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除了房价全都暴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并不复杂。

本来法国是同意一起研发欧洲战机“台风”。

当时参加项目的国家很多,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西德、德国、英国。

显然,法国如果参加至少会分摊研发成本。

但法国倾向设计出约9吨的战机,但其他国家倾向大于10吨以上的设计,法国最后在1985年决定退出,自行研发阵风。

因为法国人有独立研发的技术和能力,更关键是研发已经接近成功。

早在1982年,法国的达索公司已宣布正在研发幻影2000的后继战机阵风。

1985年末,法国展示了阵风A技术展示机原型,1986年7月4日阵风机首次试飞。

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而台风反而是1994年才首飞,比阵风迟了8年之久。

当时法国政府认为,这个阵风可以满足法国的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参加台风项目。

同时,法国还是传统的军售大国,需要自己的主打战机,用于出口。

实际上,阵风也有不少出口,部分订单为:2015年分别取得来自埃及(24架)、印度(36架)、卡塔尔(36架),还有很多国家试图购买。

客观来说,阵风还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但价格也贵的离谱。

该战机空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700万欧元;海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900万欧元。

这个价格本来就够夸张了,然而实际购买还不止这个价格。

整个法国军方采购项目的总费用为280亿欧元,由出产数量计算,得出平均每架阵风式战机的价格约为9,500万欧元,比下一代隐形战机F35还要昂贵。

基本只有人傻钱多的主,才会购买。


萨沙


台风战斗机和阵风战斗机都曾是三十多年前“欧洲战斗机”项目的竞选型号,只不过在后期的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欧洲各国对于战斗机的定位和需求有所差异,最终法国单独退出了联合研制的阵营,最终发展出具有纯粹法国血统的战斗机,且在时间表上领先台风战斗机率先完成首飞、列装部队。

20世纪70年代,世界正在经历社会、经济和战略层面的剧变,美苏两大强国率先在三代机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美国推出了F-16和F-15组合,苏联也以米格-29和苏-27应对。欧洲各国都在研究自己的新一代主战飞机,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欧洲搭上一体化进程的快车道,开始涉足到军事领域,1978年法国达索公司和德国MBB公司计划共同打造一款面向未来的欧洲战斗机项目,英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国对此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次年,由英法德意西五国、五家战斗机制造商共同参与到该项目的发展中,当年10月,研发五国初步在主要设计原则上达成一致,确立了双发布局设计,并计划在1992年服役。但就在这时分歧已经展露头角,各项目国在飞机具体性能指标上充满分歧。

英国人想要的是一款重型空优战斗机,法国军方提出要轻型、敏捷性以及作为舰载机使用;德国人则认为战斗机应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在军方需求上,法国与英德两国的军用需求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法国人之所要轻型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国人设计飞机的理念是,飞机的重量决定了飞机的价格,重量越重成本也就越高,这也是达索公司战机设计的一大特色。

分歧面前,各国都无法说服对方,于是各方制造商展开竞争各自为营展开型号研发,意图在后续的竞标中能获胜。在1980年的汉诺威航空展上,法国达索和德国MBB率先推出了各自的设计模型,两年后英德意大利共同出资的帕纳维亚公司在范保罗航展上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并宣称拿出7000万英镑研发一款验证机,此时宣告法国达索公司在此轮竞选中失败。

随后帕纳维亚公司向法国达索和德国MBB公司发出共同研制的邀请函,高傲的法国在权衡之后,最终放弃加入这一计划,法国决定自主推进达索公司的方案,研发出一款具有纯粹法国血统的战斗机。法国推出了自己的验证机,并将其命名为ACX,帕纳维亚公司推出的方案验证机最终被命名为EPA,自此两家展开研制竞赛。

1986年7月4号,法国达索阵风-A验证机成功首飞,并在随后的范保罗航展上进行了飞行表演,航展两周后,英德意大利等国联合研制的EPA验证机也实现了首飞,法国人在时间轴上略为领先了EPA项目。1994年法国空军的阵风B01、阵风C01和海军版的阵风M01原型机全部通过测试,相比源于同时期EPA的台风战斗机早了整整三年。

