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以前的人都喜歡看港臺影視,現在感覺看也沒有以前的好看,大家認為呢?

像霧像雲像風


以前的人愛看港臺影視,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內地的影視製作水平不高,市場不夠繁榮,內地劇沒什麼可選的,只能看港臺劇,還有新加坡劇,也非常受歡迎。

二,那個時候的港臺劇,尤其是港劇,真的非常經典。電視劇有金庸劇、職場劇、瓊瑤劇,劇本、演員都是完美契合,一時之間就達到了巔峰。拿TVB的職場劇來說,當時的“四大花旦”,陳慧珊、蔡少芬、宣萱、郭可盈,他們在《鑑證實錄》、《刑事偵緝檔案》、《妙手仁心》“天地”系列三部曲中的表現,完全就是角色本人,而現在再想去找這樣的人,太難了。

現在港臺劇,大家覺得不好看,也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為內地的製作水平上來了,可選擇的劇目多了,而港臺劇畢竟受地域侷限,尤其是TVB的劇集,很多的五毛特效,大家看不下去了。

二是港臺劇的質量也下滑的嚴重,尤其是港劇,臺劇近年來還是有些精品的。

三是觀眾口味變了。像以前大家喜愛臺灣小言電視劇,偶像劇,但現在這些電視劇,觀眾只覺得冗長拖拉,不願意看下去。


夏天成長記


怒答!本篇回答用詳細的數據,真實的案例和明星現身說法,從演員,劇本,資金,大眾審美四個角度,全面地剖析這個問題,條理清晰,乾貨滿滿,讓你一看就懂!!!

一、演員

演員,分為三個部分來說:

首先,演技。好演技雖然沒有特定的標準,但每一位觀眾心裡都有一杆秤,能一眼就判出來。

很多老一輩的演員,為了打磨自己的演技,都曾經沉澱在話劇或舞臺劇中,例如宋丹丹,葛優,陳寶國,黃渤,包括陳道明等一系列演員,還有很多中生代演員,例如胡歌,黃磊等。

因為雖然話劇片酬很低,但卻最能檢驗和鍛鍊一個演員的表演功底。

演話劇的時候,所有東西都是一氣呵成的,這對演員的形體和臺詞功底要求很高。

就連國外也是如此,英國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沒演過莎士比亞話劇的演員,不能算是好演員。

然而現在的年輕明星,唱幾首歌,長得漂亮就能演主角,拿的片酬卻比老演員還高。

有的人說:演技是需要沉澱的,咱不能這樣對這些年輕的小鮮肉。沒錯,可是隻有演員認真演戲,每一次盡力演好,演技才能提升,否則只會越演越爛!

可如今的年輕演員,能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有幾人?

其次,演員的敬業精神。

現在這個社會,演員敬業精神的缺失,在電影和電視劇行業是一樣的。

舊版《紅樓夢》拍攝前,所有演員一起生活了3年,3年間,他們不停地補充相關知識,訓練形體,所以林黛玉的眼神才那麼傳神,所以這部劇才被人說是“人戲合一”。

《秋菊打官司》拍攝前,鞏俐為了塑造農村婦女的形象,在農村生活了幾個月,用洗衣粉洗頭,刻意把頭髮弄粗糙。

拍攝期間,鞏俐還在不停地學習當地方言。最終她憑藉秋菊一角,斬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就連同樣是流量小生的少女時代林允兒,在拍攝《極限逃生》前三個月,每天堅持練習攀巖,攀爬建築外牆。

拍攝時,有場要用全身去奔跑的戲,一連拍了數天,林允兒依然是真人上陣,毫無怨言。

相比之下,流量明星鹿晗拍攝《上海堡壘》那句:大家還是多體諒體諒我,不要一聽是我演的,就不看了。

何其幼稚。

某些演員演戲只對口型,讀123456,直接不說臺詞的舉措。何其諷刺。

最後,就是很多觀眾都受不了的原因:磨皮導致影視劇嚴重失真。

現在的影視劇,只有兩個膚色:男的白,女的特白。(嚴格來說就一種)

美則美矣,但磨破濾鏡美顏高光都會嚴重影響觀眾觀感,會使演員的臉變模糊,掩蓋演員的微表情。

請看下圖:

這是熱播劇《正陽門下的小女人》磨皮前後的照片,電視劇講述的是文革前後,三十多歲的小女人辛苦奮鬥的故事。

你說哪個看起來更舒服?

