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南唐後主李煜在中國文學史中,絕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在政治上他是偏安於江南之地的南唐國君;在中國古代文化領域他是唐末五代,最具才情的婉約詞派“詞帝”。同時,他也是開啟宋詞文化繁榮的第一人。

歷史上對李煜其人的評價可謂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李煜是一個施政方面的無能之輩,雖然他的詞作還有可觀之處但也只是一個,只知道吟風弄月的浪蕩才子而已;

也有人認為南唐在元宗李璟之時就已經向宋稱臣,所以李煜登基之後就是一個傀儡君王。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從一千多年前人們就對此事爭論不休,時至今日依然各執一詞各說各話。筆者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更何況是生活於亂世之中的歷史人物呢?如果從客觀角度去分析和評價李煜,應該將其政治身份與文學成就區別對待。

清末學者郭麟曾對李煜作出過十分精妙的評價:“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雖然僅有十四字但卻恰到好處一語中的。

作為“詞帝”李煜在詞作領域的成就,絕非同一時代以及兩宋詞人可比。但作為國君卻只能令人一聲嘆息。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據《漁隱叢話前集·西清詩話》中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曾言:“李煜若以作詩工夫治國事,豈為吾虜也?”。這句頗具深意的帝王之語,既闡明瞭李煜是北宋俘虜的史實,同時,也道出了李煜在文學領域上的突出成就。

“詞帝”李煜詞風轉變及“春恨”情懷

李煜原名李從嘉,字重光,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君。之所以將“從嘉”二字改為“煜”,實則是取“日以煜之晝,月以煜之夜”之意。據史料記載李煜“為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李煜是一個擁有“重瞳”的奇人。按照上古神話記載有“重瞳”的人一般多為聖人。從李煜的人生經歷上來看他雖然無法與聖人比肩,但也確實擁有了常人無法比擬的帝王命相,只不過生不逢時才會成為階下之囚。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李煜“善屬文,工書畫”皆有後世評語為證,清代學者陶谷曾在《清異錄》中說:“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

所謂“撮襟書”指寫大字不以筆而以卷帛書。雖然李煜流傳於後世的墨寶甚少,但他曾命徐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賞臨習。雖然經過世事滄桑鉅變早已失傳,但是對後世書法技藝也具有一定標杆作用。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1.李煜詞風轉變及其契機

(1)偏安江南,風格柔靡

李煜偏安於江南之時由於生活奢侈淫靡,所以詞作風格多以“綺麗柔靡”為主,並且還極具“花間”詞派習氣。“花間詞”的主題多為花前月下、閨怨綺思、刻紅剪翠、香軟濃豔。李煜前期詞作風格基本上就是“花間詞”的剪影。

主題上多以描寫宮廷生活、男女情愛為主,這一階段的詞作題材相對來說範圍較窄。但如果從詞作的創作技巧方面來講,其實也擁有非常高超的文藝技巧。

雖然在主題與風格方面無法令世人苟同,但也不得不承認其在詞作方面的巨大成就。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2)降宋之後,泣血絕唱

筆者認為如果說李煜前期詞作蘊含太多“脂粉氣”,那麼在公元975年兵敗降宋之後,當他再度拿起筆墨之時撰寫的詞作,皆是感情真摯、意境深遠的泣血絕唱。因為此時軟禁於北宋都城汴京的李煜,已經深知作為階下囚的最終下場。

所以這位曾經的江南國主終於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個亡國奴的錐心之痛。此時身為階下囚的李煜,詞作中再也看不到一絲奢靡與恣意,曾經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如今也換成了“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筆者認為李煜以亡國悲痛為基調創作的詞作,不僅遠遠超過了前期詞作的創作水平,同時,這種融入了自身感情而創作出來的作品更具文學價值。

《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等,不僅皆成於此時同時也成為了千古名篇。

李煜降宋並被囚禁時期的詞作風格,多以哀婉、悽絕、沉痛、悲涼為主。並且他通過難以抑制的“春恨”之情,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之情。也就是說李煜後期詞作基本上,都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留戀,以及對故國不堪回首的絕望。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清平樂·別來春半》中的無限“春恨”

李煜作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詞作聖手,從他筆下款款流出的文字彷彿都著了魔一般神奇。雖然每個字單獨拆分之後看似都十分尋常,但是在李煜文學思想的積澱之下,經過重新排列組合之後就變成了,一首首足以震爍古今流傳後世的名篇。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1.《清平樂·別來春半》創作背景

《清平樂·別來春半》創作於公元971年暮春,江南國主李煜派遣其弟李從善前往北宋朝貢。但是李從善卻被宋太祖趙匡胤扣留於汴京,直到公元974年也就是南唐滅國前一年,李煜上書宋太祖要求放歸李從善但卻並未獲准。