这就是法国阵风战斗机和欧洲台风战斗机之间的历史渊源,两款战机都是源于“欧洲战斗机”项目,只是最后因为涉及定位和需求上的差异,法国退出了该计划,并成为欧洲台风战斗机的主要竞争对手,也算是战机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饭后谈资吧。


鹰鸽分析


我是东斯坦因,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其实都是脱胎于一个战斗机研制计划。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苏等国家第三代战斗机的陆续服役,欧洲诸国作为老牌的强国也是不甘落后。可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有限,欧洲几个国家想要独立承担三代战斗机的开发难度是比较的大,于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法国这五个欧洲国家走到了一起,打算联合研制新一代战斗机,这个计划在当时被称为“ECF(欧洲联合战斗机)”。

不过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法国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四国分了家,自己单干,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阵风”战斗机;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四国继续联合研制,造出了“台风”战斗机。

那法国为何要与其他四个欧洲国家分道扬镳,自己出来单干呢!

首先,各国对战斗机技术性能的要求不一样。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法国这五个国家虽然都属于欧洲国家,但是它们的对战斗机需求却各有不同。

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四国着眼于与苏联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希望发展一种能拦截苏联的轰炸机群,并夺取战场制空权的空优型战斗机。

而法国,它的利益遍及全球(特别是非洲),所以法国空军也需要全球作战,导致法国空军的作战任务更多也更复杂,而且法国还要兼顾能在常规动力航母上起降的海军型号,因此法国希望可以研制一种多用途战斗机。

不同的作战需求,使得战斗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各不相同,进而使得战斗机在设计、研制、规划等方面都会有诸多不同。而各国出钱、出人、出力自然都是希望能研制出一款适合自己国情需要的战机,不可能花费了大把的资源却研制出一款自己不怎么用的上的战机,为他人做嫁衣。

由于在作战需求和技术指标上面,实在是无法达成一致,法国便与其他四国分了家,开始了自己单干。法国与其他四国在作战需求上的不一致,可以说是法国要独立研制阵风战机的主要原因。

其次,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法国五国都有比较雄厚的航空工业基础。五个国家联合研制,看似是集合了五个国家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五个国家,特别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英国与法国一直在就项目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希望采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RB199发动机,而法国希望采用斯奈克玛的M88发动机。这场争夺战最终的结果就是,法国选择了离开另起炉灶,英国取得了优势。

有时分手也是一种解脱,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因为双方都太优秀。法国退出了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另起炉灶,成功研制出了阵风战机,而英德意西四国则研制出了,台风战斗机。这两款战机,汇聚了欧洲百年航空工业的积淀,无论是哪一款世界上第一流的战斗机,可以说是一时瑜亮。而它们究竟谁更强也是世界军迷们一直都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

就到这里,以上是本人个人观点,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台风战斗机最早是欧洲各国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款战机设计方案,要求研发的台风战斗机是一种制空型战斗机,主要偏重于对空作战,尤其是台风战斗机的主要设计国德国,他们地处欧洲各国的前线地带,面对当时苏联或者现在的俄罗斯的远程航空兵,特别是轰炸机部队的直接打击,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飞行速度快、载弹量大、航程够远的截击型第四代战斗机。

图为法国阵风战斗机,他是法国依靠自己的技术研发成功的,设计非常经典。

在同一时期,法国对第四代战斗机的需求则已经出现了变化,法国地处欧洲各国的纵深地带,他们并不会直接面对苏联或者俄罗斯的航空兵威胁,因此对法国而言,更加需求一种多用途第四代战斗机,一方面这款战机可以在欧洲各前线国家同俄罗斯交战之时,从后方加入对俄罗斯地面部队的迟滞和攻击,一方面又能登上航母,取代法国海军垂垂老矣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因此法国对新型第四代战机还多了上舰、能够对地、对海攻击等要求。