說到這,就想到寧靜在《金星秀》中諷刺現在某些演員的話,就憑這段話,我得給她大大地點個贊!(贊~,瘋狂暗示)

她說:“現在的演員,不需要演戲有演技,生活裡有演技就好了。”

二、劇本

劇本和編劇息息相關,因此,接下來分3個角度剖析現在編劇不行,導致劇本不行的原因。

1、編劇缺乏想象力,劇本無法創新。

先來看看章子怡和《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飾演者張志堅的吐槽:

他們都反映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劇本太爛。劇本爛咋辦?行,咱翻拍,改編,抄襲。

於是出現了一系列翻拍的電視劇,把播出的日期改一下就完事了。

這不,2020年《天龍八部》《鹿鼎記》《倩女幽魂》《神鵰俠侶》《絕代雙驕》...又雙叒被翻拍了!

這反映了什麼?編劇越來越缺乏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陳道明曾在一檔訪問節目中直接說道:“現在的編劇缺乏想象力,黔驢技窮了。”

看《來自星星的你》時,身邊一堆”花痴女“在那裡喊:”哇,為什麼韓國外星人題材都出來了,我們國家還圍著校園,後媽和婆婆在打轉?“

看《功夫熊貓》時,我也在感嘆:

”中國傳承這麼久的功夫,竟然是被國外人率先用來拍動畫電影,它的兩個編劇更是和中國半點關係沒有。“

2、編劇門檻太低,劇本粗製濫造。

2017年中國生產電影798部,電視劇一千多部,中國每年至少需要6萬編劇,但中國合格的編劇人數遠遠不足。

因為編劇行業非常特殊,沒有速成,需要生活的積累,需要技巧的積累。而且網上的內容、電影都是為年輕人提供的,行業對年輕編劇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成熟的年輕編劇卻鳳毛麟角。

影視蛋糕很大,合格編劇人數不夠,咋辦?充數唄!

所以現在編劇,就是一個幾乎0門檻的工作,只要你會寫就成。這就導致大量的人湧入編劇行業,水準自然層次不齊。

而為人稱道的美劇和韓劇則不同。美劇和韓劇的編劇門檻高,競爭激烈,他們寫不好,得隨時修改,隨時可能被換掉。

而且他們的編劇地位高,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因為他們奉行的是編劇核心制。

而我國的編劇,基本劇本一交就沒啥事了。再加上我國影視圈奉行的是明星核心制,編劇反而被邊緣化。

這就導致有些編劇容易失去耐心,變得浮躁,只想跟風斂財,你說劇本能好嗎?

3、現在一些編劇或主動或被動地失去了工匠精神,劇本變成”速成品“。

來看一組藝恩數據公佈的編劇創作數據表:

“讓編劇成為快速生產的機器”,“擠壓創作時間”,“降低門檻和項目質量”,“粗製濫造”等等讓人震驚的字眼,都是現在劇本爛的根本原因。

被評選為”十佳電視劇編劇之一“,創作出《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的劉和平先生曾經說過:

“以前的編劇爬格子,更有“工匠精神”,今天缺了一些“工匠精神”。編劇就應該具有“工匠精神”,把自己最主要的時間,精力,心思放在劇本創作上,反覆打磨自己的作品。”

可惜,工匠精神,這四個字對現在的編劇來說,並不容易。

三、資金

說到這個,可能很多出品方要叫苦了:現在電視劇製作成本不低啊!

