是陶谦,而是糜竺、陈登和孔融。“三请”的关键在于糜竺的态度,其他两人只是虚与委蛇和顺水推舟。

第三,刘备的“让”是为了更好地“领”。刘备让徐州顾忌的是袁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与陶谦的关系上,还是自身的资历身份上,都应该是袁术来接替陶谦领徐州,刘备把话说在前头,既然你们执意让我来干,以后就不要反悔。

四、糜竺的角色

刘备与糜竺的关系非同一般,刘备到徐州时,糜竺不仅用“金银货币以助军资”,还“进妹于先主为夫人”,两人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后,糜竺以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左右,并未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刘备取得西川后,“拜竺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在那个讲究功绩的年代,糜竺获得高于诸葛亮的地位,恐怕不仅仅是凭借刘备妻舅的身份,一定是有不凡的功劳。这个功劳很可能就是在刘备最困难的创业初期,糜竺假托陶谦遗命,给了刘备一个跻身诸侯之列的安身之地。

刘备领徐州之后,很快被吕布所夺,陈登并没有“为使君合步骑十万”,而是留在吕布身边,陈登父亲陈珪也继续担任沛相,后来又暗中与曹操交涉,并作为内应,最终将徐州交与曹操。从陈登的表现来看,无论是将徐州让与刘备,还是让与吕布,都只是徐州豪强虚与委蛇的权宜之计,并非真心相让,他们等待的是一位真正让能徐州长治久安,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的人。

与陈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糜竺之举并非是理性的,但在刘备看来是难能可贵的。糜竺既是徐州本地豪强,也是陶谦信任的别驾,糜竺的态度对于安抚徐州本地势力,和陶谦丹阳旧部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没有明确证据,但是从逻辑上我们有理由去思考刘备与糜竺建立友好关系的动机。细思恐极的是,刘备入川的时候也是再三推让,直到一个叫张松的别驾把图送到他的面前。

五、刘备失徐州的教训

在解决内部矛盾的问题上,刘备捉襟见肘。徐州本地豪强借助刘备,取得了徐州的治理权,陶谦的丹阳旧部自然对于徐州易主心有不满。刘备既要安抚拥戴有功的徐州豪强,又迫于压力,仍然任用丹阳将领许耽、曹豹等人驻守要地。刘备让曹豹与张飞共守州治下邳,最终导致张飞杀曹豹的内讧发生。

在对待吕布来投的处理上,刘备可谓是兵行险着。收容吕布作为制衡丹阳精锐的一种手段,客观上起到了脆弱的平衡作用。但是,即使刘备小心提防吕布,终究无法达到有效控制,而落得养虎为患、主客异位的结局。

在对外关系上,刘备改变了先前陶谦与袁术、公孙瓒联合的策略,转而利用袁曹的矛盾,联合袁绍对抗曹操。袁术原本得知刘备被推举为徐州牧时,便大为不满,说过“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的话。刘备对外关系策略的调整更是彻底激怒了袁术,从而大大增加了袁术对徐州的威胁。

刘备据有徐州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失掉了,根本上来讲,是缺乏足够的实力。作为一个无处安身的英雄,面对拱手而取的徐州,美好的幻想掩盖了理性的顾虑,这是他应当吸取的惨痛教训。俗话讲:“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里的德不仅仅代表德行,而是说行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阳明悟行学宫


曹操已牢牢控制了徐州北面的兖州,从曹操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彻底打败在兖州闹事的吕布是迟早的事,之后曹操肯定会再战徐州,那时公孙瓒指望不上,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遥在外的空间。群雄逐鹿逐到了这个份上,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敌人是做不到的。

退而求其次,那就只能与最强大的一方结盟,刘备决定带领徐州来一个“改旗易帜”。为此,刘备以陈登等人的名义给袁绍写信,信中说:“上天降下灾祸,这场灾祸横扫我们徐州,徐州主事的人已经不在了,生民无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担心一旦有奸雄出现,趁隙袭取,那将有损盟主您的威名。所以,我们共同商议,准备推前平原相刘备来主事徐州,使百姓有所依归。现在寇难纵横,我无法亲自登门解释,特派遣下吏奔告于您。”刘备在信中直接称袁绍为盟主,是有精心考虑的,意思大概有两层:一是袁绍是公认的关东联军盟主,是习惯相称;二是徐州已决定投靠袁绍阵营,遵袁绍为盟主。两种解释中袁绍愿意接受其一还是都接受,就看袁绍本人的意思了。