图为阵风战斗机和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法国看来,海军、空军通用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对于降低后勤压力非常必要。

如此多的要求根本无法全部满足,尤其是在欧洲各国统一思想研发一种中型四代机的前提下,飞机的规格较小,因此只能满足一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对于技战术任务的确定意见分歧太大,迟迟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德国甚至为此专门游说了法国,希望法国以欧洲大局为重,先研发出战斗机,再改进也不迟,但是法国表示反对,并且提出另外一个筹码:法国达索公司已经根据法国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战机的总体设计,决定使用M88-2发动机。

图为阵风战斗机的M88-2发动机特写,M88-2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第三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之一,因此他的寿命非常高,故障率很低,全寿命超过了6000小时。

这下子又让英国感到难受了,对于英国而言,欧洲多国联合研发的战斗机早已经选择了英国的EJ200发动机,罗罗集团对此也是早早就着手进行了准备,此时法国提出要使用法国的发动机,而且理由还是法国已经完成了战机的总体设计,不愿意半途而废,这让英国大为光火,德国也颇感无奈,最终分歧无法调和,法国宣布退出了欧洲联合研发战斗机的计划,转而自己研发了阵风M战斗机。

图为英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其实最符合英国、德国等国对于制空战斗机的需求,他的鸭翼属于远距离耦合,阵风属于近距离耦合,台风偏重于高速作战,阵风偏重于中低空作战。

当然,除了这些技术和需求上的分歧之外,法国退出欧洲联合研制战机计划的目的,还有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的需求,法国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欧陆大国,而且有着悠久的军事历史,法国在所有的战争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就是,武器的研发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因此法国在各种武器研发中,能不合作就不合作,能不外购就不外购,当然现在法国由于国力所限,也外购了很多武器,但是绝对不会把关键性的主力装备交由国外研发完成,法国这种性格还曾经造成法国退出北约,虽然此后又重返北约,但是法国一直没有像其他北约国家那样对美国鞍前马后,依然坚持独立自主。

图为台风战斗机上使用的EJ200发动机,对于发动机的订单,英法两国都不想松口,因为这涉及到未来两国能否继续拥有先进战机航发研发制造能力这个关键性问题。

除了国防自主外,法国还有扶持本国航空工业,方便对外出口战机的考虑。欧洲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斗机,迄今为止没有卖到欧洲之外的其他国家,装备的国家依然是欧盟内部出钱、出技术的那几个项目参与国,之所以这么多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过阵风战斗机,就是因为台风战斗机由多国研发,关于外售的利益分配,根本就无法达成内部协议,所以也就无法推出去外售换取资金。法国自己研发了阵风战斗机,所有的导弹、雷达、发动机都使用自己制造的零部件,因此法国在阵风战斗机的出售上掌握有完全的自主权,这几年也陆续获得了埃及、印度等国的购买订单,为法国换取了巨额外汇。

上图为埃及的阵风战斗机,下图为印度的阵风战斗机,阵风现在打开了全球市场,台风还在寻找买家。

法国还考虑到了今后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台风战斗机由多国研发,因此这么多年也没有进行任何改进和提升,毕竟技术专利是多国享有,要升级也得大家说了算,不然你升级、他不升级,这也不公平,所以即便是科技飞速发展,台风也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子。阵风却不同,法国不遗余力的持续对阵风战机进行改进,反复提高技术性能,如今在各项指标上已经达到了能够超过甚至压制台风战斗机的地步。

图为阵风战斗机新更换的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他是世界上孔径最小的战机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但是性能却不一般。

早在1980年代开始试飞的时候,阵风战斗机就是使用的美国F404发动机,当时阵风A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为2.0马赫,此后法国为阵风更换了M88-2发动机,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飞行速度提高到了2.2马赫,机动性也得到了改善;由于阵风战斗机强调远程作战,因此对飞机降低阻力的要求很高,机头被彻底的设计为锥形,机首的火控雷达孔径成为世界上四代机中最小的,为了弥补探测能力的差距,法国又为阵风战斗机研发了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一下子让阵风战斗机跃进了第四代半战斗机的行列,综合作战能力超过了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台风战机。

