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中国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但实则反映出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也许现在看到这篇文章的部分朋友也会反驳我说:“你看那谁谁谁,父母都没有文化,自己还不是考上了重点大学?”

  在这里老师要提醒的是,这样的事件毕竟是个例,就好像每年都有地方报道,某某学校今年有一个考生上了清华北大,值得庆贺,但是朋友们要知道实际上每年入学清华北大的新生人数是非常多的,那为什么更多的却没有去宣传呢?因为在这样类型的学生或者是他背后的家庭来看,能考上重点大学本身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庆贺,同样这样类型的家长眼界和知识也是优秀的,俗称“高质”家庭。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就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一个人生活环境的优劣是可以通过他平时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同样,一个孩子成绩的好坏也给他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教育是能够决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就从学习这个小的方面来看,明明孩子都是一样的年级,上的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在教导,为什么班上有排名前十的优秀学生,也有成绩一直上不去的“差生”呢?

  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水平都是相当的,在教学一致的情况下,造成这样巨大差异的就只有家庭教育了。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成绩的好坏,跟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关系,那么,到底哪种家庭能够更大概率的培养出品学兼修的孩子呢?

  1、不喜欢抱怨的家庭

  一个轻松欢乐的家庭气氛,可以造就出一群幸福的一家人。

  妈妈爱爸爸,爸爸也爱妈妈,爸爸妈妈一起用最大的爱来呵护孩子。

  如果一个家庭只剩抱怨,

  “你看看你,就是不如某某某。”

  “一回家就知道玩,白养你了!”

  “作业做得乱七八糟,别人家的孩子比你聪明多了!”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是这样氛围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阳光开朗的孩子吗?只会让孩子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没有自信,敏感、易怒,受不了一点挫折,这样消极的状态也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分心。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2、懂得陪伴的家庭

  美国有一位学者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不喜欢阅读,那么他一定有一位不懂得陪伴的家长。

  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都存在着一些“隔阂”。一回到家,家长忙家长的,孩子忙孩子的,各顾各,很少有言语交流。

  其实在孩子放学回家到睡觉这一段时间,是家长陪伴孩子,与孩子深入交流的黄金时期,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一天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培养他乐于与人分享事情的习惯,可以陪伴他玩游戏,做作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这样被爱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更加的阳光、温暖、自信。

  懂得发生问题与人交流,与老师的互动也会更多增加,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3、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家庭

  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越来越叛逆?经常和家长大吼大闹,关系僵硬?

  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在从小与孩子的交流中不懂得如何沟通。

  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可能是考试又考砸了,或者是与人打架了等等,这个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怒气冲冲,恨不得要打孩子一顿才解气。

  但优秀的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我们首先要反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如果把孩子骂一顿、打一顿能够解决问题吗?不能,只能激发矛盾。

  其实每个孩子在犯错后面对父母都是有愧疚感的,但倘若父母的情绪暴躁,对他大吼大闹,通常孩子们的愧疚感也会不翼而飞,变成叛逆和厌烦。但如果父母平心静气,好好和孩子沟通,告诉他这样做,错在哪里,有什么后果,对孩子这次的事件父母的感受是什么,把她当成一个大人来交谈。

  这个时候孩子就有有一种责任感,知道自己这次做的不对,不仅自己受伤害,让父母也担心了,下一次他就会逐渐改正。为了让父母不失望,更加努力认真的去学习。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4、制定规则的家庭

  家长们从小就要教导孩子应该对自己有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有规划,这样无论是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都会有极大帮助。

  规则的制定不用太复杂,就生活里一些基础的事情,比如,必须几点之前要做完作业,早起后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诸如此类。

  要让孩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学校里自然就形成了自我行为控制,一方面不会因为太调皮而有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习中养成规律的好习惯。

  

30年老班主任坦言:班里前十的孩子,大多都来自这“4类”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