刘备想投靠袁绍阵营,但不清楚袁绍的意思,所以这封信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写,而是以陈登等人的名义,算投石问路,避免直接送上门被拒绝的尴尬。对刘备的好意袁绍当然不拒绝,袁绍马上回了信:“刘玄德宏量大度,又很有信义,现在你们徐州人士乐于拥戴他,这实在是众望所归啊!”袁绍的态度很明确,他同意刘备当这个徐州刺史,也接受徐州加入他的阵营。接到信,刘备松了口气,北面之忧可以缓和了,曹操不会马上来攻徐州了。但刘备没有想过,袁术、公孙瓒那边该如何交代?尤其是袁术,就在眼前,你改换门庭,人家肯定有反应。袁术的反应很简单:出兵攻打徐州,而且说干就干。

袁术发兵北上,想趁刘备立足未稳之际把他赶下台。刘备听说袁术要打他,虽然还有些困惑,但不敢怠慢,赶紧整顿人马南下迎敌。建安元年(196年)春天,刘备亲自率兵到达徐州刺史部南部一带与袁术交战,这时曹操已经把汉献帝和朝廷接到了许县,听说刘备跟袁术打了起来,曹操挺高兴。不久前,刘备收留了被曹操从兖州赶出来的吕布,一定程度上使曹操觉得很不快,但刘备现在跟袁术打了起来,在曹操眼里刘备又成为可依赖的力量,所以曹操要力挺刘备。

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平东将军,封宜城亭侯,这是一份大礼。草根出身的刘备自此有了朝廷正式授予的爵位,同时也有了正式的军职。此前刘备的军职是公孙瓒授予的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不仅非法而且非常低。平东将军在杂号将军之上,相当于战区副司令,刘备连升了若干级。

如果真打起来,这必然是一场恶战,刘备综合实力不如袁术,但手下有关羽、张飞这样的虎将,人马经过一次次战场的洗礼,袁术想轻松打败刘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袁术这个人,自身动手能力比较差,但善于搞投机钻营,他很快发现了刘备的软肋,那就是刘备所收留的吕布。袁术跟吕布打过交道,吃过吕布的亏,了解吕布的实力,也深知吕布的为人,袁术于是私下里给吕布写信,让他在刘备的背后动手,事成之后许以重利。干这种事,吕布其实不用教,接到袁术的来信,马上就给刘备来了背后一刀。

就这样,刘备稀里糊涂地被袁术打,又稀里糊涂地被吕布抢了徐州。应该说,此时的刘备可以称为战场上的老兵了,但在政坛上他还只能算是新人,在复杂的斗争中处处显得很被动。


今古杂坛


刘备好象没有去攻打袁术,是袁术派了大将纪灵,带了十万大军去进攻刘备,吕奉先辕门射戟,给挡下了。


默玄吟雷


且看详细解析,熟读三国你就会发现。

并非刘备愿意去攻击袁术,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首先刘备他的徐州牧来源不正,没有得到皇帝的诏命。那是陶恭祖让给他的。当时并没有整顿军队,虽然说他暂时领了徐州牧这个职位,但是下面各个郡国不一定听他的。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曹操新得兖州从而进兵濮阳,与与吕布交战后吕布大败,谋士陈宫建议其投奔旧友刘备,以求安生之地。

此时曹操谋士荀彧,献计名曰二虎相争。意思是意思是令刘备与吕布二虎相争,并借用天子明诏暗指刘备杀死吕布。此计被刘备识破之后,荀彧有献一计,可令刘备前往讨伐袁术,而袁术听到刘备要讨伐他后必然大怒,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曹操大喜。假天子诏发往徐州。

至此刘备无可奈何,且曹操借的是天子明照,必须前往讨伐。遂点齐兵马。前往讨伐袁术。留下张飞驻守徐州,以致张飞和吕布失和。

全文如下: 操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彧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计名奇。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极似战国策士之谋。操从其言,实时奏请诏命,遣使赍往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