图中可见阵风战斗机为了追求远程作战,降低战机的油耗和阻力,把飞机彻底的设计为标准的马赫锥形态,飞机机头刺开气流后,三角翼穿梭而过,使得阵风战机在挂载3个标准副油箱的情况下,作战半径达到了惊人的1600公里。

法国退出欧洲联合研发战机的计划,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历史上经典的一个选择,法国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法国为阵风战斗机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前期研发和技战术任务设计,并且以阵风战斗机为牵引,带动了本国战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全独立的设计、研发、制造体系,这一体系在如今发挥出了威力:在英国等国还在外购F35战斗机的时候,法国率先联合德国开始了欧洲第一种五代机的研发,体现出雄厚的技术基础,德国也脱离了英国的体系,重新开始和法国联合研发战机,这就是对法国军事航空工业的认可和肯定。


海事先锋


英德意注重制空截击,法国强调多用途性能,还一味搅屎,导致被抛弃

实际上英法德一开始是想共同研发新一代战斗机的,最初是在1979年,由德国的MBB(梅塞施米特-博尔科-布罗姆集团)和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共同提出ECF(欧洲共同战斗机)研究,随后法国达索也加入该项目。该项目起初是由各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之后再进行合作研发能满足共同需求的一款战斗机。

德国MBB提出的TFK-90方案,他是后来台风战斗机的基本方案原型。

英国BAE先后提出单发的P106和双发的P110两套方案,最终英国皇家空军确定P110为参选方案最后是法国的ACX计划,这就是后来阵风的原型设计方案。

但是很快双方就陷入僵局,英国和德国因为之前刚研发了狂风战斗轰炸机,对于新战斗机的对地攻击要求能力并不是很迫切,并且西德身处冷战最前线,苏军强大军事压力下,对于新战机的制空截击要求很高。而法国在1978年刚首飞了幻影2000战斗机,这款战斗机截击性能不错,再加上法国是处于冷战欧洲的第二道防线,德国先死才能轮到法国。相比较下法国美洲虎攻击机和超级军旗舰载机都已经落后,对于对地攻击能力比较看重,并且外销期望很高,导致法国的ACX方案非常强调多用途性,要求可以一机包打天下,对于对地攻击能力要求较高。狂风战斗机原本是英法联合进行的AFVG(可变翼飞机)项目,法国擅自离队去搞幻影2000,英国转和德国、意大利合作,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延续到阵风和台风双方需求侧重点选择。但这次英国对于方案没有太多所谓,可是对于法国提出的以M88发动机为动力极为气愤,开什么玩笑,我罗罗战斗力比你斯奈克玛高好几个华莱士。最终三方在1981年不欢而散,各自散伙。

随后到了1982年,另一个欧洲小伙伴意呆利过来,意大利实际上也是处于冷战前沿,对于新型战斗机的制空截击性能也非常看重。所以当初一起搞狂风战斗机的意大利的阿莱塔利亚公司和德国的MBB、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坐下来一起商量,最后给出个可以满足各方利益的方案。气动布局基本上以德国TFK-90方案为主(我们都喜欢制空),发动机用英国罗罗研发的新型发动机,英国一家占一半股份并承担50%的研发费用,其余50%的研发费用由三家公司共同承担,这就是ACA(敏捷战斗机)计划。ACA战斗机想象图

不过德国此时还不死心,提出再拉法国和西班牙一起搞试试看,最终1983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再次聚在一起,宣布进行未来欧洲战斗机(FEFA)计划。但是法国这个人,还是油盐不进啊,还是坚持必须以自己的ACX计划为主,坚持要以达索公司为主导。到1985年8月,好基友德国也厌倦了,撇下法国,与英国、意大利正式签署了计划书,西班牙随后在1985年9月也加入这一计划,这就成了最后的台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技术验证机EAP,最初是采用双垂尾设计阵风的技术验证机阵风A,则气动布局已经相当成熟

