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迷茫人生阶段是怎么度过的?

WdLsp_缈


人生的迷茫那往往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与无助,也可能是突然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

在2018年年初,我自己走出法院门口之后坐在马路边的台阶上久久起不来。后面打了电话给一个表哥说了案子的结果,最后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只能挂断电话。

在这个迷茫人生的阶段里,没有自我的封闭,而是找了亲友讲述历程。感谢他们给与的帮助,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物质上。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自己都在努力调整心态继续上班。我想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活节奏不被打乱的工作,能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稳定下来。

在这个期间,也有跟当心理咨询师的朋友一起聊天,一起谈论期间的问题与心结。我想,这个时候一个专业的人会给予一些迷茫路上的一些指引,哪怕是一个微弱的亮点。

剩下的时间,我都在自己看书,特别是一些佛教方面的书,它在每个人生迷茫阶段都给我了很多的提示。我想,正是因为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才会更加深刻的去领域里头讲述的经文含义。

人生都是一部书,书里的内容都需要自己去拽写,但是它应该永远都会有一个结尾的出现。所以,熬过这个时间段,这些过往也都成为自己的更加内心强大的财富。

与大家共勉!加油!


荒木美学


我人生迷茫的时候,是在我创业失败和婚姻家庭同时失去的时候,用事业失败妻离子散这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全心全力起早贪黑的创业和同时又要努力维持婚姻家庭关系,随着事业失败婚姻也破裂了,记忆犹新的那个下午望着离婚后妻女搬走后空荡的房子,那一刻心是真凉了,从那天后整天确实有点行尸走肉的过,一到晚上就是喝酒喝到醉了也就不想了也就能睡着了,那状态足足天天醉过了一年,当然一年后我也就慢慢恢复了,开始振作起来,整理好思绪,重新出发!



隔壁生活的老黄


由于幼时家中贫苦,十八岁两手空空来到昆山这个江南小城打工,那时由于家境不好,身体很是廋弱,昆山那时刚刚开发不久,一九九六年,我在工地做小工,一天拿着微薄的收入,住着简易的工棚,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九七年回家过春节,遇到了一个女孩,后来成为了我的妻子,多年来与我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两个人省吃俭用,在昆山买了房安了家。困难只是一时,它不会困顿一世,你不放弃,就会有希望,怀着一颗乐观的心,对家庭,对父母,对孩子,对亲情的责任心,你就会克服所有的困难,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契而不舍,永不放弃。累的时候就静下心仰望天空,告诉自己,比你累的人多了去,人家一样可以还在努力的路上,你怎么能停下脚步不努力,加油吧!只要干不死就必须努力,现在不努力什么时候努力。只有心向阳光,才能遇到美好😊


用户小米碧海蓝天


2015年我刚毕业的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为工作和未来担忧,那段迷茫的时间,我去不断的找工作,因为实在不想毕业后还在花父母的钱,所以在被拒绝了多次以后,选择了待遇不算高,但是学习晋升比较有前途的工作。现在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交城之小郭


首先一定不能焦虑,焦虑是对解决问题最没用处的方式,即使焦虑也要学着去控制它。

人生迷茫本是很正常的事,当人能意识到自己不知怎么前行时,才会有这么一个机缘让你知道要慢下前进的速度,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虽然人生确实本无意义,关键是你要思考赋予它什么意义。当你真正停下来思考时,就是你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这就是好事,说明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了。

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不知所措的迷茫时期,甚至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存在,而且尽最大努力让它的持续时长降到最低。西南联大为何会是现代中国大师辈出的一所伟大高校呢?那时的老师学生们别说有多迷茫,战火纷飞,家国山河破碎,人生如同浮萍一样缥缈无依,似乎看不到光明的命运。但是,那群人即使是迷茫至极,他们也依旧醉心于学术,也唯有知识可以作为他们的精神信仰的明灯,所以他们抛下生死畏惧,努力在黑暗中握住那星点般的文明火把,从中寻得心灵的慰藉。

人生迷茫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是做好眼前的事,二是学着改变自我,坚持学习,多读经典书籍,多听美妙的音乐,想象着你和过去的圣贤进行灵魂对话,他们很多也是在自己人生最悲惨的阶段写出自己人生中不朽之传世名作或名曲,我们也从中获取伟大的心灵力量,支撑我们走出幽暗的岁月。


基耶斯洛夫斯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处在迷茫阶段,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的人生状态会更糟糕,子弹还会再飞一会…或者,还要飞很久…如果这篇文章放在公众号里,我大概会在这一句话的末尾适时添上一首冰冷色调的音乐,好让你感受这人生的悲凉。

A角:人生总是如此艰难吗?