我們都知道製作成本大致分為:人工成本和製作成本,所謂的“不低”其實大部分都花在流量明星身上了。2016年~2017年間,一二線明星的片酬就漲了近250%。

例如,電視劇《孤芳不自賞》雖然各種摳圖,但是男女主角還是有天價片酬。一些古裝劇中,明星片酬佔比甚至更高,達到75%之多。

成本都用在明星身上了,特效後期製作,服飾打扮,場景佈置等方面的成本自然就會縮水。

然鵝,演員自己又撐不起一部劇,所以現在的影視劇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不過即便如此,製作方仍然樂此不疲,花大價錢,請各種”大咖"加盟。

四、大眾審美

如果說前面把各種“爛劇製造者”說了個遍,那麼接下來,就該說說觀眾自己了。

仔細想想,它拍的渣,不火,沒人看,不能賺錢,誰拍?

大家都不是傻子,用這個明星,這樣的劇本,這樣忽悠觀眾,觀眾如果不賣帳,誰下次都不敢這樣幹,畢竟都是錢啊,同志!

需求決定供給。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眾審美真變了,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韓流的衝擊。

據上海團市委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從對360名青少年的調查中發現:

知道“哈韓族”的青少年人數高達80%;知道“流氓兔”的青少年有292名,高達81.10%;

其中真正接觸“韓流”的青少年人數多達65.80%;明確表示喜歡“韓流”的人數佔53.7%。

在韓流的影響下,各種娘炮肆虐。熒幕上,略黑,一身正氣,鐵骨錚錚,往那一站,就讓人覺得是條漢子的男明星,越來越少了。

相反是磨皮,濃妝,裝帥擺酷的男明星大行其道。

像這樣,雖然黑了點,但笑起來可愛,親切,看起來舒服,辨識度高的女明星已經很少了。

明星都變成三角臉,白的發光,整容,乍一看認不出來的女明星了。

(圖2是新版天龍八部神仙姐姐,我已經吐槽無數次了)

關於大眾審美的改變,還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

家裡的妹妹14歲,前幾天一直循環放著《後來》《青花瓷》兩首歌。可是,是毫無唱功的網絡歌手,啞著嗓子唱的!!可她覺得好聽得很。

坐在旁邊的我,一臉嫌棄:“就這也叫歌手?這種經典歌曲,就該聽劉若英和周杰倫的版本,拿過來,我給你找。”

這一幕,讓我想起一件事:當初90狗這一代追捧許嵩,徐良,汪蘇瀧的時候,是不是聽著《忘情水》《女人花》的叔叔阿姨也是這樣,一臉嫌棄地看待我們的呢?

”存在即合理“。

不管我們有多不喜歡這些影視劇,多想不通為什麼它們能火,但它出現的背後一定是有邏輯,有原因的,就如同以上所述。

所以,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也很絕望啊~ (還好這段時間慶餘年,稍稍拯救了我。)


胡影評說


從開始看TVB的劇集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了,可以說TVB的劇集陪伴我們走過了少年時代,2015年,廣電總局為了扶持內地的電視劇,開始限制港臺劇集的引進。從此和TVB的緣份暫時中斷了。而今的TVB劇集已經不是我印象中的那般美好和吸引了。

1、花旦相對過剩。小生青黃不接。

TVB的女性超過了半邊天,所謂的“美女”更是不計其數。每年港姐選舉之後,當選的、落選的都會成為TVB的新鮮血液。每個女主角都會有好幾個閨蜜,或者是男主角總是與好幾個女的有一些說不清的關係,沒辦法,因為TVB女演員多,所以劇本只能這麼寫。

相對於TVB花旦的“人丁興旺”,TVB的小生隊伍顯得有些蕭條,甚至可以用青黃不接來形容。隨著古仔的離開,TVB的小生斷層愈發地明顯了。現在的TVB還在靠陳豪,黎耀祥這幾個老臉來搶收視率,雖然說近期在力捧林峰、黃宗澤、馬國明幾個小生,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別好。一線男星多是40已過或者正在奔四的人,致力培養的新人都是30未到的大男孩。TVB也嘗試讓某些人扮老或裝嫩,可是效果都很差,人生的閱歷和歲月的痕跡豈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加減的嗎?一招不行,TVB又開始向舊時愛將大搖欖枝,可惜歸鳥們也已漸露疲態,不復往日之勇了。