而实际上法国之所以油盐不进,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急于重新证明自己的达索公司前期投入太大了,要是拿不到主导权恐怕就要破产。因为达索之前的幻影2000销售业绩惨遭滑铁卢,美国人把F-16放出来推向市场,幻影2000跟F-16有竞争的地方几乎全部告负,甚至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这些欧洲传统市场都被F-16攻陷。

美国在60~70年代军机销售是不公开卖自己现役战机,最多会提供些给盟友,对外是出售F-5这种外贸型战机。但到了80年代美国解禁这一条款,把F-15和F-16推向市场。特别是F-16,价格和维护费用都比幻影2000要低,实战方面刚在贝卡谷地空战大杀四方,政治影响方面美国的大腿更粗更壮,达索的市场全面沦陷。

所以达索集团在1981年开始,就已经红着眼进行ACX计划研究,跟德国、英国就进行些费不了几个钱的早期调研不同,达索可是在掏自己腰包,真金白银的进行研发,急着想要板回一盘。如果法国政府放弃达索在战斗机研发上的主导地位,不仅法国自己装备需求上要不尽如意,而且会让达索前期投入要打水漂,达索将要重创,甚至破产,所以不得不争。

也正是达索前期投入狠,阵风战斗机进度要远比台风快一些,阵风的验证机阵风A在1985年就造了出来,1986年4月进行首飞,空军阵风C和海军舰载机阵风M的原型机都是在1991年进行首飞。而台风战斗机的验证机EAP是在1986年8月首飞,但原型机首飞一直到1994年3月。


五岳掩赤城


台风战机起源于ECF(欧洲联合战机),其实一开始法国的达索公司是有加入的。早在1979年,ECF由英国联合德国梅塞施密特主导方案,西班牙,意大利,加入联合开发,紧随其后达索也加入了该计划,在本国名称为ACX。

但我们都知道,其实台风后来是没法国什么事的,退出ECF的法国自己搞了阵风。那是为啥呢?原来实力较强的达索,出于绝对的高傲和自信,与ECF是的实际领导者英国争夺方案主导权,并提出要使用法国史奈克玛公司自主设计的M88发动机,法国这样的要求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毕竟M88是法国研发的一款先进中推,而当时法国尚无一款战机能够搭载M88,能借着ECF盘活M88那是再好不过。然而英国人认为罗-罗的RB199发动机是优于M88的,因此拒绝使用M88。由此造成了最初的裂痕。

SNECMA的M88发动机

到了1983年,英法德意西又成立了FEFA(欧洲未来战机),在ECF基础上发展具备短距起降和超视距能力的先进战斗机,能力相当于三代半水平。而达索又提出了比如可以改装成舰载机,并且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些无疑要给战机项目增加许多成本预算,这对ECF最大股东之一的英国和西德是无法接受的分歧。于是英德意三国退出,开启了新的战机计划,将法国和西班牙排除在外。而法国则根据ACX方案另起炉罩,发展成了后面的阵风战机。

Rafale 阵风战机是由法国的ACX专案发展而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台风战机,其实是在英德意与法国分道扬镳后,在吸收了英国航太实验机计划(EAP,Experimental Aircraft Programme)的成果后发展而成的,并使用了罗-罗的EJ200发动机。EJ200是一款推重比达到10一级的先进中推,不论是推力还是推重比都是比法国的M88强了不少。也因此可以让台风战机在不开启加力的情况下做到1.4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是在EAP计划基础上发展而来

EJ200发动机,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推之一

法国历来是很高傲的国家,尤其在航空领域,为了独立自主,从设计到制造包括最核心的发动机,都选择自己研制。哪怕法国史奈克玛的发动机技术远逊美国和英国,但是法国仍然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这是自戴高乐总统以来就立下的传统。任美国的战斗机有多先进,法国愣是不引进,不购买。比如F-35,当年法国连投资都不投,到如今也是一架也不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年法国和英国分道扬镳存在一定必然性。这不,达索的六代机,依然是不和英国美国合作,而是拉着德国这个小兄弟一起搞。没办法,法国的性格就是如此,不主导,毋宁死。