B角:总是如此。

人生的艰难,迷茫算是其中一种。

说你接下来的人生会更糟糕,其一是有“理论”依据的,《墨菲定律》这本废话连篇的书花费我28块,但它说了一句有价值的话:凡事你感觉变糟,接下来会更糟。中文语境里,这叫“祸不单行”。

其二是,迷茫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人生状态,迷茫的时候,你不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你的自信心系统很脆弱,你过度沉迷于内心,管窥蠡测。

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色调的,你这样一种状态,教我怎么相信你可以在短期内可以变好,难道是掉进武侠小说的山洞获得秘籍吗?

2,

在中国,大学是一个断崖式的划分线,这条线两边的人是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一边是高考制度下压得喘息不过来,一边是刚从压抑之中弹跳出来,自由得有点浮夸、有点杀马特。

从高中到大学,个体自由度得到释放,之前被压瘪的皮球,进入大学之后膨胀得要爆炸,之前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此刻当他们真的面临他们所期待的自由世界,却因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繁杂多元的价值观之中无法自洽,当他们亟待对“自我”进行解释而无从下手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来自“迷茫”的灾难。

大学早期,是个性释放的巅峰,而临近毕业的时候,他们真的要和社会现实挂钩,重回走入单一的线条,面临这个由“认为未来有无限可能”慢慢收缩到“甚至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刻,他们的内心再一次遇到冲击,只是这一次,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太多时间再去思考,因为有“生存”的压迫,他们急匆匆的低头投入下一场战斗,这一次他们纠结要如何才可以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零件,这时,我们经常说,他们成熟了。

之后他们会一直成熟下去,房子车子婚姻……如果顺利的话,他们直到退休都不需要抬头望星空。

3,

如果你能在三分钟内反复阅读三遍上一段的内容,你一定可以明白接下来我要感慨的内容:

大学早期那些迷茫的时光,也许是你这一辈子少有的时光,会去思考一些人生的大命题,探索自己是谁,那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像一位哲学家。

对于他们,我很想说:

不知道自己是谁,滚去图书馆翻书啊,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滚去参加各种活动啊。人生不刺激,但是藉由迷茫的力量感、不屈感,我们可以把人生搞得多刺激啊!

迷茫并非不是不能“解决”,当我们经常说“迷茫是青春的标配”的时候,就已经承认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即便仍有少数漏网之鱼,在他人四十不惑的时候他还“惑惑”,但在这个社会里,迷茫并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过了“青春”之后,他们就已经不是了。

过了那种真正执着探索“我是谁”的阶段,我发现参加工作之后,那些所谓的迷茫,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下的迷茫,是一种为生存的需求而忧患的迷茫,是“很多钱”就可以解决的迷茫。

青春的迷茫,诚可贵。

4,

当然,很多人还是想听怎么办,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人背负着生产任务,他们需要急赴下一个人生节点,对于他们来说,探索自我的体验有过一把就够了,持续的探索是哲学家的事,是那些艺术家的事,是月亮与六便士。在任何时代,“深刻”都是很累人的事,有时还会出人命。

所以,我们easy一点。

要知道“怎么办”之前,须知一件与个体教育轨迹平行运作的事情,就是“关系”。

在大学之前,我们人生中解决最多的是“人与事”的关系,抑或更具体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做题目,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学习,大多学校禁止早恋,学校里的学生之间构筑的友情也缺乏深度,学霸们跟老师的亲密度远不如那些经常出岔子的学生----后者反而因为“出格”,倒是有更多的可能建立一种甚于一般师生关系的特殊关系。

这种基调的教育导致两点毒害,其一,“只有学习”的思想灌溉,造成中国学生对关系构建这件事普遍没有重视度,甚至漠视;其二,藉由这种漠视,很多人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后,还缺乏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建立关系的能力。

“大学就不用学习了”这句话,在高考制度下,曾经是有力的自我鼓励,然而,当大家真的都上了大学,“学习”真的从最重要事项中剥离的时候,很多人恍惚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了,之前班上第几名、考几分,这些就是作为自我定位的工具,而且是统一的工具,然而上大学之后,这种定位工具失灵了,它失去了解释力。

当“学习”从他们一天的主要事项剥离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没有“学习”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该做什么,这时,他们才会思考自己是谁,所有人应该都经历过这一段时期的内心坍塌和探索,这个探索的主题叫做:我忽然不能和世界自洽了,我该怎么办。

此时,他们亟需找到一个可以用来解释自我的新工具,这个工具其实就是“关系”----然而正是高考制度过去一直的打压,让这项本来就存在的工具裹上了厚厚的外衣,有些人发现它的时候,要么就是出于误打误撞,要么就是后知后觉。

当你拥有关系,而且是多维,甚至是深度的关系,这时你怎么说你是谁?