2、幕後缺乏新鮮血液。取材過於狹窄

香港雖說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但是限於地域的狹小,人口的限制,還有觀眾的接受程度,TVB劇集的人物多涉及白領公職或者富家大戶,地點也逃不開新港九和南丫島,與內地工、農、商、學、兵的廣博和三千里江山的遼闊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雖然近期TVB的外景和人物範圍有擴大的趨勢,但是因為諸多的影響,倒顯得不如從前的肥皂劇好看了。

TVB在演員上已經開始了換血的動作,在幕後的編導方面卻只知減員,未見有新鮮人出現。還是那幾個大監、小編。先不說一個人的風格很難改變,容易形成一種模式化,就單單是論其才華,誰又能做到取之不盡,歷久嘗新,故事編多了難免會養成下意識的機械性思維,所以雷同或者相似的臺詞、情節才層出不窮。我想說,一個人的創作力和想象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金庸才會封筆,所以張藝謀才會技窮,某些編劇也應該充充電了,某些監製也應該讀讀書了。抄襲別人是可恥的,複製自己是可悲的,切莫把自己榨乾了再添水再榨,誤人害己。

3、捧人踩人過於刻意。公司制度待人不公。

TVB有些霸道,所以我認為有一句話在TVB特別適用,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TVB喜歡如楊思琦般聽話乖巧的藝人,所以她可以一年連上七部戲,只是我看不出思琦在她所參與的某些劇集中有什麼舉足輕重的份量。就比如說《青出於藍》,有她沒她好像差別不大,最主要的目的是混個“臉熟”,重在參與。TVB在2004捧思琦的意圖很明顯,只是過於急功近利,思琦的表現並不像她所得的獎項那般亮眼。TVB捧人厲害,踩人更是一絕,雯女本來憑“如妃”一角已經出頭,“最佳女主角”勝利在望,怎料她不夠青春貌美又不夠馴服,以至於獎項花落別家之後連《胭脂水粉》中的角色也丟掉了。事實上,娛樂圈中人的個性最好只在屏幕前張揚,在幕後絕對要做一個俯首貼耳的“乖小孩”,這樣才會讓星途變得坦蕩。不知道雯女會不會被雪藏,但是TVB的專制卻可見一、二。

4、觀眾層面單一。

港人工作以外的生活很豐富,晚上的閒暇,年輕人大多會用來拍拖、唱K或者是泡吧,中年男人或忙於交際或忙於打拼,留在家裡看電視的大多是師奶和菲傭,也就是說以女性觀眾為主要收視群體。這樣的觀眾群體直接導致歷史劇、武俠劇以及記實劇不太受落,相反地喜劇、言情劇、宮廷爭鬥劇卻高溫不退,這也是TVB劇種比較單一,只成就“師奶殺手”的原因



你的電影迷弟


作為一個80後如今對港臺電影仍然充滿熱愛。

1、那個流行卡帶 DVD VCD的時期,內地的影視業還沒有崛起,大街小巷能看的就是港臺的電影,大眾沒有什麼選擇,鐵粉都是在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過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都不會淡忘那個年代看過的那些港臺影視作品,還有屬於自己的那段泛黃的記憶。

2、後來內地的影視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新出的作品層出不窮,質量良莠不齊,精品與狗血劇看的多了也會導致視覺疲勞,這個時候心底裡那些港臺老電影還是值得拿出來看一看。

3、想想當今畫著眼線的流量小生,再看看下面的這幾位,哪有可比性呢。

大家可以翻出來重溫下…








牛仔撩電影


主要原因有很多,以前我也經常看:過去港臺電影、電視劇在大陸很火爆有非常大的市場,因為當時這兩地的生活水平比大陸高出一截!情節中的不論人物打扮和生活方式都令我們神往!現在主要是大概的劇情都猜透了:你愛我,我愛他,我愛你你不愛我,我愛你你也愛我我媽不幹,要不你媽不幹!好不容易結婚有一個得絕症出車禍……看膩了!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都長大了[呲牙]


小白淘電影


感覺以前的人都喜歡看港臺影視,現在感覺看也沒有以前的好看,大家認為呢?