法国今年展出的六代机方案


纸上的宣仔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它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其实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未来的理念用途不相同。

在联合战机研制计划之初,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四国希望能设计出一款专注于空战的的重型截击机,而法国却偏重于多用途,既能制空又能对地,还必须有改装成舰载机的空间。

我们都很清楚,作为没有航母可用的德、意、西三国,留出舰载机改装空间根本就是浪费,而那时的英国只有能够起降垂直战机小航母,所以与其去发展舰载型,倒不如专心研制一款从空军基地起飞的重型战斗机。

也就是说英、德、意、西四国是不需要弄什么舰载机的,而且这四个国家对于国土防空的需求也很大,所以一款能够专精空战,拥有适当对地攻击能力重型战机是非常重要的。

可法国却完全不同,由于法国拥有自己独立研发战斗机的能力,所以对于联合研发战机这种事本就不那么紧迫,再加上达索公司之前曾研制过那么出色的幻影2000战机,所以联合研发战机法国只是想少花钱来办自己的事儿而已。

从联合研发伊始法国酒如同搅屎棍一般,处处跟其它国家唱反调,在无法调停之下英、德、意、西四国联名将法国踢出局,而被踢出的法国决定自行研制新一代战斗机。自此以后欧洲双风诞生,分别是欧洲台风与法国阵风。

欧洲台风由于是四国联合研发,所以在设计伊始每个国家的研发费用就被分摊,而后来的建造也是由各个国家分别负责,等到开始量产之后,花了研发费的国家也会纷纷购买成品,销路自然不会发愁。直到目前为止英国232架、德国180架、西班牙87架、意大利121架、奥地利15架,生产总数超过707架。

反观阵风战机,由于是法国独自研发建造,所以研发费用由法国自付,再加上阵风战机过于偏向于法国自身的需求,导致与其它国家对于这款战机并没有多大兴趣,以至于每任法国总统都要变成阵风战机的推销员。直到目前为止卡塔尔购买24架、埃及购买24架、印度购买36架,外销总数只有区区84架,再算上法国本身服役的61架,总共只有100多架而已。

综上所述:法国之所以不与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先进战机,其原因是因为自身的设计需求与它国大相径庭。可就目前先进战斗机的高昂设计研发成本来计算,未来联合研发先进战机恐怕是大势所趋。


九品侍卫


法国空军的发展理念和欧洲其它国家不同,法国比较侧重于多功能多用途战斗机,甚至还能够成为舰载机!所以由于在战斗机联合研制方面出现意见分歧,比如说联合研制战斗机的发动机使用哪国的发动机这样问题,多国争论不休,最终导致法国开始独立研制自己的战斗机!

法国空军在欧洲国家当中算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因为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都是自主研制了,比如说经典的幻影系列战斗机,还有沉寂十几年后,终于开始大卖的阵风战斗机。目前已经成功出口到了卡塔尔和印度等国,其中卡塔尔进口24架,后来又补充12架阵风订单,印度进口36架阵风!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拥有独立的完整的战斗机研发能力,欧洲国家之所以选择联合研制战斗机,说到底还是因为成本的问题,欧洲国家虽然都很富有,但是在国防上面的开支却是非常有限,导致欧洲各国研制战斗机费用都捉襟见肘,抱团取暖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而法国的经费不像英国等国家那样紧缺,尤其是法国达索公司还有自己的拳头产品,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幻影战斗机,不光积累了研制阵风战斗机的费用,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技术,这些都成为了法国独立研制一款先进战斗机的基础,所以20世纪70年代,法国决定自己研制战斗机!