你会跟别人说:我是姜XX的好朋友,我是王XX的男朋友,我是王XX的女婿……这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在用你跟好朋友的朋友关系、你的亲密关系、未来另外一个家庭的潜在一部分来解释你自己。

你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实在、确定的解释越多,解释得越有力,往往彰显你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有多重----所以,“意义”在哪里?

5,

搬家的时候,一堆乱七八糟的书搞得我很烦,可当我把它们按“小说、科技、教育、心理…”分类,并有序插到书架上,基本上搞得清知道什么书在什么书架里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我来说,我当然是豁然开朗了,但是对于一本书来说,如果它自己有思想,它一定要经历了一个从“我该在哪”到“我知道我在哪”的过程,从迷茫走向朗清。

你手里拿一本图书馆里的书,我们肯定会相信,这本书是一个宏大且有序的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它属于心理类别、它属于通识书库、它应该来自三楼、它在以D的索书号为开头的书架之间,于是你把它放回去,就像我们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更宏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是谁的朋友、是谁的最好的朋友、和谁建立亲密关系、和谁建立家庭、我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里,于是,我们把自己放到那里去。

6,

解决迷茫的本质是缩短迷茫的周期,经由前五段铺垫,我们的这条道路已经徐徐铺开,我们终于可以做一些方法论上的探讨。

首先是那些不要做的事,这是极为善意的提醒:迷茫的时候,尽力避免极端之事。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大学初期,我是迷茫感比较浓重的一批人之一。

起初,大学于我是神圣的存在,我骑行上大学,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大学”的信念,千里骑行不放弃。

接着,信念迅速破碎,大学的种种,让我极度迷茫,我用极端的方式逃避了现实。

虽然后来我极力挽回,虽然说来现在我也没有后悔做那件事,但我从不认为做那件极端的事情是合适的,对于任何处在迷茫状态的人,做任何一件极端的事情,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它无论如何都无法代表理性的底色。

之后,是那些我们可以去做的事:

第一件事:建立自我认同感

读书、健身、写作……在任何关于迷茫话题下,大家的建议总归逃不开这些话题,它们已经成为解决人生问题的“万能钥匙”,只不过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说服而已。

然则,我要问,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呢?

他们做着一件事,接着中断,接着继续,接着再被人鼓励,再接着…又失败了,如此反复,是为什么?

其实,来自外界的鼓励或者励志,所能激发的只是外在的驱动,外界的指令没有和你内心和解,难免做着做着就没有动力了,做着做着会产生自我怀疑。

反复的失败和继续,会让你的的问题层次停留在和自我的无谓斗争之中,进而还会产生“我是不是无法好起来了?”的深层置疑,更有,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层次永远只是处在“和自我斗争”身上,而别人可以把精力、思考集中在怎么推进项目、怎么搞定工作这些有显性生产成果的矛盾层次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低了。

你发现除了自我消耗,别无所成,你泄气,并且无力。

停下来吧,不要那么着急去找什么兴趣,既然之前二十几年都没找到的兴趣,想要在短期内找到,这显然有巨大的难度。

不要着急,还是缓一缓,不带焦虑的和自己和解,去想想,为什么你要读书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学这学那,你可以想得更清楚一点的,相信我。

当你对你所做的事情产生认同,你再去做,虽然同样还是去做一件事,但你知道,这两者已经显然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坚持一件事做得很久,为什么有的人反复产生挫败感的原因。

第二件事:与外界建立有深度的联系

这是一定要去做,而且也是一定要学会的事情。

现在有一种盛行的“结交人脉无用论”,该“理论”指出,当你没有什么价值的时候,你去社交建立的那些人脉,其实是伪人脉,根本不会产生实际的价值。

这个“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对它产生了过分的误解,比如很多深信这个理论的人自然的认为,既然自己没有什么价值,那我跟他们的结交就是没什么价值的,这种人会很自然的安慰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也很好”,“孤独是正常的”,他们低头忍受寂寞,然后自己思考,自己臆想,把心锁死。

当他们默默低下头给世界定罪,认定前面的那一切就是事实的时候,他们其实是被害了,他们搞错了“人脉”和“人的意义感需要关系来维系”这件事。

人是需要关系的。

我在知乎看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状态是最差的。

迷茫的时候,找人去好好推心置腹的聊一聊,聊得哭泣那种。

你身边的那些关系,在你个人的迷茫上,他们给你构筑着特殊的信息,迷茫不就是那些事吗,他们也迷茫过,他们也许有着比你多的思考资料,他们那里的信息是能够帮助进行决策的出路。