香港電影,曾經叱吒風雲,享譽國際,陪伴了國內幾代人的成長。

對於70後、80後,以及一部分90後來說,香港電影承載的是他們美好的童年時光,但時過境遷,那些陪伴著香港電影一起成長的人,卻無奈的感嘆:如今的港片變了味,沒有以前的好看。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好看?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歷史,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是最能體現不同地域之間的人文區別。

除了美國、日本、韓國這些他國之外的電影,大華語電影如果再將之細分,又能分為內地、香港以及臺灣。

內地電影著重在教育,本質還是和六七十年代的紅色電影一樣,它更多的是代表官方,強調一種教育的意義。

而香港電影,因為香港這塊地域的商業,決定了香港電影更多的側重在娛樂方面,為市民提供娛樂。

如果說內地的電影代表的是官方的視點,那麼香港電影代表的則是普通市民的視點,加上香港一貫的自由風。

香港電影各種百無禁忌,迎合市民的橋段撲面而來,由此形成香港電影一貫的特色:親民。

香港電影一貫以親民著稱,主角從來就不會具備任何高大神聖的特質,而是隨處可見的市井小民,擁有你我都有的小毛病。

像港片時代的周星馳電影,周氏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底層小市民,刻畫的都是底層人物的喜怒哀樂。

香港電影好看。

不僅僅是因為片中那些驚天動地的愛戀,兩肋插刀的義氣,而是那份底層人物之間濃濃的人情味。

像《千杯不醉》,《每當變幻時》,《72家租客》,《我愛HK之開心萬歲》等等,這些影片中無一例外充滿著人與人之間那股濃濃的,化不開的人情溫暖。

當然,對於如今已經被人遺忘的港片而言,香港電影正在脫離市井,渴望營造一個富麗堂皇的香港,在向國際靠攏的趨勢下,港片也失去了原有的那股市井煙火的親民。

隨著迴歸後兩地文化的交融,港片那股自由風也正在消逝,曾經那些洋溢著天馬行空的橋段,那些百無禁忌的慫天慫地慫政府慫圈內人,現在也逐漸向內地的寓教於樂,教育這一層面靠攏。

對於低迷的港片而言,港片想要重振昔日的雄風,就只能進駐內地,依靠內地市場。

但是,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有著截然不同的影像風格,香港電影在向資本妥協的同時,為了迎合內地市場,就只能不斷的改變其風格。

比如,2018年的《黃金兄弟》,曾經張揚著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古惑仔兄弟們,在《黃金兄弟》中卻變成為國為民的英雄。

表面看,是古惑仔“從良”了,但更多的,是港片妥協了,向資本妥協是唯一的出路,這是無可奈何的,所以大批香港電影人北上。

在北上的同時,香港電影也正在失去原有一貫的特色,所以,對於那些陪伴著香港電影長大的人而言:香港電影變味了,香港電影越來越難看了。






酷酷807


主觀:(我們的要求在變高)
客觀:(也是最重要的)

因為那時候香港正是電影黃金十年 人才輩出~好導演 好演員~而且大環境也非常有利電影發展 當時沒有好萊塢的衝擊 香港人就自己看自己的電影 那時候的上座率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電影人要賺錢就拼命拍電影 有多演員都是釓很多部片~
現在香港人娛樂生活多樣性 又不一定要看電影~再說大導演都跑到國外去了嘛~以前電影是個賺錢的行當 所以有投資方會源源不斷的投錢 片子也放心的交給導演去弄 現在投資都非常謹慎 為了保本都是打著名導演 名演員的旗號 劇本根本就是稀爛無所謂 這樣怎麼可能出好片呢


總之 香港電影就是走下坡了。

1、好導演要麼老了(徐克等等),要麼去了外國(吳宇森等等)