所以法国有实力来研制一款自己战斗机,另外法国也没有参与到美国的F35联合战斗机的研制计划,这表明法国的航母舰载机,也需要自己来建造,如果法国参与欧洲联合战斗机计划,那么对于其它的参与国家来说,舰载机它们已经几乎都选择了美国的F35B或者F35C这样的先进的五代机,不可能再会为舰载机的研制提供经费的,所以法国最后还得自己研制,还不如直接自己研制呢!

事实证明法国的选择是正确的,1986年7月4日阵风战斗机首飞,2001年服役!阵风战斗机算是第四代战斗机当中,性能最为全面的战斗机了,不管执行什么样子的任务都行,甚至还具有投送核武器的能力!优秀的性能也导致了阵风战斗机的价格非常的贵,甚至说高到离谱,它的单价比美国的F35这样的五代机的价格还要贵。

不过由于阵风战斗机在几场战争当中的优秀表现,尤其是在利比亚战当中的出色表现,让很多国家开始了解阵风战斗机的实力,所以利比亚主要战争结束后,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就陆续收获了多笔订单,比如印度就进口了36架,未来还可能追加订单。

不光是阵风战斗机,法国的第六代战斗机,也是想独立研制,不过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制费用着实太大,所以法国和德国抱团了,因为德国也没有参与美国F35战斗机的研制计划,两国便一起开始了六代机FCAS计划!


资讯所长


法国不参与“欧洲战斗机”(台风)的研制这个事情也好理解,一是没允许他领导整个项目,二是“台风战斗机”不符合法国海/空一体化的需求。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彻底的解除了制造作战飞机的能力,剩下了英国和法国还能制造整机,但是到了1970年代初英国也因为现代战斗机工业链越来越长、国内工业配套链条缺失的原因失去了制造整机的能力,唯独法国在战后极力保持工业链的相当完整,还保持着制造整机的能力。

二战之前法国研制的战斗机性能还是不错的,比如:图片上的MS.406和D.520战斗机,性能不弱于当时英国“喷火”和“飓风” 战斗机,只是法国这个国家历来“投降主义”盛行,一千多架MS.406战斗机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整个国家就投降了,大量的飞机被德军缴获,成了纳粹屠杀武器。

被俘后喷涂是纳粹标志的MS.406战斗机。

战后在法国政府的扶持补贴下法国战斗机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达索公司”的“幻影系列战斗机”,从1950年代开始有许多型号问世,为法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大量的“幻影”战斗机被出口了世界各地赚取了巨额外汇,还大量的参加到了世界热点地区的战争...虽然法国战斗机不如美苏战斗机那样强大,也还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印度空军的“幻影–2000战斗机”,法国战斗机有个特点就是不大也不小,维持在中型战斗机机水平,并且是多用途战斗机,不太专业化,这样中小国家购买法制战斗机后可以一机多用...但是以1990年代前的航空科技水平,两头兼顾必然是两头都丢,表现就是空中和对地能力都不是很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斗机制造越来越复杂,法国单独研制战斗机的能力也逐步的下降,进入到1980年代后欧洲国家在防卫上日益趋于一体化,多种大型武器平台都开始进行联合研制,战斗机也不例外,为了提高独立防务能力,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牵头,打算研制一型先进的四代机,就像联合组建“空客项目”那样,即抵抗了美国飞机对欧洲的侵蚀,又能提高欧洲的整体工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就业!
在多国提供方案之时,法国提供的方案是具备在航母上使用的能力,因为当时法国正在酝酿建造“戴高乐号航母”,并且发动机也是法国的M88(私心严重),而其他国家认为自己的航母都小甚至没有航母,不适宜也不必要装弹射起飞的战斗机,增加的这些海军舰载机功能会增加不少的研制费用,自己还用不上等于替法国做了嫁衣。


