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與張昶為友。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投朱元璋於和州,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吳元年(1367年),召為太常少卿,進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被朱元璋處死。

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謀反的名義處死。並由此展開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一大批淮西功臣都捲入此案。其中包括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此案朱元璋共計處死三萬餘人。

胡惟庸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時就在帳下效力,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太常少卿、中書省參知政事等職。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憑李善長推薦,任右丞相,約至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這一路的升遷,可見能力之強,也受朱元璋的器重。

胡惟庸一開始還是小心謹慎的,並且文人出身在仕林林裡的口碑不錯。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胡惟庸膨脹了。

胡惟庸擔任中書省丞相之職時,中書省的大權開始由他一人掌握。按規定內外諸司大臣給皇帝的奏摺都要經過中書省,但是胡惟庸仗著朱元璋對他的寵幸,獨擅專權。凡是對他的不利的奏章都按下不發,甚至罷黜官員也不經過朱元璋同意。洪武十三年(1379年),朱元璋終於不能忍受胡惟庸欺上瞞下,結黨營私,便藉著占城國使臣事件將胡惟庸拿下。

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須知,相權和皇權本來就是相互制約,敵對的,英明神武的皇帝不需要和自己頂牛的宰相,但胡惟庸不但獨斷專行,還排除異己,任人唯親。明太祖身為一個英明神武的開國皇帝,尤其是經歷過元朝的黑暗動亂時期,並且出身平民。他不能接受這樣的官員。

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隨後朱元璋以此為藉口把朝堂大肆清洗了一遍,並且廢除了宰相制,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三司,分管掌管地方民政、司法、軍事。

廢相後,所有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沉重的政務負荷使他不得不開始尋找制度上的對策。於是,“內閣”應運而生。到明成祖朱棣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內閣才成為皇帝的智囊團。

歷時十年,牽連三萬多人的明初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帶來的影響


但朱元璋對百官已經產生了戒心,為了防止再像胡惟庸這種隱瞞不報的事情發生。於是,效忠皇帝的特務機構又出現了——錦衣衛組織,這個組織逐漸又變成皇帝懲罰異己者的工具。錦衣衛也是後來東西廠衛的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