思弟心切的李煜不禁潸然淚下,於是在暮春世界梅花紛紛墜地之時,創作了這首極富深情與愁怨的詞作。如果從全詞整體意境上去分析,可以得知這首詞其實表達的就是,“懷人念遠、憂思難禁”之情。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2.《清平樂·別來春半》中的思人“春恨”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自從弟弟離開南唐前往北宋,已經有大半個春天的時間了。在這個暮春時節李煜目之所及,皆是觸動柔腸寸斷的哀愁。李從善自公元971年初春離開南唐前往北宋,至今未歸不禁讓李煜思念至極。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臺階下落滿了如雪一般凌亂的梅花,李煜站在臺階之上思念遠方的弟弟。不知不覺已在詞帝站立多時,他的身上也落滿了紛紛下墜的梅花。他用手將身上的梅花拂去但又落了一身。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鴻雁已經從北方飛回南地但卻沒有給我捎回你的音信。從“鴻雁北歸”的習性上來看此時已經暮春,或者說已經開始進入秋季。從北宋都城汴京到南唐國都南昌路途遙遠,所以前往北宋的李從善想要歸國的夢想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我與你分別時的離愁別緒與怨恨,就像那春天的野草一樣茂盛。你離開的時間越長我內心的愁怨就越多,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歸國呢?只有你回到南昌我內心的憂愁才會就此放下。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筆者認為李煜創作的這首《清平樂·別來春半》,堪稱是古代文學史中“春恨”的代表作。全詞直抒胸臆毫無遮攔的道出了離愁別恨,同時,也通過對落梅的描繪道出了觸景傷情的內心世界。“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大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意境。

暮春時節“春恨”綿綿《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1.《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公元975年,這一年南唐兵敗李煜降宋,至此開啟他長達三年之久的囚禁生涯。從江南國主到亡國之後的階下囚,這種身份轉變讓李煜難以釋懷。尤其是這種“待罪被囚”的生活,更讓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一代詞帝李煜筆下的春恨情懷: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

被囚禁期間李煜不僅失去了個人自由,而且生活水準也一落千丈。筆者認為縱然他對生活質量無所要求,但每天都遭人嚴密監視恐怕也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這一點可以在他給金陵舊宮人的信箋中一目瞭然,“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這首《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就創作於李煜身為被幽禁的初期。作者通過對暮春殘景的描寫,表達出了人生失意、無限惆悵的內心情緒。同時,也通過“傷春詠別”描繪出了“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淒涼與悲痛。

2.《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中的綿綿“春恨”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樹林中叢生的鮮花在春風中紛紛落下。從初春時節百花齊放到暮春時分紅花凋謝,這一切簡直都太匆忙了。百花怎麼可能承受得住“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摧殘呢?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飄散滿地的花瓣被雨水澆灌之後,看起來就像那美人和著胭脂的淚水一般。殘花與賞花之人相互留戀,什麼時候才能再相逢呢?人生的愁緒與怨恨就像那東區的流水一樣綿長。

筆者認為這首詞堪稱李煜詞作中的上乘之作,詞中描繪的“林花”、“春紅”、“寒雨”、“晚風”,以及“胭脂淚”和“水長東”雖然都是世間的尋常之物。但是在李煜的筆下卻都幻化成了讓人慾罷不能的哀愁與痛苦。

“太匆匆”雖然寫得非常直白,亦或說並沒有進行所謂的雕琢。但是僅此三個字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春天太短人生易逝的景緻。將“朝來寒雨晚來風”比喻成催促春天的幫兇,實則也是在暗喻個人經歷太過曲折。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首《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其實就是李煜囚禁汴京之時的真實寫照。在一個幽靜而又閉塞的庭院中,曾經在南唐擁有至高無上權利的國主,如今卻變成了一個飽受亡國之痛折磨的階下囚,這種身份與思想轉變著實令人充滿苦楚。


結 語

江南國主李煜從登基伊始其實就早已註定了,國破家亡、身陷囹圄的悲慘結局。生逢亂世帝王家的李煜之所以在亡國之前,每天都縱情於聲色犬馬、奢侈淫靡之中。筆者猜想或許只有這樣才能讓他,暫時忘卻國勢衰微的心酸與悽苦。

雖然從表面上來看他是一個不合格的統治者,將大好時光都浪費在了吟風弄月之上。但如果從其行為背後的內涵去分析,卻可以得知這其實也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悲哀。因為既然早已經知道必然有亡國那一天,為何不拋去憂愁得過且過呢?


【參考文獻】

解非《李煜《清平樂》賞析》

倪春軍《試論李煜《清平樂》的複雜情感》

張麗蕾《離恨綿綿不盡情思纏纏不斷——李煜《清平樂》賞析》

劉彥《古今情一慟——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之審美體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