EJ200整体性能确实要比M–88好用的多,联合研制其他国家选它也是正确的选择。

还有就是英国则认为自己在航空发动方面欧洲国家没有可以“比肩”的,建议使用英国的发动机...由于矛盾太多,又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法国退出了“欧洲战斗机”的计划,独立单干。
法国退出后,自己单独研制“阵风”也是正确的选择,否则的话自己要单独研制“戴高乐号”的舰载机,会极大的消耗国力,不能实现海空一体显然是法国不能接受。

总之,法国战后执行的独立自主防务能力确实给自己的国防工业带来了好处,但法国终归不是大国,科技能力和人力资源到了21世纪越来越力不从心,已经缺失了第五代机的研制,而第六代机也不得不往联合研制方向发展。


皇家橡树1972


实际上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为什么法国要和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项目虽然最早名义上是“英,法,德,意,西”五国研发,但是项目实际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各国水平不一,话语权不同,自然少不了扯皮。

德,意两国在二战时期的军工水平是可以的。

德国有Fw190,Me262这样的划时代产品,而意大利的Mc205,也是一线性能水平的先进战斗机。实际上在二战前中期,意大利的航空工业水平,甚至走在苏联前面。

但是二战结束后,德国毕竟是战败国被肢解了,没有发展航空工业的资本,而意大利自己日子过得不错,没有什么战争压力,所以意大利的航空水平也逐渐落后。

至于弗朗哥和他的西班牙?体量还不如战后的东德,自然没有讨论的价值。

相比之下,英,法两国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累,产业发展水平上,远远把另外三国甩在了后面。

英国的AV-8垂直起降战斗机,美国人用了都说好。

法国人的幻影2000,于1983年服役(MIG-29同年服役),虽然说比美国晚点,至少也是走在了时代前列,你总不能说除了美国其他国家航空水平都是垃圾不是?好歹法国的四代机和苏联的四代机是同年服役的,这个角度讲法国的航空工业实力算是很强了。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台风战斗机是一个英法两国出技术,德意西出钱的项目。

但是从时间线上看却并不完全,20世纪70-80年代时期的西德,虽然他们造不出什么飞机,但是在现代空战理论,未来战斗机发展方向上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动机嘛,也很简单,毕竟西德处在美苏对抗的第一线,国防压力很大,军事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松懈。这使得他们有了介入“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的资本。

1979年,西德推出了TFK-90概念型,这是一款鸭翼布局的概念型。为啥说是“概念型”而不是“概念机”呢?因为这玩意只吹过风洞,德国人自己造不出真机来。

不过德国人的一些概念与看法,确实对后来的台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的ACA验证机就是英国BAE,德国MBB,意大利Aeritalia三家公司联合研发的。

而相比之下技术实力最强且产业最为完善的法国,他们为了项目主导权退出了这个项目,接下来的英国主导了“欧洲联合战斗机”项目。

法国退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时的法国对自家的幻影-2000并不是很满意,并且该机的升级空间有限,所以法国也着手研发一种新战机取代幻影-2000。

另一方面,法国作为战后欧美国家中除美国外航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国家,他们有保护本土产业的主观动机。比如法国要求原型机使用法国的M-88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

除此之外,法国与其他四国在新型战斗机的基本需求上,存在根本根本性的矛盾。

阵风F3型战斗机是极少能挂载大重量和核巡航导弹的战机。

法国在1967年完全退出了北约组织之后,与苏联保持着相当暧昧的关系,所以法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急迫的战争威胁,基于本国国防战略的需求,他们希望战斗机是一种通用化的战斗机,能够执行各种任务,还要能够发展出舰载机改型,同时还要廉价。

这与英,德两国所要求的高性能空优战斗机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

而且法国自身的航空工业水平就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份额,这与英国缺钱,德国缺技术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为了保证本土产业的发展,法国在确定无法获得项目主导权之后退出整个项目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后来的事实也说明法国人并没有打肿脸充胖子。无论是阵风C01原型机首飞,还是陆基型号的阵风AB服役时间,都比台风早不少。

而阵风M也绝对算得上是一款成功的舰载机,以中型机的空重实现了重型机的载弹量。虽然空战性能不及台风,但在多用途领域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