你可以不要社团,但你需要关系,你可以不要聚会,但你需要关系。

你要走出去。

第三件事:把时间作为迷茫的刻度,以此为契机成就自己。

我做了那件极端的事情,我本来对它寄予希望,但后来发现,它也并没有打断我的迷茫,后来我做了一件事情:我主动利用,我利用“迷茫”做了一件对我影响至深的事情。

那时候,迷茫感很浓重,我很想找事情发泄,很痛苦,于是我就开始去看书,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必须恪守的阅读规则:

一旦迷茫,就使劲限时思考,如果在两小时之内思考不通,那我就要滚去图书馆找书来读。

书可以是选的,如果10分钟内没有挑选出来阅读书目,那就随意在图书馆里抽一本。无论多厚,抑或运气不好,抽到无聊的书,都要从封面阅读到最后一页,彻底阅读一字不漏。

我坚守着这条阅读原则,在迷茫情绪的“推动”下,我前后认认真真一字不漏阅读过140多本书,那也是我大学期间较真的一段阅读经历,我至今十分感恩。

还挺喜欢用沾过水再晾干的笔记本做笔记,下面是一部分:

迷茫了,相信也许书里面就有解决的答案----即便找不到“答案”,我所做的事情也是对自己大有好处的,这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也许你现在并不需要跟我一样去做这种阅读,但你也可以在自己岗位上,比如你工作了,你可以在“工作项目”上克服你的迷茫,这事就算不能解决你的迷茫,好歹帮你多赚了钱,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完。




懒惰的强子


如果你迷茫,请做两件事,收,放。

《一》

第一,收,全面收缩。停掉所有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把时间和精力收回来,宁可放空,也不要浑浑噩噩的学习,浑浑噩噩的娱乐。迷茫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所做的事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就停掉。

空出时间,让身心恢复到正常状态。迷茫会让你焦虑,让你晚睡,让你吃更多,让你迫不及待的想要填满每一寸空闲,让你身心俱疲,让你对自己不满意,让你更焦虑,让你更迷茫。

要打破循环,就要学会收缩,留出空闲,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恢复状态并不困难,八个字,

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坚持两个星期,身体和精神就都恢复了。

《二》

第二,放,放开视野,放下包袱,去尝试新事物,认识新的人。

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不顾虑一兵一卒的进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尝新,要不重复迷茫时做的那些事,要走出舒适区,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迷茫往往是把自己囿于一种可能里,而看不到其他路径。

世上有一百万种可能,迷茫中重复自己,本质上就是浪费机会,而尝新,正是打破迷茫的利器。

收,还你时间和精力;放,给你方向和途径。


骚凹瑞桑


以亲身经历来谈谈吧。

回顾过去,也真的走了好几个人生迷茫阶段。

先下个定义,我理解的迷茫,是对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感,也是在当下困境中无从选择的焦虑感。但是迷茫不是坏事,而是我们对于人生下一步的思考。

先谈谈自己迷茫的三个阶段。

一、工作2年后的迷茫:

1. 裸辞去旅游,大西北和西藏走一圈

2. 做各种职业测评

3. 慌忙找下一份工作

二、工作4年后的迷茫:

1. 写日记写文章

2. 发展新爱好

3. 找人聊

三、懂职业规划后的迷茫:(是的,即使是心理学家也有迷茫的时候,大家都逃不掉)

1. 记录觉察日记

2. 在感兴趣的领域做职业访谈

3. 找专业咨询师梳理

4. 在感兴趣领域学习实践

通过以上三个迷茫阶段,你或许也发现了不同。

第一阶段的应对方式是逃避:通过旅游和赶紧找下家来躲过迷茫

第二阶段的应对方式是面对:尝试去克服,但是方法不那么明确

第三阶段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通过更深刻认识自己、梳理、在感兴趣的选择中行动来逐渐解决问题。

作为职业规划师,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1. 直面迷茫的情绪,不逃避不打岔

2. 借此机会认识自己(包括个人性格、需求等)

3. 尽量减少信息差,因为很多的迷茫是对方向的不了解,所以要多去找人问找人聊,去了解你在思考的方向

4. 行动起来,尝试和体验,你的问题自然慢慢会得到解答。


好奇职场


这种状况,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有直接关系,有可能你对你身边的同事或者领导有意见,也有可能你感觉你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因此泄气。

个人认为,先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动力,先从自己开心事情开始,情绪好了态度也会有所转变,然后创造一些“正强化”,既做完一件应该做的事后寻找做完它的好处,并适当给自己奖励。



小杞同学记录生活


看书,听收音机(90代末20世纪初),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当时觉得是自己的迷茫时期,现在回头望去却发现那是目前为止自己的人生当中精神世界最富足的时刻。现在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身处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精神上却再也没有当初的那种纯粹的精神意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