2、好演員要麼退了(這個太多了),要麼去了外國(張曼玉等等)


3、文化缺失,氛圍浮躁,演藝圈成了娛樂圈


4、影視從業者缺少真誠的態度,投資方想捧紅演員跟廣告產品是一樣的性質

誰紅就找誰演,完全沒有考慮到演技。

5、商業化衝擊,摒棄了長處反而學起人家的手法,把功夫下在明明就是自己的短處上。


勁爆男主


以前的港片,真的非常經典。就比如洗冤錄,法證先鋒,尋秦記,開心鬼,殭屍先生,等等。他們精湛的演技,真的吸引了我們的眼睛。

以前的電影寫實,很有代入感,場景真。演員不怕苦,吃苦耐勞。

像星爺,他的一生演了這麼多的電影,在我小的時候,電視裡,或者電影裡,只要是周星馳演的電影,我必看,而且一點都不想錯過。我長大後,我就用電腦搜星爺演過的電影,一部部的看。一絲都不錯過。

他真的是我見過的,最讚的最完美的遙遠。

現在的新生代演員,破個皮就要去醫院,演的不順心,就直接離臺而去,試問這樣的新生代演員,怎麼會帶給我們好看的影視呢。

現在的電影,怎麼說,有時候,感覺會花裡胡哨。現在的科技是越來越好了,但是為什麼不能像好萊塢一樣,把科技和演技一起完美融合,做個全球知名的影視公司,讓人覺得一出品,就絕對是好劇,好電影。

真的很想看到可以跟以前媲美的影視,不說超越,就持平就好了。


琪一影視


1、好導演要麼老了(徐克等等),要麼去了外國(吳宇森等等)
2、好演員要麼退了(這個太多了),要麼去了外國(張曼玉等等)


3、文化缺失,氛圍浮躁,演藝圈成了娛樂圈
4、影視從業者缺少真誠的態度,投資方想捧紅演員跟廣告產品是一樣的性質
5、商業化衝擊,摒棄了長處反而學起人家的手法,把功夫下在明明就是自己的短處上
6、誰紅就找誰演,完全沒有考慮到演技。這個是第4條的延伸。
7、《天堂口》和《新紮師妹》你看了會覺得你買盤還不如買張杯墊。但是因為這樣的電影一輩子不想看第二次所以還是一次看完的好。

再一個就是因為那時候香港正是電影黃金十年 人才輩出~好導演 好演員~而且大環境也非常有利電影發展 當時沒有好萊塢的衝擊 香港人就自己看自己的電影 那時候的上座率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電影人要賺錢就拼命拍電影 有多演員都是釓很多部片~現在香港人娛樂生活多樣性 又不一定要看電影~再說大導演都跑到國外去了嘛~以前電影是個賺錢的行當 所以有投資方會源源不斷的投錢 片子也放心的交給導演去弄 現在投資都非常謹慎 為了保本都是打著名導演 名演員的旗號 劇本根本就是稀爛無所謂 這樣怎麼可能出好片呢總之 香港電影就是走下坡了~~~


一筆三石


確實是這樣的,這個我之前和朋友也探討過,為什麼大家以前都愛看香港的電影電視劇,而現在很少人看了。我朋友這樣給我解釋,他說,這就相當於一個公司的兩個員工,其中一個呢,屬於老員工,履歷豐富,經驗十足。另一個是個新員工,沒啥資本,但是好學踏實。然後老員工一直靠著以前的功績不思進取,止步不前,坐吃山空。而新員工,踏實能幹,迅速發展。可就是這樣,老員工還看不到新員工的進步和發展,還以為他不如自己!固步自封,然後高高在上。但事實是已經超越老員工了!同樣的道理,香港的電影電視就是那個老員工,我們內地的就是新員工,我前一陣子看過新的港劇,說實話,感覺像十幾年前的一樣,變化不大,可現在咱們內地的很多影視作品都在尋求和國際的水平接軌,雖然還有差距,但一直在努力!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好,也希望港劇可以重塑曾經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