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老魚閒話:

春天早來了,疫情還未了。中國快好了,外國卻好像剛到危急時。世界早成了個大村子,外頭不安生,家裡也難平靜。咱是受過苦的良善人,無奈時也受過別人幫助,千萬別扎堆看洋人的熱鬧。病到誰身上都是痛,也祝世界上的人們都幸福吧。等山河無恙,願人間皆安。

只是這個美好的春天怕是註定過不好了。專家又說了,疫情真正過去,恐怕要到夏天了。

前幾年寫春天的一篇文字,如今讀來倍感親切,也算給今年春天補課,就像孩子們上不了學還得上網課,聊勝於無。

當然,有溫度的文字如同密封的老酒,放的時間再長,只要一打開,依然酒香撲鼻。

誰的故鄉裝誰的鄉愁


魚在洋

春天萬物生長,貓們也開始用讓人黑夜恐怖的聲音呼喚愛情。這是一年最好的季節,每個人心裡都揣著個朦朦朧朧的念想,暢想著豐收季節的美好。

詩人們也發情似的吟唱,動不動就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今更有大膽的女詩人“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汪國真這個吟出過“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詩人儘管在春天就早早走了,也讓人在幾多傷感中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學著珍惜每一縷春光。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文學在這個春天也蠢蠢欲動,先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藉著電視這個玩藝火了一把。這部當年讓評論家批評寫得太平凡的作品在作家死了二十多年後終於不平凡的紅了起來。看來好作品如同好酒,放的時間越長就越是醇香誘人。

網上有人驚喜地大叫,文學的春天又來了。我倒覺著文學像前些年那麼紅的日子再也沒有了,只是文學不會消亡,只要還有人,人還想好好品味生活的滋味,文學就會在場。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在春天談文學的確是件幸事。適逢山陽文化館搞文學講座,大到八十多歲小到十幾歲的聽眾都有,讓人恍惚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和省城的名家們都過了回嘴癮。

老朋友方英文的才華我見識了幾十年,他總是在我們司空見慣的生活裡有獨到的發現。他以《認識故鄉》為題,談自己清明回到老家的感受。他說想當作家,先得認清故鄉花草樹木,這便是你的故鄉跟別人的故鄉不一樣的地方。他說他聞到春天的味道便是糞香。當過農民的人才會體會糞對莊稼糞對豐收的意義。好多年輕人理解不了,我也擔過糞,深深為方老的觀察細膩折服。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晚上閒聊時,方老說,真想在故鄉修幾間房,煩了去呆些天,舒服呀。他見我沒反應,問,你不想?我說,不想。只有離開故鄉的人才想故鄉,我成天呆在故鄉,沒那麼多的矯情。方老一笑,看來遊子跟土箸不一樣。我說,我常看海外的人哭喊著夢見故鄉,老是笑他們咋不回來呢,看來鄉愁是真的,只是遊子還得遊,為了生活只能四處奔波。

我的小舅子小姨子都在美國,他們去年夏天回來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旁人無法體會。當教授的小舅子每天再忙都要上網,看商洛新聞,他對故鄉的事情比我知道的還多。

小姨子回到自已成長的小巷子,早找不到當年那種海外日思夜想的熟悉的感覺那濃濃的鄉愁,她哭著說,老家我都不認得了,再也不回來了。我知道她說的是氣話,只要有機會,她還會回來的。

故鄉是一條看不見的風箏線,你飛得再高走得再遠還會扯你回來的。鄉愁流進了你的血管裡,他鄉永遠找不到那種土土的熟悉的味道。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看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都寫到了中央的紅頭文件裡,可見問題的嚴重性。早些天看到馮驥才老先生為保護老天津的老街奔走的專題片,真讓人感慨良多。老先人留下的東西是後人鄉愁的憑證。要是沒了它們,鄉愁就成了老照片,掛在哪裡都成。

當城市這個龐然大物強暴地擴張,如大剷車一樣從眼前轟鳴著碾過時,文人的呼喚就成了無奈的一聲嘆息。連馮老那樣如雷貫耳的大人物都擋不住,何況我等?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故鄉是個說不完的話題,童年的記憶影響人的一生。我對南秦河邊的故鄉深刻的回憶便是下著雪坐在麥地裡鋪著的席子上用手抓著吃肥肉的情景。那陣兒一年吃不上幾回肉,結婚吃肉也是一人一片。那回天冷得出奇,肉一上來,小夥伴們像餓狼一樣一眨眼就抓光了肉……至今想起來還忍不住咽口水。

可現如今的故鄉早成了車城,滿眼都是樓房。我家老房的院子裡,草沒過了膝蓋。老爹總是不賣故鄉的老房,我這才明白,是留給思鄉的一個憑據,給自已一個回鄉的理由。

魚在洋:帶不走的故鄉 百味雜陳的鄉愁

故鄉的不一樣是美的方式不同,重新認識故鄉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走再遠的路儘管帶不走故鄉卻釀了比美酒還醉人的鄉愁,像一瓶瓶等待親人相聚時不醉不歸的好酒,誰的故鄉裝誰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