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

一個家庭並不僅僅是所有家庭成員的簡單相加,正如我們的手並不是五個手指加一個手掌的簡單組合。每個手指都會根據自身與其他部分的關聯,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

在一個家庭中,沒有什麼事情是孤立發生的。一旦家中有人生病,其他成員都會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做出相應的調整。

當一個家庭成員陷入法律糾紛、學業上有所成就、在職場上得到提升、生兒育女或生病住院時,其餘成員都要進行一定的平衡性“抵償”。




規則與潛規則

每個家庭、每種關係都有其內在的規則。所謂“規則”,規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明白講出來的“顯規則”,另外一種則是隱含的“潛規則”。

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大多數時候要麼是“追逐者”,要麼是“疏遠者”,但是每個人都能夠扮演好這兩種角色。

一般來說,在一段親密的感情關係中,女性往往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而在一段親密的性關係中,男性則扮演著“追逐者”的角色。

有一個常常令人迷惑的現象與“親密”和“疏遠”的對立有關:大多數外表看起來很獨立的人往往只是假裝獨立罷了。

超越原生家庭


他們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於是利用距離和疏遠來壓制這種恐懼。他們也許迫切需要親密感,但同時對親密關係感到恐懼,最後只能選擇用疏遠來代替親密。


如果人們幼年時缺乏必要的關愛和指導,長大後就容易產生強烈的幻想,幻想將來會有一個“特殊的人”給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

他們真正愛上的是這個想象中的伴侶為自己帶來的感覺。當現實與想象不符時,他們就會憤怒、沮喪、失望,甚至感到備受傷害。然後,他們就會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從對方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感情。




分化的意義

在一般情況下,被要求(或命令)做出改變的一方會用以下四種方式中的一種做出回應:

順從、反叛、攻擊、斷絕關係。

一個情感上成熟的人,不僅應該能夠在感情上跟別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別人的意見、需求和評價所左右,這種現象叫作“分化”。


具有“目標指向性”說的是一個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且能確定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人無論是在人際關係、工作,還是其他方面,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例如表達自己的需要、信仰和價值。


與“目標指向性”相反的是“關係導向性”。具有“關係導向性”的人在情感上不太成熟,他們的自尊和滿足感完全依賴於別人。他們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全都花在人際關係中,以求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而不是專注於確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

超越原生家庭


對一個“分化”成功的人來說,關鍵的因素是“選擇”。他們可以恰當地選擇是否根據自己的感覺行事。

他們能夠區分思考與感受,並不強求別人接受自己的信條,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信條與自己不同而攻擊別人,或對別人懷有戒心。


“分化”成功的人往往從自身位置出發考慮問題,所以他們能夠有自己的立場,並且有自己的底線,同時也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他們既不任性,也不死板教條。他們願意接受新信息,但不會被感情上的訛詐或威脅所左右。

他們不會指責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相反,他們會尊重別人,並且向別人學習。實際上,他們會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感到愉悅,而不是恐懼。

超越原生家庭

“分化”不太成功的人分不清想法和感受,所以他們常常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當作事實情況的真實反映。

例如有人也許會這樣說:“我覺得你會拒絕我。”但是這句話不是要表達自己的一種感受,而是對別人行為的一種解讀。

當人們說自己“覺得如何如何”的時候,他們常常是在表達一種想法,而不是在抒發一種感情或感覺。

“感覺”是關於自己的,而不是關於別人的。關於自己感覺的表達方式應該是這樣的:“當你不同意我的意見時,我感到自己被人狠狠地拒絕了。”




功能過度與功能不足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一方扮演了“功能不足”者的角色那麼另外一方必然要成為“功能過度”者。“功能過度”者與“功能不足”者總是一起出現,任意一方都不可能單獨存在。


“功能過度”者往往感到自己別無選擇,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他會認為對方在某個方面完全沒有能力,所以不得不擔負起對方的責任。

即使有些時候“功能過度”者認為對方是在利用自己,他們也會感到自己別無選擇。“功能過度”者也許會憤怒地指責對方故意逃避責任(比如他們會說:“你太懶惰了”)但是他們還感到自己有義務替對方承擔責任(比如“功能過度”者會說:“這些事總要有人去做的”)。

超越原生家庭

這樣一來,那些“功能不足”的人則會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允許甚至期望對方替自己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功能不足”者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我做不了。”


在健康的家庭關係中,有時也存在成對出現的“功能過度”者和“功能不足”者,只不過他們的角色從來都不是固定的,而總是在不斷變換。

雙方都能意識到這種角色的變化,並且願意隨時隨地轉換角色。每人都同意在特定的階段、特定的領域內讓對方佔據主導地位。只要他們願意,隨時可以從原來的角色中解脫出來,而不會相互對立、相互指責,或相互防備。




三角關係與同盟關係

當人際交往中的雙方和諧一致時,他們可以很好地保持親密關係。但是當雙方發生分歧時,就會相互疏遠,或者進行“權力鬥爭”。此時,其中的一方就想要把某人或者某物牽涉進來,從而形成一種三角關係。

在平靜的三角關係中,處在“圈外”的第三方也許會設法引誘“圈內”雙方中的一個,讓其拋棄原來的親密夥伴,而與第三方建立新的同盟。

超越原生家庭

在緊張的三角關係中,“圈內”雙方也許會因為關係過於親密,反而擔心自己在密切的關係中失去自我。這樣一來,他們會變得焦慮,並且發生衝突。

在三角關係中,其中的兩方往往會結成同盟。這種同盟關係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減少自身的焦慮;二是聯合起來控制第三方。這樣的同盟可以給人提供額外的支持和力量,減少人們的焦慮和無力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