却说刘玄德在徐州,闻帝幸许都,正欲上表庆贺,忽报天使至。出郭迎接入郡,拜受恩命毕,设宴款待来使。使曰:“君侯得此恩命,实曹将军于帝前保荐之力也。”玄德称谢。使者乃取出私书,递与玄德。玄德看罢,曰:“此事尚容计议。”已识破机关。席散,安歇来使于馆驿。玄德连夜与众商议此事。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无碍。”直心快口。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张飞曰:“好人难做。”看透世情语。然是为天下负好人者说法,非要人不做好人也。玄德不从。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玄德逊谢。只见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张飞叫曰:“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曹操密书,却被他一口喊出。玄德连声喝退。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此是玄德妙用。布看毕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备留布饮酒,至晚方回。关、张曰:“兄长何故不杀吕布?”玄德曰:“此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伐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奈何为所使乎?”荀彧之计早被料破,可见玄德机智绝人,不是一味忠厚。关公点头道是。张飞曰:“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本心自要杀此贼,固不因孟德之书起见也。快人快语。玄德曰:“此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谢恩;并回书与曹操,只言容缓图之。

使命回见曹操,言玄德不杀吕布之事。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计名又奇。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因刘、吕二人不市相并,又弄出一袁术来。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却说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曹操所以能令人者,只为假托王命。遂点军马,克日起程。孙干曰:“可先定守城之人。”

却说袁术闻说刘备上表,欲吞其州县,乃大怒曰:“汝乃织席编屦之夫,今辄占据大郡,与诸侯同列。吾正欲伐汝,汝却反欲图我,深为可恨!”乃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奔徐州。两军会于盱眙。

——《三国演义· 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赴这一面之约


因为徐州之地,并非久留之地;不可长居,恐曹军来袭,孤立无援啊!孔明机智过人,早已替刘皇叔想好了下一去处,只是孔明对刘备的仁义有些担心,怕他不肯占用兄弟之地为己用;这同时也是刘备的弱点,没有曹操般心狠手辣,曹操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预成大事者,不可儿女情长、拖泥带水;刘备此举若无诸葛亮辅佐,川蜀之地就无刘备的一席之地了。




隐视句新


那是因当时是汉朝时代,袁术要皇帝,正好曹操借汉朝皇帝之手给刘备备下旨意,去协助曹操去征讨袁术!其实是曹操离间吕布和刘备的关系,吕布被曹操杀败了无路可去正好去投了徐州的刘备暂居小沛,这时曹操用了离间让汉皇帝给刘备下旨去打袁术,结果徐州让吕布给占逼着刘备去投奔了曹操,随后跟其一齐打败了吕布其实这都是曹操的计谋之一!


一斤芦柑


刘备得到徐州后曹操假汉献帝之手下旨让刘备去攻打袁术,刘备不得不去,要是不去就抗旨,曹操就会找借口来攻打刘备,去打袁术,正好落入曹操下怀,只要能削弱敌人,什手段都行,正所谓你没办法呀!


人道长隆


刘备做为三军统帅肯定知道整备军马,休养生息,然而在刘备领刚领徐州,立足未稳就跟袁术发生冲突,这里有内外两个原因导致的。

内因刘备以光复汉室为旗号,既然刘备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就要履行自己的责任,要让天下人知道他刘皇叔是表里如一,以此来向上表明忠心,向下收买人心。

外因曹操和袁术都不想刘备壮大。曹操给汉帝建议任命刘备为徐州牧,一是让刘备主动干活,如果刘备不做事那么刘备就是小人不懂感恩于天子,那么刘备的名声就坏了唯一的皇室资源就没有了。二是给刘备树立敌人之前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各路诸侯都看在眼里。袁术看到刘备得到一块自己心心恋的地盘自然会采取行动,这样刘备还不如主动出击,不仅可以宣扬自己还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LEIYONG35


因为刘备这个人总是打着匡扶汉室旗号为己任。在他领了徐州牧后不久,袁术因为得到孙策质押的一方传国玉玺,以为天命所归于是公然称帝。于是朝庭在曹操的授意下传令刘备前去讨伐袁术。刘备既然接受了朝庭的官,那自然要领命前去攻打袁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