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守東大街

城守東大街

徐海濤

老成都的東南西北四個門就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

東有東大街,

南有南大街,

西有西大街,

北有北大街。

成都的東大街有點長,可能是這四條大街中最長的。

從鹽市口一直到東門大橋都叫東大街。

但是又分了西東大街,西中東大街,城守東大街,上中東大街,中東大街,下東大街。

城守東大街


光憑這麼多的名字就比其他的那幾條大街強了。

我這裡只擺一盤城守東大街。

城守東大街西邊在春熙路南段的南頭接西中東大街,

(1965年叫上東大街)東邊止於下北打金街和南打金街交叉口。

為啥以“城守”為名呢?

那是是因為 它的北面有一條南起東大街、北到科甲巷的小街叫城守街,(關於城守街,我在昨天介紹過了)。

城守東大街以前是好吃一條街,至少有三個名揚成都,永垂史冊的美食餐廳。

第一個是味之腴餐廳,

開業於1934年,由龍道三、李敬之、吳世林等人共同出資組建。

開業地址在成都市城守東大街,

聘請溫江的“燒燉專家”劉均林主理廚政,

從事川菜傳統佳餚“東坡肘子” 的製作與經營,並輔以涼拌雞塊等菜餚。

該餐廳取名 “味之腴”,是受了蘇東坡燉肘子方法的啟發,並從蘇東坡的字帖中找到“味之腴”三個字放大使用,招攬生意,果然奏效。不少光顧的客人,走出店門後還頻頻回頭,問道:“你們這招牌是哪位大師題寫的?”據傳書法家謝無量也向他們打聽過,聽了介紹後哈哈大笑,說:“我是說成都沒有人能寫出這樣的字嘛!”

在製作上,繼承和發揚了蘇東坡燒製“東坡肉”的十三字訣,“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並且運用得恰到好處,所以烹製出的肘子軟而不爛,肥而不膩,形態豐腴。待上桌時,配以涼拌雞塊入席,菜餚簡單,一肥一瘦,一軟一嫩,配合巧妙,相得益彰,香醇而細嫩,麻辣而糯口,價廉物美,佐酒下飯均可。因此,很受廣大食客歡迎,一時名聲大振,生意興隆。不過後來這家餐廳搬起走了。

我小時候還在城守東大街的餐廳有:

以醃滷製品為特色的“香風味”就開設在本街中 部;

在街西口是全市最有名的價廉物美的豆花飯店“榮盛”。

在榮盛飯店,我的好朋友袁四哥還遇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他西裝革履的和他弟娃兒袁老五一起路過城守東大街上的榮盛豆花飯館,無意中聽到了一個叫花子在給另外一個叫花子說 : "這個豬肝兒,炒老了 "。

袁四哥聽到這個話又不安逸了,摔了一句話給叫花子 : " 龜兒子的,你是神仙趕場子嗦,還要刁三選四 ,硬是叫花子還嫌餿稀飯”

叫花子一聽,“咹,還有人敢來干涉老子!你不曉得皇帝都怕叫花子嗦.” 話還沒有說完將就手上那碗才討來的泡得的有元子湯的剩飯給袁四哥撲頭蓋臉潑了過來。

袁四哥曉得惹不起叫花子。

" 打光腳板的不怕穿皮鞋的 " 只好灰溜溜的回家去洗臉了

城守東大街


身後傳來了叫花子的聲音 :“老子們早上是甜食,中午是肉食,晚上是麵食,比你娃港,比你娃坤" ……

說到城守東大街,如果不提“焦巴兒”,老成都人就要罵我是“假素分兒”囉。

“焦巴兒”實際上就是牛肉焦餅。在城守東大街與走馬街轉角處有 成都著名小吃“三義園”,主廚師傅是一位啞人叫曹大亨,他所烹製的牛肉焦 餅是成都的難得美味。

可以說老成都人都吃過那個外酥裡嫩,咬一口就四出飄香的牛肉焦餅。特別是那個酥,吃了簡直就讓人“酥”了。那個餅外面是特別製作的油酥面,裡面包的是牛肉,還有蔥花,特別調製過的細牛肉,完全沒有其他牛肉那種生硬和咬不動感覺,恰恰相反,牛肉非常化渣。牛肉和蔥花完美的搭配,加上其他調味料。再加上爐火純青的煎制, 就生成了讓老成都人念念不忘的“焦巴兒”。

雖然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城市建設那麼高大。

但是我們再也找不到原來那個“焦巴兒”的味道了。

只有在我們的睡夢中 ,

只有在我們的記憶中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